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镇筸兵血战定海 魏默深著书兴化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王派马戛尔尼庆祝乾隆八十大寿,舟山是使团访问第一站。画家威廉•亚历山大随行,他对沿途的山水人物、建筑、礼俗、军队、交通等做了大量的描述。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告诉驻华商务总监义律:“英国政府打算在华谋取一块用作英军休息、英商来华贸易的陆地,这个地方就是舟山群岛。该岛位于浙东沿海,是长江、钱塘江、甬江三大水系的汇聚地。东临太平洋,距朝鲜、日本不远,离上海、杭州、宁波都很近,战略位置重要。”
义律建议巴麦尊派一支舰队前往舟山武装占领,然后强迫清政府割让,允许沿海、沿江开放口岸同英国商人做生意。
英军攻陷虎门,又向福建进犯,攻打厦门。当时两广总督邓廷桢已调到福建出任闽浙总督,他下令应战。英军退占集美,复向北进攻宁波、定海、吴淞口等地。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朝廷任命葛云飞为定海总兵,率八百镇筸兵驻扎定海。英国人发照会送给定海知县姚怀祥,称若定海不降,将发炮攻城。七月三日,英国海军司令伯麦和陆军司令布尔利进入舟山,将事态扩大。
众所周知,英舰船坚炮利令国人难以想象。但是姚知县没有屈服,他对总兵张朝发说:“朝廷令我等守定海,责无旁贷,宁死不能投降,你守城外,我守城内,互为犄角。守城外者虽战败不得入城,守城内者虽城破也不准出逃。”张朝发同意,两人击掌为誓。
英军左等右等,不见舟山清军回话,便发炮攻城。总兵张朝发中炮身亡,定海水军覆没。英军陆军三千多人开始登陆,姚知县率三百多名绿营兵拼命抵抗,无奈城门终被攻破,姚怀祥投梵宫池自尽,定海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首次攻破的城池。
朝廷令安徽寿州总兵王锡朋,浙江处州总兵郑国鸿到舟山协防,葛云飞率三队人马守定海。义律在定海发布告示,称英国在定海成立巡理府,还强迫当地居民纳税。百姓不从,英军就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当地民众强烈反抗,他们自动组织起来,坚壁清野。断绝英军的粮食与蔬菜供应,在水中投毒。他们还协助当地民团抓获英国陆军上尉安图得等数十名英军,将他们押到宁波镇海,由清军处置。定海人民的强烈反抗,使义律惶恐不安,草木皆兵。
江苏巡抚裕谦获知英军北上进攻舟山的情报,密报道光。却被下旨严斥,说他危言耸听。
八月三十日,天气开始变得凉爽起来,葛云飞给王锡朋、郑国鸿两位总兵设家宴送行,突然有快马来报:“英军攻占厦门,不日即到定海。”
葛云飞大吃一惊,忙问:“怎么办?”
