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04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秦国迎来史上最大的危机,但是……

公元前288年,秦相魏冉出使齐国,带来了秦昭王的问候与提案。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两帝共同号令诸侯,联兵讨伐天下第三强国——赵惠文王当权的赵国。

大家可能更熟悉战国晚期的秦赵厮杀,认为这两个拥有统一祖先的嬴姓诸侯始终在斗个你死我活。其实在战国中前期,秦赵关系没那么紧张。秦献公和秦惠文王在位时跟赵国打过仗,后者打败的恰好是羽翼未丰的赵武灵王。秦昭王能从燕国返回咸阳即位,靠的是赵武灵王派兵护送。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后一度假装使者入秦侦察,险些被秦昭王识破抓住。但两国此后反而继续保持着友好关系。赵人金受、楼缓等人入秦做丞相,是为秦赵同盟的纽带。魏冉做相邦后,赵国势力从秦国庙堂淡出,两国关系如故。

赵国在秦与齐韩魏联军激战三年的时候,并没有伸出援手,而是借机吞并垂涎已久的中山国。突发的沙丘宫变让一代雄豪赵武灵王活活饿死,赵惠文王年少,宗室元老公子成与奉阳君李兑专权。李兑主张联齐制秦,赵国与秦国的关系也变得疏远。

彩色秦兵马俑

就在秦国铁三角忙于攻打魏韩楚的时候,赵齐往来日益密切。魏冉迫降魏韩割地那一年,赵将赵梁与齐军合兵攻韩。此举引起了秦昭王与魏冉的警惕。

秦国征服河东的大计进展顺利,但也始终存在刺激诸侯合纵抗秦的风险。韩国为求自保随时可能投靠齐国,届时魏国将把赵齐两国视为救命稻草。齐若与三晋联手,秦国将再度面临函谷之役时的孤立局面。分化齐赵同盟之事迫在眉睫,计谋无非是拉拢其中一个打另一个。但该拉谁,该打谁,需要审慎权衡。

齐国率领诸侯攻秦的一箭之仇还没报,秦昭王已派亲信韩聂入齐做官,确保齐国在秦魏战争中置身事外。秦昭王君臣深知秦齐双霸必有一战,但现在还不到撕破脸的时候。再看赵国,与秦接壤,且实力弱于齐,秦国有战胜的把握,能得到实利。况且,赵国眼下是抗秦派专权,秦国难以通过楼缓等联秦派大臣的关系来拉拢赵国。为此,秦国决定拉拢齐国打击赵国,利用秦齐联盟来分化瓦解齐赵联盟。若能组建联军动真格灭赵,自然是暴利。当然,这个构想过于宏大,可行性不强。秦昭王君臣更多是希望齐赵反目成仇、互相攻击,无暇阻止秦军横扫河东、河内。

对齐湣王来说,凌驾于各诸侯王之上的“东帝”名号听起来很顺耳,联秦攻赵的利益也非常诱人。而且,齐国自从韩聂为相开始,就想找机会跟秦国恢复合作,利用秦国牵制阻挠自己灭宋的三晋。齐赵攻韩后,韩又倒向秦国。齐第一次伐宋之战无功而返,宋国为了寻求庇护而积极巴结秦国。尽管在历时三年的函谷之役中把虎狼秦国打得割地求和,但齐湣王君臣还没狂妄到目空一切。他们明白今日之秦绝非昔日之秦。秦国自伊阙之战至今发展极其迅猛,谋臣如云,良将如雨,攻必克,战必取,军事外交奇招迭出。司马错和白起比昔日的秦国智囊樗里疾更难对付,齐军将领中无人有把握与之争锋。

齐国不想与秦硬碰硬,两国若是结盟,谈好条件瓜分天下,试问四海之内谁能抵挡?所以,齐湣王欣然接受了东西帝盟约。这一年的十月,秦昭王在宜阳称西帝,并正式尊齐为东帝。但才过了1个月,齐湣王就突然变卦,主动放弃了“东帝”称号。促使齐湣王转变立场的正是赫赫有名的大纵横家、燕国特使苏秦。

苏秦深得齐湣王信任,但他是一个致力于给强齐挖坑的王牌大间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燕昭王的复仇大计。当初齐国趁着燕国内乱来袭,大肆杀掠,差点灭了燕国。燕昭王即位后广招贤能、励精图治,天天想着破齐雪耻,却因力量太弱而不得不百般忍耐。齐湣王在第一次伐宋战争时还杀了佐齐击宋的燕将张魁,更让燕昭王倍感耻辱。

薛公离齐入魏后,一直力图与赵、燕、秦合纵击齐。秦国正在迫使魏国割地,没有加入合纵。魏相薛公与赵将韩徐为、燕臣苏秦等人已经达成密约,联合起来对付齐国。谁知赵国权臣奉阳君李兑为了得到齐国赠送的封邑而跳反,决定让赵国联齐伐宋。年少的赵惠文王尚未获得实权,无力阻止。燕国伐齐大计遭到破坏,苏秦好不容易才劝说齐国从宋国退兵。

