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成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花种,只是花期不同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花种,都有发芽、开花、结果的时候,只不过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却是姗姗来迟。放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过分期望,不操之过急,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并以成人的冷静和睿智来引导孩子,这个过程是正向的、舒心的,孩子才会成长得更美好!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找到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的,我们也找不出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孩子。可见,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这些独一无二的孩子中,有的性格讨喜,有的性格不讨喜,但不管孩子的性格是好是坏,作为父母,我们都要全盘接收。因为,正是这份独特,孩子才会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秦卿是一位职场女性,因为性格外向、乐于助人,所以人缘特别好。反观秦卿的儿子小新,性格内向、孤僻,不太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就连一些团体活动,他也是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因为小新的特立独行,老师特地找到秦卿,与秦卿说了很久。

这一天,小新放学回家后,秦卿问小新:“儿子,你上学已经好几个月了,有没有交到新朋友?学校好玩吗?”

小新回答说:“没有,大家在一起总是打打闹闹的,我觉得他们好幼稚。”

秦卿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小新说:“我觉得打打闹闹太没意思了,还不如自己多看看书,或者放假了独自去郊游。妈妈,我特别羡慕武侠小说里面的那些大侠,他们来去自由,不受束缚,我以后也想当这样潇洒的大侠。”

秦卿听后,不禁皱起眉头。她觉得孩子这样下去以后社交会有障碍,觉得孩子必须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一起打闹才是正常现象,她甚至怀疑孩子是否有自闭症。因此,秦卿劝说小新:“儿子,你不要这么不合群,应该多和朋友在一起玩,一起谈心,这样的生活态度才是积极的。老是关起门来,一个人待着,大家会觉得你很奇怪的。”

小新听到妈妈这么说,冷漠地回答:“可是,我就是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待着,我觉得这样很好,我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面对小新的坚持,秦卿无计可施。

后来,秦卿打算约几个朋友带着孩子一同去郊游,她觉得这是一次锻炼小新的好机会。她对小新说:“妈妈今天带你去见几个新朋友怎么样啊?”小新还是拒绝了,他对秦卿说:“妈妈,我不想去,我不喜欢和小孩子一起玩,没意思。”

秦卿说:“你不也是小孩子嘛。”

小新摇摇头:“反正我是不会去的,我再说一遍,我就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

秦卿非常无奈,此次出行计划只好作罢,她不禁叹气,自己的儿子怎么会那么固执呢!

成年人的性格其实在孩童时期就已经成型了,因此,在我们周围,和小新性格很相似的孩子还有很多。但是,很多父母却觉得自己的孩子整天一个人很奇怪,便觉得小孩子天生就是爱热闹的,喜欢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因此,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性格很孤僻,父母就会着急,甚至有的父母还会因此而责备孩子:“你怎么跟个闷葫芦似的!”“你怎么小小年纪跟个死气沉沉的老头一样……”但是,这种办法并没有改善孩子的情况。因为越责备,孩子的思想包袱就越重。特别是父母那种命令式的口吻,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没有好处。

有些父母为了纠正孩子孤僻的性格,要求孩子跟性格活泼外向的小伙伴一起相处,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当性格内向的孩子和外向的孩子相处时,心理压力反而更大,心中会形成一道防护墙,让孩子更加内向孤僻。

因此,父母不要强行改变孩子的性格,不管孩子的性格是安静还是活泼,是天真还是内敛,只要孩子身心健康、生活快乐,我们就应该尊重孩子本来的模样。正所谓“大家不同,大家都好”,说的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孩子的性格与别人不一样,我们也没必要强求,这不是缺点,不要因为这一点就去斥责孩子,我们应该对孩子宽容一些。即使孩子的性格上有某些不好的倾向,也不要强迫孩子改变,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和孩子交流,抓住孩子的性格特点。

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要用不同方式方法去教育。比如,孩子的性格偏激,那么就要用温声细语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因为偏激遇上偏激,只会碰撞出更大的火花;如果孩子的性格散漫,那么就要用严肃的态度去教育孩子,因为你的严肃可以感染孩子,让孩子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如果孩子的性格特立独行,那么也要用特立独行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只有让孩子感受到你的与众不同,他才会去正视。

