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成都
2009年春天,我在四川大学校内租了一个房子,住进了校园。每天下午,从磨子桥步行到红星路二段上班,到夜里下班再走回去。几个月下来,我疯狂爱上了走路,且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去徒步一下成都的三环路?
那时候徒步三环是一个颇为时尚的活动,甚至有中老年人组团参加,花上十几个小时沿三环路绕成都一周。成都三环路在2002年通车,可以看作是城市在21世纪的起点。现在看来,徒步三环并不是什么有意思的事,若是想看风景,在成都附近好的徒步路线有很多。都江堰到青城山,或者走到龙泉山,都是更好的徒步选择;走一个封闭的三环,只能看到车流。
本地人对三环路的热情,更多像是去亲眼看见奇观,看一下成都到底有多大。时代变化迅速,即便是本地人,很多也对成都没有整体概念,便想通过这样的徒步,去感受自己所在的城市,获得一个“整体把握”。
在三环路改造之前,徒步三环是很多年轻人热衷的时尚活动。
200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从川大望江校区出发,在学校西门外的科华路寻找公交站,并没有发现能够到三环路的公交车,这多少有点奇怪。在北京,你很容易坐公交到三环,然后坐一辆300路公交车,转移到你想去的地方;而在成都,三环路从来都不是“日常性”的,到现在都还没有一趟北京300路那样的环线公交(二环倒是有环线快速公交)。几年后,三环路改造,主路限速提高到100公里,更像是一条市内高速公路,主要是为私家车出城和大范围“转移”服务。
我通过转车和步行,抵达了南三环的宜家。这肯定跑了冤枉路,因为科华路明明可以直接到三环,只不过那时手机还没有智能化,没有地图可供参考。这也反映出我在这个城市的慌乱,尽管我在这里经历了“5·12”地震,打心底想成为成都人,却仍然不能“脚踏实地”。傍晚6点30,我从宜家出发,沿着三环路内侧一路向东,然后再向北,开始我的徒步旅行。晚上10点,我在城市的东北角吃了一次烧烤;次日凌晨5点,在城市西南角喝了一碗豆浆;
天府大道跨越成都的武侯区、高新区、天府新区,目前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中轴线。腾讯大厦、环球中心、苏宁广场等高楼大厦分布两侧,见证着新成都的快速崛起。
到早上7点,我才拖着疲惫的双腿,再次看到宜家家居蓝色的建筑。
这次徒步旅行对我意义重大,我找到了那种踏实的感觉,从此心中就有了一幅完整的成都地图。我知道三环路上每一个立交桥的名字,知道它延伸出去,通往哪一条高速,知道了成都几大主城区的排列。过去几年,我在成都所经历的种种碎片式生活,慢慢变成了一个整体。
几年后,人民南路向南延伸的天府大道通车,我也一路向南,徒步几小时走了20公里,走到麓湖那里。天府大道是成都的南北中轴线,往南走,就是成都的天府新区,如今房价最高的地方。三环路和天府大道,共同构建出21世纪新的城市风貌,这是这个城市的新力量。而你在天府新区感受到的这个“新城”,其实和别的大城市没有什么不同。
这个“现代”的成都,不断向外扩展。2000年前后是向西,2010年后则是一路向南,而到了21世纪20年代,则开始向东发展,如今在龙泉山上出现很多奢华的民宿酒店,住一晚要上千块。面朝东的成都,和另一个大城市重庆相向而行,两地的高铁现在最快只要一小时,还在不断提速之中。
过去几年,成都地铁快速扩张,仅仅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就有4条地铁通车。城市的边界正在消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住在温江(4号线),或者龙泉(2号线),半个小时就可以到传统的市中心(春熙路);而住在三环内主城区的人,则挤上1号线、3号线或者5号线,到南边打拼。
这种城市扩展的故事,在各地都在发生。对成都这样有着自己传统的城市来讲,困惑一定是存在的:随着城市边界的消失,那种被称为“成都性”的东西,似乎也越来越单薄。当你漫步在天府新区写字楼中间,耳边全部是普通话,这给人一种无尽的希望感,但是你也会有片刻的怀疑和失落:我到底是在哪里?而“真正的成都”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