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学教师马云和中国黄页

同是在1995年4月,另一个浙江人也因为互联网开除了自己,今天的他也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领袖之一。这个浙江人叫马云。

1964年9月10日,马云出生在杭州。马云英语很好,但数学差一些,他参加过三次高考,最后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考上大学后主攻英语,马云从此如鱼得水,很快当选了校学生会主席,随后当选了杭州市学联主席。1988年毕业后,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并成立了海博翻译社。

1995年年初,马云受托作为翻译前往洛杉矶沟通落实一项高速公路投资,未果。马云从洛杉矶飞到西雅图找他到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认识的外教比尔,信仰互联网的比尔带着马云去了西雅图第一个ISP公司VBN参观。

两间很小的办公室,猫着5个对着屏幕不停敲键盘的年轻人。马云不敢轻易操作电脑,于是公司的其他人帮马云打开了Mosaic浏览器,输入Lycos.com,然后对马云说:“需要查什么资料,你就在上面输入什么就可以了。”马云在上面输入了“beer”,搜索页面立即出现了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就是没有中国啤酒。马云输入“Chinese”,返回“no data”。马云被告之,要想被检索到,必须要先做一个主页。

马云请对方给他的海博翻译社做一个主页。晚上,马云收到了5封邮件,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的客户来问翻译价格,最后一封邮件来自海外的华侨,是一个留学生,他对马云说:“海博翻译社是互联网上的第一家中国公司。”马云感受到了互联网的神奇,他和VBN公司约定:对方在美国负责技术,自己到中国找客户,一起来做中国企业网。

1995年3月,夜,杭州。马云家里坐着24位朋友,都是马云4年来在夜校教书时结识的外贸从业人士,马云想听听这些做外贸的人对互联网的商务需求。马云开始宣讲互联网,他讲了整整两个小时。讲完后朋友们问了5个问题,可惜马云都没答上来。23位朋友反对马云做互联网:“你开酒吧、开饭店、办个夜校,都行。就是做这个不行。”只有一个人说:“你要是真的想做的话,倒是可以试试看。”这个人叫宋卫星,后来成为中国黄页的股东,但到1995年年底就撤出了中国黄页。那个时候互联网太神秘了,很少有人能看到其中的价值。

马云没听大多数人的建议,第二天一早立即向学校辞职,并向亲戚朋友借钱凑足了10万元注册了公司。然后,他给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何一兵打了一个电话——何一兵自1994年年底就开始使用互联网,是浙江乃至全国最早使用互联网的一拨人,也是CFido站台上的成员,是一个对互联网技术有感觉、有领悟的高手,属于我们前文说的极客。最后,何一兵离开马云单飞,曾创办过企业博客网。

1995年4月,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三名员工分别是马云、马云夫人张瑛和何一兵。何一兵以技术入股,而前文提到的宋卫星则以资金入股,何一兵和宋卫星他们两个人股份都不多,各占10%,剩下的80%全是马云夫妇的。1995年5月9日,中国黄页上线,马云开始做身边朋友的生意。马云的生意经是,先向朋友描述互联网的优点,然后向他们要资料,将资料寄到美国。VBN将主页做好,打印出来,再快递寄回杭州。马云将主页的打印稿拿给朋友看,并告诉朋友在互联网上能看到。中国黄页当时的收费标准是一个主页3000字外加一张照片,收费两万元,其中1.2万元给美国公司。

1995年的时候,没有多少人知道互联网,比留洋归来的田溯宁(亚信创始人之一)要本土一点的是,马云给Internet翻译了一个中文名字——因特乃特网。

到了1995年年底,经过8个月的苦苦打拼,马云公司的账目已经接近收支平衡了,营业额也已突破100万元。就在此时,中国黄页一夜之间突然冒出许多“敌人”,这当中还包括承接杭州Internet接入服务的亚信。另外,当时亚信关于互联网工程的项目已经接到双手发软,于是他很快就退出来了。

那时与马云竞争最激烈的当属杭州电信局。“一山不容二虎”,杭州电信局有着非常好的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马云一样都没有。杭州电信局利用中国黄页(https://chinapage.com)已有的名声,做了一个名字很接近的网站,也叫中国黄页(https://chinesepage.com),借以分割马云版中国黄页的市场。

为了使中国黄页继续生存下去,马云别无选择,只有同杭州电信局合作。1996年3月,中国黄页将资产折合成60万元,占30%的股份;杭州电信局投入资金140万元,占70%的股份。后面的结局可想而知,中国黄页被收编了,马云套现走人,去了北京,为外经贸部做网站。再之后,他于1999年2月回到杭州,创建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