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旗引领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还是那盏灯

城阳一中 焦祥

在城阳一中的校史馆里,陈列着一盏老旧的煤油灯,它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党员教师们用废弃的墨水瓶制成的。每当看到这盏灯,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艰难办学的尘封岁月。

城阳一中是1917年建校,最初是在即墨城的一所破庙里办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搬迁到南城阳,并成立了只有6名党员组成的临时党支部。那时的校园杂草丛生,教室破旧不堪,党支部书记隋竹亭心急如焚,深知责任重大。在他的感召下,党员教师们一个个举起拳头,表示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他们修门窗、钉桌椅,重整校园的各个角落,在艰难的条件下,硬是把课给上了起来。但有个棘手的问题摆在眼前:白天还行,晚上没有灯,学生学习怎么办?支部会议上,党员教师们热烈地讨论着,有人提出,可不能让孩子们摸着黑学习,实在不行,我们就来自己做灯。于是,隋书记带着老师们找来了一些废弃的墨水瓶,在瓶盖上钻上圆孔,用布条做灯芯,在瓶内注入煤油,自制成了一盏盏简易的煤油灯。每到夜幕降临,老师们就把灯小心翼翼地放在课桌中间,让孩子们围坐起来,在灯下读书写字。正是这点点微弱的灯光,点燃了当时孩子们求知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小小的煤油灯,在那段异常艰苦的岁月里,就是党的精神灯塔,指引着一中党员教师们不畏艰难,砥砺前行。那时候,他们以校为家,睡大通铺,吃地瓜干,泡玉米饼,在昏暗的灯光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学奇迹,涌现出了当时在青岛口口相传的“代数大王、几何大王、地理大王、化学大王”……

1994年城阳区成立以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阳教育发展,城阳一中的办学条件也日新月异,更加激发了党员教师们奋斗的激情,而那盏灯,也愈发闪亮。

在城阳一中的校园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搀扶着颤颤巍巍的老父亲蹒跚前行。这位出了名的孝子就是山东省劳动模范、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张书坤老师,张老师的父亲5年前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生活不能自理,在党组织的特批下,年近花甲的张老师带着86岁的老父亲坚守三尺讲台,用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担当诠释着忠诚与孝道。工作30年来,张老师年年担任班主任,甚至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他看早读、陪学生吃饭、上晚自习、查宿舍,从清晨到深夜,每天不停地忙碌着。在张老师的心中,共产党员就应该时刻冲锋在前,更要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间。班上曾有一名叫李勇的学生,从小失去父亲,高考前夕母亲又患上癌症住进医院,李勇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为了凑齐母亲化疗的费用,他决定辍学外出打工。得到消息后,张老师第一时间找到李勇与他倾心交谈,并及时向学校党总支汇报。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党员教师们纷纷伸出援手,有的捐钱,有的捐物,有的干脆利用课间和休息时间为他补起了课。每天晚自习放学后,张老师就把他带到自己家里住。多少个夜晚,在昏黄的路灯下,张老师骑着自行车,顶着寒风,载着李勇,而李勇就靠在张老师如父亲般坚实的后背上,感到那么温暖又那么有力量。那些昏黄的路灯,就像当初那一盏盏煤油灯一样,逐渐扫除了他心中的阴霾。在张老师的帮助下,李勇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出分数那天,李勇满含热泪地跑到张老师面前说:“老师,谢谢您!我也要报考师范院校,将来像您一样当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继续传承您的精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在去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李勇已通过考录,正式成为我区的一名教师,实现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愿望,接过了那盏永不熄灭的灯。

时代变迁,各式各样的灯让每一个夜晚灯火辉煌,但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就像当初那一盏盏煤油灯一样,照亮着每个一中人的心。风雨里,党员教师们冲锋在前,为同学们撑伞送行;大雪后,他们又拎起铁锨、扫帚,打扫出一条条安全通道;深夜里,他们一直守护着在灯下苦读的孩子们。他们永远把学生的安全、需要放在心间……

这盏不起眼的煤油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已走过了百年征程,城阳一中也从建校之初的破庙发展成为全国创新型学校,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清华、北大、哈佛、牛津等国内外著名院校中都有大批一中学子的身影。而现在,正在各行各业中继续传承着的一中共产党员的煤油灯精神,指引着全体一中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