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烽烟再起
“今天,受到威胁的是我们;明天,就要轮到你们了!”
——海尔·塞拉西
上台后的希特勒耍起了两面派,并以影帝一般的演技开始忽悠英、法等国。他一边对内煽动国内的复仇情绪,一边对外宣扬和平,以麻痹对手。
1933年希特勒一上台,就先以退为进,发表了一篇和平宣言,呼吁各国不要重蹈一战的覆辙,重申以后所有问题都要在和平的方式下解决。为此,德国将以身作则,率先解散一切军事组织,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本来德国就被限制得没有多少进攻性武器了),但前提是其他国家也要这么做。这当然不可能,帝国主义国家怎会自废武功?当法国忍不住最先表态说“无法接受希特勒先生的建议”时,希特勒立即以此为借口,宣布德国退出世界裁军会议与国际联盟。这样一来,德国既占据了道德舆论的高地,又给自己松了绑。为了表示这是“民意”,他特意举行了一次全民公投,然后把投票日期选在了11月12日。—前一天正好是德国一战战败日,也是阵亡者慰灵日,正好勾起德国人民的伤心往事,结果95%的选票支持希特勒的决定……
希特勒一面忽悠,一面偷偷地按照《我的奋斗》第一页上写的内容开始行动,那就是吞并同属日耳曼民族的奥地利,缔造一个“大德国”。1934年7月,德国暗中支持的十几个奥地利纳粹分子,穿上了奥地利的军装与警服,混入了正在开内阁会议的总理府(奥地利总理府的警卫根本没有装有弹药的枪,他们的枪纯粹是仪式用的),刺杀了身高不到5英尺(约1.52米)、有着“小梅特涅”之称的奥地利总理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Engelbert Dollfuß),奥地利的内阁成员也全都被扣留,成为人质。在纳粹分子占领总理府的6个小时里,脖子与胸口都中了枪的陶尔斐斯一直苦苦哀求,想让医生进来抢救他或者让牧师进来祷告,但没人搭理他,躺在沙发上的他最后因失血过多而死。不过,奥地利教育部长许士尼格由于有场午宴要参加而提前离开了会场,成了漏网之鱼。这条“漏网之鱼”召集军队包围了总理府,很快平息了这场叛乱。在叛乱分子或被投入监狱,或被绞死之后,许士尼格成了新任总理。
这次暗杀震动了世界,英、法宣布坚决维护奥地利的独立,但他们又指出是否采取行动要看意大利的态度,因为意大利跟奥地利接壤。墨索里尼对于此事也火冒三丈,因为意大利向来是支持奥地利独立的。而且墨索里尼对希特勒的第一印象相当糟糕:一个月前访问意大利的时候,穿着黄色雨衣、头戴软帽的希特勒与身着全套华丽制服、胸前戴满勋章的墨索里尼相比,简直就像个小推销员。会谈结束后,墨索里尼抱怨希特勒就像一台只有7个音调的留声机,一旦播放结束,就会从头再来一遍。参与会谈的德国外交部长诺伊拉特总结道:“他们的心灵没有交汇……两个人像疯狗一样互相‘攻击’。”而且陶尔斐斯被杀的时候,他的年轻妻子和两个孩子正作为客人,在意大利的亚得里亚海滨度假,墨索里尼不得不含着泪水把这一噩耗告诉他们。紧接着,墨索里尼又命令5万意大利军队立即开赴奥地利与意大利边界的勃伦纳山口,他愤愤不平地说道:“我要让这些绅士们知道,他们绝不应该小瞧意大利!”