王、郑当场表示说:“暂时不撤离舟山,替朝廷守住定海。”葛云飞大喜,三人立下盟约,誓守定海。
宴罢,葛云飞在定海检阅三军,在竹山门、大渠门、吉祥门等地重新布防,严阵以待,又飞书宁波镇海大营,请求支援弹药火炮,对付英军。
九月二十六日,英军陆军总司令郭富等率四艘军舰闯入竹山门,进攻土城。遭到镇筸兵迎头痛击。八百湘西健儿在葛云飞的率领下,将攻到陆地的英军全部赶到海中,还用炮火击毁英舰上的桅杆。英军退出竹山门,复窜入东渠门,炮轰东港浦。张绍廷率军抵抗,郭富见清军有所准备,于是退出舟山。
次日一早,英军又偷袭竹山门,进入土城陆地。葛云飞早有准备,等待英军逼近战壕时,镇筸兵以凌厉刀法与英国人展开肉搏。钢刀如飞,英军或死或伤,留下一片尸体后狼狈逃出土城。
定海三战三捷,极大地鼓舞了守军士气。然而,镇海大营的弹药却迟迟不至。镇海守将还讽刺葛云飞是在小题大做,只有严防死守,不要指望后援。倘若定海有失,拿其是问。葛云飞收到回信,满腔悲愤。
九月三十日凌晨,英军改由吉祥门进入东港浦,遭到守军的顽强抵抗。自早晨战到黄昏,英军寸土未得。郭富恼羞成怒,急调厦门英军前来助战。当天晚上风雨大作,郭富见援军已到,将四千英军分作三路:一路攻土城,一路攻晓峰岭,还有一路攻竹山门。郭富严令英军此战务必攻克定海,否则不准离开舟山。
针对英军大股来犯,葛云飞也重新调整了部署。郑国鸿守竹山门,王锡朋守土城,自己守晓峰岭的关山炮台。
十月初一,寒露惊秋。英军仗着船坚炮利,三路同时进攻,遭到清军的强烈抵抗。竹山门炮战,清军炮筒热得滚烫,不能埋充火药。郑国鸿面对冲入竹山门的英军,抽出佩刀与英国人对决,被罪恶的子弹射入胸膛,壮烈牺牲。英国人占领竹山门后,又进攻土城。王锡朋率军在土城作殊死抵抗,血洒疆场。两总兵战死让葛云飞悲痛万分,他激励八百镇筸兵,誓与晓峰岭共存亡。湘西健儿一齐回应:“血洒晓峰岭,誓守关山炮台。”
面对英军的猛烈炮击,镇筸兵奋战六昼夜。葛云飞左眼被弹片击伤,仍然率军死战。参将张玉衡、副将托安泰等阵亡,炮台失守。当英军冲上关山炮台时,葛云飞挥刀与英军展开白刃战,力竭而亡。八百镇筸兵除少数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为此,英国人也付出了四百一十六人死亡的代价。
战后,道光下诏重恤治丧,为三总兵立祠舟山,勒石记功。
英军从舟山北上天津大沽,陈兵津门。道光慌了,下达谕旨以后不提再战的事情,并答应赔偿英国人损失。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英国向琦善重提《穿鼻条约》,道光不准。朝廷命沿海各省督抚加强海防,令两江总督伊里布跟英国人在镇江和谈。义律拟定了《穿鼻条约》与《退还舟山条约》,而清廷以种种借口拖延。义律率军炮轰虎门,占领沙角。次日南下香港,武装占领此地。
消息传回伦敦,巴麦尊大骂义律混蛋,说他置富裕的舟山不顾,却去占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将义律撤职,派璞鼎查取而代之。又向清廷发出照会,称义律的决定不能代表英国政府。巴麦尊也许不知道英军在舟山的处境。因病疫流行,大批英军死亡,还遭到舟山居民的反抗,英军已在舟山无法立足。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小满日,此时的上海吴淞口,英国军舰已经兵临城下。这天晚上,天空阴沉。英军炮口对准吴淞口东、西两处炮台一齐发炮,陈化成立即命令守军开炮还击。
陈化成,福建同安人。出身行伍世家,历任金门总兵、福建水师提督。鸦片战争爆发后,被朝廷任命为江南提督,负责江浙防务。年过六旬的陈化成从福州赶到吴淞口,不顾沿途劳顿,立即勘察地形,修筑炮台,建成沿海三十六堡。他派人去湖北大冶挑选优质铁矿石,炼成上等钢铁,铸造大炮,加强吴淞口防守力量。平时与士卒同吃同住,训练时以身作则,督促演练,在他的带领下,江南提督标下的水军士气旺盛,战斗力明显增强。
英军攻破定海,总兵葛云飞战死。消息传到吴淞口,陈化成悲愤万分,他对部下说:“大丈夫为国战死沙场,虽死无憾。大家要以定海为榜样,死守吴淞口,不能让英军进入长江。”
上海下浦被英军攻破,陈化成集合队伍誓师,慷慨陈词说:“我从军近四十年,出生入死难以计数。今天为了抵御外敌,虽死犹荣。岳武穆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何愁天下不太平?’若英军进攻吴淞口,守军不怕死,何愁英军不消灭?”全体将士为之感动,立誓死守吴淞口。
六月初九,英军三艘军舰进抵吴淞口,试探性地朝吴淞东西两岸炮台放了几炮。陈化成没有理睬,命士兵加强防守,昼夜盯住吴淞口的英舰,发现动静马上报告。第四天过后,前来增援的英军舰队开到吴淞口,有战舰七艘、汽船六艘、运输船数十艘。
两江总督牛鉴负责防守东炮台,见英军势大,跑到西炮台对陈化成说:“洋人船坚炮利,兵多舰多,又不一定进攻吴淞口,我方何不杀猪宰羊前去犒劳英军,劝其退兵,实为上策。”
陈化成气愤地说:“我奉命剿贼,有进无退,哪有不战求和的道理?”
