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北宋》:澶渊之盟
北宋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很繁荣的朝代,儒学复兴、科技突飞猛进,诗歌、散文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宋词更是达到了极盛,诞生了无数杰出的词人和佳作。但是,北宋朝廷重文轻武、冗官冗员的情况非常严重,导致长期的积贫积弱局面,为屈辱的“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
存亡时间:公元960年—1127年
帝王:宋太祖、宋仁宗、宋徽宗等
都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政治措施:1.北宋官制基本沿袭唐朝,但三省的长官不再是宰相,相权大幅萎缩,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掌握了文武大权,皇权大大提升。2.殿试在武则天时设立,但没有形成制度,宋太祖明确规定殿试为对科举考生的最终考核,使得进士成为“天子门生”。3.北宋沿用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差役颇为繁重。
经济措施:1.北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提高,朝廷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南方兴修水利的成绩尤为显著。2.北宋手工业作坊规模更大、分工明细,瓷器、冶炼、刺绣和造船业都取得了显著进步。3.北宋商业发达,随着货币流通量的增加,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了。4.北宋设立五个市舶司,对外贸易非常发达。
文化措施:1.宋太祖留下不杀士大夫、不杀言官的遗训,使得文人在北宋如鱼得水,诞生了无数文学大师,如“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李清照等,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成就。2.北宋史学成就很高,诞生了《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学杰作。3.北宋诞生了周敦颐、张载、程颐等儒学大师,他们共同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理学。4.北宋活字印刷术诞生,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并诞生了“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
军事措施:1.为了避免出现藩镇割据,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一批战功卓著的节度使的兵权,设立中央禁军,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互相牵制。2.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为主力。3.为了避免武将兵权太盛,实行“更戍法”,禁军驻屯地点时常变更,将领却不随之调动,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历史贡献:1.北宋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给中国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2.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都在北宋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同时北宋也创造了世界上第一种流通的纸币。3.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灭亡原因:1.宋徽宗任用奸臣,奢侈无度,朝政混乱,导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尤其是方腊起义,沉重打击了北宋的统治。2.北宋晚期徭役、赋税繁多,地方官员贪污腐化、鱼肉百姓。3.北宋皇帝高度集权,军队兵将分离,出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导致军队遇到问题无法灵活变通,也毫无凝聚力可言。4.北宋四周强敌环绕,最终在内忧外患中灭亡。
从公元999年,即咸平二年开始,辽国大军就经常侵犯中原边境。虽然宋军有大将杨延昭和杨嗣率军积极抵抗,但辽国骑兵强大,战术灵活,宋朝的边防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北宋曾和辽国签订过一份“澶渊之盟”。有人说这是份丧权辱国的条约,也有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案例,历来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这份条约的签订,为北宋争取到了休养生息的时间。
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其子辽圣宗亲率大军再度侵入大宋。萧太后不管在辽国还是在北宋,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也是辽国背后的实际掌权人。当时她已经五十二岁了,却依然保持着北方少数民族粗犷、坚韧的禀性,积极投入南侵战争中。
北宋朝廷听说萧太后母子来了,都慌乱起来。就在大家惶惶不可终日时,宰相寇准却一点儿也不惊慌,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勉强答应了下来。
寇准
寇准是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十九岁中进士,性情刚直、直言敢谏,得到宋太宗的重视。1004年,他出任宰相,次年成为促成“澶渊之盟”的最大功臣,第三年被奸臣排挤辞去相位,做了多年地方官。
可大敌当前,因为各自的利益不同,有主战派,就会有求和派。这时就出现了两个误事的人,参知政事王钦若建议宋真宗迁都金陵,枢密直学士陈尧叟又说迁都成都也不错,两人都主张避敌锋芒,等辽兵走了再回来。
宋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经过这么一说,更没主意了。
寇准立即站出来,大声斥责道:“谁说要迁都的?出这种主意的人,应该先斩他们的头!”王钦若和陈尧叟吓得赶紧后退了一步。
寇准再次劝说宋真宗:“陛下,要想赢得这场战争,非要您亲自出征不可啊!您如果亲自上前线指挥战争,士气一定会大增,打败辽兵根本不在话下。如果我们放弃迎战,像只老鼠一样逃跑,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宋朝就保不住了!”