希特勒了,他急忙发表声明,否认德国跟刺杀事件有任何关系。此时德国的实力还没有完全恢复,根本无法硬碰硬。希特勒第一次企图染指奥地利的图谋失败了。这让他明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像温水煮青蛙似的慢慢来。
到了1935年3月的时候,希特勒又突然宣布德国恢复义务兵役制,要建立起30个陆军师的常规兵力。这引起了英、法两国的警惕,因为这违反了《凡尔赛和约》。于是,在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紧急会晤后宣布,英、法、意将用所有适当的手段来反对德国的任何侵略,但这一阵线只维持了9个星期。因为狡猾、强辩的希特勒得知后,立即向英国寄去了一封私人信函。在信中,他深情地表示自己深深地渴望英国能继续保持它的海上霸权。这个保证一下子挠到了英国人的痒痒肉。于是,英国政府不顾自己的同伴,在6月18日擅自跟德国签订了一份《英德海军协定》。恰好120年前的这天,英国与普鲁士联手在滑铁卢大破拿破仑。英国不但防着德国复兴,还要防着法国坐大。协定将德国的海军力量限定在英国海军的三分之一,等于德国承认英国的海上霸权并保证不予挑战。这虽然让英国人保持了自己的优势,但同时也为受《凡尔赛和约》限制的德国海军开了绿灯。因为德国此时根本没有什么海军,要达到英国海军的35%这一规模,德国造船厂还要加班加点地干好几年。
见英国人这么不靠谱,又看到英、法两国对德国一再退让,对现状不满的墨索里尼也决定一试身手。相比于英、法在海外庞大的殖民地,意大利只占有非洲的一片沙漠地带。一想到这,墨索里尼就气不打一处来,自诩为“新恺撒”的他发誓要改变现状!虽然意大利的实力不济,但墨索里尼的野心却不小。墨索里尼一心想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疆域,将地中海变成自家的内湖。于是他选了一个好打且容易刷经验的小目标,那就是非洲唯一的独立国家—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
英国漫画“送君远征”。穿着女装的戈培尔、希特勒与戈林(从左到右)像啦啦队一样,鼓励墨索里尼远征阿比西尼亚。一来可以拉近德意两国的关系,二来可以让墨索里尼消耗“过多”的精力,无力顾及欧洲的事务。路碑上写着“去阿比西尼亚‘赌博’”。希特勒挥舞的手帕上写着“对中欧的野心”。
但正如德国首相俾斯麦调侃的那样:“意大利胃口很大,可惜牙口不好。”早在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就企图吞并这个被称作“非洲屋脊”的国家。但意大利军队在阿比西尼亚北部的阿杜瓦就被消灭了6000多人。意军侵略不成,反而被打得溃不成军,被迫赔款给“被侵略者”1000万里拉,成为唯一一个被非洲土著军队击败的“列强”,沦为了其他列强的笑柄。
所以,墨索里尼将这次侵略看作是一次“复仇雪耻”之战。而且意大利的殖民地厄立特里亚与意属索马里,围绕着阿比西尼亚的东北与南部边界,意军有着战略上的优势。
1934年12月,在阿比西尼亚与意属索马里边界上的一口名为瓦尔瓦尔的沙漠清泉附近,一小支阿比西尼亚军队与索马里士兵发生了冲突。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才伤亡了130人,但墨索里尼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一口咬定是对方在意大利领土上挑事,不但要求阿比西尼亚赔款10万美元,还要求阿比西尼亚的军队向意大利国旗敬礼道歉。
阿比西尼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一面主动让步,一面急忙向国联求助。当年英国是反对阿比西尼亚加入国联的,因为这个非洲国家还是奴隶制盛行的国家,英国认为其没有资格加入文明国家的组织里来。最后还是在意大利的坚决支持下,阿比西尼亚才在1923年成了国联成员。为了避免意大利军队的挑衅,海尔·塞拉西把边界上部署的军队都撤离了。他本来还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样就不会给对方留下进攻的借口了。但他的想法太天真了,侵略者总能找到借口的。
