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翰墨飘香润幼芽——初到有竹堂

虽然失去了母亲,但有全家人,特别是两位伯母的疼爱和照料,小清照成长得很好。的确像抓周时预示的那样,这个小女孩儿很早便表现出对诗书文墨的偏爱。她没有因母亲早逝而变得忧郁封闭,或许是有足够的爱,或许是天性使然,她健康、活泼,像奔流的清泉一样灵动明朗。她常和堂兄弟姐妹以及周围的玩伴一起疯跑嬉戏,但安静下来时,便会去亲近书本。书香之家,藏书丰富,小清照时常流连在书堆里,感到莫名欣喜。

据说,小清照五岁那年的乞巧节,当别的女孩子都在望月祈祷,希望自己拥有一双巧手做出漂亮的女红时,小清照却明明白白地告诉家人,她的志向在于读书、写字。从此,她开始和堂兄们一起进入学堂读书。她的生母虽然没有机会教导她读书识字,但是把良好的基因遗传给了她,再加上李格非的优良基因以及诗书传家的良好氛围,使得小清照天资极为颖悟,别的孩子读好多遍都记不住的诗词,小清照只读一两遍就能熟练背诵。有时候,老师还没教的内容,她自己就先学会了。

在李清照的家乡,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老师在课堂上讲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当别的同学都在认真听时,小清照却在下面给老师画像。老师很生气,就让她起来背全诗,没想到小清照一口气就把那么长的《琵琶行》背完了,而且一字不差。老师又问了小清照几个关于诗意理解的问题,她也都对答如流,令同学和老师大为惊讶。渐渐地,周围很多人都知道了李家有个小才女。

李格非对此很欣慰,每次回乡,他都给小清照带很多书,检查她的课业,跟她谈很多读书的事。小清照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小小年纪,不但背了几百首唐诗,还开始读《诗经》以及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宋玉的《对楚王问》等文章。小清照还有一个爱好——喜欢抄诗,她把自己读过的诗都整整齐齐地抄录在一个本子上。有时候为了读书抄诗,她会把自己关在房里很久,连伙伴们来找她玩,她也不为所动。

小清照就这样在故乡的明山秀水间,在诗书的陪伴下成长着。一晃,小清照六岁了,李格非官位升迁,任太学正(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薪俸多了些,就在东京经衢之西置办了一处房屋,名为“有竹堂”。就是在有竹堂里,李格非为小清照迎娶了一位继母。李清照的这位继母和她的生母一样,也姓王,也是名门之后,她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状元,曾任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据说王拱辰生性耿直刚正,曾冒死牵住皇帝的龙袍衣裾,只为皇帝能听他一句谏言。关于李清照的这位继母,《宋史》中《李格非本传》说她“亦善文”,文才也是相当了得。

也是在这一年,小清照第一次进入东京,来到有竹堂。在故乡明水的自然风物中陶养长大的小清照,进入繁华的东京城,只觉得热闹、好奇,还有一点点陌生和不安。有竹堂虽然并不算富丽宏大,但是小小的庭院中植着竿竿翠竹,映着粉白的墙,别有一种清静雅致的韵味。小清照知道,父亲的老师苏轼先生也喜欢竹子,他曾经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为竹“出土有节、凌云虚心”,大凡品性高洁的文人雅士,没有不钟情于竹的。

小清照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里,她更爱的是父亲的书房,房间不大,到处都是书,空气里充盈着墨香,让人心生喜悦。坐在窗下,风拂动竹叶,有一种“窗竹影摇书案上”的幽微意趣,竹的翠色穿窗而入,映着窗内的读书人,一时之间,人书俱绿。当然,这或许只是李清照日后回想起初入有竹堂时的感受,当时的小清照只觉得欢欣快意,小小的心像要飞起来。

