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报计划受阻
1972年的中国,正处“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周恩来总理虽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但遭到了江青一伙的百般刁难和恶毒攻击。毛泽东主席也认为当时的任务仍然是反对极右,从而使批“左”的正确意见被否定。“左”倾错误继续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摧残,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各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巨大毁坏。我国为数众多的文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为灰烬。作为清朝最大陵墓群保管单位的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在那个极为不正常的时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清理乾隆陵地宫这样一个特别敏感的请示,确实给当时的各级领导提出了令人头痛的难题。有的领导甚至认为:难道清东陵的造反派们想对清朝最大的封建统治者的尸骨开刀吗?在那个年代,以此来显示自己革命热情的人的确是大有人在。
其实,很多不了解事情真相的人都是这么想的。
在清东陵的十四座陵寝中,葬有清朝第一个入主中原、曾因为爱情想出家当和尚的顺治帝;有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帝;有寿命最长、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帝;有被洋鬼子吓破了胆子、最后死在热河避暑山庄的咸丰帝;有寿命最短、母子不和的同治帝;有清初辅佐过两代幼主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有垂帘听政、实权在握统治中国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慈禧太后;还有在民间传说中扑朔迷离的容妃(香妃);更有生前死后都陪伴老主人、聪明美丽的苏麻喇姑;等等。除此之外,周围还建有许多王爷、皇子、保姆、大臣等人的陪葬墓。清东陵从始建到最后完工,历时二百四十七年,几乎与清朝相始终。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清东陵的历史就是一部清朝历史。
清朝时,清东陵由皇帝最亲信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保护。1912年清王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清东陵虽然有《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的保护,但实际上,其保护机构早已名存实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省政府于1952年成立了清东陵的专门保护机构——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对清东陵进行日常的保护管理。在“文化大革命”中,清东陵在各级政府的保护和地方百姓的关爱下,并没有受到很大破坏。保管所的干部职工虽然也分成了两派,但只限于分歧,而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对古建筑实施打、砸、拆、烧等破坏性和毁灭性的损害。所以说,清东陵基本上还是完好的。后来,清东陵作为阶级教育的爱国阵地,来此参观的人不断增多。此时清东陵的旅游开发问题,摆到了当时干部职工的面前:如何借助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清东陵的文物保护、旅游工作?这时候,一位即将对清东陵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站了出来,他就是当时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的会计、后来的副所长谢久增。
谢久增于1964年调到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工作,任会计。他不仅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关心单位的前途事业,而且头脑“前卫”。他当时就想:“明朝十三陵中的定陵能发掘,清朝乾隆帝的裕陵为什么就不能清理?如果把裕陵地宫打开,不仅对文物保护、陵寝研究极有意义,还能推动旅游事业的大发展。”谢久增将这一想法与所里的同事一说,大家都极为赞同,但是没有人敢找所长乔青山去说,因为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最后结束,没有人敢出头露面,大家只是支持谢久增去找所长。
谢久增(右二)与徐广源(右一)、高福柱(左一)、刘会奇(左二)1983年合影于慈禧陵前
谢久增不仅年轻,更有一身正气。他认为“邪不压正”,于是便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把自己的想法对所长乔青山讲了出来,并提出清理、开放裕陵地宫的建议。所长乔青山对于谢久增的想法和建议比较欣赏和赞成,于是便指示这件事情由谢久增去办理。谢久增对裕陵进行了反复实地调查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制作了一份清理地宫的预算。
1972年12月10日,谢久增为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写了一份《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关于开启裕陵地宫的请示》(以下简称《请示》),经所长同意后,发给了上级领导机关,内容如下:
裕陵地宫开启史料