当英国提议用外交手段解决,并慷慨地表示愿意将英属索马里的部分领土奉送给意大利时,墨索里尼不屑道:“我可不是捡破烂的!”1935年10月,意大利派出了装备着150辆坦克和400架飞机的30万大军开始入侵阿比西尼亚。对于墨索里尼的侵略行径,国联反应迅速,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通过投票把意大利定性为了侵略者,然后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对侵略者实施制裁。制裁的禁运清单上有骆驼、骡子、驴子和铝。一些批评家评论说制定这个清单的专家一点儿也不缺乏幽默感,因为禁运的这些东西意大利军队都用不着,而且意大利的铝多得可以出口;而意大利在战争中所需的基本原材料,如煤、钢铁和石油则都不在清单上。如果包括了这些,墨索里尼的摩托化部队早就熄了火并停止前进了。
这等于国联虽然对阿比西尼亚表示同情,但仍给墨索里尼的行动大开绿灯,默认他可以在阿比西尼亚自由行动。英、法两国担心把墨索里尼被逼急了以后,他会像“疯狗”一样乱咬人。此时德国正宣布要重新扩军,他们怕把墨索里尼推到希特勒的怀抱里,所以所谓对其的“制裁”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连苏伊士运河这条意大利通往阿比西尼亚的必经之道也没有关闭。于是,意大利没有经过什么正儿八经的抵抗,就深入到了阿比西尼亚境内。
海尔·塞拉西一世(1892—1975年)
埃塞俄比亚帝国的末代皇帝,他从小记忆力惊人,甚至到晚年都能全凭自己的记忆写出回忆录。1941年5月,他的军队在英军的配合下,光复了意军占领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这也标志着抗意战争的最后胜利,他也被誉为“伟大的皇帝”和“埃塞俄比亚之父”。对于战后英国提出的要埃塞俄比亚接受其“保护”的主张,海尔·塞拉西也予以了拒绝。1973年,埃塞俄比亚国内爆发大饥荒,一张皇帝在皇宫内用金银盘子喂宠物狮子食生肉的照片流出,激起了饱受饥荒的人民的严重不满,从而引发了内战。1974年,他在宫中被政变的陆军部队逮捕,被迫退位,不久后在拘禁中死去。—根据传闻,海尔·塞拉西是被反对他的军官用枕头闷死的(因为反对者怕他刀枪不入),终年83岁。
虽然光着脚、带着雄狮鬃毛的阿比西尼亚土著士兵很是生猛,但面对现代化的武器他们实在是一筹莫展。他们的装备实在是太落后了,平均一人还分不到一条枪。一批又一批的阿军士兵甚至冲上去,用手去撕扯坦克的履带。除了殊死抵抗的阿比西尼亚士兵外,崎岖的山地和令人窒息的如同“毒药混合物”一般的风沙,也迟滞了来势汹汹的意大利侵略者。在一些地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意军甚至用上了《日内瓦公约》明令禁止的芥子毒气,才打破了僵局。
虽然英、法主导的“制裁”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但墨索里尼却并不领情,他认为英、法两国是故意给他难堪,于是开始逐渐向希特勒靠拢。1936年5月2日,拥有“犹太部落的征服之狮”“上帝的选择”“王中之王”和“阿比西尼亚皇帝”等诸多称谓的海尔·塞拉西一世,在意大利军队进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前三天,乘火车通过阿比西尼亚唯一一条与外部相连的铁路逃到了国外。他亲自跑到国联总部日内瓦呼吁国联主持正义,但两个星期后,国联取消了对意大利的制裁。因为在他们看来,阿比西尼亚这个国家已经不存在了。更重要的是,英、法的注意力已经转向了欧洲。—就在阿比西尼亚的失败已成定局的时候,1936年3月7日,得寸进尺的希特勒又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突然出兵重新占据了莱茵非武装区!