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与信义:知足常乐的源泉
我知道一棵白蜡树叫作Yggdrasil;一棵高高的树,浸透了闪亮的土壤;从那里来的露珠落在山谷里,永远是绿色的;它屹立在命运之井之上。——先知的预言
——题记
想要了解北欧人对公正与信义神圣的崇尚,还要从北欧神话里象征公正与平衡的中心世界“世界之树”说起。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处寒冷地带,却又森林、湖泊密布。森林、湖泊、岛屿这些意象的叠加,让北欧神话里衍生出“世界之树”(尤克特拉希尔,古诺斯语:Askr Yggdrasills,英语:Yggdrasill)的概念。这棵与天地同寿的白蜡树上,除了居于中庭的人类,还有精灵族、侏儒国、巨人国、雾之国、火之国等。在不同的分庭之间,代表着公正与信义的真理将一切缔结在一起。所以,北欧神话里,世界之树是和真理连接在一起的。
1643年,一位名叫贝恩祖法·史云申的主教得到一本由45块软绒做成的古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作《国王的书》(拉丁语为《里吉斯法典》Codex Regius),据传写于1270年左右,记载了关于“世界之树”的全部内容。书里记载,在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冰川时期,地球生物面临湮灭和重生,世界之树与我们的创造、保存和毁灭等息息相关。它告诉人类,树木与世界命运的关系。
这种人与自然同生并存、息息相关的生活法则,深深影响了北欧人与生俱来的外在中正严谨、内里又崇尚随性自然的性格。这与将荣誉视作生命的北欧神话里的英雄主义,以及中世纪传承下来的骑士精神、近代的契约精神一脉相承。
从北欧神话中孕育出的独特的北欧世界观与北欧文学体系,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与悲剧主义精神。在北欧神话里,神都是会死的,会为想得到的东西而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众神之父奥丁,为了获取知识而牺牲了左眼,甚至为了获取长矛而于世界之树上被悬挂九天九夜。在北欧神话里也有无比悲壮的“诸神的黄昏”。神也是会死的,需要向死而生的涅槃;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探索,造就了北欧民族生生不息的勇者精神和探索精神,以及面对生命时万物平等的生命意识。
世界之树是强大的,但同时也是脆弱的,它不仅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三维里受到束缚,树根和叶子还会受到觅食的龙和四只鹿的啃食。因此,在瓦哈拉(众神的居所)屋顶上,又有了山羊神“Heidrun”和鹿神“Heidrun”来滋养世界之树——尽管它们也会吃世界之树的树枝,但它们会回馈礼物:山羊为它提供蜂蜜,鹿将鹿角中的水灌溉世界之树的根。
北欧神话中的现实主义、对真理的探索、认为死是生的一部分、对生命肃穆的敬畏和思考,深深地折射在几乎所有受其影响的北欧文学作品里。一代又一代的北欧人汲取着这些朴素又哲学意味十足的文学文化养分。世界之树构筑在北欧神话里,在融合了宗教色彩之后每年的圣诞树里,也在北欧人内在宇宙的生命体系里。
瑞典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树木崇拜者之一,作家阿图尔·伦德奎斯特(Artur Lundkvist),在对树木和森林进行思考之后,写下这样的文字:
“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棵树,在每一棵树上都有一个人,我感觉到这棵树会在人的内心里创造奇迹,而人却被困在树上……森林之海是地球上的第二个海洋,是人类能在其中漫游的海洋。森林无声地工作,完成了大自然的伟大工程;它与风共事,净化空气、缓解气候、形成土壤,为我们保护所有的必需品且不破坏它们。”
可以说北欧人终其一生更加注重的是其生命内在“世界之树”体系的构筑,注重自我的发展、完善和挑战。折射在生活中,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北欧人对生活之外的人和事态度冷淡,因为他们的关注点,根本不在外人那里,而在小我(世界之树的自我循环)和大我(世界之树的社会循环)之间。就像人与地球一样,小我和大我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北欧人的观点是你挣多少钱与我无关,你花政府多少钱却与我息息相关。北欧人对待金钱利益的看法是:不合法、不属于自己的绝不染指,合法范围内的则积极争取。北欧的经验充分证明高增长和公平分配是可兼顾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公正之间不仅不冲突,而且福利和社会公正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是可持续增长的前提条件。同时,福利导向体制和民主、自由之间也没有冲突。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北欧人在有些事情上较真得让人难以理喻。因为在以“政府”为代表的大我世界之树循环里,那些税收里的每一分钱都与社会每一个人有关。严谨地对待自己,也严谨地对待那些自己为之付出的地方。因此对北欧人与政府契约之下信条的动摇,无疑也是对其生命信仰的动摇,这对于一个北欧人来说是危险且具挑战性的。