牛鉴见陈化成不听从己见,灰溜溜地走了。
六月十六日,英军准备已妥,向西炮台发炮攻击,企图一举消灭吴淞口守军。陈化成命令士兵等待英舰靠近后发炮还击,陈化成站在高地上指挥,红旗指处,炮声隆隆,硝烟四起,经过一天激烈炮战,英舰被击伤击沉八艘。两江总督牛鉴在东炮台用望远镜观看,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呼过瘾。很快,英船调转炮口向东炮台发动攻击。牛鉴一见英舰过来,赶紧开溜,敌人还未开炮,他已经逃离阵地。在英军隆隆炮声中,牛鉴一日一夜狂奔四百多里,直到镇江才摸着脑袋问部下:“英舰追来了没有?”
牛鉴一逃,东炮台守将无心恋战。胡乱放了几炮就一哄而散,英国人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东炮台。陈化成腹背受敌,依然死战,英军从小沙背登陆,包围了西炮台。陈化成眼看西炮台即将失陷,发炮打击小沙背的英军,吸引英军火力,又令部将周世荣前去增援。周世荣假装答应,离开西炮台后立刻开溜,陈化成怒火中烧,决定以死报国。
英军攻下了东炮台以后,集中火力攻击西炮台。炮弹不断在陈化成身边爆炸,陈化成血染战袍,仍然死战不退。最终,这位老将在英国人的炮火中轰然倒下。六十六岁的陈化成,用鲜血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陈化成死后,万余百姓自发前往吴淞口祭祀,还在城隍庙里立起他的塑像。
英军攻陷吴淞口后,七十多艘战舰和七千多名士兵沿长江西上,进攻京口。京口自古以来是军事重镇。京口以山为垒,以江为带,地势险要,与扬州、瓜洲隔江相对。城西算山,临江绝壁,与金山相连。城东北有焦山,屹立江中,与金山双峰对峙。自古为镇江江防要塞,称金焦二山。南宋大将韩世忠在此驻兵,与金兵大战。夫人梁红玉在山上亲自擂鼓助威,大败金兀术。
当时镇江有海龄率领的旗兵一千人,还有浙江参赞大臣齐慎、湖北提督刘允孝各率两千人防守,总兵力五千人。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十五日,英军进攻焦山海龄阵地。英舰凭借火炮猛攻焦山,不少旗兵被炸死。海龄眼看士兵被炸得身首异处、血肉横飞,他毫无办法,守军几门土炮根本够不着敌人。他想起三元里军民抗英的故事,急令士兵不再坚守阵地,利用有利的地形隐蔽起来,待敌人靠近了再战。英军见守军没有动静,估计已全部炸死,组织步兵向焦山发起冲锋。当英军进入阵地时,守军从各个隐蔽处冲出与敌肉搏,英军枪炮发挥不了作用,丢下一堆尸体撤退了。
海龄朝长江抛了不少稻草杂物,这些东西顺着水流漂到英舰周围,将舰艇的水叶子缠住。到了晚上,镇江军民乘小船靠近敌舰,顺风放火。英军进退失据,被动挨打。
海龄办法用尽,取得了一些小胜利,却刺激了英军。英军利用炮火优势将镇江城外的清军阵地全部轰平,然后陈兵镇江城下用火炮轰城。守军宁死不屈,只要是英军爬上城墙,守城士兵冲上前去,抱住敌人,跃下城墙,与敌人同归于尽。英军破城后,海龄与守军同敌人巷战,英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当海龄退到自己家门口时,其妻怀抱幼子,倚门而望。海龄说:“夫人,城已破,你找一个地方去躲躲吧!”妻子说:“夫君只管杀敌,不要操心家中事。”说完,她怀抱幼子跳进烈火中。属下无不感动得热泪直流,海龄说:“哭什么,与我誓杀英贼。”将士们无不奋勇向前,与敌人展开血战。
拼到最后,海龄身边无一兵一卒。身中数枪,壮烈殉国,镇江城陷。
英国人占领镇江,英舰停在南京下关,扬言要攻打南京。清军根本不是对手,道光派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人和谈。
