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慢,那么美(202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特立独行的平等精神

北欧人的AA制,小部分表现在金钱的分配上,而大部分则表现在干家务和带孩子的平均分配上。

——题记

北欧社会崇尚英雄主义,却不推崇精英原则。在北欧社会里,没有谁是高高在上的,也没有谁是低如尘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一个人一生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而非永远与他人做比较,在他人的基础上肯定自己的成就。

如果要讲北欧人为什么如此注重平等精神,詹代法则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是北欧人民隐形的生活法则。了解了詹代法则,你也就了解了北欧人在公平与平等之上,跟你死磕到底的AA精神。詹代法则甚至被称为北欧人的性格密码,也完美诠释了在社会制度面前没有人享有特权。

詹代法则(Jante Law)源于丹麦裔挪威小说家阿克塞尔·桑德摩斯(Aksel Sandemose)1933年出版的挪威语讽刺小说《难民迷影》,法则有十条,开题第一条:不要以为你有什么特别。你跟我们(集体主义)是一样的。另外还有诸如:别想着你比我们更优越;不要觉得你知道得比我们更多;不要以为你比我们更能干。詹代法则将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也造就了今日北欧之风气:王室又怎么样?王室也得靠四处站台养活自己。首相又怎么样?首相看病也得排队。大老板怎么样?大老板也得中午自己下楼热盒饭。

詹代法则像是一把北欧社会行为标准的双刃剑,既要发展个性张扬的自己,又不要在人群中太扎眼。就像很多北欧人,他们高质量生活的名片就是一个健康的BFR(体脂率)永远保持在21左右的身材和小麦色肌肤。你也要“警惕”身边那些扬言是素食主义者的家伙,因为很有可能这是低调的“炫富”——只有那些买得起价格昂贵的有机蔬菜的人,才会只吃素,还顺便宣扬了自己环保、关爱动物的生活理念。这也是北欧小众品牌受欢迎的原因。

在AA这件事上,詹代法则无疑也发挥了巨大的主导作用。所以在北欧这么多年,据我的切身观察体会,其实我们误读了北欧人所谓的AA制。

北欧人的AA制,小部分表现在金钱的分配上,而大部分则表现在干家务和带孩子的平均分配上。比如我在幼儿园工作,最常见的接送孩子模式:如果妈妈早上送孩子,那么下午则是爸爸接孩子。一个送,一个接,公平合理,就跟在家里一个负责喂奶,一个负责换尿布一样,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如果一直是妈妈接送或爸爸接送,我们做幼儿园老师的,也会感到奇怪。除非是其中一方失业在家,或者是单身妈妈或爸爸,还可以理解。这种公平合理的带孩子模式,即便两人离婚,在瑞典最普遍的做法也是孩子跟妈妈一周,爸爸一周,保证父母双方在孩子抚养义务上的分担。

从路德宗16世纪传入北欧诸国,信仰里的“爱你的邻居”的观念,立刻与瑞典、丹麦等民族在海盗时期形成的互助合作精神产生强烈共鸣,两者融合在一起,深刻地影响了北欧民族精神的形成。

19世纪以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人们,注重解决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差异与不平等问题。因此,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高平等性和高均衡性社会发展的经济模式被提出来,这种经济运行体系可以简化为:斯堪的纳维亚模式=福利国家+国家干预+合作主义+平等的精神。其核心意义在于极大程度地削弱阶级的对立,消融贫富差距。长远的影响便是在一代代的国民生活里牢固地树立“做自己,不比较”的意识。这种崇尚自我的生活意识又与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计划,不生活”的北欧式自由是紧密联系的。

除此之外,北欧的社会平等亦体现在诸如国民收入、福利平等、官民平等、性别平等方方面面。虽然瑞典全称瑞典王国,有王室,但国王一家几乎可以被视作国家“吉祥物”。因此,在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北欧经济模式的运作,消除了特权阶层和贫富分化之后,性别平等意识作为国家发展重中之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9世纪是现代社会福利政策的“孵化期”,政府开始逐渐从教会手中接过社会福利的责任。瑞典政府鼓励妇女就业和参政。女权之风在以瑞典为首的北欧国家甚盛,从英国女王、丹麦女王及未来的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来看,就知道北欧国家在性别方面长期以来都是必须平等的。早在20世纪以前,瑞典就有不少支持女权主义的良好传统。

