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咖啡吧:开拓特殊人群职业平台
问:智慧树里,我看都是智力有障碍的孩子在做服务员,这是一个怎样的机构?
俞:“智慧树”咖啡吧是杨绫子学校一个有特色的、帮助特殊孩子就业的模式。它是2014年创办的,2012年的时候已经在学校开始类似的模拟。很多孩子毕业意味着失业,很可怜。我觉得特教老师的专业性体现得不足,比如我当老师16年,教出来10个左右的孩子,如果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那就意味着他们又回到了原点。很多家庭负担很重,孩子几年后就会退化。其中有两个家长找过我,对我触动很大。有1个孩子毕业后在家里待了3年,3年期间与外界很少有接触,人变得很胖,也不爱交流,生活质量很差。他妈妈很焦虑,不知道怎么办,一辈子那么长,难道一直这样子下去?她很难受,希望我们能帮忙解决一下。这也体现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当时社会上对智力障碍人群的认识还不够,大家认为残疾人尤其是智力障碍人群是一个包袱。人们可能更多看到他们的障碍,而没有考虑他们的能力,就没有给他们机会。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给予这些孩子机会。我们不能片面指责别人不给他们机会。首先要做好自己,要勇敢地站出来,所以我们在校内做了2年模拟的咖啡吧场景。也是校内课程的改革,与生活、社会接轨,这样他们走入社会可以有一点积累。还在校内设置了超市、茶吧等等,训练孩子日常生活中与社会接触的能力。另外,聘请毕业的3个孩子和家长一起来做服务员,校内的学生、老师作为实践者。2年以后,一些孩子已经培养起了基本的能力,还有一些孩子学习了做蛋糕,和老师一起开发了一些产品。
这时候时机比较成熟,我们就去外界寻求机会。刚好教育部门有一个场地,智慧树就这样开起来。现在已经有十几个孩子在这里就业,70多个孩子在这里实习。整个社会的氛围越来越好,很多人通过智慧树才认识杨绫子的孩子。虽然之前杨绫子在外面名声已经很大,但那时候大家都是带着有色的眼光来看待的。现在说到杨绫子,很多人就会想到智慧树,想到它的甜点很好吃、服务很到位。通过智慧树,我们的孩子可以向社会展示一些职业的能力,也展示了一些职业的样本。这相当于一个平台,很多企业通过智慧树看到孩子能力,就会给他们一些机会、一些岗位,通过智慧树我们走出去很多孩子。
问:智慧树现在的员工和效益情况怎么样?
俞:现在智慧树有5、6个老师,12个学生。这些学生每个月的薪水在3 800元左右,包括五险一金。对于智慧树来说,压力也蛮大的。不过现在智慧树能够收支平衡了。一些企业把员工的生日蛋糕福利放在智慧树。我们的蛋糕品质上和其他店没有太大的区别,来这里购买的人同时又有献爱心、做公益的心理感受,在精神上得到了愉悦。这是我们希望全力推进的。通过媒体宣传,树立口碑,我们渐渐打开了智慧树的销售渠道。当然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扶持一些,但是都要通过招标的程序去竞争。
平时我们这个店里也有志愿者,有一些高中生会来做志愿服务工作。
问:杨绫子学校学生的家庭状况普遍怎么样?
俞:其实是三级分化的。好的有,是极少数;中间层次比较多,一般都是工薪阶层;还有是家庭比较困难的,也有父母残疾、拿社会低保的。
问:毕业生中能找到工作的比率大概多少?
俞:特殊孩子的就业不光是中国的问题,这在全世界都是难题,要给这些孩子就业机会是比较难的。现在的就业环境给企业的压力比较大,企业要接受这样的孩子首先会考虑安全问题;还有用工的政策现在都倾向于劳动者,所以企业会有自己的衡量。他们有时宁可自己出一点钱,减轻自己的责任,就是孩子不来上班,企业出钱买个安稳。但是对孩子来说这是很不利的,因为就业对于一些家庭不完全意味着收入,更重要的是机会和平台,给他们接触不同的人和社会的机会,这样才能成长起来,不会变成一个“废人”。如果从小读书读起来,最后被人养在那里,我想也不能实现做人的最终的价值。一个是社会的多元、包容的氛围不够,虽然有一些变化;一个是政策导向力度还不够大,对一些就业扶持的力量还不够,所以还是比较困难。
问:在社区里的特殊人群一般都是怎样的状况?
俞:他们很多去阳光工场,做手工,或者待在家里。
问:他们的婚姻状况是怎样的?
俞:这要看家庭的情况、父母的意愿等等。有一些已经成家了,比如陈聪是我们比较优秀、成长好的一个孩子。她其实家庭状况很不好,是遗传的,她从小由奶奶带着长大。她在杨绫子一路成长起来,通过特奥的平台找回了自信。她去过美国两次;上海世界特奥会上,她作为嘉宾和施瓦辛格同台主持,那是一般的孩子所企及不到的。后来成家了,工作也还不错。
问:从您工作至今,这30年来家长对于特殊群体的认知有什么变化?
俞:肯定有变化。早年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不会带孩子出来,因为社会的认可度还不高,很多人碰到这些孩子都会歧视、嘲笑他们。家长的压力非常大,所以选择把孩子保护起来,不带他们出来。现在家长的意识越来越强,愿意带孩子出来,不仅为自己的孩子,也是为这个群体。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变化,一个人跨出自我是比较难的。其实孩子自己本身没有太强的意识,孩子很天真,他不会考虑那么复杂,最大的压力在家长身上。这个群体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应该受到更多关注,他们也需要更多支持和帮助。
融合教育推动之后,一些轻度的孩子都去了普通学校,特殊学校里都是中重度的孩子。现在家长对特殊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希望享受到专业的教育,希望社会给予更多包容和支持,家长的权利意识更鲜明了。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和要求提高,就激励我们老师提升专业能力、体现我们的职业价值和成就感。对家长来说,享受优质的教育是权利。
问:针对学生家长的这些要求,学校有哪些举措?
俞:比如特奥运动会,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动起来,家长都很愿意参加。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运动释放,让家长通过和孩子一起玩耍、运动得到释放;同时也是向家长展示孩子能力的一个过程,让家长和孩子都有信心,加强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另外,学校也开设了一些课程,比如康复课程的培训,也有心理疏导、专业技能一类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