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菜根谭》又名《菜根谈》,是一部融合儒释道,以心学、禅学为核心,集人生智慧与修身养性于一体的清言小品集。一般认为作者为明人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根据《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存目二的《仙佛奇踪》著录云:“《仙佛奇踪》四卷,明洪应明撰。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其里贯未详,是编成于万历壬寅。”再据明刻本《菜根谭》所载于孔兼《菜根谭题词》可知,于孔兼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被贬官,此后二十年隐居家乡金坛,其间:“适有友人洪自诚者,持《菜根谭》示予,且丐予序。”《菜根谭》的写作年代可能为于孔兼被贬之后的二十年间。又冯梦桢在《仙佛奇踪》中的《寂光镜引》中谈道:“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从以上点滴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窥见洪应明的生平。洪应明早年曾追慕尘世功名,也许仕途受挫,晚年隐居,醉心佛门,于“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宠辱不惊、去留随意的状态下,写就了《菜根谭》一书。
洪应明所处的晚明时期,帝王无道,宦官专权,纲纪废弛,党争不断,政治生态险恶。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官宦士流,纷纷抛弃治国安邦的入世情怀,转而从闲致雅趣的山水之乐、幽深玄远的禅悦之趣、觥筹交错的歌舞宴饮中寻求人生的解脱。他们或隐居山野,栖守道德,著书立说;或明心见性,悟道成佛;或寄情山水,宁静淡泊;或恣意放纵,消磨于红尘之中。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在江南地区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驱使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不断高涨,并对思想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在交流和碰撞中冲击着传统文化。儒释道逐渐合流,民众通过修养心性的方式,追崇儒家的仁爱中庸、老庄的湛静无为和佛教的出世思想三者杂糅的人生哲理。在这个阶段,阳明心学影响逐渐壮大,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理论体系,提倡主观能动性,注重实践,追求心灵的自由超脱,一扫思想领域的僵化沉闷,士林风气也随之改变,心学遂成为晚明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
洪应明生活在如此复杂的时代,基于其人生经验、知识学养,博采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有感而发,写就了启迪心志、劝诫人生的《菜根谭》一书。以“菜根”为名,取“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寓意人生经历锤炼磨砺才能造就完美的品德和才识。书中以亦骈亦散的文学手法,格言警句的表现方式,阐述了他对修身养性、劝善积德、处世方略、幽隐闲适等方面的深刻理解与认识。于孔兼在《菜根谭题词》中评论《菜根谭》:“其谭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俯仰天地,见胸次之夷犹;尘芥功名,知识趣之高远。笔底陶铸,无非绿树青山;口吻化工,尽是莺飞鱼跃。”
二
《菜根谭》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个部分,着重探讨了塑造完美人格、处世哲学、天理心性、闲适人生等内容。
(一)加强个人修为,构筑完美品格。
明代晚期,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民众对金钱的崇拜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物欲横流改变了传统的义利观念,社会风俗也由淳厚渐而趋于鄙薄,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面对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社会风俗,洪应明在《修省》篇中,阐述了修炼心性,塑造品德的重要性,希望每个人通过人生洪炉的锤炼,如精金美玉一样,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完美人格,不再沉沦于物欲:“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涤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镕;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
受求新慕奇风气的影响,离经叛道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洪应明因此提出了士君子修身立业的原则:“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煅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二)注重人际交往,构建和谐关系。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交往是世俗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洪应明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沟通技巧,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的人际交往讲究宽恕、中庸、诚信、谦和、忍让、藏拙、圆融等原则,但是,明代晚期,人们处事待物的原则发生了变化,顾炎武认为:“今日人情有三反,曰弥谦弥伪,弥亲弥泛,弥奢弥吝。”精确地总结了人际关系的虚伪性和两面性。更有甚者,“友道日偷,交情日薄,见则握手相亲,背则反舌相诋,何人心之不古乃尔?”(高濂《遵生八笺》)
面对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洪应明在《应酬》篇强调了立身处世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做事手段圆顺通达,过刚过直,都容易失去人际交往的柔性,“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要善于控制情绪,情感表达要有分寸,“士君子之涉世,于人不可轻为喜怒,喜怒轻,则心腹肝胆皆为人所窥;于物不可重为爱憎,爱憎重,则意气精神悉为物所制”;要心性宽厚,为善而不求名,“士君子济人利物,宜居其实,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要有济国救民的责任和担当,具备高尚的情操和理想,“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要亲君子而远小人,“膻秽则蝇蚋丛嘬,芳馨则蜂蝶交侵。故君子不作垢业,亦不立芳名,只是元气浑然,圭角不露,便是持身涉世一安乐窝也”;要明察人心,懂得大智若愚的妙义,“君子严如介石而畏其难亲,鲜不以明珠为怪物而起按剑之心;小人滑如脂膏而喜其易合,鲜不以毒螫为甘饴而纵染指之欲”;要适当收敛才能和光华,以远离猜忌和陷害,“杨修之躯见杀于曹操,以露己之长也;韦诞之墓见伐于锺繇,以秘己之美也。故哲士多匿采以韬光,至人常逊美而公善”。社会复杂,人性难测,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避免矛盾和冲突,减少社会内耗与摩擦,有利于构建和谐、安宁、有序的社会秩序。
