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唐朝》:贞观之治
唐朝是一个繁荣、强大的朝代,尤其是在前期的一百余年里,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样的盛世局面。唐帝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用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各国来使。唐朝文化昌盛,诗歌、散文、书法、绘画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存亡时间: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帝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唐宪宗等
都城:长安
政治措施:1.唐代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组织更为严密。2.《唐律》是中国现存最完备的一部古代法典,对亚洲许多国家产生过显著影响。3.唐代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常设的科目很多,进士、明经二科脱颖而出;尤其是进士科,地位越来越重要。武则天时出现了殿试和武举。
经济措施:1.唐朝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都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曲辕犁和水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粮食产量大幅提高。2.唐朝手工业和商业较前代有很大提升,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外各国经济交流的中心。3.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替代了难以为继的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文化措施:1.唐代以诗赋取士,使得诗歌体裁发展到了巅峰,杰出的诗人和诗作浩如烟海,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同时唐代也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黄金时代。2.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首次测出子午线的长度;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目前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技术出现在唐代,造纸、纺织等技术开始传播到世界。3.唐代道教和佛教都开始稳固发展,玄奘西天取经的壮举使得中国佛教逐渐成熟。
军事措施:1.唐代军事制度基本沿用隋制,但随着府兵制逐渐被破坏,开始实行征兵制和募兵制。2.唐朝疆域广阔、邻国众多,为了更好地镇守边疆而设立军镇,委派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3.唐朝重用很多少数民族的优秀将领,这在历代是很少见的。
历史贡献:1.唐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军事实力强大,各方面均达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都形成了空前的包容性、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与各国交流空前频繁和深入。2.唐代在诗、文、书、画、音乐等方面都涌现出大量名家,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3.唐朝的科技、发明、医学、宗教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成就。
灭亡原因:1.安史之乱之后,唐代国力迅速衰落,平定之后又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导致国家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中央政权日益衰落。2.唐代中后期陷入宦官秉政的泥潭,宦官权倾朝野,甚至有废立皇帝的权力,影响了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3.唐代晚期的朋党之争旷日持久,大臣们一心互相倾轧,无视国家的治理。4.由于朝廷不断增加赋税,藩镇、宦官欺压百姓、勒索钱财,引发了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给了唐王朝致命一击。农民起义军将领朱温投降唐朝后废掉唐哀帝,唐朝灭亡。
李渊称帝后,国内还是四分五裂。李世民等人南征北战,花了三年时间,终于稳定了天下。公元626年,由于李世民功勋累累,秦王府中人才济济,遭到太子李建成的忌妒,于是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联手,想除掉李世民,却被李世民的谋士发现。李世民抢先出手,在玄武门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两人。李渊无奈,只好在两个月后把皇位禅让给了李世民。
玄武门事变发生不久,就有人向李世民告密,说太子手下有个叫魏征的人,当初曾极力劝说太子杀掉李世民。
李世民将魏征找来,板着脸问:“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
魏征昂着头说:“可惜太子不肯听我的话,否则哪有今日?”
和魏征交好的大臣听他这么说,都替他捏了一把冷汗。可李世民不但没生气,反而很欣赏魏征的胆识,说:“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提了。”
不久,李世民登基,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他让魏征做了太子宫詹事主簿,不久又将他提为谏议大夫,李建成和李元吉身边的一批旧臣也得到了任用。从秦王府就跟随唐太宗的老部下不服气,经常私下抱怨。唐太宗知道后,笑着说:“朝廷任用官员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怎么能以关系来提拔官员呢?”老部下们这才无话可说。
唐太宗吸取了隋炀帝杨广不肯采纳臣下意见的教训,鼓励大臣勇敢地向他提意见,其中最著名的谏臣就是魏征。魏征出身寒门,从小就读了很多书,后来又做过道士,参加过起义军,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性情耿直,所以进谏时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据《贞观政要》记载,他一生劝谏的话足足有数十万言,两百多件事。他劝谏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远远赶不上的。
课堂在线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本出自《荀子》,魏征引用来劝诫唐太宗,唐太宗也常用这句话警诫自己和群臣。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君王,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又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人的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魏征的意见越提越多,大到国家施政方针,小到皇家礼制,只要觉得不合理、不适当的,他都要进谏。有时候魏征还在朝堂上当面与唐太宗力争,弄得唐太宗下不来台。
一次,魏征又在朝堂上顶撞唐太宗。唐太宗下朝后,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到长孙皇后就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弄清楚怎么回事后,一声不吭地回到室内,重新换了一套隆重的朝服,出来向太宗行起了大礼。
唐太宗大吃一惊,问:“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从容地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会拥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敢直言进谏,正说明陛下英明,我怎么能不祝贺陛下呢?”
这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唐太宗满腔的怒火都浇灭了,他不再记恨魏征,反而夸奖起他来,说:“大家都说魏征出身寒微,举止粗俗,我却觉得他有真性情,很可爱啊!”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是隋朝名将长孙晟的女儿、唐初名相长孙无忌的妹妹。她生活简朴,抑制外戚,对唐太宗疏忽的地方总能想办法提醒。她在三十六岁时病逝,被史学家视为“千古贤后”。
由于唐太宗的开明,形成了唐初清明的政治风气,涌现出一大批明臣贤相。当时除了魏征,还有一对最佳搭档,即房玄龄和杜如晦。
这两人是秦王府的旧人,一手策划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两人也成了左右宰相,共商政事。房玄龄计谋多却不擅长选择,杜如晦计谋相对较少却擅长决断,所以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房玄龄都一定要等杜如晦来了之后才下最后的决定,因此留下了“房谋杜断”的佳话。
杜如晦和房玄龄不但是左右宰相,还身兼数职,房玄龄还要管国史的编辑管理,杜如晦则兼职吏部侍郎,工作繁重。唐太宗即位四年后,杜如晦就病逝了。唐太宗十分挂念他,一次还特意把外邦进贡的一个特别香甜的瓜,拿了一半去祭奠杜如晦。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也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流着泪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见衣帽是不是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由于唐太宗能采纳大臣的直谏,朝廷里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唐太宗还注重减轻百姓的劳役,采取了一系列轻徭薄赋的方针,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让百姓们安心生产,唐朝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治世。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历史上就把这段时期称作“贞观之治”。
课堂在线
智慧点评
唐太宗是一个明君,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能听进不同的意见并加以改正,他的大度成就了一代名臣魏征;魏征一心为国,凡是对国家有利的事,知无不言,成就了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完美形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要点掌握
1.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死了李建成、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史称“玄武门之变”。
2.魏征原本是李建成的手下,唐太宗不念旧恶重用他,魏征直言敢谏,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3.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用人才、轻徭薄赋、恢复生产,使得唐初经济迅速恢复,开创了“贞观之治”。
考点追踪
1.魏征为贞观之治的实现做出了哪些贡献?
2.唐太宗为什么被称为“千古明君”?
课本里学不到的趣味知识
门神的传说
传说在上古时代,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树,神人神荼、郁垒两兄弟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看到为害人间的恶鬼,就把它们绑了喂老虎。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就换人了。传说李世民经玄武门事变登基后,有段时间总是做噩梦,夜里睡不着,手下大将秦琼和尉迟恭主动手持兵器站在门前站岗,这样他便能安心入睡。后来李世民觉得两员大将这样太辛苦,就命人把他们的形象画在纸上,贴在门上震慑妖魔鬼怪。所以,民间有了前门贴秦琼、尉迟恭,后门贴魏征的习俗(魏征刚正不阿,民间传说他当了阴曹判官,所以后门贴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