这就是欧美政府官员普遍信守的地方,他们绝不敢贪污而失去在社会与民众中的信用!当然惹了桃色新闻一样下台,因为北欧人眼里爱情、婚姻的神圣同样是不可侵犯的。
北欧几乎所有公司办公区域都是开放式空间或有透明玻璃墙,大家工作时间在做什么一目了然。即便是非透明空间,办公室通常总是开着门。在办公场所为了与人交流沟通,大脑和大门都要最大限度地开放。下班后回到家,才是个人隐秘之所在,任何人非主人允许不得踏进其家门槛半步。
北欧习惯了公共场所凡事透明,计划、任务如此,财政亦如此。何况北欧人一直提倡均贫富,不分行业贵贱,重视人的劳动价值。大家收入低也低不到哪儿去,高也高不到哪儿去。收入低交税低,收入高交税高。税后一清算,一下子就把大多数人的收入拉到一个相差不多的水平线上了。
在北欧即便个人收入保密,但是你所处行业的收入并不保密,只要知道你所从事的行业,稍微一算,就大概能算出你的个人收入。奖金等这种弹性很大不利于走税的收入,在北欧几乎不存在,做得好的话就直接涨工资。
在这种外有盯梢、内有机制透明的双重监督下,北欧大小官员时刻处于“十面埋伏”。别说偷偷接受贿赂,或偷偷利用工作之便贪污,公开透明的一键制简直让你无处遁形。只要在国家互联网上键入你的人口号,那么你所有的信息都会一览无余地出现。所以你除了能从办公室里带走用来补充体力的几颗糖,是带不走任何其他东西的。
这种透明的机制不仅约束政府工作人员,也同样适用每一位“平民”。当初我在哥德堡开生活馆,为了申请一张烟草零售许可证,已经大大领教了这种几乎让你的财产无处遁形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严格。烟草和酒类一样,在北欧属于危害公共卫生健康的“管制”商品,一般商店或超市出售烟草酒类,必须要有许可证。许可证网上填表就可申请。十几页表格,按要求分门别类填好,即可申报。这一步并不难,但此后的审核,其严厉程度几乎超出了我的想象。
申请表递交之后,一位烟草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与我邮件来往,对表中不清楚的地方要求我文字陈述解释。通常在北欧求职、开公司、申请任何一类许可,除了查看个人社会记录中有没有拖欠账单、逃税漏税、公交车逃票记录等重大影响诚信声誉的“劣迹”,还要看此人为社会做贡献的程度,比如缴税记录。如果你的缴税记录低于水平线,靠领救济金过活,那么你就不要想贷款买房、买车、开公司,银行不会贷款给你。而且因为你不缴税或缴税过低,也会失去很多和各行各业合作的可能性。这里印证了很多人提问的为何福利社会不养懒人。
瑞典有一个叫UC的个人审查公司,允许和你合作的公司通过UC审查你的收入、个人信誉及缴税记录,如评分过低,这些公司是不会和你合作的。
也许有的人特别是部分他国移民,会认为我私人资产雄厚,我不需要在北欧银行贷款,去买房、买车、开公司,我一次性付清好了。但即便是你有能力一次付清,同样要面临银行和税务局的审查。北欧房产属于国家管控,不允许炒房。一两套也许可以,如果个人名下房产超过了三套,一定会引起税务局的注意,发函要求你讲清购房资产来源。讲不清,房产立刻被冻结。如果你解释是国外资产,而又没有提前申报,那必定又是拔出萝卜带出泥,是另一个故事了。这个故事就是,就像你在瑞典境内出示的所有证明,包括原有国的收入证明、缴税证明、相关人签名等各种证明,照样重新审查一遍。
当年《这么慢,那么美》的畅销和前后几本书的出版,我得到大笔版税,钱转到瑞典NORDEA银行的时候,立刻被冻结,要求说明资产来源。我立即联系了出版社,请出版社为我开了中英文版稿费收入证明、国内缴税证明,这才放行。
我开生活馆是商业行为,商业行为就必须申请成立公司,以公司形式运作,这里面的重中之重,就是聘请会计,做好每一笔账,否则很有可能还没开张就已经破产。如何在北欧开店?这是后话。
说回我申请的烟草许可证,大家也许记得我从幼儿园辞职,在乡下买了房,搬到乡下住了一年多这件事。当时逍遥自在,岂知乡下人也不好当,回城开店后,一年多的逍遥生活被反复问及。问题集中在一年没工作,就意味着一年没有收入,没有缴税。审查人员问,没有收入,您是如何开店的?我回答,用稿费收入以及以前的工作存款。又问,钱都买房开店了,那么平日的生活是如何维持的?又答:稿费和存款。当时心里想,拜托,只是一个烟草许可证而已!需要将我的私生活翻个底朝天吗?讲给瑞典朋友们听,大家摇头叹息,既同情又理解:这就是瑞典呀!放在他们身上,一样一样的,大家都是过来人。
后来又是杂七杂八的审查,陆陆续续,小半年之久,许可证才发放下来。这还不算,每年将近一万元的烟草管理费,按时缴纳,不得拖欠。所以,就申请小小的烟草许可证这一件事,已经是蝴蝶效应般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个人信誉、有无不良记录、收入、资产证明、缴税记录等,任何一个环节若有问题,申请都不会通过。