存在即有意义。作为父母,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性格,而不是想方设法让孩子的性格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但不管孩子的性格如何,我们都要告诉孩子,人不是孤岛,虽然不用刻意改变自己,但是必须要适应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宝贵之处就在于个性,我们应该尊重

有一位妈妈,每晚都会给孩子说晚安故事。这一天,她给孩子讲《灰姑娘》的故事,孩子听得很认真。讲完之后,妈妈问孩子:“如果灰姑娘在12点之前没有跳上南瓜车,她会怎么样呢?”

孩子想了想说:“那她可就惨了,被她后妈发现了,以后就一定不让她去了,她也就不能遇到王子了。”

妈妈说:“是的。所以我们要记住,做什么事情都要守时。”然后妈妈又问孩子,“如果灰姑娘一开始因为后妈的阻拦而打消去舞会的念头,她还会遇到王子吗?”

“当然不会。”孩子果断地回答。

“没错。这个故事说明,人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希望。”妈妈说。

孩子歪着脑袋,突然说:“妈妈,《灰姑娘》里面有个错误,当时钟指向12点,施在灰姑娘身上的魔法都会消失,可是水晶鞋没有消失。”

这位妈妈非常惊讶,她很激动地说:“宝贝,你听得可真仔细。你看,伟大的作家也会出错,但出错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你要是能成为作家的话,一定比他还要棒。”

在这样一问一答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妈妈的提问是在拓展孩子的思维,把道理藏于故事里,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如果这位妈妈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那么,她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没有效果的,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有个孩子很有创造力,时常能发明一些小东西,是大家公认的发明小能手。不过,他的成绩不算好,而他的父母也认为他整天弄那些学习以外的东西没什么大出息,每次看见都会指责他。这个孩子在日记中写了很多负面的话语:“看书,看书,还是看书,什么时候我能真正和我的爱好相伴呢?”“我太自卑了,很有压力,一次次考试失败使我学会了说谎,否则爸爸会打我。”

孩子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只好写在日记里。父母天天逼着他学习,他没有时间去弄他的发明,渐渐变得忧郁起来。每当孩子鼓起勇气想跟父母好好谈谈,他们都会用“你要好好学习”“爸爸妈妈是为了你好”等之类的话打消他的念头。后来,这个孩子变得越来越不愿说话,积压的负面情绪使他变得越来越孤僻。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功,关键是父母能不能帮助孩子找到最佳的发挥位置。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而不是让孩子收起个性。然而在中国,很多父母普遍抱有一种心态,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孩子能否成功,在于他是不是选择了适合自己做的事,也就是选择前行的道路。只有给孩子好的定位,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潜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孩子的个性不等于放任他们的个性。

曾经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位妈妈因为担忧孩子而在论坛上写下了自己的烦恼,她说:“我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了,他喜欢画画,我们给他买画笔,他画得到处都是,如我们的衣服上、墙壁上。每天我都得费力打扫,有时候实在气急了,就吼他几句,他马上扔掉画笔跟我抗议。”

不难看出,这位妈妈十分无奈。网友们纷纷给这位妈妈出主意,最后得出的一致结论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后来,这位妈妈尝试着去尊重孩子,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她的烦恼又接踵而来,她在论坛中又写道:“我对孩子几乎是百依百顺,他却变本加厉。他现在不但不听大人的话,坏习惯也多起来了:在家到处乱扔东西;带他出去他就赖在地上不走,非要我抱;看见好玩儿的就要我们买给他。”

于是,这个论坛变成了一个讨论吧,讨论的主题是:父母该不该“尊重”孩子的个性?“棍棒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尊重孩子,鼓励他们个性发展才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不过,个性发展需要一个“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孩子自主发展。因此,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应该适当地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某些行为让大人生气了。要是让他们完全自由发挥,不仅影响他们正常成长,还容易养成不良习惯。

