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历史微信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4章 官学

在大秦,大抵是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十什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十乡为一县,十县为一郡,郡县乡亭里什伍,皇权下县,直抵每家每户。

一亭就是一千户人左右,一个乡就是一万户人左右,一个县就是十万户左右,一个郡就是百万户左右。

这个时候读书人很少,一千户人,能有数十人上百人读书就已经很好了。

咸阳是都城,读书人最多。

官学试点,初级启蒙官学从亭开始建设,每一个乡建设一个中级官学,而高级官学建在城中,比如县城,郡城,只是规模不同而已。

初级官学面向6到10岁阶段,负责启蒙教学。

咸阳,青竹亭,有一千余户人口,每户人口平均有8人,也就是整个亭有近万人。

铛铛铛!

青竹亭,各里之间锣声响起,各里长都在负责挨家挨户喊话。

“都听好了,各家各户中,九岁,十岁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必须送到亭中的官学接受启蒙学习。”

“大家放心,亭中的启蒙官学,不收任何钱,免费启蒙读书,学完了毕业,毕业后还想继续读书,就可以去考乡上的中级官学。”

虽然初级官学面对6到10岁的孩子,但是刚刚试点,教谕和学堂都不够,又是强制启蒙教学,因此只能暂时分成几个阶段,先让九岁,十岁的孩子上学。

之所以免学费,那是因为你收学费的话,就没几个百姓会出钱让孩子上学,在家里帮忙种地不香吗!

所以才尝试免费启蒙教学,教小孩子基本的识字,识数,善恶观念,忠君爱国等等。

内容不多,学得快可以早毕业,学得慢,最多也只能学一两年。

中级官学,高级官学就不是免费的了,不然朝廷暂时负担不起啊!

“里长,我家娃十岁,快十一了,能不能不读书,他在家里能绑着种地,去年收成好,今年我们想着多种点地。”

“是啊,读书有啥用啊,那都是高贵的人才做的事情,我们还是踏实种地吧。”

“就是,我家娃最笨,不能读书的。”

“父亲,我很聪明的。”

“给我闭嘴!”

许多百姓不愿意送孩子读书,那样会少一些帮忙种地的劳力。想得都是多种地,吃饱饭不香吗,读书能不挨饿?

“读书是好事!”

“是啊,现在日子开始好了,可以让娃读点书了。”

也有开明的,想的远的百姓,但只是少部分。

“不行!”

里长板着脸:“这是朝廷的规定,必须遵守,否则会有惩罚。”

众人鸦雀无声。

这时里长露出一点笑容:“放心,朝廷专门为你们考虑了,农忙的时候放孩子假,让他们尽量回家帮忙,如此,你们该放心吧?”

里长也是苦口婆心了:“不用交任何钱就可以读书,这是皇帝陛下对我们的恩赐,说不定将来就没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机会……”

亭的初级官学,乡的中级官学,都没有住宿,早上来,下午回去。

古代百姓一日两餐,早晚各一次,因此不用考虑午饭的问题。

咸阳各亭的初级官学,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相比起来,乡的中级官学就要冷清多了。

要想读中级官学,首先要通过基本的考核,没读过书的人肯定上不了,读过书达不到标准也进不去。

考核通过了,也需要缴纳一些学费,虽然不太贵,但普通百姓家要负担不容易。

“大人,我家孩子通过了入学考核,但学费有点贵,能不能再少点?”

乡上的地主家肯定读得起书,家庭好些的也能,但也有少数考核通过,但不容易负担学费的人。

“家里困难?”

“是的,家里很困难,但孩子读书不错,希望能有机会继续读书,大人行行好吧……”

“我不是什么大人,只是乡上这所中级官学的祭酒。”

祭酒顿了顿,又说:“这样,你家孩子读书天赋不错通过考核,或许将来就是朝廷需要的人才。嗯,你说说你们家中的情况,我会做记录,然后安排学院的教谕去走访了解情况。

是这样的,每个中级官学都有一些贫困学生补助政策,要是你们家满足条件,就可以减少学费,甚至免除学费。

等孩子入学院学习后,成绩优异,还能获得奖励,可能是钱,也可能是粮食,布匹之类的。

总之,只要孩子有天赋,他就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一直读书,最终成为朝廷有用的人才!”

祭酒如此用心,除了自身品德,也因为朝廷有这样的要求,若是朝廷安排人下来检查发现问题,他们是要承担责任的。

初级官学,中级官学的祭酒,也算是半个官了,或许以后就有官职的编制了,是有奔头的。

因为教谕不足,有些教谕甚至在初级官学,中级官学,高级官学都会有课。

当然,课越多,补贴越多越好,将来越可能被提拔。

每个级别的官学教谕待遇还是很有差别的,比如说高级官学就可能给教谕分配宿舍,甚至住房。

初级官学,因为强制启蒙教学,因此面向咸阳所有百姓。

中级官学,以地主,士族子弟为主,普通百姓家读过书的孩子本来就少,之前暂时是这样的情况。

等过几年,普通百姓中读书的孩子,由初级官学升中级官学的就会慢慢多起来。

目前的高级官学,自然是贵族,士族的子弟为主,会有些富人孩子,普通百姓也很少。

即使有贫困补助,但普通百姓家孩子读书的人少,也就是基数小,有贫困补助也不能让读过书能读书的孩子多起来。

最近,咸阳城酒肆,茶馆,青楼等等场所中议论最多的也是官学。

有人骂,有人闹,也有人欢喜,有人忧。

“朝廷居然强制百姓家孩子读书,这不是仁政吧?”

“凭什么给那些穷人补助学费,我们比他们读书更好,为什么我们不能享受,不穷也是罪吗,这不公平啊!”

“不是有奖学金吗?何必跟穷人挣那点学费,多丢人!”

“没想到我们穷苦人家孩子也能读书了,皇帝陛下仁慈,谢陛下恩赐啊!”

……

在招贤馆,大秦学府,展开了对咸阳官学的讨论,诸子百家都有各自的看法。

各种争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