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课堂5:北宋—元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欧阳修改革文风

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出生于世宦家族。四岁时,其父亲离开了人世,母亲郑氏带着年幼的他投奔了在随州的叔父。

欧阳修的母亲知书达理,家里没有钱供欧阳修上私塾,她就去小河边采来荻草,用荻草秆儿教欧阳修在地上识字(这就是传诵至今的“画荻学书”的故事)。欧阳修还常常到村里藏书多的李家东园那里去借书读。他从小就很聪颖,母亲教给他的字、看过的书,他都能很快记住。

十岁时,欧阳修在李家书房里的一个破筐里看到六卷《韩昌黎先生文集》,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书,就把它们借回家里诵读。尽管他还很年少,并不能完全读懂韩愈的散文,理解其中深厚的寓意,但是韩愈的那种“浩然无涯”的文笔气势,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他,也为后来他推动诗文运动播下了种子。

欧阳修年少时写的诗文,文笔已经颇为老练。他的叔叔看到他的文章后,又惊讶又欢喜,对他母亲说:“这孩子资质真是惊人,等他长大后,必定声名大噪。”

1030年,欧阳修进京赴考,他连考三场都是第一名,中了进士。这一年,他和尹洙(zhū)、梅尧臣时常在一起谈诗论文,成为至交。

四年后,欧阳修已经在文坛上小有名气。宋仁宗欣赏他的才华,把他召入馆阁当校勘。

1043年,范仲淹和富弼提出“庆历新政”,希望皇帝能整顿官场上的不良风气,清理冗余官员,提拔贤能之士,欧阳修也热心地参与其中。但改革必然触犯贵族们的利益,范仲淹及支持新政的人被诬告为朋党。欧阳修特意为此写了一篇《朋党论》为友人们辩护。可“庆历新政”还是失败了,范仲淹和欧阳修都因此事被贬至外地,欧阳修被贬到了滁州。

课堂在线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都是唐宋古文的代表人物。

六年后,欧阳修才回到京城,先后担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务。

1057年(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后来的大文豪苏轼、苏辙兄弟以及曾巩等人,这些人都是提倡新文风的中坚力量。

宋初时,社会环境比较平和,达官贵族们喜欢的都是一些看起来华丽却没有实质内容的文章,欧阳修却大力提倡平实的文风。他从小喜欢读韩愈的文集,进入翰林院后,还亲自校订了韩愈的文章,制作成册,刊行天下。

欧阳修提倡简洁流畅、平实自然的文风,主张把文章的内容与人间百事连接起来,即明道致用。这里的“道”指的是真实生活百态。道为本质,文为形式,文章只是表现现实生活的桥梁。

有一年,欧阳修担任主考官,阅卷的时候把那些华而不实的文章都淘汰了。为此,欧阳修还遭到了落举之人的不满,他们拦住他出行的马车,找他讨要所谓的公道,过了很久才散去。这件事对后来考场文风的转变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欧阳修自己也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为这场文风改革起到了带头作用。

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是当年被贬到滁州所作的《醉翁亭记》。他到滁州以后,很迷恋那里的秀美山水。滁州琅琊山有一座小亭,欧阳修经常在亭子里面喝酒、休息,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醉翁亭,在其中创作了《醉翁亭记》。整篇散文不过数百字,但时而写山,时而写水,笔下的镜头时近时远,时左时右,往往寥寥数语间就勾勒出一幅错落有致、活灵活现的山水画来。文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课堂在线

欧阳修的代表文章有《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秋声赋》《卖油翁》等,他的词作也非常出色,拓展了词的题材。此外,他也是出色的史学家,主编《新唐书》,自己创作了《新五代史》。

1070年,欧阳修被外派至蔡州做知府。这一年,他为自己改号为“六一居士”。第二年六月,他辞去官职,回到颍州居住。来年就逝世了,谥号“文忠”。

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的一生非常喜欢培养人才。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朝时期的韩愈、柳宗元和他自己以外,其余的五个人全部出自他的门下,足以说明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继承了韩愈倡导古文“文以载道”的理念,对古文还进行了更深刻细致的研究,使之更加符合时代潮流。

课堂在线

智慧点评

欧阳修是宋代文坛的关键性人物,开创了一代文风。他被贬到滁州以后并没有郁郁寡欢,而是在醉翁亭上与民同乐,创作出千古杰作《醉翁亭记》。正是因为他这种乐观心态,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留下那么多美文,值得我们学习。

要点掌握

1.1043年,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到滁州。

2.欧阳修继承和发展了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推行文风改革,让北宋的文风走上了简洁流畅、平实自然的道路。

3.1057年,欧阳修作为主考官,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杰出人才。

考点追踪

1.欧阳修对北宋文风进行了哪些革新?

2.《醉翁亭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课本里学不到的趣味知识

欧阳修的简洁文风

据说,《醉翁亭记》的开头原本花了许多笔墨描绘滁州四周的山,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五个字,简练隽永,成为散文史上的名句。

关于欧阳修文笔的简洁,还有一则趣事。一次,他和三位翰林院的下属一同出游,看到一匹马飞驰而过,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就提议大家分别用一句话来描述这件事,看谁说得更简洁。

一人抢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

另一人接道:“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第三人说:“有马逸于通衢,卧犬遭而毙之。”

欧阳修笑着说:“如果史书也这么写,可不知得写多少卷了。”三人催他说上一句,他说:“六字足矣,逸马杀犬于道。”这下,大家都服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