现在有很多孩子都比较任性,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时,孩子在前面玩,父母就跟在后面收拾“残局”,比如玩搭积木,才几分钟,积木就被踢得一塌糊涂,父母就帮忙再搭好,玩拼图游戏也是如此,面对摊开一地的拼图,父母总是非常耐心地帮助拼完整。

不少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又缺乏育儿经验,往往会表现出对孩子过多的保护,孩子就会把大人的迁就理解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我们虽然不能过多地限制孩子,但也不能单纯地“堆笑脸”,在孩子出现危险或错误举动时,我们一定要准确无误地表示出“愤怒”,可以用眼神或者一个动作来表示,通过给孩子小挫折,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让他们健康成长。

孩子们的宝贵之处就在于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我们应该尊重。教育是门艺术,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孩子的,只有认识到孩子的独特性,才能因材施教,开发出孩子的潜能。

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

曾经有一位老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给自己的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并将这些学生分成三组。他对第一组学生说了许多表扬和赞美的话,并肯定他们的能力,鼓励这些学生尽快完成任务;对第二组学生,他恶语相向,说了很多斥责和批评的话,并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否定;对第三组学生,他不管不问,任由他们发展。

这三组学生,哪一组率先完成了老教授布置的任务呢?

答案是受到表扬的第一组。其次完成的是受到否定与斥责的第二组,而受到忽视的第三组则一点进展都没有。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出,用欣赏、赞扬的目光去看待孩子,可以让孩子增添动力,变得做事积极,而用否定的目光去看待孩子,会激发孩子的潜能,同样能让孩子变得积极向上。但两者相比较,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是最合适的,因为一味地指责和批评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而不闻不问,则会令孩子迷茫,失去前进的动力,难以找出人生的方向。

每一位父母都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在与孩子相处时,是欣赏孩子居多,还是指责孩子居多呢?再思考一下,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与用指责的目光去看待孩子又有哪些不同?毫无疑问,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不仅能塑造孩子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性格,还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而用否定与指责的目光去看待孩子,会使孩子的性格越来越阴郁、孤僻,对亲子关系伤害极大。

想要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想要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就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而在孩子眼中,父母的欣赏是最基本的爱。

小敏是一个内向的女孩,每次与人说话时,声音都低得跟蚊子的嗡嗡声一样,说不上两句,脸上害羞得一片通红。起初,小敏的妈妈没多在意,觉得孩子长大一点,就会外向一点。哪想到,小敏上学后,她变得越来越腼腆,表现为:不敢与同学们说话、回答老师问题时总是低着头不说话、同学与她交谈时都只说几个字。

种种现象都让小敏妈妈担忧不已。她觉得,孩子这样的性格将来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只是,该怎么帮助孩子变得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呢?为此,小敏的妈妈去咨询了心理老师。

心理老师对小敏妈妈说:“孩子之所以会腼腆内向,多半是因为自卑造成的。想要让孩子变得乐观开朗,就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不吝啬对孩子的赞美。”

小敏妈妈听后,不禁陷入了沉思:小敏怎么会自卑呢?

原来,小敏的成绩向来不好,每一次考试过后,妈妈都会批评她。每年过年回老家拜年时,亲朋好友都会询问小敏的学习成绩,然后又会聊起哪家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小敏听后,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成绩好的孩子做对比。有对比就会有伤害,小敏的自卑就是由此而来。她渐渐变得不爱说话,仿佛要把自己变成一个隐形人。似乎这样做,就自以为大家不会再关注她,继而询问她的成绩。

小敏妈妈找到原因,她等待机会准备夸奖孩子。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小敏的成绩依旧刚刚及格。在往常,小敏的妈妈一定会表现出不满。不过这一次,她夸奖了小敏。

“小敏,妈妈从来没有发现,你居然写了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你的字拿去比赛,一定会获得一个不错的名次。”

“这一次分数虽然考得不高,但跟上一次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妈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考得更好。”

“小敏,你好厉害,这道题目是超纲题,你居然做出来了!”

……

小敏本来准备好接受妈妈的批评和指责了,哪想到妈妈不仅没有责怪她,反而还夸奖了她!听着妈妈的夸奖与鼓励,她圆溜溜的大眼睛闪烁着愉悦的光芒。她更是主动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会再努力进步的!”

