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瓦岗军起义
隋炀帝杨广有一个侍卫名叫李密,他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弼的后人,父亲也是隋朝的重臣。一天,隋炀帝发现李密值班的时候,喜欢左顾右盼,看起来很不寻常,心中不悦,就免去了他的官职。
李密被免职后,开始发奋读书。一天,他骑着牛访问客人,在牛角上挂了一本《汉书》进行研读。这一幕恰巧被宰相杨素看到了,他感到十分惊奇,主动上前和李密交谈。回家后,杨素就跟儿子杨玄感提到了李密,夸赞他学识渊博,很有才能。于是,杨玄感和李密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隋炀帝第二次远征高句丽,令时任礼部尚书的杨玄感在黎阳负责督运粮草。杨玄感因父亲杨素死于隋炀帝的猜忌,十分忌恨隋炀帝,一直在找机会起兵反隋。
西魏“八柱国”
西魏“八柱国”是西魏时期的八位柱国大将军,他们的影响力在隋唐时期依旧非常大。八柱国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的祖父)、李弼(李密的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
此时隋军主力远在辽东作战,后方空虚,杨玄感认为这是起兵的好机会,他把负责运送粮草的八千个壮丁煽动起来,又把老朋友李密请来当谋士。
李密给出了三条计策:“北据幽州,切断隋炀帝的后路,断了他攻打高句丽的粮草,这是上上之策;向西进入长安,控制潼关地区,凭天险可攻可守,这是中策;就近攻打洛阳,胜负难测,这是下策。”
杨玄感哈哈大笑,说:“你的下策才是上策,百官都在洛阳,只要能把洛阳攻下,就动摇了皇帝的基业。”
杨玄感出兵攻打洛阳,一时没能攻破城池。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派刑部尚书卫玄带兵增援洛阳,杨玄感不能力敌,败退下来。辽东的隋炀帝收到告急文书,立即派大将宇文述挥师南下,对杨军形成了四面包围的攻势,很快就把这支起义军队伍给消灭了。杨玄感战死,李密从乱军中逃走。
杨玄感虽然失败了,但动摇了隋朝的统治。很快,起义军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起义军中,有三股势力最为强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另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李密经过一番考虑,投奔了瓦岗军。
瓦岗军的首领叫翟让,公元611年,他做过东郡法曹,因为犯了法被判了死罪。狱吏黄君汉(后来成为唐代开国功臣)觉得他非常骁勇,是个人才,就偷偷砸了他的镣铐,私自放他走了。
翟让喜出望外,又担心连累狱吏,哭着说:“我承蒙你的再造之恩得以幸免,可你怎么办呢?”黄君汉发怒说:“我敬你是条好汉才救你,你怎么能像小孩子一样涕泪以谢呢?你设法逃吧,以后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就是报答我了。”
翟让逃出来后到了瓦岗(今河南省滑县东南),组织百姓杀了当地的贪官,打开粮仓接济百姓,得到了百姓的支持,队伍很快就壮大起来。
公元616年,李密参加瓦岗军,帮助翟让整顿队伍,还积极联络友军,让他们与瓦岗军联合,统一听从翟让的指挥。李密逐渐成了瓦岗军的核心成员。他对翟让说:“现在朝廷的官员大多远在辽东,只要我们拿下洛阳和长安,隋朝就完蛋了。”
在李密的策划下,瓦岗军开始攻打荥阳。隋炀帝派大将张须陀率军抵挡瓦岗军。翟让有些担心,李密却说:“这人有勇无谋,又骄傲自大,我们可以活捉他。”于是,李密让徐世(jì)和王伯当事先埋伏在一片树林中,再让翟让正面迎敌,把隋军引入包围圈中。这一战,瓦岗军大胜隋军,隋将张须陀被杀。
徐世
徐世后被李渊赐姓李,改名李,他就是民间传说中足智多谋的徐茂公。他年轻时投奔瓦岗军,后跟随李密降唐,帮助唐朝开疆拓土,功勋卓著,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公元617年春天,李密又建议翟让趁隋炀帝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巡游,东都洛阳空虚的机会,去攻打洛阳。在发现洛阳难以攻下后,又转为攻打洛阳附近的兴洛仓,这是隋朝最大的粮仓。攻下兴洛仓后,瓦岗军把粮食分给了百姓,一时间,来取粮的百姓有十万之多。
瓦岗军一路打来,攻下了许多郡县,很快又攻下了隋朝第二大粮仓——回洛仓。贫苦的农民纷纷加入进来,瓦岗军很快占领了河南大部分郡县,成了最强大的起义军。
后来,翟让决定建立瓦岗军自己的政权,可他觉得自己远远比不上李密,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李密。于是,李密建国号魏,自称魏公,兼任行军元帅,政权机构就叫“行军元帅魏公府”。
李密大量起用隋朝的降兵降将,并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引起了原来一些起义军将领的不满。将领们纷纷把这些情况告诉了翟让,翟让劝他们以大局为重,不要胡乱猜疑。可李密并不接受翟让的好心,反而把他看成了眼中钉。于是,李密备下酒席,请翟让过来喝酒,等大家喝得正高兴的时候,李密却让事先安排好的刀斧手把翟让杀了。翟让的亲信徐世、王伯当等人差点儿被害。
这件事让将士们寒了心,从此以后,瓦岗军军心涣散,实力一天不如一天了。
三征高句丽
公元611年—公元614年,隋炀帝曾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第一次因隋炀帝指挥错误而以惨败告终,第二次因杨玄感叛乱而退兵,第三次虽取得了胜利却没有得到实际利益。三征高句丽使隋朝损失惨重,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导致百姓民不聊生。
李密后来一边和隋军作战,一边派人到洛阳朝见隋越王杨侗,接受官爵。后来李密入关投降了唐朝,不久又因为反唐被杀。
就在李密被杀的前一年,隋炀帝就已经被杀了。原来,公元614年,隋炀帝不顾国内危机四伏,再次亲征高句丽,在平壤附近打败了高句丽军队,高丽国王派使者请降。隋炀帝看到已经挽回了前两次失败的耻辱,就无心再战,启程回国。不料他被起义军堵在了江都,无法回到洛阳。
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想要迁居南京,隋朝将领宇文化及、马文举等人,利用将士们渴望回到关中家乡的不满情绪,在江都发动了一场政变,隋炀帝被杀。
课堂在线
智慧点评
瓦岗军举起反隋大旗,杀赃官、诛恶吏、开仓放粮、赈济贫民,深得广大人民拥戴。他们转战中原,浴血奋战,兵至百万,坚持八年,是造成隋朝崩溃的重要推手。如果不是瓦岗寨牵制了大量隋军,李渊也不可能那么容易攻取长安。这次农民起义,对唐初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要点掌握
1.公元617年,瓦岗军在翟让、李密的带领下攻下兴洛仓、回洛仓等,赈济百姓,队伍迅速壮大。
2.李密杀死翟让,失去人心,瓦岗军实力不断衰弱,最终在公元618年溃散。
3.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江都杀死了隋炀帝。
考点追踪
1.李密是怎样让瓦岗军逐渐发展壮大的?
2.李密为什么逐渐走向失败?
课本里学不到的趣味知识
谥号
杨广在隋朝称隋明帝,是他的孙子杨侑继位后给祖父起的谥号。隋炀帝这个谥号则是李渊登基后给取的。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贵族、大臣等人,按他生前的功过给予的称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谥号是评判性的,相当于给这个人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
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含义的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属于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谥法还算公正,后来封建制度没落,加谥也变质了,无论皇帝德行、功绩如何,谥号都是一些溢美之词,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