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莱茵河西岸的领土和东岸30英里宽的地区是要永久非军事化的,并以此作为德、法之间的缓冲区,德军不能进入此地。希特勒突然向这里派遣军队,相当于是在进行赌博。他后来回忆道,那是自己最最紧张的时刻,因为德国的军事实力还没完全恢复,“只要英、法一出兵,我们就只能夹着尾巴滚蛋。”这支小分队只有3个营,“如果我是法国人,我将不会允许一名德国士兵越过莱茵河。”希特勒事后说道。
但英、法两国依旧无动于衷。英国人觉得德国人不过是回到了自家的后花园,希特勒只是想抚慰一下《凡尔赛和约》给德国带来的伤痛,甚至有些同情德国人。没有英国人撑腰,法国人也不想找事儿,不愿意为了“这点儿小事”再次与德国开战,只是通过国联宣布希特勒“违约”了而已。希特勒冒险参加的“赌博”赢了,这是他第一次不战而胜,声望再度大涨。而此后尝到甜头的希特勒将持续地“赌博”,而且赌注会越来越大。他表面上高喊“和平”的口号,让西方国家心存幻想,却一再然后利用闪电般的军事行动造成既成事实。他一般在周末展开行动,因为欧洲大多数的政治家都喜欢在周末放松一下。
1936年的一幅漫画:“别担心,他是个素食主义者。”磨着屠刀的希特勒不怀好意地看着戴着法国自由帽的高卢鸡。
希特勒又一次破坏了《凡尔赛和约》。一位纳粹作家辛辣地写道:“日内瓦太太脸上这层遮掩缺陷的面纱终于被撕破了。”早在1933年,英国在日内瓦的军事代表就警告说:“一只疯狗再一次出笼,我们必须毅然决然地联合起来,确保它毁灭或至少把它圈养起来,直到它的疯病得到有效地控制。”但英国人却不愿意“圈狗”,因为老大也有老大的难处。
虽然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但家越大越难管。俗话说“盛极而衰”,日不落帝国也有日落的时候。随着英国这个老牌世界霸主的衰落,它遍布全球的资产反而成了累赘。英国的殖民地实在是太多了,难免顾此失彼,顾头不顾尾、顾东不顾西。许多新兴国家开始对霸主的位置虎视眈眈:欧洲大陆上不服输的德国再度崛起,咄咄逼人地准备再挑战大英帝国的霸权,直接威胁到英国本土;远东的日本不但惦记着中国,也惦记着太平洋上西方列强的殖民领地;欧洲“压路机”俄国已经变身为苏联,宣布要用革命埋葬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英国这个老大首当其冲;大洋彼岸的美国经济实力也早已跃居世界第一。它们都成了大英帝国潜在的挑战者。
况且一战时英国拉着法国、俄国、意大利和日本,群起围殴德国,关键时刻还多亏美国的助拳,才取得险胜。现在俄国变身为资本主义的死敌苏联,美国又高叫“孤立主义”不愿再蹚浑水,别有用心的日本不再与英国结盟,意大利又弱又不靠谱,只剩下法国这个比自己衰落得还厉害的盟友了。要是再来一场世界大战,万一打输了,英国霸主地位不保;即使打胜了,也是元气大伤,代价巨大。—一战虽然打赢了,但财力(1918年英国的防务开支占到了当年政府开支的80%,国民生产总值的52%)、物力、人力(死亡103万人)等等消耗巨大,打得大英帝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打得世界银行的殊荣也被大发战争财的美国抢了去。这场胜利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赔本赚吆喝的惨胜,简直是得不偿失,要是照样再来一次,那可谁也受不了,说不定大英帝国还会有分崩离析的危险,那不是白白便宜了其他国家?因此,英国决定千万不能重蹈覆辙,不能给其他列强黄雀在后的机会!世界大战能不打最好不打,对德国还是能忍则忍,只要它不“过分”就行。
作为欧洲“二哥”的法国,没有英国的撑腰,它也不愿意单独行动。法国在一战中损失得比英国还惨,而且受到经济危机重创的法国衰落得比英国还厉害。此外他们还有政治上的混乱。由于法国各党派争吵不休,法国政府走马灯般地轮换,共和政府在10年内共换了24届。光忙着国内打选战了,哪还顾得上打外仗?