听完小敏严肃的保证,小敏妈妈的心忽然一颤。这一刻,她才真正明白,每一个孩子都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因为欣赏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好。此后,小敏妈妈会时不时地夸奖小敏,小敏也变得爱笑,变得乐观开朗,变得愿意与人主动交谈了。

对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灵都是脆弱敏感的。有些话,在成年人听来不觉得有什么,但孩子听后会格外在意,继而心里难受。而难受的表现有不爱说话、暴躁易怒,等等。尤其是这些消极的话由孩子最亲近的人说出口,对他们造成的伤害与影响更大。

每个孩子都需要自信,而夸奖、表扬、鼓励是增加孩子自信的催化剂,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是每一位父母都该掌握的事。那么,父母该怎么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呢?答案是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

一位高明的父母,他会欣赏孩子身上最不起眼的优点,并且会放大这一优点,用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就比如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他在美国读书时,动手能力特别差。当时,很多同学都开玩笑说:“实验室哪里发生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要知道,作为一名物理研究生,如果实验能力差,通常意味着这个学生没有前途。当时,一位物理大师却看中了杨振宁的“长处”——试验能力差,但分析能力一流。在这位物理大师的悉心培养鼓励夸奖之下,杨振宁才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并不取决于一个或几个方面。只要父母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从此刻起,不要吝啬自己对孩子的赞美与夸奖,让孩子清清楚楚地明白,他也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优秀,孩子才会变得更加优秀。

每一个创伤都是成长

经常在海上航行的人会懂得,看似晴空万里、风平浪静的海上,也会突然间乌云密布、波涛汹涌,遭遇大风大浪的袭击;见识过化茧成蝶的人会明白,为了变成蝴蝶破茧而出,小小的蚕蛹历经了无数次的创伤与失败,才有了那一刻的自由飞翔。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生的旅途从来都不是平坦而笔直的康庄大道,总会面临各式各样的创伤与磨难。倘若能把每一次的创伤都看作是一种成长,当作一种经历来对待,那么,所经历的人生将是何等辉煌。

但生活中,很多父母由于心疼孩子,总是忍不住想尽一切办法帮孩子规避生活的创伤,殊不知,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导致孩子在之后的人生中面临生活的创伤与失败时,不能正确面对并失去笑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创伤与失败,其实都是人们所要经历的世间百态,都是人生的历练与成长,都标志着一个人勇往直前的决心与勇气。孩子也只有经历了世间百态,尝尽了生活的冷暖,才会由此而成长起来,成长为一个坚强、乐观、自信、勇敢的人。

提起迪斯尼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吧!就单单上海迪斯尼开园的这几年来,每年的客流量就高达1000万人次。那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童话王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迪斯尼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年轻时的梦想是当一名行为艺术家,有一天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到当地的一家报社去应聘。

可是在面试环节,报社主编却以迪斯尼的作品“没有思想、缺乏创意”为由果断地拒绝了他。这次拒绝令信心满满的迪斯尼深受打击,他万分沮丧甚至心灰意冷。此时,他的身上已经没有多余的钱来支撑他的生活了,如果再找不到工作他将要流落街头了。

不久后,迪斯尼找到了一个临时替学校教学作画的工作,只是报酬少得可怜,仅够勉强度日维持日常简单的开销。但生活的创伤并没有将迪斯尼打垮,他借用单位废弃的仓库当作办公室,仍然辛勤地工作着。在这种艰难的创作条件下,迪斯尼时刻都不忘自己的梦想,他废寝忘食地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在了绘画上。

后来,偶然的一个机会,迪斯尼去好莱坞参与一部卡通片的摄制与创作,但是很不幸,等待他的结果依然是失败。他又一次变得一无所有,没钱、没工作,过着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但穷困潦倒并没有让他放弃人生的希望,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创作。

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历经了生活的多次创伤后,迪斯尼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他用自己创作的一幅米老鼠的卡通画,得到了好莱坞一位导演的赏识,并由此被录用。从此以后,米老鼠便成为世界上家喻户晓的卡通动物的代表,而迪斯尼也由此开启了自己辉煌的事业之路。