苏秦这一回出使齐国的目标是“使齐不信赵”,但他给齐湣王进献的第一计竟是放弃帝号。苏秦力陈伐宋之利与秦国对齐国的算计,成功说服齐湣王主动去掉帝号。《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原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闲举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贷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紧接着,他又抛出了第二计——让齐国联合赵、燕、韩、魏共同讨伐秦国。

其实,苏秦在临行前向燕昭王解释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促使齐赵交恶,燕国趁机联合赵国与其他诸侯共击齐;中策是组织齐、赵、韩、魏、燕五国合纵攻秦,避免燕国成为齐赵联盟的打击目标;下策是赵国和齐、秦共同攻打燕国《战国纵横家书》:“事之上,齐、赵大恶;中,五和,不外燕;下,赵循合齐、秦以谋燕。”此乃苏秦写给燕昭王的上书。。苏秦的第二计正是中策,对燕和齐都有利,但秦国就倒霉了。

既然要“使齐不信赵”,为什么反而先要促成齐赵合纵攻秦呢?这便是苏秦的高明之处。

燕昭王君臣时时刻刻都想着向齐国复仇,但燕国弱小,齐国强盛,必须集合诸侯之力攻齐。要实现这点谈何容易。战国七雄各有战略规划,常常针锋相对。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各国打打谈谈反复无常,隔一段时间就重新排列组合一次。如果不能让所有的诸侯都憎恨齐国,燕国大计遥遥无期。

因此,苏秦假意为齐国献计献策,先利用诸侯矛盾逐个打破各国的战略规划,再说服列国加入到反齐统一战线中。秦国东出如风卷残云,诸侯战战兢兢,哪里顾得上跟齐国的利益冲突。无论是诸侯联齐制秦,还是秦齐双霸沆瀣一气,都对燕国大计极为不利。燕臣苏秦必须先借赵齐合纵之力激化秦齐两国的矛盾。

在苏秦的撺掇下,秦昭王与魏冉的东西帝计划彻底流产。秦国君臣原本想借此分化瓦解诸侯,谁知短短两个月后,诸侯竟然团结起来对付自己。

赵相奉阳君想得到宋国的定陶做自己封地,但宋国早已把此地作为结盟秦国的筹码(秦昭王十六年,穰侯魏冉封于陶),于是赵秦矛盾变得不可调和。魏国刚丢失了61城,联秦派大臣失势,抗秦派主政。魏国许诺把被秦将司马错攻取的河阳(即河雍)送给奉阳君李兑的儿子做封邑,请求赵国帮两个忙:一是收复河内失地;二是联兵伐宋。赵将董叔与魏军合作,从秦人手中夺走河阳。秦国为了报复赵国,发兵攻占赵太原郡梗阳今山西清徐县,赵国重镇晋阳(今山西太原市)的南边门户。《史记·六国年表》记作“秦拔我桂阳”。。秦赵两国矛盾激化,赵国和魏国在苏秦的运作下与齐国结盟。秦昭王打算让亲秦的城阳君做韩国丞相,但韩釐王表示拒绝,不再听命于咸阳。于是三晋都加入了合纵,燕也表示愿意助齐。

秦昭王二十年,赵国奉阳君李兑在苏秦的协助下,组织了齐、赵、魏、韩、燕五国合纵攻秦。联军陆续在韩国的成皋集结,随时准备进攻被秦国占领的魏河内地。

错金银云纹车饰,战国晚期,魏国,国家博物馆

这次的形势比秦昭王九年时更加严峻,秦国比上回要多对付两个敌人。但是,秦国将相铁三角组合的存在也让列国颇为忌惮。大杀器白起与宿将司马错善于用兵,神出鬼没,秦军的技战术素养远非8年前可比。魏冉虽然在外交上输给苏秦一个回合,但难保他不会又说服某国退出合纵,加入连横。打头阵的三晋久不胜秦,吃不准到底是该先夺回河雍,还是再战函谷关,只好等着最强大的齐师到来。河内与河外的秦军都警惕地监视着成皋敌军的动向。大战一触即发,被夹在双方对峙前沿的周国战战兢兢。

该战,还是该和?秦国君臣紧张地思考着。

见证过秦惠文王时修鱼之战的老将司马错,也许动过重演智囊樗里疾击败五国之师辉煌的念头。大良造白起派出几路斥兵去侦察敌情,尚未给出最终结论。秦昭王虽有战场雪耻之心,却又不乏重蹈覆辙之忧。相邦魏冉冷静地估算己方实力,反复揣摩列国的意图。

新占领的河东、河内61城少不了大军坐镇,尤其是正在围困安邑的河东秦军,不可轻易调动。若与诸侯开战,秦国必须大兴兵卒支援河内战场。一军下轵道,加强轵、温、邓、河雍等城的防御;另一军出函谷关,过伊阙塞,与成皋敌军相持。如此一来,秦国这台战争机器就要满负荷运转,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极大。