之后的日子里,小清照除了像以往那样在明水生活之外,有时也来有竹堂小住。时间久了,她便知道了很多常常光临有竹堂的父亲的文朋诗友们的名字:晁补之、董荣、黄庭坚、张耒、米芾、秦观、陈师道……他们常常在一起谈诗论文,有时也谈及一些时事政治。晁补之还专门写了一篇《有竹堂记》,记叙有竹堂落成时的样貌和李格非在里面读书、作文的情景。除了李格非,晁补之可以说是李清照的又一位启蒙良师,他喜欢这个聪颖的小女孩,常常对她的学业加以评点指导。李清照之所以才学进步神速,其中有晁补之的一份功劳在。

每当他们雅聚时,只要李清照在有竹堂,她必会坐在父亲身旁,静静地听他们谈话,常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随着时间的流逝,李清照涉猎的书目越来越庞杂。一般读书人家对女孩子的教育主要以三从四德和相夫教子为主要目标,开列的书单大多为《女诫》《女训》《列女传》《孝经》之类,有的再加上《论语》《孟子》《诗经》《礼记》等书,不过是让她们略通大义,做到“知书识礼”即可。但李清照家不一样,开明的父亲对她读书的类型没有过多限制,这得以让她遍阅经史子集,其阅读视野日渐开阔。除了诗词歌赋、诸子百家、文史典籍,对于书中的逸闻趣事,她也颇感有趣。李清照尤其喜爱《世说新语》。有人做过统计,她的作品中共有十七处引用了《世说新语》中的典故。她敬慕《世说新语》清透简淡的文风,也向往魏晋名士真率自然、自由至性的精神人格,这成了影响李清照日后个性、气质形成的一个重要元素。

读书多、视野宽、记忆力和领悟力强,使得李清照敏而早慧。据说小清照六七岁时,有一次读到苏轼为纪念妻子王弗所写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将这首词抄录在一张白笺上。后来,她让父亲和他的朋友看她抄录的诗词,大家都有点儿不解。对于别的诗词,小清照都用美丽雅致的彩笺抄录,怎么唯独将苏轼的这首词抄在白笺上呢?小清照解释说,她读这首词时,知道这是为亡人写的悼念之作,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深的悲伤,不宜用色彩明艳的彩笺抄录,白笺黑字,才与词的情感契合。众人听后,大为惊叹,没想到清照小小年纪,便已能懂得词中所隐含的沉痛之情。

小清照由于时常在有竹堂静聆父亲和一众饱学之士的谈话,才学自然长进极快,思想也日益丰富深遂起来。

让小清照感到幸福的,还有继母。她温柔善良,对小清照视如己出,呵护有加,常常和小清照谈论诗书。即便后来有了与李格非的亲骨肉李迒,她也不曾减少对小清照的爱。她不像那时的大多数母亲一样,用传统的封建道德束缚女儿,而是给小清照充分的自由和尊重,让小清照顺应天性,快乐成长。

小清照也有着一般小女孩的可爱、顽皮和淘气,她也需要玩伴。在家乡,她有众多堂兄弟姐妹一起玩耍,更有一个年长她五六岁的堂兄李迥处处让着她、宠着她。她用她的俏皮机敏捉弄他,他也不生气,依旧是宽容的大哥哥的模样。在有竹堂,有弟弟李迒当她的小跟班,这使得她在都市里的童年乐趣丝毫没有减少。因为姐弟俩的感情很不错,所以在孤苦无依的晚年,她选择去投靠李迒。可以说,正是这样完整的童年生活,赋予李清照阳光般的性格底色。生母离世的阴影几乎可以淡化到无,在她的作品中,我们找不到其对童年伤痕的回忆。

李清照果然如同父亲为她取的名字一样,在爱与温暖的包围和诗书墨香的浸润中,渐渐成长为一个健康、活泼、清纯、明丽的少女。她如家乡明水的百脉泉一样,顺应着本心迎向未来,灵动处,哗哗地奔流,尽显生命之朝气;沉稳时,静水流深,将思想与情感的精粹沉潜凝炼。这一株幼芽,在优质的土壤中萌发,汲取着阳光雨露,一天天伸展叶片,抽长枝条,只等时日一到,便结孕苞蕾、绽放花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