八月二十九日,耆英代表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香港岛,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个通商口岸,赔偿2100万银元,并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一月付清。
和谈以后,伊里布代替奕山任广州将军,耆英任两江总督,原两江总督牛鉴被革职拿问,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在清政府还款其间,英国人要求将鼓浪屿、舟山、镇海的招宝山作为抵押。清政府没有同意,后来经过反复交涉,才将舟山作为抵押。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八月,清朝政府履行了《南京条约》的全部内容,次年四月二十九日,戴维斯与耆英代表各自政府在虎门签订了《英军退还舟山条约》。英军全部撤出舟山,进入香港。到香港以后,英国人仍然对这个天然的深水港留恋不已。他们认为,舟山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粮食充足,跟香港的一大堆乱石相比,有天差地别。但毕竟在中国谋到了一块永久性军事基地,又可开展对华贸易,英国的侵华目的还是达到了。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清廷将林则徐、邓廷桢流放到伊犁戍边屯田。林则徐没有因自己的遭遇怨天尤人,他一方面宽慰自己,另一方面耐心地开导家人。
历史上,张九龄、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都被贬过。韩愈被贬到潮州,一家老小共一百多人,韩愈行至陕西蓝田写下了著名诗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闽浙和伊犁相距万里,对于亲朋好友来讲,可谓生离死别,何况是获罪充军?但林则徐不这么认为,他说:“皇上只把我流放戍边,没有说要杀我,也没有株连家属,已经是对我恩重如山了。自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以后,为了卫戍领土,把军屯从黄河以东拓展到黄河以西,实行军事屯垦,士卒在守卫边防之余还要耕种土地,做到粮食自给自足。乾隆收复伊犁以后,实行戍边政策。朝廷规定,西域一带成年男子必须应征入伍服役,大量农民被调发戍守边关,他们亦兵亦农。平时有巡逻、稽查、训练等军事活动,战争时参军打仗,而且其中大部分戍卒都从事农耕。内地戍卒在当地服役一年,再到边关服役一年,才能回归故里。当地人服役,正卒、戍卒一样,三年时间为期。往事千年,道理一样。”
见家人还不理解,林则徐继续安慰说:“我幼年家中贫寒,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靠微薄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生活。每到晚上点一盏油灯,男孩读书,女孩子跟母亲织绣,平时难以温饱,除夕之夜才能吃上一顿素炒豆腐。父亲喜欢资助别人,却从不收人钱财,青黄不接时,靠野菜充饥。虽说戍边生活苦一点,但是很清闲,不也很好吗?就算我到伊犁,也会跟当地老百姓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做一点利国利民的事,有何不好?”