河内前线的秦军将士枕戈待旦,养精蓄锐,静静等候作战命令。他们也许没想到,朝廷下达的指示竟是——撤退。“虎狼秦国居然也有怯战的一天啊!”天下人讥讽道。

赵奉阳君是名义上的纵约长,合纵联军真正的主心骨是齐国。齐国要求秦国废去西帝之号,归还河内地给魏国。谁知素来咄咄逼人的秦昭王居然真的去帝号、复称王。更令人惊讶的是,秦国不仅向魏国归还了去年新拔的温、高平,连经营数年的轵城也拱手让出。此外,赵国也从秦国那里拿回了两座城。

河内前线的秦军将士们愤愤不平地离开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城邑,看着昔日的手下败将魏军和赵军欢呼雀跃地入城。他们此刻还没想通,朝廷正在下一盘大棋。魏冉与秦昭王之所以选择退让,是因为看穿了诸侯联军各怀鬼胎的本质。

在各国兵马集结的过程中,韩魏两军最初因大雨而行动缓慢,赵国奉阳君发上党之兵参战,燕国派2万兵马自带粮草赶来。齐湣王与楚顷襄王举行了一场会盟。奉阳君怀疑此举会导致秦齐复合,不愿让齐楚会盟,而希望齐魏会盟。苏秦此时是燕、齐、赵三国大臣兼封君,并且出任齐相,也在千方百计地巩固三晋同盟。他甚至从魏国写信劝齐湣王许诺与赵奉阳君、魏相薛公分享伐宋所得之地。参见《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

假如没有苏秦积极奔走于列国,五国之师马上就要一哄而散。

齐湣王并不是真心想伐秦,他加入合纵是想让三晋与燕牵制秦国,以便自己趁机灭宋。当然,这也是燕国大间谍苏秦的主意。不料,秦国主动退让的做法打乱了合纵联军的节奏,诸侯不必与秦师缠斗。齐国的意图未能实现。

魏国拿回河内部分失地后,厌战情绪日增,两次私下派使者与秦国讲和,并且开始变着法儿地阻挠联军行动。齐军因得不到魏国的接应而被滞留在观地(今河南清丰县南)数月未能前进,而当齐军到达成皋时,魏国又出兵伐宋。

齐湣王第二次伐宋时请求魏国封锁边关,结果被拒;当齐与宋讲和时,魏军又跑出来夺宋地。燕赵之师来到攻秦前线时,魏国还在攻打宋国的城邑。齐湣王对此非常反感,向纵约长赵奉阳君抱怨魏人的小动作,合纵联盟内部的裂痕进一步扩大。

由于魏国把五国之师拖在成皋,合纵攻秦数月无功。齐湣王不愿继续浪费精力,开始考虑与秦重新讲和。参见《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韩聂也替秦国向齐湣王上书称秦王悔不当初,希望两国复合。他还表示,秦昭王许诺宋地全部归齐,并进一步瓜分三晋、燕、楚之地。参见《战国纵横家书·韩夤献书于齐王》。赵国见僵持下去不是办法,私底下也打算跟秦国单独媾和,又一度想联合秦国教训魏国这个搅屎棍。但魏国去年以进献河阳为条件,说动赵国一同伐宋《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十一年,董叔与魏氏伐宋,得河阳于魏。”。赵国拿人家的手短,没有付诸行动。不过,争夺宋地一事让齐魏矛盾与齐赵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五国合纵土崩瓦解,战事不了了之。

秦国退还三城后的河东形势(草色风烟绘)

苏秦的中策失败了,但他的上策因此得以实现。诸侯对齐国有怨言,特别是赵国,奉阳君李兑的威望和权势大减,厌恶齐国的赵惠文王开始扶持主张攻齐的大臣。穰侯魏冉的计谋也成功了。秦国虽吐出不少地盘,但最重要的河东地依然握在手中。

合纵连横几度变化,秦国从最危险的局面中构造出了最有利的外部环境。秦昭王先去了南边的汉中郡,慰问去年过世的汉中守任鄙的家属及故吏,安抚汉中吏民的军心。然后,他又不辞辛劳地前往北边的上郡,一路行至父亲秦惠文王曾经巡游过的北河。秦昭王往返千余里视察边疆,对南北边郡的备战工作感到满意。在秦国特使展开斡旋、分化五国的同时,放出风声要回关中的河内秦军并没走远,主力隐蔽在战场附近,蓄势待发。

外交铺垫和军事准备都搞定了,接下来,满肚子憋屈的将士们终于可以在战场上释放自己的怒气了。就在五国之师不欢而散后,主动割地求和的秦国很快撕破伪装。从轵、高平、温撤退的秦军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轵城附近的新垣、曲阳。秦锐士们在接到撤退命令时压了一肚子火,他们的敌人不幸沦为出气筒。此战没夺回归还魏国的三城,但秦军重新控制了轵道出口,随时能继续攻打这些城邑。

与此同时,待命将近两年的河东秦军对沦为孤城的安邑发动总攻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王)廿年,攻安邑。”。自从商君死后,再无人攻占过这座天下闻名的大都邑。将士们意识到自己有望立下不世战功,纷纷在沙场上张扬着勇武……

从秦昭王十四年的涉河之战开始,秦军官兵已经在河东的土地上征战了整整7年。他们这一次能完成在河东设秦郡的战略目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