阿比西尼亚的战争刚告一段落,德国进入莱茵地区也成为既成事实。英、法刚刚松了口气,西班牙又乱成了一团。1931年的西班牙大选中,新的共和政府宣布成立。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被迫退位,因为大家对他不满已经很久了。—比如他会下令把西班牙的国家公路给封锁起来,方便自己在上面飙车。但军队中的右翼势力又对共和国的政策很不满,他们密谋发动政变,想要推翻这个新政府。但这次政变还未发动就失败了,因为主谋之一的何塞·圣胡尔霍·萨卡内尔将军在和一个妓女厮混的时候,在床上说出了自己的计划。谁料这个烟花女子却是卖身不卖国,她马上向政府举报了圣胡尔霍,后者立马被驱逐出境。到了1936年2月,左派大选后再次执政时,流亡葡萄牙的圣胡尔霍贼心不死,准备再次发动叛乱。圣胡尔霍准备在叛乱开始的前一刻乘坐飞机赶回西班牙,但爱慕虚荣的他准备回国后好好地风光一把,在飞机里塞满了自己的各种高档制服,以至于飞机超重,在一条又窄、树又多的跑道上起飞时坠毁。圣胡尔霍就这样出师未捷“死翘翘”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虚荣心是会害死人的。于是,领导叛乱的重任就落在了另一位“领导人”身上。这位叫作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的西班牙非洲军司令官已经到达西属摩洛哥,他于1936年7月开始发动叛乱,与国内北部的叛军一起,向首都马德里逼近。
这场叛乱演最后变成了长达33个月的内战,也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演,因为参演的都是将来的主角。讨厌“共和”的德国和意大利支持佛朗哥,并为他送去了大批人员和物资。德国派去的空军“秃鹰军团”穿着便装、带着游客的护照进入了西班牙,通过共和国控制的区域到达叛军控制区。他们将在西班牙战场上创造“地毯式”轰炸这一战术。—1937年4月,德军轰炸机3小时内就把西班牙北部重镇格尔尼卡夷为平地,被炸死、炸伤的平民不计其数。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笔下的名画《格尔尼卡》描绘的就是这一“人间地狱”的惨状。意大利则支援得更多,总共“贡献”了763架飞机、1930门大炮和7万人的军队。墨索里尼认为,如果意大利能够影响并控制西班牙,就等于掌控了进出西地中海的半扇大门,这是他恢复罗马帝国的好机会。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1892—1975年)
这位西班牙长枪党党魁是在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帮助下才坐上西班牙领袖的宝座的。但在二战爆发后,他却宣布西班牙为中立国。周旋于两大集团之间的佛朗哥擅长见风使舵,游离于交战双方之外,时而靠近德、意,时而又为英、法叫好。当德、意敦促西班牙加入轴心国参战时,佛朗哥又找各种理由婉拒。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后,被希特勒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佛朗哥表示完全支持希特勒的行动,并请求允许西班牙志愿军参加对苏战争,以报答当年德国给西班牙的兄弟般的援助。不过佛朗哥仍留有后路,他只对外只是宣布西班牙由中立国转变为非交战国,由西班牙志愿军组成的“蓝色师团”都穿上德军服装开赴苏联。1943年眼看轴心国取胜渺茫时,他马上又宣布西班牙由“非交战国”恢复为中立国,并下令召回在苏联作战的“蓝色师团”。正因没有卷入大战,佛朗哥才把欧洲最后一个法西斯独裁政权维持到了1975年。
苏联则支持西班牙的阿萨尼亚共和政府,而且也提供了大量武器—至少240架飞机、1200门大炮和700辆坦克,大批国际志愿者也从世界各地赶来参战。双方各自扶植一派打来打去,西班牙简直成了各方的练兵场。英、法、美三国则高举着“不干涉”的大旗,一方面它们担心出手干涉会激怒希特勒与墨索里尼;一方面是它们也不喜欢西班牙的共和政府,乐得看热闹。
随着德国和意大利对叛军援助力度的加大,形势对共和政府越来越不利。当马德里的共和政府给地方政府打电话时,接电话的人高喊:“你们去死吧!”共和政府的领导人就明白这个地方已经落入叛军之手了。到8月份的时候,共和国控制区已经被叛军分割成了两半。