林则徐在即将离家上路时,口占一诗——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五十七岁的林则徐终于觉醒了,这位当了几十年封疆大吏的大清国官员,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凝结成一种动力,去经营西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想到这里,林则徐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在小船木桨击打河水的节拍声中慢慢睡着了。从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林则徐踏上广州天字码头起,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元月离开战云密布的镇江止,他太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了,月色下的大运河柔情蜜意,月光洒在这河岸边的石板路上,清风送来麦芽和烧酒的香气。
这些年,魏源受陶澍影响,决定写一本介绍外部世界的地理图书。纵观历史,每个朝代都有方志出版,如《五行志》《地理志》等。历史上的张骞西行,鉴真东渡,班超出使西域,都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大事件。自唐以来,万国来朝,华夏雄踞世界文明之巅,因此妄自尊大。大内秘藏有历代保存下来的《皇宫禁苑图》《京畿胜迹图》《江山万里图》等,可没有一张世界地图。《五行志》《地理志》都称英吉利为蛮夷,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亟须一本了解世界各国的书。
当大英帝国的三桅战船带着先进的望远镜和滑膛枪出现在珠江时,琦善惊呼道:“大清国的灾星到了。”
英国船舰不只是琦善的灾星,也是林则徐的灾星。
林则徐被摘去顶戴,禠夺朝服,踏上去新疆伊犁的道路。这次他走的是水路,他要去镇江会两个人。当船到杭州时,他洒下一片英雄泪。故园南望,关河塞阻,西行路远,林则徐写道——
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
临歧极目仍南望,蜃气连云正结楼。
他自认为人生无愧。只是大清朝就像这条运河,已经不堪重负了,在英国人面前如此不堪一击。以前整治河务、漕运、钱粮、刑狱时,想不到外面的变化如此之快,不睁眼看世界确实是不行了。那时候他在江苏做官,跟陶澍、魏源一起锐意改革,江南的山水,苏州的柔情,月色下的乌篷船,微雨下的石板桥,无不留下他青年时期的匆匆身影。
离魏、龚两位老朋友越来越近了,运河的水声激起了他阵阵思愁。边患在东南沿海,自己却要去西北戍边。值得欣慰的是他没让龚自珍一路南下,将他保住了,而对国外的研究也终于找到能人。林则徐睹物思人,心如运河之水起伏。
魏源住在扬州絜园,他接到林则徐的来信,要在与扬州一江之隔的镇江会面,同时被邀的还有好友龚自珍。此时的龚自珍在丹阳教书,镇江在扬州和丹阳之间,运河刚好经过。林则徐从镇海坐船北上,刚好要经过镇江,故而选择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镇江来会这两位老朋友。
镇江襟江带海,提携吴越,水援荆扬。林则徐远远就看到了魏源、龚自珍等一批朋友站在码头上张望。在镇江城内的一处小院落,风清月朗,海带潮声,这次聚会没有响起梁红玉的咚咚战鼓,没有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豪言壮语。林则徐给魏源带来了最新的西方地理书籍、澳门出版的英文刊物、鸦片战争时期的重要文件以及西方世界各国的图书资料。
“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四万万同胞的泱泱大国,都不是蛮夷小国的对手。战争未见结果,琦善就在广州举起白旗。皇上忠奸不辨,奸臣误国。”刚一见面,龚自珍看了魏源一眼,就大发感慨,口气恳切不容置疑。
“定庵,不要责怪皇上。”林则徐苦笑了一下,“这场战争依我来看,就是皇上让我一直打下去,也不见得能赢。关天培在虎门殉国,葛云飞战死定海。这两位都是忠烈之士,在战场上没有后退一步。无论将帅如何用命,士卒如何英勇,阵地如何坚固,都经不起英国人的炮火攻击。这场战争不是战术的问题,而是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关将军、葛总兵用血肉之躯怎能与英国人的望远镜、滑膛枪较量?他们是对手吗?”