大臣高琼也上前请求真宗亲征,说:“陛下,将士们的家都在开封,谁都不愿意再迁都到别的地方,只要您亲自督战,我们有战胜辽兵的决心!”
在两位大臣的劝说下,宋真宗终于决定御驾亲征,来到韦城(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
这段时间以来,宋、辽两国交战,互有损伤。宋朝丢了一些城池,但主要的据点一个都没有丢,把守得非常严密。萧太后见久攻不下,觉得辽国难以完全占领宋朝,便有了撤兵的心思。正巧一个大臣也提出与宋朝和谈,正中萧太后下怀,遂休书一封,提出两边各派使臣和谈。尽管书信已经送出,可辽国依然在派兵深入。
对于是否和谈,北宋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讨论。
正在这时,传来了宋军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西)附近设下埋伏,射死了辽军统帅萧挞凛的好消息。宋真宗大受鼓舞,他想到澶州南城驻扎下来,寇准却坚持让他渡河到澶州北城驻扎,说这样更能鼓舞军心。果然,当宋真宗到达北城时,守城的将士看到象征皇权的黄伞盖出现,都高呼万岁,士气高涨。
萧太后知道后,派出数千名精兵赶到北城叫阵,寇准打开城门,领兵迎敌,大获全胜。
战后,寇准留在北城,宋真宗回到行宫。寇准与部下从容地饮宴谈笑,传入宋真宗耳中,他高兴地说:“丞相如此镇定,我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辽军长途奔袭,不利于长期在外作战。宋真宗也不想开战,因此,刚取得一点胜利,他就迫不及待地想促进与辽国的和谈。
萧挞凛
萧挞凛是辽国名将,被封为兰陵郡王。他英勇善战,总是率领精锐部队担当前锋。这一天,他亲自到阵前督战,没想到宋军已经预先安置好了射程极远的床子弩,虎威军头(负责宿卫的军官)张瑰瞄准萧挞凛,一箭射中其额头,萧挞凛重伤,当夜死去。
辽国提出,宋朝要归还后周世宗时期北伐夺取的“关南之地”。
宋真宗找寇准商量:“割让土地给他们我不同意,不如我们打发给他们一些金银财帛。”寇准说:“我本来就不赞同讲和,他们要讲和可以,请他们先归还我们燕云十六州,怎么能再给他们钱呢?”
虽然寇准反对议和,朝中主和派开始散布起了流言,说他是想把持军政、图谋不轨。寇准无奈,只好答应求和。
于是,宋真宗派使者曹利用去和辽军谈判,交代他说:“万不得已时,即使每年给他们一百万银绢,只要能保边境太平,也可以答应下来。”
曹利用点头答应。可他还没离开军营,就被守在营帐外面的寇准拦住了,寇准说:“就算皇帝答应可以给对方一百万,可你去谈判的时候,赔款数目如果超过三十万,我就要了你的脑袋!”曹利用诺诺而退。
曹利用到了辽营,巧舌如簧地与辽军讨价还价,于1005年1月,两军最终商定: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及瀛、莫二州。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双方于边境设置榷(què)场,开展互市贸易。
因澶州又名澶渊,这份盟约就被称为“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为宋辽两国带来了百余年的平静。
课堂在线
智慧点评
在这场谈判中,北宋由于在之前的战争中积极抵抗,取得了一定战果,从而增强了谈判的底气。澶渊之盟的签订,为宋辽百余年的和平拉开了序幕,影响十分深远。
要点掌握
1.1004年,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大军侵宋。
2.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在澶州城下射死辽将萧挞凛。
3.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两国百余年不再发生大规模战争。
考点追踪
1.寇准为澶渊之盟的签订做了哪些贡献?
2.澶渊之盟有什么重大影响?
课本里学不到的趣味知识
杨家将
杨令公名杨业(又称杨继业),他和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都是北宋名将。杨家父子三代坚守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北),力拒辽军。
在公元986年北宋伐辽战役中,杨业由于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的错误指挥,被迫孤军奋战,于陈家谷矢尽援绝,重伤被俘,绝食而死,终年六十岁。
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以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对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绎,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