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赞美他人时,要注意听话人的心态
——宝玉赞美晴雯的话为什么遭到袭人反驳?
抄检大观园给园中丫头们带来一场劫难,有的被逐,有的被迫出家,晴雯则在被逐后悲惨死去。晴雯的厄运使宝玉极为悲痛。痛惜之余,思潮翻滚,他不禁向身边的袭人赞美起晴雯来,说晴雯犹如“一盆才透出嫩箭的兰花”。宝玉又说:“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道有坏事,果然应在他(指晴雯)身上。”也就是说,宝玉认为怡红院中美丽的海棠树春天死了半边,是晴雯遭遇横祸的预兆,并由此生发开来一篇议论,说:
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有情有理的东西,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象孔子庙前桧树,坟前的蓍草,诸葛祠前的柏树,岳武穆坟前的松树:这都是堂堂正大之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他就枯干了;世治,他就茂盛了,凡是千年枯了又生的几次。这不是应兆么?若是小题目比,就象杨太真沈香亭的木芍药,端正楼的相思树,王昭君坟上的长青草,难道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是应着人生的。(第77回)
然而宝玉这一大篇赞美晴雯之词却撞了南墙,遭到袭人的迎头反击。袭人尖锐地反驳道:
真真的这话越发说上我的气来了!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还有一说:他总好,也越不过我的次序去。就是这海棠,也该先来比我,也还轮不到他。想是我要死的了。
从书中的多次描写可以看出来,晴雯是怡红院里最漂亮的姑娘,而且性格泼辣爽直,言行常不为封建礼教所缚,故而深得宝玉宠爱,两人情谊笃深。因此,晴雯也就成了袭人抢占“宝二爷侍妾”位置的最大障碍。袭人十分忌恨晴雯,而且早就暗中向王夫人诬告晴雯。宝玉只顾宣泄胸中对晴雯的思念,未注意到袭人忌恨晴雯的心态,出自肺腑的赞美之词被硬生生地顶了回来。可见,说话的时候,如果要赞美他人,还得留意听话人的心态,留意观察听话人是赞同还是反对。
如果听话人对被赞美的人持“肯定”意向,则乐于接受对这个人的赞美。第36回中,薛姨妈向王夫人夸赞袭人说:“那孩子模样儿不用说,只是他那行事儿的大方,见人说话儿的和气,里头带着刚硬要强,倒实在难得的。”贾政毒打宝玉后,袭人设法向王夫人表达了“效忠”之意,并常常密告丫头们的“越轨”言行,深得王夫人宠信,成了王夫人的心腹和“密探”。因此,王夫人听了薛姨妈的赞语后,竟然“含泪”赞叹袭人:“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比我的宝玉还强十倍呢!宝玉果然有造化,能够得他长长远远的伏侍一辈子,也就罢了!”
再如第55回中,凤姐“休病假”期间,探春和李纨暂时掌管贾府事务。探春是极有眼光、有见地的女中丈夫,凤姐很乐意探春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她对“负责具体事务”的平儿称赞探春说:“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平儿心里一贯佩服探春的才干,因而对凤姐的赞语很有同感,并表示自己很尊重探春对各项事务的裁处。由于平儿有这种心态,凤姐夸赞探春的话获得平儿的完全赞同。
如果听话人对被赞美的第三方持否定态度,有时会立即反驳。例如上文中袭人对宝玉赞美晴雯之词的批驳。再如第75回,贾府家宴上贾环作了一首诗,贾赦对贾政等人夸赞说:“这诗据我看,甚是有气骨……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贾政听了立即反驳:“不过他胡诌如此,那里就论到后事了?”贾环是贾政之子,贾政对贾环诗中体现出的贾环一贯的“不乐读书之意”很不满,所以反驳了贾赦的赞誉。
有时候,听话人对所赞美的人不了解,赞美的话语实际上是向听话人传递了某种信息。例如第6回中,刘姥姥头回来贾府,对贾府人物一概不知,周瑞家的向她夸赞凤姐说:“这凤姑娘年纪儿虽小,行事儿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儿似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这些话对刘姥姥来说,可以说是进入贾府后有用的信息,可作为自己言谈举止的重要依据。
还需指出,说话时对他人的赞美之语,须清晰明确,否则易引起误解。例如第19回中,由于宝玉赞美的话表义不清晰,引发了一场小小的误会:
宝玉……乃笑问袭人道:“今儿那个穿红的是你什么人?”袭人道:“那是我两姨姐姐。”宝玉听了,赞叹了两声。袭人道:“叹什么?我知道你心里的缘故,想是说:他那里配穿红的?”宝玉笑道:“不是,不是。那样的人不配穿红的,谁还敢穿?我因为见他实在好的很,怎么也得他在咱们家就好了。”袭人冷笑道:“我一个人是奴才命罢了,难道连我的亲戚都是奴才命不成?……”
……宝玉笑道:“你说的话怎么叫人答言呢?我不过是赞他好,正配生在这深宅大院里,没的我们这宗浊物倒生在这里!”
宝玉对袭人夸赞袭人的“两姨姐姐”,但话语不清晰,引起袭人误会,一会儿以为宝玉是暗中说“两姨姐姐”不配穿红色衣裳,一会儿又怀疑宝玉的意思是想让“两姨姐姐”也来贾府当女仆。宝玉只好反复解释。
夸赞他人的话语本来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如果不观察听话人的态度,只是一个劲儿地表达主观的感受,有时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甚至引发说话人跟听话人的矛盾。可见,夸赞他时,宜对听话人“察言观色”,随时调整自己的赞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