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关于开启裕陵地宫的请示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国际国内形势一片大好,在国际上,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国的国际威望越来越高,越来越大;在国内,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各项事业都出现了跃进的局面。在这大好形势下,国际国内来东陵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要求,更充分的揭露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歌颂我国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借以达到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目的,我们特申请开启裕陵(乾隆)地宫。
一、开放价值
裕陵是埋葬清代统治者乾隆的陵墓,规模较大,地上建筑物基本完善,它的地宫造价更高,纵深50多米,最宽度13米,最高度近10米,内壁与顶部均是各种图案和文字的精细雕刻,宫内除底面外,没有一块空白石料。筑有四道石门,构成“主”字形,其建筑形式充分显示着劳动人民的建筑技术和智慧。
二、便利条件
1.地宫于新中国成立前几次被盗,洞口曾一度随便进出,直到解放才做了简单封闭,所以地宫开启没有什么困难。
2.由于几次被盗,随葬品已是一空,大部棺材(原六口)被破坏七零八落,尸体已无踪迹。没有难以处理的问题。
3.照明条件具备,低压火线已架设到此陵宫门前。
三、内部陈设
经过实地勘察,孝陵地宫没有被盗(据说地宫没有埋葬顺治尸体),我们意见把孝陵地宫打开,将葬品中可做展品的部分移置到裕陵地宫或外部展出。用以丰富开放展览的内容。
四、整修
1.清除。地宫门洞(长20米,宽4米,高5米)和露天跑道的砌砖,约计450立方米和地宫内多年积淤的泥浆、破棺木等杂物需清除地宫外。
2.整修跑道。跑道长32米(由古洞门北口至地宫第一道石门)成为大约30度的斜坡,需修筑台阶。并在洞道口线加筑铁栏杆,以利进出分道。
3.修走廊。古洞门北口至地宫门洞的露天地距离12米,为防止雨水进入地宫,须修筑走廊。可做硫(琉)璃瓦顶,使之气氛协调。
4.照明。地宫距电源250米,火线架设比较方便。地宫内需四组灯光,分设在各室和通道地方,可用钢管做电杆。
地宫开放后,打算售票参观,用其收入逐年修复重点陵墓,使其以古养古,既减少国家投资,又能及早地完善古建筑。
望上级批复。
1972年12月10日
附:予(应是“预”)算表
请示发出去以后,如同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谢久增及所里领导焦急地等待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时间是很神奇的,它可以使人成熟,也能让人意志消沉。所里没有人再提开启地宫的事了,也许有的人早把这件事忘记了。
历史的改变,陈旧事物、观念的革新,总是由不平凡的人去完成的。谢久增就是为清东陵历史增添多彩篇章的第一人。如果没有谢久增的胆略和气魄,没有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清东陵就不会有第一座地宫的开启;没有发掘第一座地宫的先例,也就没有第二、第三、第四座地宫的发掘了,也许就没有今天清东陵的辉煌。为了推动清东陵事业的发展,谢久增以惊人的胆略和毅力,冒着被打成“阶级敌人”的危险,义无反顾地向思想守旧派发起了挑战。
1975年2月,谢久增为了取得上级领导的支持,独自给遵化县(现为遵化市)文教局董玉然副局长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真诚地写道:
董局长:
您好!
关于保管所的工作,我总想和您谈谈……看后,您认为正确的话,作为您考虑和检查我所工作的着眼点。如果认为是错误,请给予批评。
我总觉得,不论从事哪项事业,都应当通过努力使事业有新发展,不说是什么贡献,总算有点意思,现据我的认识,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开放问题
开放是我们工作的前程,是贯彻执行毛主席“古为今用”方针的惟一途径。鉴于其它文物单位早已给我们做出了先例,现在着手,其准备工作已步其它单位的后尘。按说处在我们遵化县的位置,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外地贵宾来我县参观的人很多,这里也成为喜闻乐见的必到的参观地点,就此,它丰富了我县的参观内容。应当把死的东西,变成“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活教材”,这不仅是为我县增加色彩,更重要的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教育。但是现在情况使人不快,由于没有正式开放,有的参观团体和其他零散人员而失掉了受教育的机会,或者拒绝参观,造成了对方的不满,也多次和领导发生争吵,这个影响是不好的,知道情况的是我们没有开放,能够看到已是给予照顾,但也不免有人认为是我们遵化县的问题。我们不能不这样想,因为很多人的怨恨中都流露出这方面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没有开放呢?一是取决于我所工作开展情况;再者少不了上级重视程度,缺一不可。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保管所本身工作开展的如何。不能责怪他人。要想达到开放目的或向博物馆方向过渡,必须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好本职工作,加强请示汇报,引起上级重视。
加强请示汇报工作的基础在于工作开展的如何,如果偏离文保条例的要求,或者无所作为,即无请示汇报的内容,所以文保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工作也就止步不前。上下不通气,也就形成不了统一意志。应当用我们的实际工作督着领导深入到实际中来,指导工作,那么现在我们以什么要求领导,或者领导以什么目的来做工作指导呢?恐怕还没有一个“文物”上的题目。要想使我们的工作步入正轨,按照保管所的情况,是缺少多方面的因素的,首先应当健全领导班子,确定工作重点,制定正确处理各项工作的关系,这样着手解决之后,工作就有方向,纲举目张了。
要想引起上级重视,除了加强请示汇报之外,更重要的是邀请各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座谈情况,互作了解,有机的取长补短,服务于实践。尤其有必要邀请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部门的人员来实地讲述情况,更能得到各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明确和加强我们的工作。
