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摄影是什么?

摄影是什么?

Photography——用光描绘的手段

摄影“Photography”一词来自西方,源于拉丁语“photo”(光)和“graphy”(描绘),是两个词的重新组合,意思是“用光来作描绘”,是1839年法国人路易斯·达盖尔发明摄影术的时候,英国科学家赫歇尔爵士给取的名字。从这个意义上讲,摄影是不同于绘画的一种借助光线对客观对象进行描绘的视觉记录或表达方式。

图1-1 世界上第一幅照片是由法国人尼埃普斯于1826年在自家的窗台上拍摄的,至今人们仍在以“窗”为主题拍摄各种有关窗户的照片

科学与艺术的结晶

如果没有科技的参与,摄影也就无从说起了。摄影还在萌芽时就与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感光材料的发展,精工技术的进步,光学研究的成果,电子工业的革命,甚至连设计理念的创新,都无一例外地被运用到了摄影领域。可以说,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给摄影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动力。对于艺术的融合而言,摄影的主要工具——照相机,其本身就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艺术精品——至少相机的收藏家就是这么想的。而摄影技术在发明和发展过程中,艺术的作用就更大了,世界摄影史可以证明这一点。另外,摄影创作从具体的学习到临场运用,都离不开摄影师对摄影技术的熟练掌握与艺术处理方面的创造性发挥。拍照片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行为。

人眼视觉的延伸与拓宽——一种“看”的学问

自从有了照相机,有了摄影,人类的视觉领域也随之经历了一场巨大变革,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方法发生了突变,摄影观照世界的方式成了人们寻常的方式,而这一切在摄影产生之前是无法想象的。比如说,在传统的视觉表现形式上,特写就非常少见。即使是常态的记录,摄影画面所能揭示的细节,也要远远多于人眼之所见。而采用广角镜头观察所获得的变形的视觉形象,在以眼睛作为唯一观察途径的过去,是根本难以设想的。

图1-2 早期的照相机结构非常简单

图1-3 现代照相机的几种类型

事实上,用照相机的各种镜头和感光材料进行拍摄,不仅能得到与人眼看到的完全不同的视觉形象,还能见到人眼看不到的世界,如一个短暂的瞬间与一个长时间曝光所获得的影像,一个微观的世界(显微摄影),一个宏观的世界(航空摄影、宇航摄影和天文摄影),一个可作透视的物体(透视摄影),一个海底的世界(水下摄影、海底摄影),甚至是夜幕下的景象(夜间红外摄影)。

可以说,摄影已带给人类一种全新的视觉观照方式与视觉传达秩序,它打破并远远超越了人眼的视觉极限,极大地拓宽了人眼所能达到的视觉范围。有了摄影这一全新的视觉手段,我们的“看”,变得无限丰富和精彩了。摄影提供了一种科学和自由的观看世界的方式。

一种新的语言工具

用镜头去观察和提炼,用胶片去感受与记录,用图像去表达与思考,这正是摄影的工具性或功能性方面的主要特点。事实上,摄影的工具性或功能性特点,就决定了摄影的本质和本体语言方面的特异性。毫无疑问,摄影就其本质来说,当属于文字语言以外的区别于传统绘画的一种融合科技特性的视觉语言,是一种专以视觉信息的记录描述、加工取舍、传达和交流为主要特征的工具或手段。我们利用这种特别的工具或手段,可以进行艺术创作,也可以进行非艺术创作。

图1-4 广角镜头拍摄的效果

图1-5 高速摄影

图1-6 透视摄影

图1-7 红外摄影

摄影与艺术——关于“摄影是一门艺术”的反思

“摄影是一门艺术”,这是多年来许多人较为一致的看法,很少有人怀疑过此种命题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但事实上,这一提法本身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这一定义中的“摄影”与“艺术”两个概念为交叉关系(即在摄影中有一部分属于艺术,而不是所有的摄影都属于艺术),这就不符合下定义所需的种属关系的必要条件。很显然,这一提法是错误的,而实践证明,它在现代摄影创作史上的危害也是相当惊人的。

