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央视访谈录:阎崇年与二月河的对话
【题记与作者】
本文是2008年5月15日,在中央电视台录播厅,央视著名主持人张越主持阎崇年与二月河(凌解放)对话,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根据录音整理,内容略加修改,并经作者审定。此文在《康熙大帝》(中华书局)中作为附录,全文录入。二月河先生主要著作有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二月河先生于2018年12月15日逝世。此文收入本集,作为对二月河先生的追思和纪念。
张越: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百家讲坛》,今天的节目有点特别,我们请来了两位嘉宾:一位是《康熙大帝》的主讲人,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一位是小说《康熙大帝》的作者,作家,二月河先生。非常欢迎两位。
我想两位是不约而同——您讲这个讲座的时候叫它《康熙大帝》,您写小说的时候也叫它《康熙大帝》。中国历史上几百个皇帝,被人称“大帝”的人不太多,两位把康熙都叫了“大帝”,我不知道在你们心里,这个“大帝”的标准是什么?
阎崇年:凌老师,您是先出的书,您先说,我随其后。
张越:好。
二月河:好。中国历史上称“大帝”的如清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太”本身就有大的意思。但是,具体说到这个“大帝”,没有人这样称过。写完《康熙大帝》第一章的时候,有一位很著名的作家提出异议,说中国没有“大帝”这个词,也没有“伟大(great)”这个词,后来我给他讲了,《史记》《淮南子》里面都有“大帝”这个词。如果真正说没有这个词,那玉皇大帝是哪一国人?所以“大帝”这个词很早就在用了。具体到康熙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呢,可以进行一下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一个是纵向比较,从秦始皇到宣统皇帝,一共是276位皇帝,也有版本说273位,还有一种版本说是500多位。那么这些皇帝当中,对于我们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作出过最大贡献的,对于发展当时的生产力、改善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作出最大努力的,还有在科技、文化、教育这些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这个里面比较集中的体现没有人能够和康熙比。
阎崇年:我查了一下,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康熙和大帝连在一起?有一个日本人叫西本白川,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作《康熙大帝》,是昭和十六年(1941年)出版的,这是第一本以《康熙大帝》作书名的著作。
张越:先称康熙为大帝的倒是日本作者。
阎崇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二月河先生写的书,书名就叫《康熙大帝》。这一次《百家讲坛》要我讲康熙,叫个什么题目?反复斟酌,仔细商量,海内海外,集思广益,最后大家意见一致,四个字——“康熙大帝”。称康熙为“大帝”,肯定有人会提出挑战的啊!说帝就是帝,干吗还来个“大帝”。我想,回答这挑战要有充分的根据。我说康熙这一辈子,八岁登极,在位61年,他做了许多事,我给概括一下,康熙帝最大的贡献就是一个“一”字。这“一”字表现在哪儿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金瓯一统。他把中国的领土,在明朝的基础上,继承先祖遗业,又重新统一起来,而且版图比明朝更大,也更巩固。
第二,民族多元一体。咱们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今天是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当年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56个民族充分地统一在一起,和睦相处,很不容易,在康熙朝基本上把这件事完成了。
第三,文化多派一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每一个民族文化好像河的派,流派的“派”,文化多派一流,长江的流、黄河的流,把这么多不同民族的文化汇合到一起,最后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文化的江河。
这三个“一”,我想康熙帝在中国皇朝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于是,我想了好久,还是给这个讲座定个“康熙大帝”的题目吧。
张越:金瓯一统,民族和谐,文化融合,包括经济发展,凌先生刚才还没来得及说,如果横向比较呢?
二月河:横向比较,应该比彼得大帝。
张越:彼得大帝,俄国的沙皇。
二月河:彼得大帝和康熙是同时期人,当年跟这位作家在辩论的时候就说,俄国人可以称彼得为大帝,中国可以称康熙是大帝。康熙和彼得两个人相比较而言,康熙在治国的经验上,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各个方面都是超越彼得大帝的。康熙所不及彼得大帝的也有,就是彼得大帝接触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这方面比康熙要早,而且在彼得时期俄国已经开始修铁路了。这种东西不是个人素质所能解决的问题,那是因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当时人们的政治理念、经济理念这方面的东西相结合中,没有那种生产力,没有那种生产关系,任何人也不能够创造出一种思想来。这两个人这样相比较而言,我就感觉到,康熙大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可以并驾齐驱,为世界上的大帝。
张越:从以上的论据来说,我们可以称康熙大帝为“大”,如果让你们两位用一个词评价康熙这个人物,你们会用什么词呢?