且这样的审查环节适用于任何一种申请。
每一个北欧人都深深懂得,在这样以诚信和名誉为本的社会,丢了诚信甚至比丢了官职更可怕。人们将贪污、逃税甚至逃票这样的人生污点称作“墨鱼事件”。一个人只要有过“墨鱼事件”,那他求职、贷款、开公司,都将会遭到相关部门异于常人的严格审批,且通常会遭拒。北欧人自古崇尚骑士精神,具有英雄主义情怀,如果因此而使人格受损,他们自己也是无法原谅自己的。虽然媒体经常拿他们开涮,但那是另一回事。
除了道德体系的建立,公平与分享亦是北欧人社会意识的基石和前提,甚至在幼儿园里一岁半入园的孩子都已经慢慢接受公平与分享的意识。近几年的幼儿教育更是打破传统,率先提出在性别上的公平待遇。最明显的就是在玩具上不再强调男孩玩具或者女孩玩具,以免过早地确立孩子的性别意识。
我在幼儿园工作的时候,老师们每年春季都会收到教育部的大纲,做一年的幼儿园活动计划与物资配备规划。校长会在例会上一再强调,小汽车不是男孩子的专属玩具,洋娃娃与粉红裙也不是女孩子们的标配。尤其是“过家家”的时候,扮演妈妈、狼外婆的那个,很可能是想尝试穿纱裙的男孩子。
也许会有家长表示忧虑,孩子会从中产生性别混淆或性别模糊。但北欧早教体系秉承堵不如疏,引导与体验第一。注重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以积极教育理念作为基石,在寓教于乐的教育中植于同理心、好奇心、共情能力、兴趣爱好、专注力、创造力、想象力、挫折教育等方面的理念,并建立一生学习的习惯。在淡化性别的教育中,激发孩子们的同理心与共情能力,让孩子们与社会情感一起成长。
另外学校淡化特权意识,孩子很少攀比谁家比谁家有钱,其实北欧社会一贯提倡“均贫富”的治国理念,不仅提倡,而且认真执行。收入越高,交税越多,所以孩子们在一起,若要论虚荣,只能比比谁更酷、更有个性。
如果只是做到公平,那么显然低估了北欧国家的文明高度。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公正,才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共赢。
公平并不一定意味着公正,在公平的前提下,重视和关注个性化的突出和发展,将人性化发展到极致,关注每一个哪怕最微小的单元,才是公正社会的意义之所在。在这一点上,北欧国家早就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比如常态化的北欧同居,很多伴侣有儿有女,过了一辈子,还只是男女朋友关系。这种一辈子的同居关系,同样受到相当于婚姻关系的法律保护。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瑞典是非移民国家,但也有几种移民渠道,比如技术移民、投资移民等,婚姻移民也在其中。这时候,同居的法律认可效力就体现出来了,所谓的婚姻移民,其实包括婚姻和同居两种关系,只要属于其中一种,都可进行有效的申请。
北欧人自打幼儿园起,就在一个相当宽松的环境里长大,对多元文化,从小就有着惊人的认知和接受度。不要说学校教育和社会认知,很多北欧孩子自己的家庭本身就是这样。比如他们的爸妈可能是文身爱好者;或者同性恋;或者只是同居一辈子;或者妈妈是北欧人而爸爸来自非洲;或者爸爸扎着盘在头顶小山一样的脏辫,妈妈梳着莫西干头,家里有残疾的弟弟或者妹妹是从国外领养的。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北欧孩子的日常,也使他们达成一种认知:永远乐意去理解甚至尝试接受那些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见解。
在哥德堡,我和大家凭兴趣聚在一起的、由我2020年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唯有爱与勇气让你前行》改编的电影《唯爱》剧组,我们的男主——卡莱的扮演者,就是一位同性恋。性格坦荡温和、金发碧眼、身材高挑的他,根本不介意亮明自己的恋爱底牌。每次自我介绍都落落大方,介绍自己的男朋友跟大家认识。在Facebook上,也从来不避讳地秀恩爱撒“狗粮”。两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平日里一起旅行、一起做饭、一起去海里游泳、一起林中徒步、一起阅读、一起参加朋友聚会,当真神仙伴侣。
而同在剧组的大家,包括几个孩子,对此也是司空见惯。整个社会,上到老人,下到小孩,人们不再避讳,或者不再将此当成一种不可告人的隐秘。无论在新工作见面会上,还是新认识的朋友跟前,他们都会坦然地介绍自己的另一半。
每年一度的同性恋游行规模越来越庞大!每到夏日,北欧街头彩虹旗到处飘扬。画着彩虹脸的男男女女走上街头,庆祝自己的节日。在这些飘扬的彩虹旗里,你不仅看到北欧社会人们的宽容,也看到对待不同事物量身打造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