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一 茶叶与鸦片:认识19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一个视角
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自地理大发现以来,全球化就间接并进而直接影响到中国历史的发展,到19世纪,这种影响逐渐变得广泛、全面和深入,因此特别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1.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
尽管“全球化”的概念多种多样,国际学术界争议很大,但我认为,经济全球化应是全球化的要义所在,因为“全球化首先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1)。从全球化早期形成的历史来看,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产生过程基本一致,它既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也是其结果,其策源地在欧洲。正如法国学者雅克·阿达所说:“近几十年来以一体化体制的形象出现的世界经济,来源于一个欧洲的经济世界,或者说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经济世界。倘若没有日本的有影响力的发展,没有中国令人瞠目结舌的苏醒,人们还会将今天的世界经济视为欧洲经济世界的延伸。”(2)实际上,直到21世纪初期,日本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西方世界影响的结果。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人索性称之为“西方化”,因为“它复制了与欧洲中心主义相关的所有问题:从历史的和文化的角度说,都在世界上开一个狭窄的窗口”(3)。这个结论暗含的意义是,全球化是西方文化主导的结果,全球化的历史与西方近代的历史相一致。这种看法虽然不无道理,但“西方化”毕竟是一个带有殖民色彩和文化霸权意味的词,人们显然更乐意接受“全球化”这个中性词。
关于经济全球化及其与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之间的关系,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作过深刻论述,他们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4)他们对封闭的市场被打破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特别重视: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5)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使用“全球化”一词,但他们所揭示的内涵与我们讨论的全球化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他们强调经济的重要性,强调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肇始于欧洲的殖民扩张,时间大致在16世纪初。(6)“地理大发现之后形成的国际经济空间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空间。它的扩展是与西方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分不开的。”(7)美洲、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相继成为欧洲列强的势力范围乃至殖民地,成为其生产和市场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就亚洲而言,欧洲对东亚地区的全面渗透要晚得多。中国作为东亚最大的国家,在18世纪依然维持繁荣的局面——当然这是依据前近代标准来衡量。也就是说,在早期欧洲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受影响较晚,大致从18世纪后期开始,到19世纪受到全面和深刻的影响。因此,也可以说全球性经济是在19世纪才出现的,“这一经济的去疆界化和再疆界化机制将世界上非常偏远的地区也整合进它各种形式的活动之中”(8)。茶叶和鸦片就是19世纪中国被卷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种重要商品。(9)这两种商品在世界经济的去疆界化和再疆界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欧洲的盛衰与亚洲的鸦片毒品贸易有很大关系,更与英国在亚洲建立贸易帝国关系密切。(10)我试图通过对这两种商品在19世纪全球性经济关系中的作用的解剖,研究中国在当时全球化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全球化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中国被动地卷入经济全球化
18和19两个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英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同时,中国茶叶成为英国最重要的进口商品之一。英国对中国的茶叶极度依赖,但前后两个世纪,中英贸易关系的性质截然不同。18世纪大体是正常的贸易往来,19世纪则是英国借助武力向亚洲扩张的过程。此间,中英贸易格局非常不均衡,英国对中国的茶叶需求快速增长,“可是中国酬答这种要求的愿望却没有跟着发展起来”(11)。在18世纪甚至到19世纪初,中国人并没有同英国乃至整个西方接触的强烈愿望,因为那时的中国人尚没有“世界”的概念,也没有需求于西方的物品,但对于英国和西欧而言,中国却有吸引他们的特殊商品。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等是满足他们追求“中国时尚”或“中国风格”的高级奢侈品;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更是让人吃惊,因为茶叶在英国已经成为几乎每个英国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对一种饮品的痴迷程度大概很少会达到这样的情况:不久之前还不知其为何物,却在几十年里风靡全国,但这种饮品恰恰又不产自国内,而是来自地球对面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历史确实有很多难解之谜:比如为什么英国人在18世纪突然痴迷于茶叶?