阎崇年:我说四个字——千年一帝。
张越:您觉得他是中国历史上至少是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阎崇年:我算了一下中国有皇帝的历史,从秦始皇到宣统帝,一共是2132年,从中间切一刀,前一千年,后一千年。这后一千年,两宋、辽、金、西夏、元、明、清,一共八代,有90位皇帝。这90位皇帝,大一统皇朝皇帝在位够40年以上的,只有4个人。第一个是明世宗,就是嘉靖帝,在位45年,他那时候蒙古军队打到北京城下,所以北京修了外城,近年复建的北京永定门城楼原是那时候修的啊。第二个是万历皇帝,在位48年,万历皇帝二十几年不理政咱不说,还发生过大的战争,比如说萨尔浒大战,明朝出动号称47万军队,实际上双方大约有20多万军队在一个战场上,当时还是不太平的。底下的乾隆帝,在位60年,但中期山东有王伦起义,也是不平静的。而康熙呢?康熙帝从削平三藩之后,中原就再没有大的战争,大约40年中原地区和平安定。我查了一下,这在中国皇朝历史上,中原地区40年没有大的战争是唯一的。前一千年,在位40年以上的大一统皇朝的皇帝,只有两个:一个汉武帝,在位54年,但后期有“天汉民变”,也是有点乱。唐玄宗在位44年。
张越:有大乱。
阎崇年:有大乱,安史之乱,唐玄宗不仅自己逃亡,他的爱妃杨贵妃也死在马嵬坡啊!这也不是一个平静的朝代。从皇朝历史的后一千年看,或者从前一千年看,康熙大帝都可以称作“千年一帝”。
张越:这是您给他的定评:“千年一帝”。凌先生呢?
二月河:我说这么三个字吧:“器量大”。
张越:器量大。
二月河:器量大。康熙自己本身是少数民族,而且是在清兵入关时间不是太长就继位,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他是向汉族知识分子学习,学习汉族的这种统治术,乃至于当了皇帝以后,进一步向汉族学习,自己也成为一个很了不起的汉学家。
张越:接纳和尊重汉文化,器量大。
二月河:对,他不仅是接纳汉文化,当了皇帝以后还接纳西方的文化。这种东西,几何、地理、数学、地震学,以及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这种兴趣,都是引人瞩目的,还会外语,所以康熙本人这种善于学习的精神,是他自己成就了他自己,成了一个千古一帝。
张越:我们说康熙是很了不起的皇帝,然后提到从康熙、到雍正、到乾隆这段时间,咱们历史课本里就叫“康乾盛世”,但是很多人很多学者不同意这个时候是盛世这个说法,请问他们不同意的理由是什么呢?
阎崇年:国内外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相当一部分人不同意“康乾盛世”。似乎可以说西方学者普遍不同意,不接受。他们的主要根据就是“康雍乾”这个时代西方已经发展起来了,中国还是在封建社会这么一个时代。
我有一次在外面作报告,一个人站起来说:“阎老师啊,你说康熙盛世我不同意!”我问:“为什么?”他说:“康熙时代,英国已经工业革命了,法国大革命了,美利坚合众国也建立了,清朝还是在君主专制。”我问:“您学什么专业?”他说:“历史专业,研三。”
张越:他把这几件事给提前了,是吗?