(三)评论古今世事,臧否人物兴衰。
面对世事沧桑,人情世理,如何从中获知人生奥义?洪应明在《评议》篇中通过对天地人我的思考、对祸福因果的看法、对人生荣辱的认识、对性灵志趣的塑造,以此探讨历史观、荣辱观、因果观、人生观。“物莫大于天地日月,而子美云:‘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事莫大于揖逊征诛,而康节云:‘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人能以此胸襟眼界吞吐六合,上下千古,事来如沤生大海,事去如影灭长空,自经纶万变而不动一尘矣。”“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所以祸来不必忧,要看他会救。”“富贵是无情之物,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处得他好,他益你反深。故贪商於而恋金谷者,竟被一时之显戮;乐箪瓢而甘敝缊者,终享千载之令名。”“琴书诗画,达士以之养性灵,而庸夫徒赏其迹象;山川云物,高人以之助学识,而俗子徒玩其光华。可见事物无定品,随人识见以为高下。故读书穷理,要以识趣为先。”
(四)享受闲情逸致,陶冶心性意趣。
中国文人历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们通过自然的熏陶,净化心灵,领悟生命的真谛,提升人生的境界。天地万物成为他们的倾诉对象、寄情所在和人格价值的体现。清言小品多涉及诗文书画、山川水月、泉石烟霞、花草虫鱼等内容,反映了中国文人在老庄与禅宗影响下,追求雅致生活,超尘绝俗的清高之趣与隐逸之风:“吾人适志于花柳烂漫之时,得趣于笙歌腾沸之处,乃是造化之幻境,人心之荡念也。须从木落草枯之后,向声希味淡之中,觅得一些消息,才是乾坤的橐籥,人物的根宗。”“蓬茅下诵诗读书,日日与圣贤晤语,谁云贫是病?樽罍边幕天席地,时时共造化氤氲,孰谓醉非禅?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坐忘盘石上,古今尽属蜉蝣。”“鹤唳雪月霜天,想见屈大夫醒时之激烈;鸥眠春风暖日,会知陶处士醉里之风流。”
(五)杂谈世理人情,感受人生百态。
晚明社会处处充满了正义与邪恶,诚实与欺诈,公道与私情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口是心非、出尔反尔、阴险虚伪之人,比比皆是。针对社会百态,洪应明在《概论》篇中,杂谈人生哲学、处事原则、是非观念、义利思想、修身养性等多方面的内容,融合先贤智慧与人生经验,教化民众,在处事待物中逐步完善理想人格:“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故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壹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三
《菜根谭》文字优美典雅,对仗工整,既有充满灵动诗意的语言,如:“翠筱傲严霜,节纵孤高,无伤冲雅;红蕖媚秋水,色虽艳丽,何损清修。”“花逞春光,一番雨、一番风,催归尘土;竹坚雅操,几朝霜、几朝雪,傲就琅玕。”又有简单明了的白话:“从热闹场中出几句清冷言语,便扫除无限杀机;向寒微路上用一点赤热心肠,自培植许多生意。”“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整体而言,《菜根谭》文白相济、雅俗共赏,深奥之言、浅白之语融于一体,清灵雅致又通俗易懂。
《菜根谭》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洪应明通过提炼人生感悟和智慧,从为人、治世、修养等方面,给予劝导和警示,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待人处物的能力,铸造完美品行,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此书在明代刊行后,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逐渐泯灭于故纸堆中。后来,三山病夫通理在常州天宁寺校刊本(乾隆三十三年)序言中说:“惜是书行世已久,纸朽虫蠧,原版无从稽得,于是命工缮写,重付枣梨。”遂初堂主人重刻本题词云:“余过古刹,于残经败纸中拾得《菜根谭》一录。翻视之,虽属禅宗,然于身心性命之学,实有隐隐相发明者。亟携归,重加校雠,缮写成帙。旧有序,文不雅驯,且于是书无关涉语,故芟之。著是书者为洪应明,究不知其为何许人也。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日,遂初堂主人识。”而此书在明朝传至日本国后,竟被欣然接受,认为其中见解卓越,并以前后集的文本形式翻刻多次,流传至今版本很多。及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日本企业界又掀起了《菜根谭》热,他们认为这本中国古籍是不可多得的“企业经营之书”,对企业人才选拔、管理者修为、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深刻揭示。日本出现的中国古籍热被国内获知后,《菜根谭》才重新获得国内社会的青睐,焕发出新的光彩。它所宣扬的处世哲学和道德修为,去除掉宿命论和虚无论的糟粕,其精华部分对民众重构价值取向和践行理想,重构社会文化心态,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一些条目甚至成为人们提高道德修养和进行人际交往的箴言。
四
《菜根谭》流传至今,大体分为明刻本系统和清刻本系统。明刻本有前后集,不分卷,共362条,书前有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题词,卷首有“还初道人洪自诚著,觉迷居士汪乾初校”字样,最初收录于明代高濂编辑的《雅尚斋遵生八笺》中,后流布日本。清刻本系统最早的版本是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常州天宁寺刻本。清刻本系统有的也分为前后两集,前集再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四编,后集是概论一编;另一种直接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编。《菜根谭》在流传刊刻过程中,其编撰形式、条目数量,甚至内容都出现不少变化。明刻本系统和清刻本系统仅有半数条目基本重合,即使同一版本系统,其内容也多有重复之处。不过条目的多少并不影响《菜根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一般认为明刻本更接近原作面貌,但是清刻本对内容加以归纳,更易于读者阅读。
本次“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菜根谭》,采用民国二十年武进陶氏涉园《喜咏轩丛书》刻本。此刻本以遂初堂主人乾隆五十九年重刻的《菜根谭》为底本,整理刊布,共计382条。
本书在体例上分为原文、注释、译文、点评几部分。注释中对疑难字词、专业术语和用典进行必要的注音与解释。译文以直译为主,为保证语义通畅,适当加以意译。点评主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加以事例、佐证,以拓展理解的深度。本书的注释和译文部分,参考林家骊注译《菜根谭》、草木编译《菜根谭》、杨春俏译注《菜根谭》等,在此一并致谢。本书写作过程中,友人张彩梅、寇甲,在资料采集、校勘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注译者学力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错讹之处,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孙林
2021年6月于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