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者的话

一、走进作家作品

罗曼·罗兰在《名人传》初版序言中向人们发出呼吁:“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是什么样的世界让这位伟大的作家如此渴望自由和英雄?这需要拉开沉重的历史帷幕,以观一隅。

从作者创作此书之前五百多年的欧洲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两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运动——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使“人”的意识初步觉醒,一些新兴的知识阶级向教会的“神权”发起大胆的挑战。启蒙运动则提出“天赋人权”的口号,让人们摆脱传统“君权”与“神权”的控制。正是这样两次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而后西方社会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基础。

然而,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法国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也出现了垄断组织。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金钱至上,人们发现自己距离“人”的理想愈发遥远,“人”越来越“物化”。这使人们痛感自身的渺小和无能为力。于是消极、颓废的情绪便蔓延在当时的文学作品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到处充斥庸俗和丑恶,暴力横行,物质利益决定一切。在那个令人窒息的世界和颓废萎靡的时代,需要的是高贵的精神,甘愿自我牺牲、以痛苦为人类献祭的榜样。罗曼·罗兰把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他要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子立传,他决定写一些英雄人物的传记来安慰和鼓励“世上不幸的人们”,让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光辉夺目的太阳。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于是《名人传》最终成为现代的英雄史诗。

如果说打开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你便能感受到生命的烈火扑面而来,那么支持这烈火熊熊燃烧的柴薪就是英雄精神。在罗曼·罗兰心目中,什么人是真正的英雄呢?罗曼·罗兰说:“我所说的英雄,不是指那些靠自己的思想和威力而取得胜利的人。我所说的英雄,是指那些具有伟大灵魂的人。”所以他要歌颂的英雄,不是凯撒,不是拿破仑,而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资深翻译家艾珉曾总结罗曼·罗兰观念里的英雄品格应有三点:“首先就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亦即他所说的大江大河般奔腾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二是永远保持人格的尊严,恪守个性的独立,既不屈从于强权,也不盲目地随大流;三是具有关怀人、爱护人的博爱精神,甘心为人类的福祉奉献自身。”罗兰要用英雄们的伟大精神,来改造当时欧洲普遍存在的物质主义的利己打算,用高尚的德操来拯救欧洲的堕落。

《名人传》写作目的崇高,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罗曼·罗兰为之作传的这些人,“他们的伟大固然来自坚强的毅力,同时也来自所经历的忧患”。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男高音歌手,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十三岁辍学,十七岁挑起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二十五岁时他刚刚在乐坛崭露头角,耳朵又开始失聪。“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的世界的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在死亡包裹着一切的大沙漠中间,唯有自然的力才能给你一片水草!贝多芬的力所推动的是什么?锻炼这股力的洪炉又是什么?——受苦,奋斗,为善。”(傅雷《贝多芬与力》)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米开朗琪罗的境况表面上是比贝多芬好得多。他的家族颇有声望,他本人从小接受精英阶层的教育,但他在精神上却备受折磨:其一,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的作品毁于战乱,他的理想化为泡影;其二,他无法从一心只想在他身上牟利的家族获得半点温暖;第三,他很难在同行中寻得知音;最后,也是最可悲的,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这也便决定了他将终生为理想无法实现而痛苦。

托尔斯泰的情况则与前两者大相径庭。贵族的身份、优渥的条件、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家庭……但这些令人艳羡的背景却恰是他痛苦的根源。他厌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渴求用一生去追寻真实、朴素,但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可以说,他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托尔斯泰的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只是在于助长人生的爱。列夫·托尔斯泰为真理而进行的斗争不是为了拯救自己,而是为了拯救全人类。他执行这项任务,从而成了英雄,而且几乎成了圣徒。他为这项任务付出了生命,这使他成了一切人中最有人性的人。高尔基曾言:“不认识列夫·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三位名人中,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的启示者和引路人。

此传记里的三人,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或有病痛的折磨,或有悲惨的遭遇,或有内心的情感矛盾,或三者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简直令人窒息,毁灭理智。他们之所以能历经艰苦,不屈不挠,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们的信心。贝多芬供大家享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米开朗琪罗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传播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

《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曼·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所感染。《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的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其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1915年,瑞典文学院宣布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罗曼·罗兰。这个已经被当时的法国抛弃的人,在得知自己获奖以后,答复说:“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

罗曼·罗兰的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创作和研究,这是他的宿命。而且,事实上,伴随着一战的来临,罗兰实际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整个世界。他从宁静的书斋走出来后就一直在为他关于英雄的理想、他的博爱的使命而战。二战期间他已是一位花甲老人,他也没有一刻停止过工作和战斗,他号召欧洲的知识分子走上街头保卫文化、保卫文明、保卫和平、反对纳粹,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