阎崇年:对了。我说不识字的人,没念过书的人,提这个问题不足为怪,您是历史系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这个问题就提得不妥当了。我说这三件事情啊,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利坚合众国建立,都是在康熙帝的孙子、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那个时候发生的,我说你不能把历史提前了。我说康熙帝有个特点,他在西方大国两次崛起高峰的低谷之间,第一次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第二次是英国、美国、法国,他恰好处在这两次高潮的低谷之间。这给康熙朝历史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而且康熙帝又利用了这个环境,经济得到恢复,民族得到团聚,文化也得到发展,使得清朝能够发展、能够壮大、能够强盛。
张越:那二月河先生,我这儿称呼也乱了,一会儿称呼您凌老师,一会儿称呼您二月河先生,您的小说出来后也有人不同意您称之为康熙大帝,不同意康熙时期是盛世,我不知道这个不同的声音它的理由是什么?
二月河:主要作为成分考虑。
张越:成分?
二月河:成分考虑。康熙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所以不同意。《康熙大帝》第一卷写完以后,在我们河南省一家报纸,用通栏的大标题,批判二月河写这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就是说,《国际歌》里面我们唱的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那么你把康熙称为大帝,这是什么阶级立场?
张越:哦,原来攻击您的理由是这个,康熙帝是属于地主阶级,所以就不能说他好。
二月河:对,还有一个,康熙是少数民族。
张越:少数民族就不能好吗?
二月河:他们认为我是汉族。
张越:您只能夸汉族人?
二月河:所以说我是“汉奸”的人也很多。
张越:哇,这个也太狭隘了吧?
阎崇年:也有人这么攻击我。
二月河:打开网页里面,有一个“二月河吧”,里面就有大量的关于这方面的表述,有些标题就叫“二月河,我恨不得杀了你”!
张越:如果因为这个理由就攻击,那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值得再往下探讨了。我们接着跟阎先生探讨他这边的问题。您刚才说得对,就是世界走进现代文明的那几个重大事件,比如说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的建立,这些确实都是在康熙之后。但是我从时间表上看,我觉得从康熙执政之前,横向比较世界各国的状态,中国当时真的不差,很强大的帝国。但是,在康熙执政期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就是议会开始参与国家政治,而不全由英王一个人执政,它开启了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序幕。而在康熙之后,其实全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走进现代文明,工业文明、资产阶级革命等等,但是中国在康熙当政的这个时期,他好像没有打开大门的思想准备,反而在不断地加固自己的这个封建文明,从这点上说,康熙的执政是不是有一些缺憾?
阎崇年:有缺憾,我一会儿再说缺憾。我觉得刚才您说的这个反映很多人的看法。康熙作为一个帝王来说,他御门听政,摆在御桌上要处理很多问题,那在康熙御前要处理的主要是什么问题?我说主要两个问题:一个叫作“南北问题”,一个叫“东西问题”。这是我给概括的。所谓“南北问题”,因为满洲原来在关外东北地区,进了中原,汉族在南方,就是满汉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康熙帝首先要处理的问题。这问题处理不好,可能清朝要丧失已经得到的政权,重新像元朝蒙古那样,还回到山海关以外去,中原仍归汉族来统治。如果处理好了,那么清朝政权可能就巩固了。康熙是清朝第四代皇帝,所以他有一个承前启后,从打天下到坐天下这么一个历史的使命。康熙帝怎么处理呢?刚才凌先生也说了,康熙帝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向汉族学习。康熙帝亲自到山东曲阜孔庙,冲孔夫子的塑像和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康熙皇帝啊,都是汉人跟他三跪九叩,他向一个汉人三跪九叩,说明什么?接纳了中原的传统文化。
二月河:我们汉族皇帝也去拜孔,行的是二跪六叩礼,康熙去是君臣大礼,是最高的礼节。
张越:可见确实如您所说器量很大,反而是抨击说人家少数民族咱就不能夸他,这显得器量太小了。
阎崇年:康熙朝有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满汉之间文化的融合,他做了很多工作,可以说初步缓和了满汉文化的冲突,就是康熙完成了由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这是他的一个重要贡献。还有“东西问题”,就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我曾想:大家有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康熙帝完成这个过渡,我们国家就不至于有鸦片战争了吗!不至于有英法联军打到北京火烧圆明园了吗!