纵观古今中外,又有哪位历史名人不是历经了生活的创伤与失败后,才逐渐取得成功的呢?创伤与失败可以说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过程,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长。在前行的道路上,它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好与世间的生活百态。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贸然插手,更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行为举止,而应该勇敢放手让孩子在人生的创伤中历经磨难与失败,披荆斩棘勇敢前行。

父母在必要的时候要学会放手。哪怕孩子会历经创伤与失败,父母也要勇敢地学会放手,避免过度干涉或代劳,导致孩子的依赖心理。同时,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担心与焦虑情绪,以免影响孩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或主观意识。

父母也可以用成功案例激励孩子。成功的名人案例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多引用一些名人事迹来激励孩子。而孩子受此长期影响,内心也会变得更加坚强与勇敢,拥有直面创伤的勇气与正确的处世态度。

此外,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现状。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生活的环境现状与即将遭遇到的各种创伤与失败,让孩子随时做好面临磨难的准备。如果父母能教会孩子充分认识到这些的话,那么日后当孩子面临困难时,心态也会更加平稳与淡定。

诚然,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每个孩子从生下来就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的爱所包围着。但是,当我们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历经创伤,而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时,可曾想过,当孩子长大的那一天,他又该如何撑起自己的生活呢?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所历经的每一种创伤,其实都是他生活中的一种成长。“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父母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勇敢地放手。

给孩子一些合理的“纵容”

大多数人总是有这样一个思维定式,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纵容,会让孩子变得任性、霸道、我行我素。诚然,这样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不尽然。很多时候,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样需要父母的合理“纵容”。

“不许拆玩具”“男子汉不许哭”“不能玩泥巴”……诸如此类“不许”和“不能”的条条框框可谓数不胜数,这些都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管理孩子的惯用方式。父母们总是乐此不疲地给孩子灌输着各种过分的规定和要求,就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无规矩不成方圆,父母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对孩子的约束应该把握一个“度”。有些时候,在特殊的情况下,父母应该放宽这些条条框框,给孩子一些合理的“纵容”,让孩子能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自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孩子只有在犯错中总结教训才能成长。如果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孩子如何能明事理、辨对错呢?当孩子犯错时,如果父母不能正确地看待,而是盲目地指责孩子,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软弱,失去本该有的天真烂漫和灵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在的孩子总是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压抑的学习环境中,变得焦虑、紧张。被压得喘不过气的孩子需要释放压力,于是他们总是喜欢在做作业时,出来倒杯水缓解一下紧张的大脑;他们总是喜欢在闹钟响过后,继续在床上多待几分钟……

其实,孩子的每一个自我“放纵”的行为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图,对父母而言,这些“放纵”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不为所知的。因此,父母不能武断地认为孩子的行为欠妥而严厉制止,而是应该适度地放任孩子的这些“放纵”行为,让孩子将这些行为“放纵”到底,这样既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最终目的,也能让孩子对父母有所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涵涵从小就是个“破坏大王”,总是喜欢拆各种玩具,家里的客厅、卧室、书房随处可见涵涵拆掉的玩具小零件,有时甚至还会把电视遥控器也拆得七零八散。

有一次涵涵把爸爸在国外出差时买回来送给他的遥控警车玩具给“解剖”了,爸爸看到后并没有指责或生气,反而表扬涵涵:“你真厉害,这么复杂的遥控玩具你都能拆开!”

听到表扬后的涵涵露出了得意的笑。随后爸爸便趁机给涵涵讲了一下这个遥控警车的构造,以及杠杆的原理和使用工具的作用,然后爸爸指导涵涵成功地将遥控警车组装起来,并且完好无损,功能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整个过程中,涵涵都听得非常认真,爸爸看到组装成功后兴奋的涵涵,伸出大拇指说道:“儿子你真聪明,都能自己组装遥控汽车了,太棒了!”

