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银元流通(感谢书友“小狮纸吃柠檬”的支持)
皇明银行在五月一号正是开业了,在当天,一百万枚大明银元二十枚被卷成一卷抱起来,堆叠成了一座小山,这样的场面,京城里的人感觉似曾相识。
果然,当户部尚书毕自严亲自出面宣布了皇家银行开业的消息的时候,也就验证了大家的猜想。
紧接着,萧升站了出来,宣布一枚大明银元和十块银钞的等价保值性,算是给了这次银元发布一次强力的助攻。
之前发布银钞的时候,煌夏银行通过对工厂和商户的直接掌控,一举稳定了银钞的价值,确立了银钞和白银的等价性。
而后再通过市场流通,让煌夏银钞在北直隶之内使用起来畅通无阻,如今已然成为老百姓常用的货币,铜钱几乎绝迹。
甚至于,山西,辽东,山东,河南等周边地区,也有不少地方已经推行开银钞的使用。
煌夏商会的商人行商天下,这煌夏银钞早就被各地的商贾所熟知,甚至不少商人热情邀请煌夏银行到江南去开设分行,以寻求流通的银钞,降低行商过程中银钱的损耗。
如今银钞发行了七百万两,实际上收纳的银两,连同刚开业时的保证金是六百万两。
没有人觉得银钞会贬值,因为煌夏商会的牌子是整个北直隶随处可见,如今更是有了“京津铁道”这么一个明显的“建筑”,没有人会觉得煌夏银行会缺银子。
至少北直隶的人都不会觉得。
因此,萧升直接出面开口确保了“大明银元”和“煌夏银钞”的等价保值性,的确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支持。
说起来,一个帝国银行的信誉还需要一个商家去保证,放到现代估计不少人会觉得这是一个笑话。
但是大明百姓对当初的大明宝钞可是祸害的不清,那是一种刚发行两年就奇迹般地贬值十倍的货币。
当真是让人苦不堪言。
所以如果当初是大明朝廷发布银钞,估计会直接黄掉,现在发布这种本身具有保值性的银元,如果没有煌夏银行作为担保,那估计也很难保持一个银元等价一两银子的价值。
现在它的确是可以保证的,因为你可以凭借一枚银元去到煌夏银行换取十块的煌夏银钞。
而且,就在这天,萧升宣布兑换了十万枚大明银元,并且还承诺煌夏银行无限制收取大明银元,与十块银钞等值兑换。
这绝对是最有力的保证。
当天,煌夏商会之中的各路大商人,就直接瓜分了三百万枚大明银元。
第一批铸币额也仅仅只有五百万枚银元而已,幸好京师百姓之中多把银两换成了银钞,只留下少部分作为备用。
此时兑换的,多为那些富户士绅,他们还存了不少的银两。
如今银两使用太不方便了,可是银钞这东西还是很多人觉得不保险,而相比之下,银元本身就有银子,具有保值性,当然是更优的选择。
和煌夏银行一家分行一家分行地开业方式不一样,如今有着煌夏银行作保,皇明银行直接在京师,天津和保定府同时开业,而且接受度非常高。
第一批大明银元很快被哄抢一空,甚至还有人溢价收购大明银元,为了搞收藏使用。
煌夏商会地商人吃下那么多银元可不是为了放着,而是直接投放到市场之中,对名下的各个分工厂进行发放。
以银元和银钞一起发放。
因为有着银钞作为保证,大家也就直接接受了银元的存在,甚至不少人一开始还以为就是煌夏银行发行的这种银元,毕竟识字的不多。
而且,这种银元做工非常的精美,简谐之中透露出一种艺术品的感觉,虽然那些普通百姓说不出什么好的形容词,但是吹一下,在耳边响起的那种声音,让他们感觉到莫名的安心。
具体哪位仁兄先想出来这种“验明真伪”的方式,就无从得知了,甚至也不知道这种方式到底能不能真正验明,不过,听着好听就完了!
总之,大明银元算是真正的流通起来了,帝国的货币信用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建立起来,朱由检可以大量地制造这种银元来凭空获取利润。
煌夏银行只留下了二百万两的银锭作为常备保证金,剩下的银两都会卖给皇明银行,由皇明银行制作成银元,而其中获利,一成利属于煌夏银行,会由这边直接印刷银钞发行出去,另外的九成都是皇明银行的。
大明之富有现在的整个欧洲加起来估计也就和大明差不多,但关键是都在那些地主豪绅的家里铸造成了银冬瓜保存了起来。
那些东南豪绅,个个家资百万,甚至不乏家资千万的超级大商贾。
有这么一种说法,晋商很富有,但最富有的晋商早就到了江南,成为东南的豪绅。
在晋地,经营几十年赚到百万两银子,而在东南,他们出海一次,就可以拉回一船船的银子。
收取这些钱不是目的,要的就是它们流通起来。
银两只有流通起来才叫钱,否则就是一堆亮闪闪的矿物而已。
而铸造银元和发行银钞,就是一种最直接的手段。
萧升主张的就是稳扎稳打,为了防止东南那些士绅土豪对银行展开挤兑冲击,他就是要一家一家的向外扩张。
现在已经分别在京师,天津卫,太原府,保定府,济南府,顺德府,洛阳府开设了店面,继续向南和向西建立分行还需要等待公路建设的同步进行。
因为这个过程中会有工厂的建设也在同步进行,只要有这些工人在,银行的银钞就不会没有着落,他们这些人会直接带动银钞流通起来。
而大明银元的发行现在还需要依托银钞的公信力,所以也不能操之过急。
实际上,以皇明银行吸收白银铸造银元,然后以银元作为一部分保证金发行银钞,两方合作,就可以直接套现出大量的资金使用。
关键就在于保证货币的价值。
经济方面,萧升和朱由检都没有十足的把握,也只能求稳,虽然萧升找了一批现代的专家以电视剧背景需要的名义召开了几次研讨会议,朱由检也把明朝如毕自严等会一些银钱变通之法的人召集起来做了讨论,但实际怎么样,还是需要两人去验证的。
求稳仍然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