张越:所以其实我觉得大家寄这个希望于康熙,反而是因为大家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皇帝,他应该完成这一个伟大的历史重任。
阎崇年:他应该完成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但当时还没有把这个问题摆到康熙帝的御前,就是说在康熙朝,还没有成为问题。他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他主持画了《皇舆全览图》,实地测绘;他也了解世界的形势,通过耶稣会士进行往来,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在畅春园搞了个蒙养斋,西方把它称为“皇家科学院”等。但是很遗憾,康熙帝没有再往前走一步。比如他学数学,相当于当时数学专家的水平。如果康熙帝下个命令,科举考试都要考数学,那么全国的举子都学数学,情况可能是另一个样子。有些事情康熙帝可以做到,但是没做,所以他存在遗憾。
张越:二月河先生,尽管有人因为您夸康熙皇帝就称您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我想您肯定还是愿意批评一下“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康熙皇帝,他的执政一生有什么缺憾之处?
二月河:我的感觉和阎先生的意见是一致的。康熙有点像中国的潘多拉,就是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女神,她把盒子打开,从盒子里面飞出来了战争、饥饿、灾荒、瘟疫这些东西,这个潘多拉吓坏了,赶快把盒子扣起来,结果把希望和光明扣在了盒子里面。我们注意一下《红楼梦》的话,《红楼梦》里面有个人物叫王熙凤,王熙凤她的娘家是粤、闽、滇、浙四省海关总督,这个衙门在康熙时期就已经有了。康熙帝开海禁二十多年,突然把海禁又封起来了。那么开海禁,我们运出去一船一船的茶叶、瓷器和丝绸,运进来一船一船的银子,很好的贸易顺差。但是有人在康熙跟前说,朱三太子在爪哇(印度尼西亚)这些地方,如果海禁继续开下去的话,朱三太子带着兵回来,你这个江山让不让?康熙吓得很快把开海禁停下来了。如果开海禁政策不停,西方的那种文明之风能够早一点通过商贸来往流入中国,我们中国的发展能够相对地与西方走向同步,将来可能会发生改变。康熙自己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有很多是和最先进的科学在一块儿连着的,但是他没有把自己的兴趣和他的工作很好地联系起来。这是我对康熙不满的地方。你注意一下王熙凤的特点,喜欢资金流动,不喜欢把资金压在箱底里,放高利贷,以及不信鬼神,这些东西很可能是跟王熙凤家庭里外交背景有联系的。所以说康熙有些事情做得很令我们后人扼腕叹息,但是当时就是没有这种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支撑,单凭康熙个人天赋他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张越:尽管您很赞赏康熙皇帝,但是您在写《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三部曲的时候,您称之为“落霞三部曲”,为什么叫“落霞”呢?
二月河:“落霞三部曲”就是表现我们华夏民族文化的特征。第一个就是像晚霞一样,非常灿烂的,非常璀璨的,非常丰富多彩的,非常动人的这种文化。第二个就是这个文化当中含着一种很落后的东西,涵盖着一些很要命的东西,这些东西也导致以后鸦片战争中我们的失败。这个文化要负责任,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皇帝也应该负一定的历史责任。也就是说这种文化虽然很灿烂、很辉煌,但是这毕竟是太阳快要落山了,黑暗就要来临了,所以用“落霞”。
张越:说个轻松的话题。据说康熙是一个性格很有意思的人,很生动的人,说了半天严肃的,两位老师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你们觉得康熙这个人有什么趣事?