现在我们知道,决定某样东西是否是艺术的关键,是从事这一活动的人,而不是工具本身。摄影这种工具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相机拍照,好比拿笔写文字,你可以写诗,写小说,写剧本,写科技论文,也可以写普通家信与情书,写申请,写黑材料,可以是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也可以是兴之所至的信手涂鸦。因为文字只是一种语言工具,你拿它干什么都行,可是你绝不能将这一切都说成是艺术创作。事实上,纯粹的艺术创作在其中所含的比例,恰恰是少之又少。

只要你是艺术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工具和手段,也一定能进行艺术创作,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因为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挑剔他所采用的工具或手段的。

但是,在过去,国内理论界的许多人一直认为摄影是一门艺术,于是,从事摄影创作的人员也都自然地成了艺术工作者。摄影家,不管是从事哪一类摄影的摄影家,都一律变成了“艺术家”,在理论上出现了极大的混乱。

到目前为止,诸如字典、词典一类的本应该是有公论与定论的工具书,仍然没有将摄影一词的含义解释清楚。甚至连高等学校的教材,如《艺术概论》还在闹“摄影是艺术”的笑话:“摄影是采用摄影手段塑造可视的画面来反映生活、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摄影艺术包括新闻摄影、生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建筑摄影、广告摄影等”。

这么一来,几乎只要是摄影,就都成了艺术。比方说,明明是新闻摄影,也非得说成是“艺术创作”;你说这是新闻照片,不是艺术作品,他还不高兴,不服气。好像艺术可以抬高摄影家的身价似的。他们哪里知道,其实摄影所能做的要远远超出艺术所限定的范围,摄影的存在价值也绝不仅限于艺术,纯粹意义上的摄影艺术家几乎是不存在的,摄影工作者的成分构造要远比其他行业来得复杂,而其内部的分工,也远不如别的行业那么明确。

另外,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摄影作品最为要紧的是传达其内在的含义,尤其是作者在作品中的深层次思考。为了令其思考传达得更加充分有效,我们才不惜采用艺术化的表达手法。

图1-8 纯粹意义上的艺术摄影也就是美术摄影(Fine Art Photography),属于非实用类摄影

确实,艺术化的表达成就了作品的价值,但这绝不等于说,艺术化手法本身就成了作品的价值。在摄影作品中尚有比艺术更为重要的东西,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非艺术作品,艺术绝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更不是唯一的目的。

艺术与艺术性

造成摄影理论界思想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人将摄影中的艺术与艺术性成分这两者的关系混淆了,甚至在无形中将它们等同起来了,而事实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范畴的概念。

我们应当看到,任何门类的摄影,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艺术性的成分,但这绝不等于说,只要具备艺术性成分的摄影,就都是艺术。看它是否为艺术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它的主要追求目标是否为艺术,即出于艺术目的而且能表达到位的,便是艺术;出于其他目的,如商业目的、新闻目的的,即使画面具有较强烈的艺术性效果,也是非艺术的。

图1-9 即使是商业广告摄影也十分讲究艺术性的表达(阿瑟·贝克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某些门类的摄影不属于艺术范畴,就忽略了艺术性表达,或无视作品中艺术性成分的存在;相反,正因为有了艺术性成分的作用,这些非艺术类摄影作品才会为更多的人所乐于接受。可以说,任何门类的摄影创作要走向成功,都必须充分考虑与运用表达上的技巧,即艺术性成分的参与,否则作品就很难成功。讲究艺术性的表达技巧,可以说是所有门类摄影较为一致的做法,哪怕是新闻摄影,因为其艺术性成分是表达所需,有了它,便更有利于表达,而不是走向它的反面。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也不该将非艺术类而具有较强艺术性的摄影作品,与以艺术作为表现目的的艺术类摄影作品完全等同起来。

