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纸上仙境
在读中学之前,我对书的兴趣仅仅停留在书里那些栩栩如生的插图上,时间一长,便觉索然无味。要是在非看书不可的时间,书上除了不经意在纸页上划上的道儿,意料中还应该有一幅幅被画蛇添足、添油加醋的“加工”过的插图。
读中学后,我对于书的态度就变了,是从读完那一本书开始的。那是一本描绘生活的书,一本书写现实的书,一本传递真情的书,一本布施智慧的书。这本书,没有对现实的粉饰,没有对真情的亵渎,没有对时代的渲染,没有对人物的变形。这本书的出现,打开了我心底的大门,让阳光照进了许久不见天日的心灵深处,温暖着那颗孤寂的心。书里的人,虽不是跟我生活在同一时代,但他在书中的经历,却也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让我觉得,这就是我。这一刻,不是我在读书,而是书在读我。书中的世界与现实在我脑中交织,一时也无法分清故事与现实了。这是本什么书呢?说过了,这是本书写现实的书。那这本书的名字是什么呢?它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初中的语文课,要写作文。作文、作文,就是要写作文章了。刚开始,写的是记叙文,类似于写小说的笔法,写的也大多不是真事。那时虽说是年龄小,想象力足够丰富;但那时对生活的敏感度并不高,读的书少,也无法正确的使用文字在纸上流畅地表达。
到了高中,开始写议论文了。在议论文里,要提出一个论点不难,但如果要对其进行充分论证的话,也是要有相当大的知识储备量的。我是个农村人,地处乡野,信息闭塞。如要出远门去旅游,也没有那份闲钱能拿得出来。那这些知识还能从哪儿来呢?自然就是读书了。
书,用文字的方式抒情与想象,在我的大脑中开辟出一块宝地。如同电影,那是镜头的语言,用光与影,传递着最朴素的真情。
细想,其实我读的书并不多。若是把我从小到大所读过的,除去绘本和儿童读本以外的书摞起来的话,只有一个常见的普通电视柜那样高,不过二三十本而已。
高中作文写的不必很深,主要是字句的正误、标点的使用以及段落划分和文章的整体编排,还有对词语的掌握程度的考察。虽然如此,但我在用读书的法子去获取信息的时候,也并没有那么功利,在读到一首好诗或某句思想深邃的话的时候,我还是去仔细地探索了其中的奥秘,从而知晓了其中的深意。到了高中二年级,随着作文的次数越来越多,读的书也越来越多。随着脑子里知识的水涨船高,慢慢的我就发现,从书中得到的东西多的有点出乎意料。如果读书只用来写高中作文,着实是一种可耻的浪费。
虽说如此,但作文还是照常写,满足作文的需要,只需要浅浅的知道一些在过去或当下有名的人以及他们的事迹,外加一些华丽的词语和看起来有些复杂的句法就够了。我把写文章的主战场转移到了自身,转移到了生活和社会。如此一来,我原先读的那些书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现在我就必须要展开一个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阅读行动了。
起先,在读完《平凡的世界》之后,也读过一些其他的书。譬如《三国演义》与《格列佛游记》,还有《杜甫传》。其中,《杜甫传》是我读的最透的一本书。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旁征博引,虽然书中没有标明它是不是一本青少年读物,但我确信我是读懂了杜甫了,明白了他的辛酸,明白了他的忧国忧民。
在读完《杜甫传》伊始,其实并没有如此确信。只是在此后听了老师在语文课上的讲解与电视上《百家讲坛》有关杜甫的讲解之后,我才深深的确信,我确实读懂了杜甫。杜甫一生著诗无数,随笔一挥便成就名篇,写尽了一生羁旅,写出了无奈心酸。
读完了古人,就该读一读今人了。我很喜欢史铁生,他的《命若琴弦》与《我与地坛》直抵我心,激荡不已。他的文章写的那样的深奥,读他的书,要调动自己的所有经历才能解读大半,真可谓是字字珠玑。
不单是史铁生,贾平凹的散文也颇为我所爱。读完他的《自在独行》,顿觉身心畅快,头脑清爽。一个如此幽默且智慧的作家,应该是从重天之上临凡的仙人吧!他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好似是一个老神仙抚着白胡子慢悠悠吐露的真言。不过,论仙气,还是林清玄更胜一筹。
读书,写字,不单是为了读而读,为了写而写。书有灵气,读到深处能升仙;而写字,就是施展功力的法宝,当法宝使到得心应手,建造仙境也就不是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