从此以后,涵涵更是把“破坏大王”的名号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和以前不同的是,他每次拆完东西后,都会努力地将它恢复原样,一旦确认能正常使用,就会跑到爸爸面前“邀功”,得到爸爸的赞扬;即使没能恢复原样,不能正常使用,涵涵也会向爸爸求助,在爸爸的帮助下“修好”。有时也会有拆开后完全坏掉的东西,但是涵涵的爸爸从来都没有因此批评责骂过他。

在爸爸的“放纵”下,涵涵在中学时就参加了FRC全球顶级的中学生机器人比赛。

是想做像涵涵爸爸这样,给孩子一些合理“放纵”,激发孩子潜能的父母,还是想继续做一名给孩子设置条条框框,不许孩子搞破坏的父母?答案很明显。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破坏,是受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使,他们想弄明白为什么小汽车会跑,为什么小飞机会飞,为什么汤姆猫会学别人说话……这样的行为是值得父母“放纵”的,因为这是孩子发展思维和培养动手能力的动力。

孩子的偶尔“放纵”,会让孩子得到经验、学会思考,从无知变为有知,从愚昧变得聪明,从幼稚发展为成熟。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冰心曾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孩子的淘气和犯错需要父母的合理“放纵”,这才是孩子发展思维和独立创造的源泉,是孩子智慧发展的动力。父母只要善于引导,给孩子合理的“放纵”,他们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

孩子需要的是阳光、空气、水分,而不是温室,更不是成人的捆绑。所以,当孩子在拆大价钱买的新玩具、在泥坑里玩泥巴、在草丛中挖蚯蚓时,请不要怒不可遏,更不要阻止他们。此时作为父母,要做的仅仅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孩子享受那份自由和快乐的时光,不要担心孩子会把玩具弄坏、把衣服弄脏,因为父母的一点点小“放纵”,会让他们在探索世界的冒险中学会思考,这才是他们成长之路上不可或缺的财富。

不做孩子的参天大树,给他足够的成长空间

大自然有一种神奇的现象:在阳光下自由成长的小树,能够承受猛烈的风吹雨打,最后长成一棵茂盛的参天大树;而在参天大树下成长的小树,虽然不用经受风吹雨打,但怎么也长不成一棵大树。

对孩子来说,他们的成长过程也如大树的成长过程一样,一味地庇护孩子,为孩子遮风挡雨,永远不能让孩子成长,或是稍经风雨,就会承受不住。只有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经历他每个阶段必须要经历的,他才会从一棵脆弱的小树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宽宽是一名九岁的小男孩,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为他将自己的学习时间规划得非常好,以至于宽宽的妈妈从来没有担心儿子的学习成绩。可是最近,宽宽妈妈有了担忧与烦恼,那就是宽宽迷上了电脑。

从前,妈妈为了防止宽宽迷上电子产品,就没有买电脑,平常工作如果需要电脑的话,就去单位。可最近,宽宽爸爸的工作太多了,经常在单位加班到一两点钟,饮食也非常不规律。别无他法,宽宽妈妈购置了一台新电脑,方便宽宽爸爸在家工作。

宽宽平常很少接触电脑,家里多了一台电脑后,他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一有时间就用在玩电脑上。有时候,他还会神秘兮兮地将书房的门关上。有一回,宽宽妈妈故意去书房送水果给宽宽吃,她发现宽宽在玩QQ,与QQ上的好友聊得不亦乐乎。

这让宽宽妈妈更担心了,不禁对宽宽爸爸提议:“我看你还是继续回单位加班吧!你瞧,孩子完全被电脑迷住了。”说完,又叹了口气说,“现在很多孩子沉迷网络,宽宽似乎正在往网瘾少年方向发展。”

宽宽爸爸听后,哭笑不得,他劝慰说:“不就是玩了一会儿电脑吗?怎么就往网瘾少年方向发展了?”

宽宽妈妈皱着眉头说:“就算还没有成网瘾少年,但现在网络中那么多迷惑,坏人那么多,孩子说不准就被带坏了。就前两天,我还看到儿子聊QQ,还开了语音说话呢!”

