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习惯性拖延
当我们决定要去做什么事的时候,通常会说“从明天开始”。这似乎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口头禅和行为习惯。
但所谓的明天,如果我们没有行动的话,是永远不会到来的。因为只要过了今天,我们又会跟自己说:“明天再开始吧。”这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后天,大后天,我们的想法始终无法实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成了大部分现代人生活的一种常态。想做的事不会立即去做,不想做的更是抛到一边。习惯了凡事拖一拖、等一等、看一看、慢慢来,习惯了从明天开始,形成了所谓的“习惯性拖延”。
习惯性拖延受到遗传因素、个人习惯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影响。有时我们会把它的原因归结为,因为要面对和处理来自多个方面的任务,精力有限,事有轻重缓急之分,所以把不太重要的或者不太急的延后处理。其实这只是表象,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复杂的心理因素:可能是目标任务难度太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可能是我们害怕承认自己的缺点,认为只要不去做就不会暴露自己的不足;可能是只满足于当下的感受,对未来的感知较迟钝,甚至故意忽略等。
我们喜欢拖延,总以为还有下一次,时间还多,还有机会。但如果拖延成为习惯,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人就会有挫败感,长此以往,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滋生焦虑感和抑郁感。而自我批评带来的负面情绪,又加剧了拖延的行为,形成“拖延—自责—更加拖延—更加自责”的恶性循环。
认真想一下,明天比今天好吗?答案是否定的。明天的我们年纪更大,勇气有可能会更少,借口会更多。所以,如果想做什么,当下就去做吧。我们可以将宏大的、艰巨的目标设定为一个个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再为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设定一个奖励。我们还要学会自我关怀、自我肯定。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树立“对于想做的事,最好的时间点就是现在,就是今天”的观点。
行在今天,做在当下,才能走好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