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集:师友笔下阎崇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千年一帝——《康熙大帝》代序

冯明珠

【题记与作者】

本文作为《康熙大帝》的推荐序,载于《康熙大帝》,联经出版公司出版(2009年5月,台北),繁体字竖排本。作者是著名清史学家、文物学家、文献档案学家、资深研究员,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并担任《故宫学术季刊》与《故宫文物月刊》双主编十余年。

2008年9月间,接到阎崇年先生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告知他的大作《康熙大帝》繁体字版即将由联经公司出版,嘱我为此书撰序。乍听之下,十分惶恐,当下回话:晚辈只敢拜读,何敢托大作序?阎先生则说,他已请林载爵先生与我联络,请勿推辞;不久果然接到林总编辑来电。十一月间,阎先生应邀来台前往佛光大学讲学,顺道出席台北故宫召开的“空间新思维:历史舆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上阎先生亲自送上中华书局出版的《康熙大帝》,再嘱写序,我不敢再辞,只好欣然承诺。会后,我应邀出席哈佛大学中国研究所召开的“中国史传记资料数据库第一届国际研讨会”,阎先生的《康熙大帝》伴我飞越漫漫旅途,在数万尺高空上,拜读先生大作。阎先生文笔流畅,论述张弛有度,对康熙帝一生重要事迹分析、阐述、归纳、讲评,井然有序,趣味隽永,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浑然不觉飞航疲累,二十多万字的《康熙大帝》便在往返航程中拜读完毕。为了应命作序,阅读时随手记下十多条笔记;动笔前再读阎先生的《自序》,发现随手记下的笔记,有些在阎先生的《自序》中早已提及,部分则是我的读书心得,愿与读者分享。

阎先生自序中说道:就电视讲座而言,至少应满足五个基本要求:删繁就简、深入浅出、清晰表述、张弛有度、史论结合。《康熙大帝》做到了,若非如此,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不会如此红火。五个基本要求外,阎先生的讲论注重五个视角:国际视角、平民视角、电视视角、公正视角、人文视角,《康熙大帝》也做到了;特别是电视视角,观众形形色色、老老少少、各行各业、各种水平,如何都教满意,确实不易。阎先生客气地说他以简明、清晰、准确、中允、通俗、生动,满足大家;然能达此境界,谈何容易,非专精、博学、深厚、通达,实难以至。阎先生是国际知名的明清史学者、满学专家,在三十多部、三百多篇明清史论著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百家讲坛》深入浅出、要而不繁、生动活泼、史论结合、引人入胜的境界。以下是笔者归纳出的本书的八项特色:

一、预留伏笔,史论结合

阎先生是一位说故事的高手,他不但会说故事,故事说得好,更高明处是引君入瓮,叫人非听他说的故事不可。《康熙大帝》二十六讲中,每一讲都预留伏笔,诱人进入。例如第一讲《伟大时代》,刊头语这样写着:

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古今中外,争论不休。英雄必借时势,时势或出英雄。时者,天时。小天时可以做小事,成大事必有大天时。

康熙出身的时代如何?是时代造就了康熙?抑或康熙缔造了时代?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将读者引入作者论述的情境中。

第六讲《削平三藩》:

一个人做大事,要有三种境界:初始应临机决断,过程要统筹兼顾,结局贵荣辱不惊。康熙在八年撤藩平叛战争中,正是这样做的。

这样的一段楔子,自然吸引读者注意这位年少君主如何“临机决断”“统筹兼顾”“荣辱不惊”,处理这积累了三十年的历史包袱。

二十六讲,二十六则楔子,则则画龙点睛,数语中的,既是引言,也是史论,非功力深厚的史家,是写不出这易读易懂又诱人的楔子。

二、分析透彻,条理分明

“多而不乱、繁而不杂,力求做出有逻辑的、有条理的清晰表述”,这是作者论述的准则,《康熙大帝》也做到了,全书分析透彻,条理分明,极具说服力。以下我举三例说明:

例一:

玄烨八岁继位,顺治帝在众多儿子中为何选中他?作者首先排除了野史逸闻的传说,分析立皇子是折冲皇帝、太后、宗室、洋人等四种意见的结果;至于玄烨为何脱颖而出,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将顺治帝临终前有资格继位的六位皇子一一比较,说明玄烨在年龄、聪颖、出过天花等条件上占了优势。

例二:

为何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大臣辅政。作者首先分析这四人有共通特点:均属上三旗、均为异姓军功贵族、均是资深位高权重者、多受过睿亲王多尔衮排挤,其中三人是皇亲国戚。再分析当时朝中主要政治力量有三:皇室、宗室与八旗;顺治与孝庄决定借重异姓军功贵族力量,削弱宗权,巩固皇权;并通过宗室议政王大臣会议,监督辅政大臣。