阎崇年:我挺受康熙帝感动的,就是他小时候念书,是废寝忘食那么念,都累咯血了。他奶奶,就是孝庄太皇太后,跟他说,孩子啊,你不用这么念了,人家读书人为什么那么刻苦念呢?是为了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你用不着,你贵为天子,用不着啊!他说不,我还是要念,我对读书有兴趣。康熙帝读书从5岁开始,到69岁死,虽说日理万机,却还勤奋读书。我给概括八个字:“寒暑无间,手不释卷。”看到一个材料,他南巡坐船,很有意思,张越老师,那船是他参与设计的,他觉得别的船不好,就亲自参加设计,找人帮着做,他还监督。他坐自己设计的船去南巡。南巡到了长江的燕子矶,您一定知道,就是南京长江边上的燕子矶,风景很好,我曾去过。我是1966年骑自行车,从北京沿大运河往南,骑到杭州,其中骑到南京,我就特别到燕子矶看看。康熙帝到燕子矶,已经深夜,紧急军报,到那儿一看,这皇帝老爷子还在那儿看书呢。他三征噶尔丹,就是凌老师刚才说的,亲征噶尔丹,非常艰苦,艰苦到什么程度?就是官兵一天吃一顿饭,康熙帝也一天吃一顿饭。
二月河:并日而食。
阎崇年:并日而食。皇帝当然没问题,可以供应了,康熙帝说不行,我要和官兵一样,也是这么吃,果真这么做。征途艰苦,车马劳顿。在一片浩瀚荒漠里走,夜里头搭一个帐篷,他还在那儿做数学题,读书学习。我说这个精神是太难能可贵了。
张越:哎呀,听上去真是个苦命的人,从小没爹没妈,一辈子操劳,一直到死,心里也没安生,还跟很多儿子都打起来了。
阎崇年:康熙帝临死之前还说了一句话呢,说当年齐桓公死了以后停尸,他那几个儿子争王位,互相射箭,几个儿子往尸首底下躲啊,这箭都射在尸首上,尸首上射中的箭跟刺猬皮一样。后来儿子们打出了屋,就把门关上了,67天没收尸,那个蛆从窗户往外爬。
张越:哎呀,死后这么凄凉!
阎崇年:他说我百年之后,也很有可能把我的尸体停在乾清宫里,大家束甲相争。你看多么悲凉!
张越:都这样了,他还不想着改革体制。
阎崇年:所以我们后人要吸取历史的教训。
张越:人人都想当皇帝,皇帝那么好当吗?听着不像个好差事。
阎崇年:他自己说,人们都觉得当皇帝不错,大家给你磕头,给你呼万岁,还说你们诸位大学士、尚书,你们老了可以回家,致仕退休或者离休回家了,抱着孙子,享受天伦之乐。他说我行吗?我一年365天,没有礼拜天,没有节假日休息(这话是我的语言),一年就有三大节——过生日万寿节休息一下,大家朝拜也累得很啊;冬至祭天的时候,那也不能休息啊。
张越:很多仪式啊,要主持很多仪式的。
阎崇年:还有正旦,过年。过年这天你就是不上班,可是也忙得很啊,哪有休息日啊?他说哎呀,做皇帝很苦啊,可他儿子不理解,还争,争这个皇位。
张越:你看,想说点康熙皇帝有趣的事,结果说出来的事儿都这么沉重,可见这个人一辈子操心。您能贡献点他轻松好玩的事儿吗?
二月河:康熙有时候也有一点小狡猾,这个我就想不通,因为在写书的时候不能回避这个事情,康熙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墓上,在那地方把身子都哭软了。
张越:这个事儿我也不是特理解,前朝皇帝,而且是他们这朝的敌人。
二月河:但是你在写书的时候你不能跟读者说,我不知道,他怎么会哭出眼泪来?因为明朝剩孤遗老在南京的很多,在旁边观礼的很多。康熙就是要哭给他们看,但人要哭要有点眼泪,也要积累。
阎崇年:演员有时候不积累,也行,也能哭。
二月河:康熙这个皇帝在朱元璋墓前怎么能哭得出眼泪来,我很费了一番脑筋。我后来想,康熙进大享殿之前,他老师高士奇给他讲,你那个老师叫伍次友,你的老师死了。我说康熙进去哭的时候,他哭的是他自己的老师,他趴在朱元璋墓前哭自己的老师,哭瘫在那个地方,这样就是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那么这样说康熙有的时候表现得有点狡猾、虚伪,但是康熙这个人不全是这样的。从开博学鸿儒科有几位先生就不买他的账,我看博学鸿儒科的资料,有的交白卷,有的故意作错诗,故意抬错格,这样的有的是,故意给康熙出难题,康熙都忍了。我认为这属于康熙的帝王心术。
阎崇年:就是您说的器量大。
二月河:器量大。到了康熙五十六年,这个时候康熙已经不需要再来巴结汉族知识分子了。山西不有个人叫傅山吗?傅青主。康熙就给山西巡抚写了一封信,说傅青主家里有什么人,现在家里面有什么困难,你们还是要去看一看,有困难帮助一下,家里子弟要能够出来做官的话,就出来做官,我给他一个公务员指标,就这个意思。从这些方面看,康熙又显得非常真诚,有的时候单纯得像个老小孩,有些时候他又严厉,康熙不是个懦弱无能的人。
张越:看阎先生的节目里面,您提到过一件事情,自打有长城以来的皇帝,对长城都特别重视,这是重要的军事防御措施,但是到康熙年间长城被废弃不用,这意味着什么?