宽宽爸爸见宽宽妈妈实在担心,就主动提出要打探一下孩子用电脑在干些什么。就在当天晚上,宽宽爸爸见宽宽又在玩电脑,便走进了书房。他笑着对宽宽说:“儿子,你老爸用电脑工作这么多年,至今还不知道怎么用QQ加好友,你能教教我吗?”

宽宽不禁好奇地问:“爸爸也想上网聊天吗?”

宽宽爸爸说:“是的。现在是网络时代,不出门就能广交天下好友,我也想在网上交一些朋友。”

宽宽听后,人小鬼大地说:“爸爸,交朋友可以,但你要知道网络里有好人也有坏人,而那些坏人会伪装成好人,就算你有火眼金睛,也很难辨别出来。”

“那你与网络好友聊天,可以辨别出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吗?”宽宽爸爸感兴趣地问。

“我辨别不出来,所以我没有加网友。我只加了一个英语学习的兴趣群,这个群里的好友会聊一些学习英语的方法和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我觉得英语水平提高了很多。”宽宽说。

这下子,宽宽的爸爸妈妈弄清楚了宽宽每天用电脑都干些什么了,而宽宽妈妈的担忧也随着宽宽下一次的考试成绩而消失了。因为宽宽进步了很多,尤其是英语,居然考了满分。

不可否认,网络中有太多的诱惑,匿藏了很多坏人,但现在是网络时代,一味地不让孩子接触电脑或其他电子产品,只会让孩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再者,不只是网络,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现在将孩子保护得密不透风,以后让孩子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呢?只有让孩子正面面对,他才会知道好与坏,即使吃亏了,也能吸取到教训,总结出经验。

有一则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说的是有个人想在井里提一桶水。水桶太满太重,拉上一点,又落下去一点,如此反反复复。这人精疲力竭,但又不想放手,便无奈地对水桶说:“桶啊桶,你为什么不肯上来呢?”水桶说:“我太重了,怎么能上得去?”这人委屈地说:“我只是想让你快点上来啊。”水桶也很委屈地说:“我装了这么多水,晃晃荡荡的太不稳了,怎么能怪我呢?”这人想了一番,发现水桶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他倒掉了水桶中一半的水。这一次,他很轻松地拉上来了。这样,人不累,水桶也为不再有太重的负担而高兴。

其实,我们的孩子就像这则小故事中的水桶,我们平时对孩子的限制与把控就像是水桶里的水。如果给孩子盛太多的“水”,不仅孩子会累,我们也会累。教育孩子就像放风筝,线越长,风筝才会放得越高;线越短,风筝飞得就越低。然而,高处的风往往比低处大,放得越高才越不容易掉下来。

可见,经常将孩子护在我们的羽翼下,并不是对孩子的保护,而是在他们的身上安了一颗定时炸弹,稍微遇到一些挫折,这颗炸弹就会爆炸,让孩子遍体鳞伤。反过来,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孩子独自面对大大小小的困难,那么以后遇上大困难,才会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用以往解决小困难的经验去解决大困难。此外,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不仅能使孩子的心态积极向上,还能开阔孩子的眼界。

成年人尚且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生性无拘无束的孩子更需要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不做他们依赖的大树。

做开明父母,让孩子自由呼吸

“妈妈,你居然偷看我的日记!你就是一个小偷!”

这一天,兜兜家爆发了一场“世纪大战”,原因是兜兜的妈妈偷看了兜兜的日记。

兜兜读小学四年级,前几天,班里转来了一位同学。这位转学生是个小女孩,不仅可爱,而且还多才多艺,班里的同学全都喜欢她,调皮捣蛋的兜兜也不例外,他也非常想和新同学做朋友。那天,兜兜回到家后,就将新同学的事,以及想和新同学做朋友的想法写进了日记本里。

隔天吃晚饭时,妈妈突然问起了兜兜新同学的事。兜兜很疑惑,妈妈怎么知道班里转来了新同学?他记得没有告诉过妈妈。于是,兜兜就质问妈妈是不是翻看了他的日记本。但兜兜妈妈否认了,说是从家长聊天群里得知的消息。