摄影艺术往往是指摄影这种独特的表现方法

艺术一词,在汉语中的含义较多,用法很不固定,是一个较为活跃的名词。除了我们所理解的学说上的特指概念以外,它还有其他方面的引申意义,用法十分宽泛,如我们常说的“管理的艺术”“谈判的艺术”“与人交往的艺术”“打扮的艺术”等,就连说话也有艺术——“说话的艺术”。其实,这里所说的“艺术”,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艺术,而是对技巧的一种形容。我们平日里说,这也艺术,那也艺术,实际上大多是针对技巧层面而言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艺术摄影(摄影的一个门类)与摄影艺术(摄影的各种表现技巧)便时常混淆起来了。于是,艺术中的这些本属不同范畴的概念,在无形之中被偷换了。

图1-10 非实用类的纯艺术摄影,由于其主观成分偏重,随意性较强,反倒难以做具体的分析

我们分析摄影作品,主要就是针对摄影作品中的艺术性成分,即技巧来进行的。非艺术类而艺术性较强的摄影作品常常是我们最为关注的,而非实用类的纯艺术摄影,由于其主观成分偏重,随意性较强,反倒难以做具体的分析,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如实分析,有时只好以体验的方式来取代。事实上,我们通常所说的摄影艺术,在作品分析中,就是特指摄影这种独特的表现方法(不管这个作品属于哪类摄影),往往是有定论的,有据可查的。而对于摄影专业的学生和广大初学者来说,通过分析作品所能获得的最大收获,也莫过于对摄影作品整个处理过程的如实还原所给予的创作启发了。

重要的还不是艺术

许多人都将艺术看作是艺术家的生命,在有的人心中,艺术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尤其是近年来,“艺术至上”“一切为了艺术”成了不少艺术人士的时尚追求,他们认为艺术可以远离政治、超越道德,因此,有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艺术效果而置社会公德于不顾。对于这种行为,真正有良知的文化人自然会有自己的评判尺度。尽管我们不能以传统的道德准绳来要求当代艺术,因为艺术总是无法以道德标准来衡量的,但我们肯定不会去推崇以反伦理、反道德而自我标榜的所谓“新艺术”,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好的艺术作品能净化人的心灵,能引导人心向善,而不是适得其反。

当然,从艺术现象的角度来看,艺术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的,我们千万不可将艺术的理想与艺术的现象混同起来。设想一下,所有艺术都是崇高和伟大的,而艺术是人创作出来的,是人难免会有缺陷,有正人君子,也有三教九流,艺术同样会有善、恶、美、丑之分,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擅长于迎合与炒作的低级趣味艺术总是受到大众的盲目追捧,乃至大行其道,扰乱了艺术市场。

正因如此,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只有境界高的人,才能创作出境界高的作品。中国古人无论是为人为官,还是为艺术,都以“品”与“格”来作区分与标榜。南朝齐的谢赫所撰《古画品录》收录了从三国吴至南朝齐的二十七位画家,他根据品格的优劣将它们分成了六个品级来作品评。南朝梁的钟嵘所著《诗品》专论五言诗,将汉朝到齐梁的一百多位诗人按其作品的优劣也分成了上、中、下三品。

作品的魅力,说到底,就是创作者人格的魅力。为了所谓的艺术而丧失了人格与良心的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因为一个合格的艺术家,其心中担负着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所有的艺术作品,只有具备了进步的人文观与艺术精神,才会具有真正的文化品味与人文深度。蒋勋先生在《托尔斯泰说:将来的艺术……》一文中较深入地比较研究了托尔斯泰和波特莱尔,从中感悟到了文艺的两个基本课题:其一,努力探测、开发人性潜在的极限;其二,努力在已开发的人性范围中做更高的善的提升!”

其实,艺术并不是艺术家毕生追求的目标,艺术家穷其一生所寻求的是真理、进步和变革。当然,这一切都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来表述的。

应当说,没有思想的艺术家是不存在的,而思想不深刻的创作者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艺术家最终通过作品所给予人的是思想与品格,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