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通史丛书(套装7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概况

商朝末年,奴隶主统治阶级穷奢极侈的荒淫生活,以及连年用兵,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残酷的搜括剥削和重刑镇压,使社会矛盾发展到了极点。被压迫的奴隶、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被统治的方国部落和商王朝的矛盾,都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奴隶暴动的规模愈来愈大,不断冲击着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此时的商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众叛亲离,纣王却依然沉湎于酒池肉林之间,周武王选准战机,发动了伐纣之战。他联合西方的方国部落,东向讨商,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展开了决战。当时,武王的联军前歌后舞,斗志昂扬;而商纣军队中的奴隶和平民,却在阵前暴动,倒戈相向,攻打纣王。商纣大败而逃,在鹿台自焚而死。这一年,约为公元前1046年。

武王克商,建立了周王朝。西周前期,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奴隶制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和繁荣,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文化方面也有显著的进步。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武王灭商后两年病死,成王年幼,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摄行王政。《礼记·明堂位》:“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周公因袭夏、商的礼仪乐制,加以发展增订,制定出一整套法定的礼乐制度,很显然,这套礼乐制度是为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而存在的,即所谓的“天下大服”。实际上就是要通过礼乐来体现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它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上下、尊卑、亲疏关系,不准违反和僭越。这套礼仪乐制,归根结底,是为巩固周王朝统治特权的政治工具。

西周统治延续了十一代,十二王。西周王朝始终存在着奴隶和奴隶主、平民和贵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到西周后期,各种矛盾不断深入和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日益加剧,大小贵族间相互兼并攻战。重重矛盾尖锐激化,导致了西周的灭亡。西周最后一代统治者幽王被犬戎攻杀,国都(丰镐,今陕西长安西北)残破,周平王继位后,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王朝国力衰微,再也无力控制各诸侯国家争霸称雄的局面,我国开始进入一个大动荡的历史时期。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走向大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大转变大发展的阶段中,各诸侯国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十分激烈。西周初分封“八百诸侯”,春秋时兼并为一百七十余大小侯国。一些小国又成为大国的附庸,几个大国争强称霸,形成了争战频繁的动乱局面。春秋时期曾先后出现五个霸主国,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之后是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新兴的地主阶级同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经过反复较量,先后夺取了政权,封建制终于代替了奴隶制。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也是由割据走向统一的阶段,为以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也出现了新局面,经过长期争战,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强国,史称“战国七雄”。七国在内部阶级关系进行深刻变革的同时,又先后兼并了周围中、小侯国,扩张势力范围,进而争夺中央政权,最后为秦所统一。

在春秋、战国社会制度大转变的过程中,代表着不同阶级利益、观点的诸子百家展开争鸣,在文化思想领域里也进行着尖锐的斗争。这方面的斗争也反映在乐舞创作活动和乐舞理论之中。在创作实践中主要是“新乐”和“古乐”之争,是导致“礼崩乐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乐舞理论方面,主要的学派有儒、墨、道、法等家。儒家提倡仁义、礼乐,在发展乐舞理论方面有较大的贡献,代表作有《礼记·乐记》;墨家反对礼乐,提倡兼爱、节用,著作留传的有墨子的《非乐》;道家反对礼乐,提倡无为、任自然,有关意见散见于老、庄书中;法家也反对礼乐,主张法治,提倡耕战,有关言论反映在《商君书》、《韩非子》等法家著作中。

春秋、战国间的兼并战争对舞蹈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也扩大了各国、各民族间乐舞文化的交流范围。

这一时期的专业舞人除巫外,主要有官府的乐工,以及活动于王室贵族间的女乐和倡优。民间的舞蹈仍然主要是群众性的自娱活动。女乐和倡优的身份依然是奴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们可以被当作礼品随意赠送和交换,没有人身自由。但正是他们,在悲惨的境遇中为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