阎崇年:这事儿太重要了。咱们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修长城,编派孟姜女那个故事,非常生动,所以大家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孟姜女哭长城。长城啊,长城啊,孟姜女的先生,在那儿都累死了!长城防什么呢?前期主要是防匈奴,明朝主要防什么?防两个:一个蒙古,一个满洲。清朝入关了,蒙古怎么办?一个办法是把蒙古变成敌人,另一个办法是把蒙古变成朋友,变成自己人——满蒙联盟。其实这个政策啊,是康熙帝的老爷爷——努尔哈赤定下来的,满蒙联姻。皇太极就又发展了,一后四妃,这五个太太都是蒙古族,还都姓博尔济吉特氏,进一步发展了满蒙联盟。顺治更甭说了,到康熙的时候怎么办?康熙就又发展了。搞了一个叫“多伦会盟”,把外蒙古问题,就是喀尔喀蒙古的问题彻底解决。所以整个清朝啊,内蒙古也好,外蒙古也好,从来没有说我要独立,我要分家,一直在清朝统一政权的管辖下。
这个时候你还要长城干吗?没有用了。原来长城是防蒙古的,现在蒙古变成中国北疆的长城了。沙皇俄国侵略,蒙古人、满洲人、汉人组成联军,把沙皇俄国侵略军打败了,取得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并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蒙古不是成了北方的长城了吗?康熙帝有句名言:“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比长城还坚固呢,不用修长城。
二月河:康熙说:朕以人民为长城。因为明代修长城是一个国策,过去是以少数民族为敌的,所以说就修了个长城;康熙是以少数民族为友的,以团结、联盟、亲善、和平,以这个宗旨把各个民族团结成一家。
阎崇年:以民族为长城,以人民为长城,就不要这个土石长城了,长城就变成历史文物了。
张越:二月河先生,我不知道您小说里边的康熙皇帝跟历史上的康熙皇帝之间差别大吗?
二月河:应该说在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这个方面,我二月河也不敢虚构;但在小事情上,比如说张小姐,你穿这个旗袍,是红色的、绿色的,你这个头发是烫发、是卷发,或者是离子烫,这个事情已经过去300多年了,谁也弄不清楚,只有二月河来当家了。我们现在说有《康熙起居注》,从他早上几点钟起床,几点钟更衣,到厕所去,几点钟出来,然后几点钟进膳,进完膳以后又接见哪一个大臣,统统都有很详明的记载,那么我写《康熙大帝》,我不可能把《康熙起居注》拿来翻译一下,翻译成白话文,我说这就叫《康熙大帝》,谁看啊?所以说写这个康熙,这个小说,还是要遵从艺术的规律,按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说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这样一个加工制作过程,它才能源于历史,高于历史,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况和历史氛围。比如说清代的度量衡,很多专家都不知道,就是银两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以后13位,这是好多经济学家不知道的。银子怎么花,怎么用,这都是当时的历史。三两银子的概念是什么呢?三两银子可以盖三间房子,可以供一个八口之家过一年,那么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有些女侠客……
张越:她们经常拿着一锭银子往这儿一扔,说来碗面。
二月河:就把那个银子一墩,那么大一锭银子,桌子上一墩说给我打酒来,就不知道这个银子该怎么花。而且银子本身还有一个成色问题,从30%的银子到99.97%的纯银,一个伙计拿到手里边,他就要靠肉眼马上就能够识别出来,怎么找银子,该找多少银子,你看电视剧里面没有找银子这个东西。
张越:对,每次钱给的都是正好。
二月河:都是正好,他说是不用找了。
张越:我一直认为古代的物价是这样。
二月河:实际上从导演、到演员、到制片人,他统统不知道这个银子该怎么找,原因就是在这里。这同样也是历史的真实,我们研究历史,除了这个事件真实之外呢,还要研究这种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性,一斤豆腐多少钱?一斤韭菜多少钱?如果这东西你不知道的话,二月河写书写出来就非常苍白。
张越:我想您这是挺严谨的一个面对历史的态度。不过我觉得两位,一个是讲了26集的《康熙大帝》,一个是写了百万字的康熙的长篇小说,你们对这个人物应该是相当了解的,而古人的智慧、经验和他们的教训,对今人也应该是有所启迪的,所以能不能最后请两位老师给我们说说,康熙身上的什么东西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来借鉴?