1939年2月27日,英、法承认了佛朗哥政府,共和国总统阿萨尼亚流亡到了法国。这个共和国只存在了8年。于是,欧洲又多了一个法西斯独裁政权,德、意法西斯又多了一个独裁伙伴,而且它们在西班牙还得到了丰富的实战与军事经验,比如德国的88毫米大炮在西班牙内战中首次亮相。苏联则得到了价值3.15亿美元的黄金—苏联的援助是要收费的。战事吃紧的时候,西班牙共和政府将510多吨的黄金储备运到苏联换取外汇,以购买武器。苏联最高领导人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收到这笔黄金后,在宴会上说道:“西班牙人永远不会见到他们的黄金了,就像人永远见不到自己的耳朵一样。”
而通过在西班牙的“亲密”合作,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关系进一步紧密了起来。
1937年9月,应邀访问德国的墨索里尼得到了希特勒的隆重接待。希特勒已经了解到墨索里尼最喜欢别人给他“戴高帽”,为满足前者的虚荣心,希特勒在柏林郊外召集了100万纳粹信徒为他们高声欢呼,并邀请墨索里尼进行演讲。但是天公不作美,墨索里尼的演讲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雷阵雨。为了躲雨,听众们四处逃散,以至于没人来照顾墨索里尼。穿着精美制服的墨索里尼虽然被淋成了落汤鸡,但他在回国的时候已经深受希特勒的影响,他认为自己和希特勒简直就是同道中人,而且希特勒的权势与风光正是他所追求的。今后他要开始追随希特勒了。一回到罗马,墨索里尼就要求意大利士兵也像德国士兵那样走正步行进,但他又不好意思全盘效仿人家,于是,给这种步伐起了个名字叫“罗马步伐”。当有人提出质疑时,墨索里尼气急败坏地说道:“有人说正步走是普鲁士才有的,简直是一派胡言!要知道,鹅可是我们罗马的一种动物!”
1938年5月,希特勒回访意大利。在意大利王宫检阅5000名法西斯青年时,2600名号手为希特勒演奏了他最喜欢的《婚礼进行曲》,许多人私下里窃窃私语地讽刺道:“他们(希特勒与墨索里尼)是在交换结婚戒指么?”议论者也许是对的,因为在参观完海军演习后,墨索里尼肉麻地对希特勒说道:“从现在起,没有任何力量能分开我们了!”在他看来,英、法如此软弱,如果希特勒能够搞乱欧洲旧有势力的平衡,那么意大利正好能从中渔利。
1936年10月,德国与意大利签订了秘密协定书,这标志着柏林—罗马轴心的形成(柏林与罗马在同一经度上)。第二年,德国又拉拢东方的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因为日本也是对现状不满的国家之一。
在日本人看来,西方国家一直在与自己作对。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中国,但西方三国(俄、德、法)联合起来向它施压,迫使日本吐出了已经到嘴边儿的辽东半岛等中国领土。1905年,日本击败了10年前带头向其施压的沙俄,总算报了一箭之仇,但在美国的“调停”下,却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赔款。一战开打后,日本就站到了协约国一边,虽然得到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大片岛屿,但紧接着西方国家就在1922年的华盛顿裁军会议上对日本进行了压制,把日本的战舰吨位限制在了美、英之后,还禁止他们在本已得到的太平洋岛屿上建要塞。这一切都令日本心生怨恨,而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更加剧了日本国内的危机,他们决定向外扩张,目标是东亚大陆上的中国。
自从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大而孱弱的中国就成了日本的侵略目标。1911年清王朝覆灭,中国就陷入了遍地土皇帝的军阀割据混战状态,几乎年年都在打内战。昨天张大帅联合孙大帅打李大帅,今天李大帅联合孙大帅打张大帅,后天张大帅、孙大帅、李大帅互相打;今年国民党联合共产党打军阀,明年国民党又和军阀联合起来打共产党……打打停停已经过了二十年。一盘散沙的局面给了日本可乘之机,已经吞并了朝鲜并侵占了中国台湾的日本开始采取步步蚕食的政策,一块一块地侵吞中国的领土。
1931年9月18日晚上,在中国东北驻扎的日本关东军偷偷地炸毁了奉天郊外的一段由他们控制的南满铁路,然后诬陷是中国军队干的。爆炸实际上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坏,因为爆炸过后仅半个小时,就有一列火车从这段铁路上驶过去了。