因为没有证据,兜兜便没再说什么,只是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所以,此后每一次写完日记,他都会在日记本中夹上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妈妈,我在日记本中夹了一根头发。如果头发不见了,说明你偷看了我的日记。”事实上,兜兜根本就没有在日记本中放头发,目的就是为了试探他的妈妈。

就在今天,兜兜突然发现自己的日记本中多了一根头发。这让兜兜知道,妈妈看了他的日记,才有了之前的一场“世纪大战”。

说起兜兜的妈妈,她对兜兜的掌控欲很强,很想知道孩子在学校发生的每一件事,所以她常常偷偷地看兜兜的日记。今天,她趁孩子出去玩时,又把孩子的日记本翻了出来。看到日记本中夹着的纸条后,翻了好长时间日记本都没有发现头发。她就想,可能是她不小心将头发弄丢了,便拔了自己的一根头发放在了日记本里。

听到兜兜的质问后,兜兜妈本能地抵赖,她说:“兜兜,妈妈没有看你的日记,你看,你日记本中的头发还在。”

“我根本就没有放头发在日记本里,我是故意那么说的。现在日记本里多了一根头发,就证明你偷看了我的日记。妈妈,你真讨厌,我不再喜欢你了。”兜兜说完,哭着跑回了房间。

兜兜妈妈听完兜兜的控诉后,心里难受极了。等兜兜爸爸回来后,兜兜妈妈失魂落魄地告诉了他今天发生的事。

兜兜爸爸公正地说:“这一次,我要站在兜兜这边。先不说偷看日记本来就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再者,你这样做其实也是对兜兜的不信任、不尊重。我们作为父母,关心孩子、了解孩子无可厚非,但也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隐私与自由。如果想了解孩子的情况,可以直接去问,而不是偷看他的日记。”

“那现在该怎么办呢?”兜兜妈妈知道错了,很后悔偷看孩子日记的行为。

兜兜爸爸说:“当然是向兜兜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看他的日记了呀!”

就这样,兜兜妈妈向兜兜道歉,并很严肃地保证以后尊重兜兜的隐私。兜兜看妈妈的道歉非常真诚,最后选择了原谅。这一场“世纪大战”,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现实生活中,一定不缺乏如兜兜妈妈一样的父母,为了了解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选择偷看孩子的日记,或是得知孩子对异性同学非常上心,就去干涉、制止,剥夺孩子交友的权利。殊不知,这样步步紧逼的行为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狠狠地勒在孩子的脖子上,让孩子难以呼吸。而孩子在窒息之际,他们会本能地去反抗,去挣断脖子上的绳索。这也意味着,孩子与父母之间矛盾的爆发。

观察我们身边的每一对父母,那些与孩子相处融洽、亲子关系极好的父母,都是非常开明的父母,他们给予了孩子足够成长的空间,从不去规划或掌控孩子,让孩子自由自在去成长;而那些与孩子相处有隔阂、亲子关系淡漠的父母,都是顽固、守旧、激进的父母,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历,规划好孩子往后要走的每一步,甚至掌控孩子的每一件事,让孩子在他们规划出的一番天地里成长,呼吸着让人窒息的空气。

父母是孩子最想亲近的人,当孩子的思想不被外人认可,他们不会伤心难过,但不被父母所认可,却会伤心,那是因为孩子将父母放在了心上。作为父母,我们最大的职责是让孩子开心快乐地成长,要给予孩子自由呼吸的权利。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做开明的父母。

那么,父母如何做才算开明呢?答案是让孩子自己支配他们的童年时光,将孩子放置在野外,让他们自由成长。也就是说,当孩子跌倒了,我们不要立刻去扶他们,而是要在一旁鼓励他们站起来;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是对孩子伸出援助之手,而是鼓励孩子拿出面对困难的勇气,引导孩子思考出解决困难的方法;当孩子心里有烦恼了,不是强迫孩子说出来,而是要耐心等待孩子主动对我们说;当孩子有了小秘密,要选择尊重孩子的秘密,而不是想方设法套出孩子的秘密。

每一个孩子的性格发展、能力发展与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父母只有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孩子才能自由发展、全面发展。而能提供这样的环境的前提是,父母要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