中国人为何对当时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界无动于衷?鸦片在英国人的东方贸易中为何能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将在本书中试图作些解释。但无论中国采取何种态度,客观事实是那时世界上只有中国大量生产茶叶,而英国又大量需要这些茶叶,因此无论中国人情愿不情愿,英国同中国发生关联是必然的结果。英国是18、19世纪的全球霸主,主导了当时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作为英国利益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当然不可能被排除在外。
17、18世纪的中国曾对欧洲产生过很大影响,在日常生活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在“中国趣味”(Chinoiserie)的影响下,欧洲在室内装饰、家具、陶瓷、纺织品、园林设计等方面实现了从巴洛克风格(Baroque)向洛可可风格(Rococo)的转变。中国趣味的形成,除了受到来华耶稣会士和旅行家们对中国文化的介绍所产生的影响外,还得益于欧洲从中国进口的大量商品,如丝绸、瓷器、漆器、壁纸等。“中国商品像是拨开了蒙在欧洲人艺术和审美之眼上的一层雾障,像是为欧洲人指引出生活的快乐之门,因此而大受欢迎。”(12)至18世纪后期,欧洲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在欧洲人的心目中,中国从他们向往和学习的对象逐渐变为批判的对象。不过总的来说,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比同时期中国人对欧洲的了解要多得多。在经过了明末清初短暂的西学东渐后,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陷入停滞阶段。中国人那时尚没有“开眼看世界”的愿望,仅有的关于西方的一些知识几乎全部来自传教士和外来商人。但他们带给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非常有限,极少对普通中国人产生影响。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中西之间相互了解最少的时期(当然中国对西方所知更少),同时也是西方发生最剧烈变动的时期,因为从18世纪中期开始,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全球性的扩张,欧洲经济快速起飞和扩展。这个时期中西之间交往的途径主要是贸易,但新兴的西方世界还没有找到同东方进行贸易的恰当方式。中西贸易在近代早期是不对等的,商品几乎只有一个流向:中国的商品流向西方。西方的商品很少能卖到中国,因为中国人对西方运至东方的诸多商品大多不感兴趣,它们在中国根本找不到销路,西方人只能把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以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增长迅猛,但英国同样没有适合中国人消费的商品输送过来,因此英国商人只能主要用白银交换茶叶。但问题是英国并不生产白银。为了换回国内急需的茶叶,英国一方面想方设法从美洲获取白银,另一方面又庆幸在印度找到了激起中国人购买欲望的鸦片。于是,全世界因为茶叶、白银和鸦片等而连结在了一起(按现在的术语来说,即经济全球化),这几种商品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这么说,自大航海时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就开始了,但那时尚未波及中国;到了18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不仅波及中国,而且中国已经不自觉地成为了经济全球化链条中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一环。
然而有意味的是,中国尽管在18世纪就已经被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国人自己却浑然不觉。从某种程度上说,悲剧可能就源于中国人对世界的无知。直至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西方世界的了解甚至还不如明朝时期的人。(13)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不相信除了华夏文明之外,还有类似或更高的文明存在。就18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准来说,中国人完全可以这么自信,因为直到19世纪初期,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根据麦迪逊的估计,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将近占当时全世界的近1/3,与整个欧洲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14)赫德在1901年发表的《中国及其对外贸易》一文中说,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口众多,物品应该非常困乏,肯定要大量购买别国的商品,但事实正好相反,“中国既不需要进口,也不需要出口,他们可以没有对外交往而安然独处”,“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丝绸和皮革。中国拥有这些大宗物产,还有无数的土特产品,他们实在不需要从外面购买哪怕是一分钱的东西”(15)。他还讲到,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内的贸易已经构成了庞大的、买卖两旺的市场,也没有必要向外国出口。赫德说的都是事实,是前工业化社会的典型特征,并没有任何的夸张。以茶叶贸易为例,英国商人大量购买茶叶是因为英国国内有需求,而不是因为中国人主动向英国出口,茶叶出口与否对当时的中国政府而言无关紧要,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明白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使华为什么会失败。此前很多人指责清政府目光短浅、妄自尊大、反对通商,这可能是不太公正的,他们并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处境来评价,没有基于历史主义的态度。中国人拒绝同西方建立新式外交和通商关系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中国无论在生产(包括农业、手工业等)还是在贸易上,基本能够做到自给自足,无须外国的参与;二是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对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无知。
