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的时间颗粒度
我们接着从时间的角度,来谈预测颗粒度。也就是说,我们是预测每天、每周,还是每月、每季、每年的需求?
图1-31 SKU的比例随生命周期调整(示意)
资料来源:Reaping the Rewards of Sub-SKU Forecasting,Logility,2013.
这首先取决于预测的目的。如果是规划产能,决定是否要另建新厂的话,按季度甚至年度预测看上去就够了;如果是安排主生产计划,按周预测一般就能解决问题;但如果是“钱大妈”那样的新零售,宗旨是不卖隔夜菜,每天的库存都清完,则需要预测每天的需求来给门店补货。
其次,要看可预见性。时间颗粒度过小的话,需求的聚合效应大减,可预见性就成了问题,预测准确度太低,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反而看不出来了。比如就季节性来说,如果按月预测,季节性可能就没有按季预测那样明显;如果按周或按日预测的话,你会发现数据分析根本看不出季节性,因为每周的小“季节性”会掩盖每年的大季节性。[1]
但是,时间颗粒度太大,又容易掩盖需求的不平衡。比如每季的需求是100个,但这100个的需求是平均在3个月,还是一个月90个,另外两个月各5个?这对供应链的挑战可大不一样。
整体而言,预测的时间颗粒度越大,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比如预测一个月的需求,一般会比预测一周、一天的需求更准确,预测也越“好做”。正因为这样,时间颗粒度也成了职能博弈的对象。销售、市场等前端职能的力量越大,预测的时间颗粒度往往也越大,特别是在那些销售提需求的企业,为了让预测“更准”,销售就把时间颗粒度定得尽可能大,预测结果看上去是更“准”了,其实并没解决多少供应链的问题,因为供应链需要更小颗粒度的预测,是典型的“手术很成功,病人却死了”。[2]
讲个小故事。这是个设备制造商,它有百亿级的营收规模。销售说,他们的预测准确度是百分之八九十,但生产呢,却一直在抱怨预测准确度太低。这就怪了:百分之八九十的准确度,放在哪个行业都算超级准了,更别说是多品种、小批量的设备行业了。细问销售,你们是怎么统计准确度的?答案是:按年,只要在这个年度生产,这个年度卖掉,就算准确!难怪生产都要笑晕过去了。
企业的管理能力越强,预测的时间颗粒度一般也越小。比如每个汽车主机厂都能提供月度预测计划(1~12月不等),只有部分主机厂能提供1~14天的周计划,还有部分主机厂提供2~6个小时内的排序信息。[3]管理越精细,整个供应链运作的可预见度就越高,企业就越可能提供更详细的需求计划。
预测跨度越长,时间的颗粒度一般也越大。否则的话,预测点太多,预测模型没法有效应对。大部分预测模型更擅长短期预测。比如我们要预测未来三年的需求,如果按周预测的话,这要150多个数据点,而很少有模型能相对准确地预测那么多的数据点。这并不意味着跨度越长,预测就越难做:虽然跨度长,但预测颗粒度不一定小,人们对预测的准确度期望较低,比如更多的是避免大错特错。
预测跨度越短,时间的颗粒度一般也越小,人们对预测准确度的期望也越高,预测的目标变为精益求精,这也是为什么短期预测并不简单。比如预测明天早晨10点会来多少订单,往往要比预测6个月的总体需求困难得多;预测明天下午3点具体加工哪件产品,比预测3个月后需要多少产线工人,难度也会更高,根本原因还是时间颗粒度太小。
有些人的误解是,在做短期计划时,我们更加接近需求,理应做得更准确。如果时间颗粒度一样的话的确如此,比如一个月前的预测一般要比3个月前的更准确。但是,短期计划也往往意味着时间颗粒度更小,其预测难度其实更高。
所以,要“精准”地做短期计划,其实很难“精准”,需要执行的灵活度来应对,比如交叉培训,一专多能;快速换模,快速换线;产线的小型化等。另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在更大颗粒度上做预测,然后分解到更小的颗粒度。比如按季度预测,需求的季节性往往更明显;按月度预测,则往往看不出季节性甚至趋势来。那好,按照季度来预测,历史数据的可参考性更高,再根据经验值分解到每个月,往往比按月预测的准确度更高。
比如有个生产轻型卡车的企业,业务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春季的需求明显高于别的季节。这是因为春节过后,大家都是信心满满,更愿意花钱买辆车,跑运输、做生意。但是,春节不是固定的,有时候在1月,有时候在2月,导致不同年份的1、2、3月需求波动相当大。如果按月预测的话,季节性就不明显,预测准确度更低;如果按季预测的话,每个季度的预测准确度更高,再根据经验分解到具体的月份,月度预测也往往更准确。[4]
实践者问
您说要在颗粒度大的地方做预测,但产品最终要进入渠道、客户、门店等细枝末节,最终还是得在颗粒度小的地方做预测。这怎么理解?
刘宝红答
没错,但那是短期预测,指导补货,即便预测失败了,执行弥补较为容易,影响也较小。我们说的在合适的颗粒度做预测,主要是中长期的预测,用来驱动生产和供应商。
实践者问
我们是生产手机的,在机型系列上按照月度做预测。您的书中建议周度。究竟什么是合适的时间颗粒度?
刘宝红答
我并不是建议“周度”,而是说供应链运营上,做得精细的企业一般会以周为单位,比如每周回顾上一周、上4周、上13周的按时交货率、质量合格率等。
就预测而言,如果是驱动长周期物料类的,一些管理精细的企业用26周预测(前13周的准确度更高,大部分已经转化成订单;后13周的准确度低,指导产能计划和长周期物料的采购),或者13+3的方式(前3个月细化到周,后3个月按月汇总)。如果是短期的补货计划,根据补货频次,则需要更小的颗粒度,比如周或天。
时间颗粒度的选择,也跟预测模型有关。一般的预测模型,除非有季节性和趋势元素,都是针对短期预测的,也就是说强项是预测最近几个数据点。对于半年26周的预测,如果颗粒度是周的话,要预测26个数据点是个很大挑战。那好,前些周按照周,其余按照月或者季度来预测,然后根据经验来拆解到周,或许是更可行的做法。
[1] 很多业务在每周会呈现“季节性”。比如在美国,餐馆周二的业务一般较淡,周末的业务一般较多。零售业、电商、其他服务业也有类似情况。如果按日预测的话,每年会有52个独立的小周期,反倒“一叶障目”,看不到更长的趋势和季节性:我们一般用指数平滑法来做此类预测,按日预测的话,数据点太多,老的数据权重衰减太厉害,在预测中几无作用,因而软件不能有效展示一年里的大季节性。我知道,这对于没有实际操作过的人来说有点抽象。
[2] 这也体现在产品上:在管理粗放的企业,销售、市场等职能的力量越大,就越可能在更高层面做预测,比如产品线或产品,而不是规格、型号层面。这时候,就把更详细的预测风险转嫁给供应链,而后者往往处于更糟糕的位置做这样的预测。
[3] 方英,安道拓的物料管理经理,2021年3月3日微信和电话沟通。安道拓(Adient)是汽车座椅制造商。
[4] 另一种方法就是围绕春节,重新排定月份、周数,而不是简单地利用自然日历,这样周期性会更清晰。其他农历节假日、穆斯林的宰牲节与开斋节等同理。甚至连元旦都有这样的问题:有时候元旦在第52周,有时候却在第53周,如果季节性是按周计算的话,就可能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