“林大人讲的没错,这场战争一直在持续。广东巡抚怡良战死,琦善等主和派占了上风,林大人、邓大人充军发配。”魏源扼腕叹息,“琦善说英国人是大清的灾星,这一点没错。大清确实比英国落后很多。现在打不过人家,将来接着打,我们这一代不行,子孙总可以吧。总之不能坐以待毙,要奋起直追。”
林则徐赞同魏源的观点,深感启蒙教育责任之重,长叹一声道:“苦难深重的中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英国人从海上过来,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我们需要编写一本书,介绍世界各国,让大家都知道海外有天。”
魏源点了点头,说:“大海是国家的屏障,我们从来没有去想大海的那一边是什么样子。五十年前,乾隆爷拒绝了马戛尔尼的六大箱礼品,其中有毛瑟枪和滑膛炮,还教训了他一顿。五十年后,英国人拿着这些礼品打了过来。与大清签订城下之盟,何也?不知己不知彼,和战皆败。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地图,如《京畿胜迹图》《江山万里图》,刘备谋蜀还有张松献《西川图》。到现在,我们却没有一张介绍世界各国的地图,非常遗憾。”
龚自珍站起身,扳着指头数着:“二十四史有《礼乐志》《五行志》《艺文志》《食货志》,明朝方志将英国列为朝贡国,四海之大,列国众多。蛮夷也好,狄夷也罢,这本书就叫《海国图志》吧。”
“好!”林则徐提提袍角,欠身坐下,兴奋地说道,“就让魏源执笔编写。历代帝王称中国富有四海,就以龚自珍起的书名,叫《海国图志》。”
北固山下,长夜沉沉,大江接海,镇江以其特有的胸怀吞天吐地,将几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血男儿聚在一起。魏源接过这份重要的资料,他表示要用全部精力来完成这部巨著。
镇江之约聚散匆匆,三人从此天各一方。林则徐孤帆远影,要去万里之外的伊犁,江天远景,令人惆怅。镇江之行,他没有遗憾,此时运河两岸的景色清楚了许多,大概是心情好了的缘故。六月的运河两岸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气息,他又想起风雨飘摇的朝廷,河岸上的庄稼地里插着不少稻草人,张牙舞爪,一看犹如英国士兵,样子很吓人。
龚自珍面对老友离去,十分伤感地回到丹阳教书。三个月后,满腹才华,带着离愁别恨的龚自珍,在写完最后一首《咏史》诗:“云梯关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后,竟病死于丹阳。
魏源来到扬州絜园,加紧编写《海国图志》。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英国军舰进入长江,攻陷吴淞口,守将陈化成力战殉国,接着英国向镇江发动进攻,魏源在日记中记着:“闰六月,镇江沦陷;七月,英国人陈兵南京下关。”
英军怎么不直接进攻天津大沽口,而要打镇江呢?原因很简单,英军只要控制镇江,掐断运河,清廷便不攻自破,而且江南的粮食不能北运京师,大清朝自然一片混乱。
自隋朝开凿大运河以来,历朝历代有许多战争是围绕着运河展开的。安史之乱时,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率十三万大军进攻睢阳。睢阳地处东京汴河要冲,又是江淮门户。一旦叛军拿下睢阳,则江南粮食不能运到洛阳、长安,守将张巡、许远死守睢阳,这次战役历时十个月,城中粮尽,城中能吃的东西,包括树皮、草根、战马、麻雀、老鼠都吃光了,睢阳依然没守住,张巡、许远等都壮烈殉国。城虽破了,却为官军赢得了时间。后来朝廷追思其功,将张巡、许远画像挂到太极宫凌烟阁。
果然,镇江失陷,朝廷像被点中命穴一样,一下子瘫痪了。英军切断了运河粮道,将军舰开到南京下关,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赔偿白银两千一百万元,并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九月,《海国图志》五十卷书稿完成。十二月,终于复审校对。写上序言后,完成最后一稿修订。魏源在书稿中发出巨大声音:“师夷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出版以后最先传到日本,很快风靡。不久又从日本传到中国,让魏源名满天下。可名气又不能当饭吃,扬州米贵,魏源吃不起,只好搬到离扬州百里的兴化县。兴化是郑板桥住过的地方,不少人都劝魏源去京师搏一个进士出身。湖南老友,道县的何绍基写诗替他鸣不平——
蕙抱兰怀只自怜,美人遥在碧云边。
东风不救红颜老,恐误青春又一年。
魏源只得硬着头皮进京应试。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魏源中了一个三甲九十三名进士。该科的新科状元是何绍基的老乡,湖南茶陵人萧锦忠。何绍基对这个本省状元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萧锦忠等历代状元加起来都比不上魏源的《海国图志》,这话让萧锦忠听起来很郁闷。
京师湖广会馆,风光自然被状元占尽,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学者却因为名次靠后不被人尊重。萧锦忠中状元后顺理成章地被点了翰林,做了两年翰林院修撰,借口母亲年纪大要回茶陵奉养老母,朝廷只好同意。
历史常常开玩笑,当魏源被分到苏北兴化县担任知县时,已是一个五十三岁的老头子。他上任时也不讲究,自己坐了一只小船,让书童挑着家当,步行上任。到了兴化县衙门口,被门子赶了出来。书童说:“我是随大人来上任的。”
“你们这种人来上任,没见过,哪个县太爷上任不是前呼后拥坐马坐轿进来的,再要闹把你抓进大牢。”那门子站在门口,双手叉腰,用苏北话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魏源跟陶澍、林则徐一起在苏州南京多年,自然是见过大场面的,便上前喝道:“谁敢在本县面前撒野,拿下!”