在19世纪,中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传统的力量和思想仍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应对愈加猛烈的外来冲击。新与旧错综复杂,相互纠缠在一起。尽管诸多的征兆预示着一个旧时代即将结束,可同时却不能孕育一个新时代的诞生。在西方冲击了半个多世纪后,中国虽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甚至还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但这些都没能促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的改变,至19世纪末情况仍然如此:
与中国内地商品生产的方式和成本有关的一切条件都始终未变。中国的农业、制造业和运输业仍然普遍使用过去的方法,这不仅是二十年以前的,而且是一百年或几百年以前的方法,与西方各国不同,中国从未因引进机器、以蒸汽代替人力或改进运输工具而使生产成本有所降低。除了在沿海使用了轮船之外,运输工具还是象有史以来一直使用的那种工具……总的看来,生产口岸的商品成本却似乎并未从而受到影响。(16)
上述一段话出自1893年英国代理上海总领事哲美森的观察。上海况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因此,对包括洋务运动在内的重大历史事件影响的评价,都是需要重新认真思考的。
对中国人而言,19世纪是一个痛苦的世纪,一个艰难的世纪,一个危机重重的世纪。这主要是因为英国强行在中国推行鸦片贸易并最终付诸武力,变成了赤裸裸的侵略,随后其他列强接踵而至,竞相蚕食中国,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在这个世纪中,尽管中国社会尚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中国传统社会却受到了真正的冲击,已经在酝酿着巨变。
3.从茶叶和鸦片贸易看19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在19世纪,中国的茶叶贸易和鸦片贸易密不可分。研究茶叶贸易问题,不可能避开鸦片贸易;反之亦然。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商品就是茶叶和鸦片。这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及其复杂关系影响了19世纪的中国,并使中国深深地卷入全球化的旋涡。
有人称18世纪是“茶叶世纪”。严格来说,这是不确切的。无论从茶叶在全世界普及和影响的程度,还是从中国茶叶出口的绝对数量来看,18世纪都是无法与19世纪相比的,19世纪才是真正的茶叶世纪。茶叶在19世纪影响了全世界,更直接影响了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英国。可是,中国不但没有得到回报,反而蒙受了耻辱。英国人接受了来自中国的最为健康的饮料,却“回赠”给中国罪恶的毒品——鸦片,使中国人遭受鸦片毒害达百余年。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19世纪同样是鸦片的世纪,是耻辱的一个世纪!
最关键的是,英国在19世纪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也相继崛起,这些国家顺利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转变。在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之时,中国历史似乎停滞和倒退了,19世纪的中国经历了罕见的众多灾难。19世纪的中国人很困惑,他们迷茫,整整一个世纪都在迷茫。他们本来应该有机会认识周围的世界,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可他们没有能够做到。通过对19世纪茶叶贸易和鸦片贸易的解读,或许能让我们稍稍解开一些谜团。因为在19世纪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茶叶和鸦片的地位太独特了,它们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其他商品所无法替代的。关于鸦片,史景迁曾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清代的鸦片烟毒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首先,它关乎国际贸易、战争与外交的诸多方面;另外,它也反映出某些中国人的精神需求或者说是精神的颓废堕落,以及地方上对种植和销售鸦片成品的经济管理。鸦片问题,也反映出西方列强与中国人之间至为复杂的相互影响。这些影响包括:贸易利益战胜道德价值,古老农业文明理想的破碎……迄今为止大多数对中国鸦片问题的研究都集中于国际商贸与外交上。吸食鸦片是一个从各个层面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17)关于茶叶研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本书试图通过对19世纪的茶叶贸易和鸦片贸易的比较研究,探讨中国在19世纪全球化危机中的处境,以及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艰难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