不过这没关系,日本人就是要这个借口。他们以此为理由,向中国驻军发起了进攻,很快就占领了东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这就是“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不宣而战,当时中国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国民党党魁蒋介石决定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实在打不过日本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正在“围剿”国内的中国共产党。在他看来,后者才是心腹大患,而且他觉得有更好的办法摆平日本人,那就是去国联投诉,让西方国家替中国主持公道。
出于安抚日本,阻止其与德国接近的目的,英、法操纵的国联对日本采取了绥靖政策。国联表面上对中国做出道义上的支持,实际上“默认”了日本侵略、控制东三省的事实,只对日本的侵略进行了口头上的谴责。但日本人连谴责都不愿意听,他们连“遮羞布”都不愿意要,他们要的是国联的承认而不是默许。为表示自己的不满,1933年3月27日,日本宣布跟国联“撒有哪啦”,决心不再看西方国家的眼色行事。在日本退出国联7个月后,德国也退群了,国联已经名存实亡。
在激进的“扩张派”的推动下,日本的侵略如同坐上了“特快列车”,一路绿灯。—在扶植清朝末帝溥仪在东北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后,他们继续南下,1933年吞并了中国的热河省,1935年又占领了察哈尔省……
更大规模的刺杀活动也在1936年2月26日凌晨的大雪天里开始了,一群激进的日本年轻军官带着1500多名士兵在东京发起了一场军事政变。他们冲进藏相(相当于财务大臣)高桥的家里,高喊着“天罚”将前者乱刀刺死。当高桥的妻子赶来时,一位年轻军官深深地向她鞠了一躬,轻描淡写地“道歉”道:“对于我们的过火行为深表歉意。”前首相斋藤正被刺了36刀,掌玺大臣和陆军总司令等人也被杀死。新首相冈田启介逃过一劫,因为士兵们认错了人,把在他家的妹夫干掉了。虽然在四天后,这场恐怖的大屠杀被天皇制止,许多凶手也被处决,但由于激进派军人的势力大增,抵制日本对外扩张的政客仍将生活在恐惧之中—日本军队逐渐控制了政府,而不是政府指挥军队了。
到1936年年底的时候,日本的势力步步紧逼,已经推进到了长城脚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仍然固执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一定先要“解决”共产党。但他对日本侵略者继续沿用“不抵抗”这样的丧权辱国策略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尤其是自己老爸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老家也被日本人占领的东北军阀、人称“少帅”的张学良。
张学良的手下都是东北人,他们和张学良一样,只想打回老家去,报国恨家仇,而不是去自相残杀(打内战)。但蒋介石屡次予以拒绝,而且还调东北军去“围剿”陕北的共产党。张学良决定不能再这样打内战了,因为他实在打不过共产党,一天就被消灭了2个团。于是,张学良决定采取极端手段,趁蒋介石来西安督战的时候,用武力劫持他、刺激他,让他清醒一下,逼迫其改变政策,直到蒋同意先抗日。—说得好听点,就是“兵谏”。
蒋介石被扣押在了西安,就在他以为自己死定了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来到了西安,共产党并未要求处死这个昔日的死敌,而是要求他领导大家一同抗日。在周恩来的斡旋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御外侮由此开始。
在1936年的圣诞节这一天,蒋介石被释放,天真的张学良亲自送他回首都南京。但一到南京,张学良就被送上了军事法庭,此后被终身监禁。直到1990年才恢复自由,那时他已经90岁了。36岁的张学良软禁了蒋介石13天,蒋介石关押了他54年。