那门子听惯了拿下两字,马上答了一声“是!”手脚麻利地将书童拿下,前后不过几秒钟,扭得书童大呼叫痛。
县衙门口的吵闹声引来不少百姓围观,也惊动了衙内的绍兴师爷。师爷出门一看,见门子在欺负一个少年,将他喝住。问明原因,才知道门子搞错了,带头跪下,迎接新任知县魏大人。魏源令师爷升堂,他亲自断案,将门子重责二十大板,赶出县衙,百姓拍手称快。
魏源在兴化当知县,过年时见一户农家门上贴着一副对联:“是亲戚、是朋友,助我过年;是冤家、是对头,登门要钱。”横批:“白进红出。”门前有一名壮汉,满脸凶相,持刀而立,屋内一个女子在不停哭泣。魏源进去细问,才知道该家父母不久前因病去世,家徒四壁,债台高筑,登门讨债者不断,才出此下策。魏源赠银五两,助其过年。壮汉见知县大人做主,债也不敢要了。
但是魏源的运气不好,刚到兴化县,运河又出事了。这一次发水比历年来任何一次都大,方圆百里大水成灾,白浪滔天,一望无际,不少村庄只露出树梢和屋脊。尤其是缺口那地方河水湍急,施工难度大,无人敢上。
湖南人治理河运、赈灾都有一套。特别是康熙二十二年(1703年),康熙南巡时,黄河决口就一直没修好。河道总督张鹏翮截留漕粮几万石到山东赈灾,并推荐陈鹏年负责。陈鹏年是湖南湘潭人,曾任浙江西安知县。他接到河督命令,马上赶到杭州,调粮进山东。沿运河北上时多次遇到土匪拦路抢劫,这个湖南蛮子硬是昼夜不停,一粒粮食也未损,全部押到山东兖州。交差后大睡两天没有醒过来,张鹏翮以为他死了。不久,给康熙上了一道奏折请求表彰,从此以后,康熙记住了这个湖南人。
魏源知道这段历史,他不信邪,脱掉官袍,亲自抬石。其他官吏百姓一见,无不感动,人人动手,终于保住了大闸,从此兴化人记住了魏源。魏源做了几年知县,兴味索然,后来干脆辞官避居兴化。在郑板桥的故居附近找了几间小房子住了下来,全心研究佛经和茶经。郑板桥曾说:“坐小阁之上,烹龙凤茶,烧夹剪香,令友人吹笛,作《落梅花》一弄,真是人间仙境也。”
一茶在手神飞扬,诗如泉涌。妙文佳句,至理名言,流于笔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每当有客人来时,魏源待之以茶,慢慢品饮。茶叶升降沉浮,恰如世事;茶色由浓而淡,恰如人情;茶水滋味各异,犹如人生;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不久,魏源也客死于龚自珍的故乡杭州,只有林则徐还活着。因林则徐是“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人物,性格决定他肯定有一番作为。新疆之行虽然曲折坎坷,后来却成就了益阳进士胡林翼、湘阴举人左宗棠,正是:
旌旗猎猎大风吹,誓将敌寇赶出门。
书生能撑天月坠,老朽犹可建功勋。
不知林则徐如何成就胡林翼、左宗棠,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