例三:

作者认为《顺治遗诏》并非全是顺治皇帝自己的意思,遗诏中的罪己条:“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于诸王贝勒等……情谊睽隔,友爱之道未周”“满洲诸臣……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而委任汉官……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等,主要集中在满汉、文武、新旧、兴废事宜上。作者分析曰:

当时,顺治帝刚出天花,病势凶猛,心身痛苦,神志恍惚,没有心情、也没有空闲静思默想,回顾失误。从发病到去世,不足六天。同时,从顺治帝生前的作为看,他也并不是个勇于认错的皇帝,他虽然多愁善感,身体羸弱,但举止坚毅,很有主见。所以这些自责之辞,不可能全是顺治帝的本意。因此,遗诏只能是在孝庄太后及辅臣授意下,由朝臣撰拟,表明他们对顺治帝的评价。

历史的趣味之一在于有些事没有定论,解释得宜,便能叫人信服;当然历史解释是建立在扎实的史识上,凭空想象,只会流为野史传说。阎先生扎实的史学功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贯穿全书。

三、史料排比,无考存疑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关于康熙皇帝的诞生,有两段截然不同的记载,其一将康熙出生说得神乎其神:母亲孝康章皇后怀孕时,有龙环绕衣裙;诞生时合宫异香,经时不散,五色光气,充溢庭户,与日并耀(卷一)。康熙皇帝自己说:“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卷二七五)作者将两段记载均转录于书中,然后分析康熙之所以成大帝,其一是时势造英雄,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在清朝历史上、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大天时”;其二是康熙的天生好学,精力充沛,孜孜不倦,永不知足;他的成就是学而得之、行而得之、思而得之、悟而得之。这种舍灵异重理性的逻辑推论,充斥于篇。

再谈康熙帝智擒鳌拜。作者首先告诉读者,这件足以证明康熙少年睿智的事件,《实录》上的记载只有“命议政王等拏问辅臣公鳌拜等”等十三字,传达了三层意思:是皇帝命令、议政王办的、捉拿了鳌拜。但事件的时、地、方式与过程都没记述。记载不详,予人想象空间极大,于是野史、小说、戏剧红火讹传。为了厘清真相,作者征引《啸亭杂录》《竹叶亭杂记》《清史通俗演义》《清史稿》与《故宫退食录》等资料,对捉拿鳌拜的“人”提出:羽林士卒、小内监、亲王子弟、侍卫拜唐阿、内侍健童擒捕等五种说法;再运用削去法说明:清朝没有羽林军、不许太监习武、不会组亲王子弟,于是《清史稿》记载由宫廷侍卫和拜唐阿组成的队伍拿下了鳌拜便较可信了。关于鳌拜事件,作者还原真相,告诉读者最可信的官方说法只有十三字,他运用科学方法,排比分析后,为观众选择了较严谨较可信的一种说法。

说到吴三桂的败亡,读者可能更关心陈圆圆的结局,作者同样将相关的记载一一介绍,分析她不可能入官为婢、不可能城破老死。至于是城陷自缢?出家为尼?较多的学者认为陈圆圆先已出家,吴三桂败亡前已病故。众说纷纭,由于史料不足,只能存疑。

四、贯穿古今,连结东西

《康熙大帝》虽论述一朝史事,然作者常将古今中外历史上发生过的相似事件贯通讲述,更凸显了康熙其人、其事及其时代。例如:谈到玄烨继位,作者顺便交代了皇太极与福临的入承大统、凸显了清朝衰弱的致命因素:没能确立皇位继承制度。作者分析道:

皇太极是经过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逐一打击竞争对手,最后通过满洲上层贵族会议推举,从而争得皇位。皇太极死后,当时争夺皇位的多尔衮和豪格互不相让,都不愿意看到对方登上皇位,双方妥协的结果,是让幼年的福临即位。玄烨的继位,没有经过那种针锋相对甚至你死我活的斗争,而主要是顺治皇帝和孝庄皇太后协商的结果。但确定过程,也有一番波折。

于是在《少年天子》一讲中,娓娓道出康熙脱颖而出的秘辛。谈到少年天子背后的势力,作者又贯穿古今,分析道:

在中国皇朝历史上,少年天子背后的权力,有五种形式:一是外戚势力,如汉朝;二是太监势力,如明朝;三是太后临朝,如辽朝;四是宰相辅政,如明万历朝等;五是亲王辅政,如清顺治朝。这五种形式,各有其利弊。

然则何者对康熙朝有利呢?作者分析:顺治帝与孝庄皇太后汲取了历史教训,为康熙安排四位辅政大臣:

尽力避免汉朝的外戚、明朝的太监、辽朝的太后、清初亲王辅政的弊端,而采用大臣辅政,同时也看到明万历朝张居正一人专权之害,不是让一人辅政,而是四人联合,互展所长,彼此牵制。

作者不但贯穿古今,且将康熙置于世界史的背景下做全方位的讨论,认为国际局势有利于成就康熙大业,是时势与英雄共创了“康熙盛世”;与他同时代的名君有沙俄的彼得大帝与法国的路易十四,在《智擒鳌拜》与《爱好西学》两讲中都有精彩的比较。

五、提纲挈领,化繁为简

康熙朝的历史,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怎样节缩为二十多个专题?力求既删繁就简,又大事不漏。

这是作者谦虚的自序,以二十六讲,每讲数千字,综论康熙六十一载,实属不易,非功力深厚,全盘掌控者,是办不到的。作者绝非“删繁就简”,而是以其深厚的史识,化繁为简。以下我以两例说明:

清初的中俄交涉、蒙藏关系,何其复杂,作者以三讲各五六千字,轻松交代,读者在他提纲挈领的导读下,对这段历史已有正确的认识。例如他以“北疆告急”,讲解了罗刹入侵的内外因素;以“三次东巡”“增设将军”“建立船厂”“侦察敌情”“精心部署”五小节,介绍了中俄争战前清廷的准备;再以“两次激战”“同俄缔约”叙述了雅克萨之战与《中俄尼布楚条约》。

《抗俄签约》一讲中,作者征引了康熙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时触景生情的一首诗,说明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与盖世气魄。诗云: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迭锦绣縠明。

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对笔者而言,这两句诗也正是作者集数十载的功力,为读者轻松愉悦开讲的写照。

再者,一般读者不易弄清楚的清廷与蒙古、西藏的关系,在作者阐述下,也很容易明白:

中国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就是万里长城。有人把它作为农耕与游牧的经济与民族的分界线。清朝以前,修筑长城,防备朔方。秦始皇为什么修长城?为了防匈奴;戚继光为什么在长城上建敌楼?为了防蒙古。清朝怎么办?康熙帝又怎么办?清朝以来,实行满蒙联盟,将“长城防御北方蒙古”,变作“蒙古成为北疆长城”。清朝北部的“长城防线”,推到库页岛、外兴安岭、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一线。从而建立起新的、坚固的北疆长城。康熙帝在处理北部蒙古难题、建立北疆长城时,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统筹蒙古,表现了雄才大略;二是多伦会盟,表现了雄图高远;三是三次亲征,表现了雄心壮志。

细读这二六九字,对康熙朝乃至有清一代的满蒙关系已经了然于胸,剩下的对一般读者而言,只是无关宏旨的一些历史情节而已。在“统一台湾”“进兵安藏”“治理黄河”“立废太子”诸讲中,所有极为复杂的问题,都在作者巧妙的安排下,交代得清楚明白。

六、比较手法,凸显主角

作者常用比较手法凸显主角康熙帝,增加了论述张力。且看他对三藩之乱两位主角的精彩描述:一方是二十岁未经战阵的康熙帝,一方是六十二岁身经百战的吴三桂。康熙面对三藩事起的变局,他勇敢坚定;处身危局之际,他气静镇定;最后平乱获胜,他谦虚淡定,自责德薄而导致乱起,拒绝上尊号。相较之下,吴三桂身为明廷宁远总兵,却在明清松锦大战危局中率先逃跑;在明朝即将败亡的危局中,先叛明降李自成,再叛李自成降清;在杀永历帝的胜局中骄纵;最后又起兵反清;一生三叛,反复无常。短短数语,两位历史人物个性跃然纸上,历史评价也高下立见。

本书的最后一讲《千年一帝》,从秦始皇到宣统,共2132年,前一千年《旧唐书》称唐太宗为“千载可称,一人而已”;后一千年,自辽金以降,共九十帝,通过纵向比较,论统一帝国、民族融合、社会安定、文治武功、太平盛世,迈越古人,千年以来,谁能与比?论个人修养,知敬、知勤、知慎、知止、知学,一以贯之,又有何帝能及?唐太宗之后,千年一帝,唯有康熙尔。

七、征引翔实、去讹存正

《康熙大帝》虽为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撰写的讲义,强调生动、通俗、简明、易读,却立义严谨,征引翔实,绝非时下一般影视、演义、小说、野史所能比拟。书后所附《参考书目》,并未能全面反映书中征引。笔者曾逐讲查看征引,发现全书论述,基本依据档案、官书、康熙著作、正史、清人笔记、时人论著与外人著作;书中偶尔出现野史传说,主要目的在纠正无稽之谈。《康熙大帝》写作态度严谨,全书主要征引:

康熙著作:《康熙御制文集》《康熙诗词集注》《康熙庭训格言》《御制三角推算法论》《康熙几暇格物编》《康熙御制耕织图·序》《康熙御制畅春园记》《御制资治通鉴纲目·序》。

档案类:《康熙起居注册》《玉牒》《明清史料》《满文原档》《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宫中档朱批奏折》《兵部为俄应撤回侵兵并于雅库立界事致俄皇咨文》《雷金玉碑记》《中俄尼布楚条约》。

官书类:《清太宗实录》《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清仁宗实录》《圣祖本纪》《八旗通志》《八旗通志初集》《清史列传》《平定朔漠方略》《明会典》《清朝文献通考》《文献丛编》《康熙字典》。

正史:《清史稿》《明史》《史记》。

清人著作:《啸亭杂录》《竹叶亭杂录》《檐曝杂记》《日下旧闻考》《清宫述闻》《清宫遗闻》《归田琐记》《圣武记》《庭闻录》《平吴录》《吴逆始末记》《觚賸》《董在中墓志铭》《履园丛话》《台湾外纪》《海上见闻录》《郎潜纪闻三笔》《榕村续语录》《靖海纪事》《养吉斋丛录》《玫媿先生文集》《国朝画征录》《靳文襄公奏疏》《治河方略》《河防述言》《天一遗书》《柳南随笔》《郭华野先生疏稿》《午亭文编》《康熙政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松鹤山房文集》《畴人传》《国朝先正事略》《熙朝定案》《哲匠录·样式雷考》《戴名世集》《朱文公文集》《漫堂年谱》《国朝宫史》《南亭笔记》《平西王吴三桂传》等。

时人著作:《故宫退食录》《明清档案学》《吴三桂传》《清朝通史》《台湾通史》《达赖喇嘛传》《康熙写真》《黄河水利论丛》《历代治河方略探讨》《中国水利史》《清代人物传稿》《中国印刷史》《中国天文学史》《清代西人见闻录》《康熙皇帝一家》等。

外人译著:《汤若望传》、《康熙皇帝》、《俄国海军军官在俄国远东的功勋》《俄国人在黑龙江上》、《一六八九年第一个中俄条约》、《哥萨克在黑龙江上》、《张诚日记》、《中国科学技术史》、美国国会图书馆《康熙字典》和《中美外交文化史》等。

野史:《清史通俗演义》《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清朝野史大观》。

八、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全书配载了二百四十七张珍贵图片,为讲述的历史事件,增加了图史互证的功能;其中十多张康熙画像,从少到老,朝装、便服、戎装、出巡、出征、视察、行猎、读书、研究、观察天象,以及西人笔下的康熙,从各方面呈现出主人翁的容貌,加深了读者对康熙帝的认识。作者更在关键事件或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章节中,附录原档,让读者直接阅览第一手史料,以增强读者对历史事件的判断力。例如:在第三讲《少年天子》附录《顺治遗诏》,是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原档,了解作者的主张——遗诏并非全是顺治主张,也奠下康熙六年康熙皇帝为皇父全盘翻案的《孝陵神功圣德碑文》出现的原由。第四讲《智擒鳌拜》附录《啸亭杂录》《竹叶亭杂记》《清宫述闻》与《归田琐记》等四则简短的有关康熙擒鳌拜的记载,说明历史遗留下来的雪泥鸿爪,被稗官野史、影剧电视无限上纲夸大演绎。谈到康熙朝最大谜团:《康熙遗诏》究竟是否出自康熙皇帝,作者分别阐述正反两派意见,并全录了《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上谕》及《康熙遗诏》,云:

《康熙遗诏》的当时情景,历史烟云,人亡物非,已难考证。文后附录两份遗诏,其中“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是真伪问题争论的关键所在,学界见仁见智,难有定论。或许将来找到铁证,材料充实,方可做结论。这道难题,怎样解法,还请读者自己思考!

史学家努力了一辈子的学术考据,不敌历史演义与电视剧对社会大众的影响,有鉴于此,近年来不少史学工作者,凭着深厚的史学素养,流畅的文笔,纷纷投入历史通俗述作行列,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阎崇年先生的《百家讲坛》讲座收视长红,影响也大。当然,收视率好,奠基于讲得好;讲得好,则有赖于口才好与讲稿写得好,阎先生两者都具备了,不但开讲成功,讲稿也一版再版。笔者先后拜读过《正说清朝十二帝》与《明亡清兴六十年》,如今又先睹《康熙大帝》,倾倒于书中精彩的史评与论述,获益良多,归纳书中八项优点,郑重推荐给台湾的读者,是为序。

冯明珠

2009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