1937年7月7日,食髓知味的日本人在北平郊外宛平城附近的卢沟桥又故技重演。日本军队先是声称有一名日本士兵失踪,要求入城搜查。—实际上这个士兵只是拉肚子,去找地方“解决”了—后来又说宛平城上有手电筒乱照,是中国军队发起军事行动的信号。总之是不断找碴。在中国军队拒绝了其无理要求后,日本人开炮了。
这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在日本陆军大举南下华北之际,日本海军担心陆军的大举进攻会打破陆海军军费分配的平衡,一面反对陆军在华北扩大战争,一面却要求陆军在上海周边增援5个师团,因为那是海军的势力范围。淞沪会战中,人数仅五千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受到数万人的中国军队的猛烈围攻,日本陆军却见死不救,直到海军大臣屈尊恳求陆军出兵,陆军大臣杉山元感到有了面子,才点头答应。—这不是日本的陆、海军第一次闹矛盾,也不是最后一次。日本的增兵又导致了淞沪会战的升级。日军的进攻方向被吸引到了上海,本来狂妄的日本激进派认为只消三个月即可使中国政府屈服,日本陆军参谋部的一个中佐甚至狂妄地说:“只要满载皇军的列车一过山海关,中国方面就会望风屈膝。”但他们的妄想很快就破灭了,因为淞沪会战仅在上海就打了3个月。
虽然中国军队作战英勇,无奈装备却落后,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下,天津、北平乃至长江下游的上海和首都南京都先后沦陷。蒋介石采取“打不过就跑”的战略,一路抵抗,一路撤退,从长江下游的南京逃到了长江中游的武汉,接着又从长江中游的武汉转进到了长江上游群山环绕的重庆,但就是不投降。
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不禁使日本领导人飘飘然起来。他们又决定去挑衅一下苏联,试试其战斗力。此时的苏联经历了自废武功的大清洗,战斗力还未恢复,但即使如此,仍凭借强大的火力与机械化部队打得日本哭爹叫娘。日本在诺门坎惨败于苏联后,才意识到了与苏军的差距。但日军已经陷入中国战争的泥潭,虽然占领了中国的半壁江山,但逃到山城的蒋介石政府就是不投降。由于侵华战争的剧烈消耗,日本的黄金储备由战前的388吨急剧下降到了25吨。1938年6月,连日本中学里用来训练的教练步枪都被日军收来投入战场。兵力不足的日本政府在1940年3月的联席会议上决定:如果1940年不能解决中日战争,日本陆军就要在1941年削减在华的兵力,缩小占领区域;在关内仅保留华北、蒙疆与上海周边地区,以降低军费开支;用节约出的资源来提高陆军的质量,为将来对苏联开战做准备。
但在1939年冬季的时候,国民党军在北起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南至广西昆仑关的正面战场上发起了反击。这次持续到1940年春的“冬季攻势”,也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发动的唯一一次主动进攻。虽然并未给予敌人重创,但令日军大感意外。——他们以为中国军队早就被打垮了,没想到国民党这么善于保存实力?!为压制中国军队的攻势,日军不得不增兵反击。正面战场的攻势刚刚被压制住不久,由中国共产党改编而来的八路军又在1940年的夏秋期间在敌后战场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百团大战,将日军后方占领区搅得天翻地覆。日军不得不再次增兵华北,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反复扫荡。两个战场的前后交逼,搞得日军“欲罢而不能”,想削减兵力,实施收缩计划都不行了。日本在中国战场越陷越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漫画:日本军阀拉着日本的外交政策(穿西服的人)和财阀(提箱子的日本人)一步步陷入侵华战争的泥潭,泥塘波纹是英文的“China”字样。
而对于日本在中国不断升级的侵略,英、美、法等国也睁一眼闭一眼。隔岸观火的美国一面间接支持中国抗战,一面又卖给日本大量石油和废钢铁等战略物资,大发战争财。由于实力有限,英国对日本在远东的扩张也是一味忍让,让日本与中国互相消耗,自己准备坐收渔翁之利。事实证明,英、美两国在东方推行绥靖政策,不过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漫画:日本小兵将西方势力赶出中国,地上烧毁的文件是“外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