值得遗憾的是,上次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的书记刘仰桥为了配合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有意在北京附近文物单位增设个开放点,曾来我所视察(据说韩念龙副部长也将来此),原定在我所住下,但由于招待方面的问题,逗留很短时间就返回了,真是错过了良机,还叫人家很不满意,而后人家去了承德,韩部长也去了,留下人员,制定了五年规划,拨款数十万,确定为开放点。
2.资料档案。
资料档案工作,不用说开放,就是一般保管工作也是一项重点任务,这是上级一再要求我们的,必须做到。一个是建筑物自然的也好,人为的也好,遭到毁坏,就能按资料档案记载完全的修复起来,所以,这是一项细致的科学工作。尤其是开放单位,对于原始数据、史料更应当搜集、掌握,否则就无法谈起开放后的讲解工作。
其它文物单位,不但在人力上有所加强(一般是两个人)而且早年就开始了这项工作,西陵一共是五个人,管理范围和维修工程和我所一样,还外出两个人到故宫(前年)抄录资料六个上月。……(笔者注:因下述与本书关系不大,略去60个字。)
3.虚心学习外地经验。
其它文物单位的工作就已走在我们的前头,在这些年的工作实践中一定积累了多方面的实地经验,管理工作,开放工作,我们应向人家学习,这也是学着人家走路吧。……(笔者注:本处略去169个字。)
4.开放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但因为困难,不做这方面的努力,是失职行为,要开就想办个像样的,那也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只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初步到深入,逐步的充实逐步的提高,何况现在还都没有一个开放路子。都是在摸索了前进。按我所来讲,应当首先组成一个专班子,学习和考虑这个问题,在学习中摸索出一个方案来,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督促着领导走到我们工作实际中来,得到领导的支持与指导,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开端。
在现阶段,即在没有正式开放之前,不管售票与否,也应当把各单体建筑物的说明搞出来,供参观人以一个起码的了解,这就会给以后讲解说明的正确化,打下一个供我们研讨的基础。
二、文保工作
这项工作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它的基本情况以及随时变化情况都应在我们的天天掌握之中,……(笔者注:本处略去82个字。)
为了保卫工作有尺度,应当尽快完成上级早已指示多次的规定保护范围之起标志说明的工作。应当请予有关部门早日办。
三、人员问题
……(笔者注:本处略去84个字。)
我谈的没有了,有的地方可能不妥,望您指教。
盼您守密。
致礼
谢久增
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谢久增对于清东陵的发展有着超人的远见卓识,他不但考虑清理、开放裕陵地宫,而且还要将清东陵建成博物馆,并且对于清东陵的管理、保护、机构设置、人员素质培训等都有比较成熟的建议和方法。由此可见,谢久增在信中所谈的,可谓肺腑之言,也让人感到他是一个很真诚、很有远见的人。为了清东陵的事业发展,他不怕打击,费尽了心力。
谢久增的信发出十天后,董局长还真的给他回了一封信,在信中肯定了谢久增的想法。领导的肯定,无疑给谢久增添加了无穷的胆量与力量。“先择领导有兴趣的问题(开放地宫)着手,让领导动起来”,谢久增暗暗地想着,但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找到出路,“只有从领导的兴趣找出路,只能在和领导的磨合下写出清理地宫的请示,进而达到开放的目的”。想到这里,谢久增不禁兴奋起来。很快地,谢久增以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的名义又写了一份要求开启裕陵地宫的申请——《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关于裕陵维修和地宫清理计划》:
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关于裕陵维修和地宫清理计划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
清东陵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裕陵是封建统治者乾隆的陵墓,规模较大,造价较高,目前是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组古建筑。
裕陵地宫于一九二八年被军阀挖掘,随葬品盗劫一空,仅存部分残破棺木,地面建筑门窗全部无存。
为了配合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再结合当前批林批孔运动,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这里是一个很好的阶级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阵地,它歌颂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为适应开放,现将裕陵地宫清理和建筑维修计划如下:
1.七五年将地宫隧道进行清理,增建防雨设备,并做好月牙城及宝顶排水工程,架设墓内外临时照明线路。
2.七六年为达到开放的要求,整理安装各殿装修。归安石活,垒砌宝城坍塌部分,并将围墙进行全部维修。清理环境。
附地宫清理方案一份。
1975年8月4日
抄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省文管处、地区文化局、县文教局
写好了申请,吸取了以前上报请示长期无音信的教训,这次,谢久增拿着请示,本着逐级请示的原则,先找到主持文化工作的遵化县文教局的董玉然局长在申请上签字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唐山市文化局。主管文化工作的王姓干部却给心里一团热火的谢久增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您好,老王!我是遵化县清东陵保管所的谢久增,把我们单位的工作向您汇报一下,请您给予指导,我还带来一份单位的申请,请您批示。”
“哦,请坐。把文件放这儿,有什么事就先说一下吧!”