阎崇年:我说康熙就个人来说,第一是知敬,尊敬的“敬”。康熙特别注意这个“敬”,敬天、敬地、敬祖、敬人。今天呢,往往有些情况下有些人不知敬。第二是知止,停止的“止”。我们今天拼命地往前跑,往前争,是对的,也是应该的,但是要知止,不要光知荣不知辱、光知利不知弊、光知胜不知止、光知进不知止。
张越:就是我们今天的人拼了命往前奔,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控制。
阎崇年:一个人跑百米,你该跑就跑,该停就停,你要不停,老是百米速度跑,人就累坏了,甚至可能一头栽在地上,所以康熙帝他知止。
张越:您举个例子。
阎崇年:康熙帝知止的例子很多啊。比如说他平定三藩之乱,大臣要给他上尊号,就是给他上荣誉称号,他说不可以。三征噶尔丹胜利了,大臣要上尊号,他说不行。统一台湾了,上尊号,他不接受。五十大寿上尊号,不接受。六十大寿上尊号,不接受。我统计了一下,他先后至少有八次不接受,这就是知止。反过来说,我康熙不得了,所有功劳都是老子的,你们给我上尊号是理所当然,但他没有这样。
第三是知勤,就是康熙帝这一生啊,应该说是勤奋的一生。他早上大约四点钟起床,中午不休息,御门听政、批阅奏章、接见大臣、读书学习,一直到很晚,而且天天如一日,数十年如一日。特别是对工作的勤,他每天御门听政,数十年如一日,不间断,我说这一条就很难,而且这个制度就传下来了。这是清朝政权能够持续268年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说康熙帝的一生,知敬、知止、知勤、知学。我说康熙帝有大过人之处,为什么?因为他有大过人的思想。为什么康熙帝有大过人的思想?同时代的人多了,为什么别人不行,因为康熙帝有大过人的学习,读书学习。所以他有过人的思想、过人的行为。我想康熙帝留给我们一个宝贵的财富,就是个人修养方面,知敬、知止、知勤、知学,这个对我来说也很受启发,谢谢。
张越:您觉得呢?
二月河:康熙这个人特点比较多,就是他这个优秀是比较全面的,我感觉到就是康熙在死了以后封他这个号,清帝前头已经有一个太祖皇帝,一个世祖皇帝,按照一般的规律一个朝代只能有一个祖,他前头已经有两个祖了,到他这个地方又封他一个圣祖。圣祖这个“圣”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按这个谥法讲,“圣”就是神化难名,就是他比较全面。我感觉到康熙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比较厚道,待自己的亲人,待自己的朋友,以及他的处理问题比较讲中庸,不是那么霸气十足、棱角十分分明的这么一个皇帝,同时他自己这种虚心好学,把孔孟之道、中庸之道、孔孟仁爱的思想,贯彻到了他自己生命的始终。
张越:好,那我们今天就先聊到这儿,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希望我们今天的谈话对您的思考有所帮助,谢谢我们现场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