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老陶家建房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安家费。这是按政策规定,由有关部门专门发放给下放干部家庭的。按每人八十元计,老陶家有五口人,也就是说有四百元的经费可供建房。二,建房所需的劳力是无偿的,由当地生产队按工分计酬,也就是说由生产队集体负担。这也是政策规定了的。

老陶家人要考虑的仅仅是:是建一栋三余人那样的泥墙草顶的房子,还是建一栋小墩口代销店那样的青砖瓦房?如果建三余人那样的房子,肯定会是全村最好的。如果建瓦房,那就更不用说了。

最后他们决定,二者结合,墙仍用土坯砌,顶上则盖瓦。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脱离群众,又能起到打万年桩的效果。如果完全用当地的材料建房,就有了明显的可比性,那样反倒不好。

经仔细观察,老陶发现泥墙自有它的好处。冬暖夏凉,外面披挂着草帘子,可遮挡雨水,也还算结实。草顶就不行了,颜色逐年灰暗不说,每过几年还得翻新一次。

但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老陶家准备采用的支架桁条,不是木头的,而是钢筋水泥浇注成的。这一点上,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老陶打万年桩的思想。即使多年以后土墙倒塌、瓦顶离析,那水泥桁条也将永远存在。水泥桁条隐藏在泥墙瓦顶之间,不易被人察觉,也像老陶打万年桩的想法一样,不为人知。

采用水泥桁条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屋脊看上去非常地平直。这对于住了一年屋脊弯曲的牛屋的老陶家人而言,不无重要。老陶为此兴奋不已,他想:即使是小墩口代销店的那几栋青砖瓦房的桁条也不过是木头的!

其他的下放干部建房,并没有准备采用水泥桁条的。因为这种由夹板螺钉固定的水泥桁条,虽经有关部门反复推荐,但毕竟超出常规,让人心里不踏实。知道这些以后,老陶就更加得意了,甚至有些飘飘然起来。他进而想到:即使在南京,他们家原先住的那栋三层居民楼,其支架结构也还是木头的。

水泥桁条绝对是新生事物,在这穷乡僻壤、落后的农村老陶一家不禁赶了一回时髦。有了这样的认识,再让老陶在建房时放弃使用水泥桁就绝无可能了。

新屋的宅基选在牛屋旁边,和牛屋在同一个园子里。

上文说到,三余人的房子都建在小河环绕的园子里,因此无须北方农村那样的院墙。小河便是院墙、界沟,将家家户户隔开,又将家家户户连接在一起。三余人的园子彼此相邻,南面有一个桥口,通向村道。老陶家牛屋所在的园子则在村东,村道的南面,因此桥口在北面,也就是屋后。

说到园子,不仅三余人的房子建在园子里,园子也是一个基本而普遍的地理概念,所有有河道四面环绕的田块都称为园子,无论那里有没有房子或是住家。生产队的晒场在一个园子里,大队部和三余小学也分别在一个园子里。更多的园子里没有房子,只是田地。园子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有一亩左右的适合于住家的园子,也有一二十亩,甚至二三十亩的大园子。

老陶家牛屋所在的园子有七八亩大小,牛屋建在北面靠东的地方,仅占了园子的一个很小的角落。刨去牛屋和以前作为晒场的空地,园子的绝大部分是种着庄稼的农田。从中辟出一块地方盖房子,当然是不成问题的。

牛屋位于桥口以东,老陶家选择盖新屋的宅基则在桥口西面。将建的房子和牛屋一样,是朝南的,但与牛屋不在一排,而是向前(或向南)挪了二三十米。建成后的房子,屋后到桥口和北面的河沟之间将有一大块空地。而牛屋则几乎是盖在河边上的。

老陶计划中的园子西北两面是小河,东面,将挖一条干沟,沟边种上刺槐。刺槐生长迅速,满身是刺,可作为天然的篱笆,用以和东边的牛屋隔开。南面,扣除划分给他们家的自留地,就是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农田了。整个园子约有八分多地(刨去盖房的宅基地)。

老陶计划中的园子不能算是真正的园子。它是园子中的园子,只不过是生产队为老陶家划定的私人区域。进出园子仍得走原先住牛屋时所走的桥口。这的确是一件无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