都说对女性和孩子的态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文明的高度,其实对女性和孩子的态度,也决定了每个家庭幸福快乐的程度。

在农业社会,繁重的劳动需要男性的体力,瑞典曾经有过重男轻女的传统。但自工业文明洗礼和女权主义崛起之后,男女平等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瑞典女人即便举着女权主义的大旗,但也并不因此而妄自尊大、打压男性。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对于北欧人来说不是互相制衡,而是调和。

北欧女权主义的实质,其实直指两性关怀。如果人人都想要男孩,女人若生了女孩便感到自卑,女性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性别,又何来在两性世界里的平等和尊重一说?最起码的在性别上的互相尊重都做不到,那么所谓的由自尊获得的幸福感只是妄谈。

1977年7月,瑞典长公主西约特兰女公爵维多利亚·英格丽德·爱丽丝·黛西蕾出生。1979年秋,绝大多数人热烈赞同,小维多利亚成为瑞典王国未来的女王,为此瑞典议会修改了《王位继承法》,在新的《王位继承法》里,未来的王室孩子,无论男女,只要是头生孩子,就可以继承王位。所以,即便王室还有后来的男孩子——维多利亚的弟弟菲利普王子,但未来的王位是王储维多利亚长公主的。

这种真正提倡男女平等,将女性从繁重的日复一日的家务活中解放出来的做法,造就了活泼乐观的北欧女性主义精神。反映在家庭里,就是丈夫少了一个经常埋怨的黄脸婆,而拥有了一个时常开怀大笑、善解人意的妻子;孩子少了一个只知道唉声叹气的妈妈,拥有了一个积极乐观、有趣开明的母亲。女人只需要完成自己的那一半家务,有大把的时间读书,发展自己的爱好,比如跳舞、瑜伽等,约三五好友去Fika或者逛逛街,或者有心情带孩子去看画展,听音乐会,或者全家外出用餐。

一个家庭里,只要母亲这个角色是温和的且有较高的文明程度,那么这个家庭整体的幸福指数都会很高。这也是为什么女权主义鼎盛的北欧五国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幸福指数一直名列前茅,经济不能决定幸福与否,女人的幸福感才是影响整个家庭幸福指数的关键,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程度又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幸福程度。

女人的修养与文明高度,代表着整个社会的文明高度。在全民关注的收入和福利上,瑞典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分配体制改革,从开始就突出了“全民”的意义。在瑞典,养老金人人都有权享受,并不是有工作的人才有。给妈妈和小孩的补贴也一样,每个家庭都有份,按小孩的人头发给。比如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政府视每个孩子为己出,每个月针对每个孩子免费发放的1000 克朗左右“牛奶金”,一直到孩子 16 岁成年那天,其间不会中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国家的发展亦如此。北欧诸国鼓励女孩多读书,尤其是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一个家庭母亲的文化水平,决定着整个家庭的文明与修养的高度。由这样的一个个以家庭为单元建立起来的庞大的社会体系,又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文明的高度。据不完全统计,在瑞典,男女在接受高等教育程度方面差不多持平,女性比例甚至略高于男性。

北欧国家的父母,用爱心和耐心培育孩子,则会使孩子终其一生受益无穷。性格乐观、为人平和,工作无贵贱之分,凭兴趣选择工作的北欧人,是北欧国家发达与进步真正的基础,而为之奠基的,必定是一颗平和之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早在社会民主党成为瑞典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之前,瑞典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社会保障,这与宗教传统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我上语言学校时为了完成阅读写作的作业,曾带着使命读过一本经典瑞典小说《汉娜的女儿们》,一个家庭三代女性的故事。讲了这个家庭三个女人的命运:奶奶汉娜生活在瑞典农业社会,给富有的农场主当帮佣,小小年纪被农场主的儿子强奸也忍气吞声,把遭遇的不幸归结为个人命运。在男权具有绝对权力的时代,即便她发出呼声,蒙羞的还是自己。汉娜的女儿约翰娜目睹母亲的境遇,性格独立而坚强,选择向社会发声。而她所处的时代,正是瑞典社会转型和女权意识觉醒期。父亲的教育角色开始参与到儿女的成长过程中来,两性平等的意识被摆到桌面上,以约翰娜为代表的女权主义崛起的一代,开始从厨房走向职场。不仅如此,在爱情和婚姻中,也不再扮演被动和任人摆布的一方。

