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资本论》(全新增补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序言,《资本论》第一卷上,第26页。

这是马克思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现已出版的上百种《名人名言录》,都收集了这段话。

这段著名的话,源于马克思在1872年写给法国人莫里斯·拉沙特尔的一封信,后来作为《资本论》法文版的序言。莫里斯·拉沙特尔准备分册出版法文版《资本论》,此举马克思很赞成。但是,马克思又告诉莫里斯·拉沙特尔:“这是您的想法好的一面,但也有坏的一面:我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至今还没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这就使前几章读起来相当困难。法国人总是急于追求结论,渴望知道一般原则同他们直接关心的问题的联系,因此我很担心,他们会因为一开始就不能继续读下去而气馁。”(《资本论》法文版序言,《资本论》第一卷上,第26页)马克思于是真诚地提醒法国读者说:“这是一种不利,对此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事先向追求真理的读者指出这一点,并提醒他们。”接下去,马克思就写了上面这段掷地有声的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徐克仁 作)

这一段话,既是人生重要的处世格言,也是马克思本人严谨的治学态度的高度概括。马克思一生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最后在英国伦敦定居。他在伦敦的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马克思没有被苦难所击垮。每天大英博物馆刚开门,马克思就准时到达,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馆闭馆。他在1857年致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公众认清事物的实质。”1865年7月,他又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这样描述写作《资本论》时的生活与心情:“我已经有两个月完全靠典当维持生活,愈来愈多的而且一天比一天使人更难受的要求纠缠着我。……整个这段时间我连一文钱也不能挣……我诚心告诉你,我与其写这封信给你,还不如砍掉自己的大拇指。半辈子依靠别人,一想起这一点,简直使人感到绝望。这时唯一能使我挺起身来的,就是我意识到我们两人从事着一个合伙的事业,而我则把自己的时间用于这个事业的理论方面和党的方面。……即使单纯从商人的观点来看,纯粹无产者的生活方式在目前也是不适宜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第134—135页)。在《资本论》第一卷完成之后,恩格斯曾希望马克思在“摆脱了这个‘梦魇’”之后能变成另外一个人。因为他的生活依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而他的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马克思也曾认真地考虑过要迁居到生活费用远为低廉的日内瓦去。但是,命运使他不得不继续留在伦敦,留在大英博物馆的宝库旁边。

他成年累月地在大英博物馆研读政治经济文献,埋头从事经济学研究,为无产阶级继续锻造理论武器。马克思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深入研读了1500余种各类著作,所作的摘录和笔记达100余本。据法国著名社会主义者、工人党领袖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所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要得到最有威信的权威人士的证实。他从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总要找原著寻根究底,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即令是为了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去跑一趟。反对马克思的人从来也不能证明他有一点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论证是建立在未经严格考核的事实基础上的。参考原始资料的习惯,使马克思连最不知名的作家的著作都读了。

马克思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以如下一段语言来表达:“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5页)他在揭露资本的罪恶时,既是站在“科学的入口处”,又犹如站在“地狱的入口处”。马克思没有一点犹豫,更没有任何怯懦。他为了把最好的研究成果献给工人阶级,他总是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反复推敲、修改自己的作品。恩格斯曾劝告他说:“对你自己的著作哪怕马虎一次也好。对于那些糟糕的读者来说,它已经是太好了。重要的是把这部东西写成并出版;你自己所看到的那些缺点,蠢材们是不会发现的。”但马克思总是不肯听从。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曾回忆说:“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信的事实,而且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决不谈论这个问题。他决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过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东西公之于众。要把他没有作最后校正的手稿拿给别人看,对他是最痛苦的事情。他的这种感情十分强烈,有一天他向我说,他宁愿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不熟地遗留于身后。”

马克思对待《资本论》写作的责任心,还表现为大量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都一一交代每一则引文的出处。在马克思看来,一个作家即使毫不重要,毫无名气,只要这个作家第一个提出某种思想,或作出最精确的表述,他就有责任指出这一作家的姓名。马克思引用别人观点或论据的方法,一是直接通过正文表述,一是以随文脚注的形式,原原本本地将自己引用的原著、作者、版本、页码、出版时间、出版地点以至译者、发行商、最初发表处等等,一系列必要的信息一览无余地直陈纸上。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马克思在引用时,还对某些被世人讹传谬植的著作者、原文做了细心明确的匡正纠错工作。

1848年革命期间马克思在科隆时,普鲁士首相康普豪森通过一个朋友邀请马克思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但马克思对这种拉拢根本没有给予理睬。1867年4月,马克思在返回伦敦、等待校阅《资本论》第一卷清样时,接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律师瓦尔涅波尔转达的一个信息,德国首相俾斯麦派他游说马克思,“希望‘利用我和我的大才为德国人民谋福利’”。马克思很重视这个消息,但他依然没有为这种诱惑所陶醉,尽管他很需要钱用,但不愿以为德国官场效劳来摆脱经济上的贫困。马克思的想法和恩格斯是一致的:“这个家伙的思想方式和眼光的特点是:用自己的尺子来衡量一切人。”(《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197页)他和恩格斯拒绝了一切妥协的诱惑,拒绝了不失尊严地获得上流社会给予稳定生活的诱惑。马克思清醒地意识到,俾斯麦是无论如何不想起用《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来结怨于刚刚转到自己阵营来的资产阶级的,因为俾斯麦政府甚至于对马克思的助手布赫尔和瓦盖纳已经抱极端猜疑的态度了。马克思决定对俾斯麦的诱惑置之不理。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对待材料和作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不把作品作为猎取名利的手段;对待自己的研究成果诚实谦虚,尊重他人劳动、反对剽窃;面对政治迫害、生计、疾病、舆论等干扰,马克思不畏强权、不畏劳苦,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走入地狱的大门,又以坚忍不拔的努力,在“地狱”中开拓了一条引导千千万万受苦受害的人们通向光明之路。马克思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登上了人文科学的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不仅是我们做学问的导师,也是我们做人的导师。

严谨治学精神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需要的。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的严谨治学精神,有助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有助于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同时也有助于严谨治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马克思又有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一点,马克思是完全做到了。他现在长眠于地下。成千上万的人到德国去,在墓前向他鞠躬,为他献上鲜花,为他洒下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