“我们单位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目前有了一点方向,但工作的目标和成绩不大,很多外地客人和游客对不能看到东陵的地宫感到遗憾,并因此与所里发生争吵,影响不大好,这主要是我们工作做得不好,未能给他们一个很好的解释,是我们的原因。但从长远考虑,开启一座地宫是有必要的,一方面教育人民,一方面增加收入,减少国家投入,更好地维修古建筑,我们认为这也是‘古为今用,以古养古’;并且,裕陵地宫被盗多次,盗口在1952年才封闭,不存在文物保护不了的问题……”
王姓干部没等听完,就很吃惊地打断了谢久增的话:“你别说了,你们的想法太天真了,这是不可能的事,就你们单位来说,是保护单位,你们的本职工作就是保护文物,何况上级没有这方面的精神和指示,你们简直就是瞎胡闹。”
谢久增见王姓干部有些生气了,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老王,您别生气。我个人认为,旅游业在中国很有发展前途,文物单位又有开启地宫对外开放的先例,裕陵地宫的开启只是把原封闭的盗洞口打开,也没有文物,只是破烂的棺木什么的。”
“不用再说了,你们的想法是异想天开,我无能为力。”王姓干部说着,站了起来,那架势是要送客了。
谢久增见状,心里明白,人好在嘴,马好在腿,于是连忙说道:“老王,这份请示是我们所里的想法,是按程序报请的,我们有权利向您请示,有必要得到您的支持,我们的工作需要您给予理解和指导,您不要……”
“行了,行了,我知道了,你可以走了!”王姓干部不满地下了逐客令。
谢久增也有些急了,他的犟劲儿也上来了,大有不答应就誓不罢休的气势:“老王,我们作为一个文物单位,有权利向上级领导请示,把我们的想法说出来,我们是按国家有关程序办事的,最终批准机关是国家文物局,只需您在这上面签个字,同意不同意是上级的事了,咱们尽力了也就行了,您没有必要拦着。”
“你这人怎么这样?说不行还不走。说实话,没有上级指示,就不行!”
“如果什么事都等上级指示才能办,那么‘请示’二字就应当从字典中抠去……”谢久增的话有力地顶了上去。
王姓干部气得快说不出话来了:“你这是要干什么,这是什么主义作怪?你眼里还有领导没有?是谁让你来的?你……”王姓干部生气地走了。
对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这样的一份申请,王姓干部见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现在的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国家财力紧张,古建维修经费极少,你们清东陵在六七十年代,对那些残破极为严重的建筑,采取的办法是“落架保护”,用不着多少费用,不需要国家花钱。现在拿来一份申请,是不是想跟我们要钱?
谢久增手里拿着那份申请,眼泪流了下来,一方面是为刚才的激动后悔,话说得过了头;另一方面是因为对方没有在申请上“签字”,还伤了人。
后来得知,因为这件事,王姓干部还给遵化县文教局打了一个电话:“……像谢久增这样的人不宜在东陵工作,不做好本职工作净瞎胡闹……”
幸亏谢久增把“报请”的过程向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县文教局领导事先做了汇报,打了“预防针”,才避免了地宫还未清理而自己先被“清理”的后果。
虽然遭受了一次打击,但对开启地宫这件事,谢久增并没有放弃。他想起了原遵化县副县长、时任唐山地委组织部部长的王运城。于是,谢久增找到了他,向老上级述说了自己代表单位跑开启裕陵地宫事宜的有关情况,并且把自己碰钉子的事儿也说了,这也是向老上级述说自己的委屈吧。王运城听后,认为这位王姓干部的工作方式欠妥,安慰了谢久增,告诉他不要着急,并肯定了他的想法,安排谢久增住进了当地招待所。当天晚上,王姓干部找到了招待所,向谢久增道了歉,跟谢久增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在申请上签了字。谢久增也向王姓干部道了歉,并向他表示,全所同志会感谢他的。很显然,这是王运城在背后做了王姓干部的思想工作。
唐山市文化局已在申请上签了字,这使谢久增格外高兴。第二天早上,谢久增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去往河北省文化局的路程。
到了省会石家庄,谢久增遭到了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处董处长的严厉批评,甚至可以说是被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其口气与唐山的王姓干部几乎如出一辙:“你们还是好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这么胡闹了!”谢久增带着领导的批评,无奈地返回了清东陵。裕陵地宫的开启计划面临无望的危险。
这也难怪,当时毕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无论是哪一级政府领导都仍在为国家的文物做最保守的保护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