约翰娜的女儿安娜,像现在瑞典社会所有新一代的女性一样,通过妈妈和奶奶两代人的努力和争取,女权意识早已融合进骨子里、血液中,且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我们也不妨把这部小说看成是瑞典女权主义崛起之路的“女权运动史”。在这方面,《汉娜的女儿们》功不可没。

也许直到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还在为女儿的嫁妆而与亲家闹得脸红脖子粗,或者直到现在很多国家家庭遗产根本没有女儿的份儿。而早在1845年,瑞典议会就已经通过了给予妇女遗产继承权的《妇女继承权法案》。所以现今的瑞典议会中,女性议员的比例高达47%,高居欧洲之首。

在孩子两岁以前,妈妈会有每天200多克朗的“妈妈金”,以及480天的带薪育儿假。为了保证孩子在成长中父亲的陪伴,这480天假中必须有一部分是给爸爸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奶爸假。对于“妈妈金”,有工作经验的会按工资比例来发放,得到的更多。像新移民那样没有工作经验的妈妈们,则最低限度亦如上所述,每天至少补贴200多克朗。

我的女儿出生于2006年8月,而那时作为新移民的我才刚刚踏上瑞典土地不久,别说去工作了,为了适应以后的生活得首先学习瑞典语,受到的都是免费教育。但作为新移民,除了我的“妈妈育儿补贴金”,孩子也享受着“宝宝牛奶金”的补助,直到她年满16岁。相对其他成千上万享受着这笔补助的孩子,我的女儿只是其中一例。

作为妈妈,如果是有工作的,育儿补贴会根据其工资收入的80%来核算,相当可观了。这也是为何很多瑞典女人会一拖再拖生孩子的期限,过了三十五六岁生孩子的大有人在。诚然,享受无拘无束没有孩子的自由生活是原因之一,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工作几年之后一旦育儿,就可享受高额的带薪育儿假。这笔账,即便是被丰厚的国家福利惯坏的瑞典男女们,也还是会算的。

除了480天的育儿假,父母们在孩子年满8岁以前,都有权申请将工作时间减少25%以内,以协调工作与育儿之间的平衡。此外,长达一年的带薪“爸爸假期”,爸爸们在孩子6岁以前,可以随便选择一年,尽享与孩子亲密相处、共度美好成长岁月。近年来,爸爸休育儿假成了几乎硬性的一个规定,为的就是避免孩子在婴幼儿期缺少爸爸的关爱。

因为有闻名遐迩的瑞典奶爸假,北欧爸爸是不会错过陪着孩子一起长大这个过程的。如果收入没有夫人高,那就刚好顺势在家带孩子。有的准奶爸,对于带孩子的生活,已经相当期望了。北欧男人相比个性张扬的北欧女人,性格较内敛含蓄。男友力不表现在女伴要什么都买买买,而后电脑或游戏机跟前一坐,家务活几乎跟他们绝缘,而是身体力行地和女人大到生活账单、小到带娃洗衣做饭,一起平分或在平均的基础上比女人付出更多一点。窃以为,这才是北欧人归根结底凡事AA的真正奥义。

AA不仅是生活物资上的AA,更是精神对等、尊重彼此生活意见和个人独处空间的AA。后两项的AA的意义远大于止步于金钱上的AA。

我的生活馆附近刚好有一个露天游乐场,每天早上上班时路过游乐场,带孩子的奶爸已经出动了。要么一手推婴儿车跑步,健身带娃两不误;要么几个奶爸相约,优哉游哉端着杯外卖咖啡坐在沙池边,看孩子们在沙池里玩沙玩得不亦乐乎;更别说陪孩子荡秋千,玩滑梯,温柔细致又爸爸力十足。

被北欧女权主义感化了的北欧男人晒出来的奶爸照,又酷又飒,一个一个都是标准的“贝克汉姆+小七”组合。那绝对是:老婆你就负责风华绝代吧,孩子交给我!居家汉子的不二写照。

这是北欧国家从长远着眼的聪明之举,虽然妈妈爸爸们这么多假期看似消耗了工作资源,但是在双亲的共同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健全的人格与体格,以及早早养成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将来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对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与其后来投入资金与精力纠正一棵长歪的小树,不如早早施以优厚的阳光雨露,使其茁壮成长,用正确的态度尽一己之力而奉献社会,这是社会福利制度与制度下的个人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