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子石
大禹治水凯旋后,见妻子涂山氏与巨石融为一体,成为呼归石,屹立于长江南滨江边。大禹顿时悲恸已极,于是伫立呼归石上,呼天抢地,声声呼唤涂山氏。其情之深、其情之哀,让山河肃穆、天地动容。悲恸之中,突然巨石应声而开,只见光芒四射,巨石裂开,一幼子出。大禹转悲为喜,遂取子名为“启”,是为夏启。该地,也因而得名“诞子石”。
夏王启帝
“诞子石”几经衍变,被讹传为“弹子石”。
弹子石位于重庆长江南岸,与朝天门隔江相望,上接野猫溪,下连王家沱,因水码头遂形成弹子石河街、弹子石正街、弹子石新街。
史实另有说法:弹子石的江边,原有三尊巨形柱石,支撑着一圆形巨石,因其形似“弹子”,故名弹子石。后来,遭雷击爆毁,巨石虽不存,名却长留了下来。
宋、明时期的弹子石,大多为荒山田土,清乾隆年间才形成码头。20世纪初,弹子石是长江南岸有名的水码头,与黄葛渡、海棠溪、龙门浩、玄坛庙齐名,有南岸“五渡口”之称。弹子石是街名亦是地名,原是巴县的一个乡,下属有五桂保、升平保、石桥保、窍角保、大佛保、天神保、老鹰保、福安保、中窟保九个保。后乡改为镇,弹子石镇辖区内有十八个保,联合公所一直设在弹子石正街。
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下江人迁入弹子石,人口猛增,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少,烟、赌、娼、盗盛行,打架斗殴、偷鸡摸狗、酗酒闹事时常发生。为惩治流氓、亸神(妥神),政府特在大街口(原石桥粮店和南园餐厅之间)设有醒酒石与亸神桩。亸神桩乃一木桩,深埋地下。凡有滋事生非不听劝阻者,联合公所团防队将其颈项上套铁链,一端穿入孔内,立于其间示众,直到悔过认错方才释放。
解放前的弹子石码头
弹子石老码头因抗战繁荣兴旺以来,军警、袍哥在此活动频繁,码头上的袍哥组织有仁字协同心、义字永汉公、礼字福汉口三个堂口。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设在窍角沱。
清末弹子石法国水师兵营
那时候,弹子石的精益、文德两所中学很有名。精益中学是加拿大人文幼章创办的,文德女子中学是由市中区打铁街迁来。大作家老舍、茅盾、田汉、安蛾、姚雪垠曾在文德女中讲学。音乐家李凌、诗人方殷在精益中学授过课。诗人沙鸥、足球名将严德俊、短跑名将陈家全,先后在这里读书。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也正是从这里走出的。
1954年设立弹子石街道。1997年,面积达1.5平方公里,人口2.2万,辖12个居委会。这里有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重庆市第三十八中学和重庆弹子石中学。
2002年,南滨路一期工程竣工,从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南桥头至弹子石,全长7.8公里。2006年完成南滨路二期工程,从石板坡长江大桥南桥头至鹅公岩长江大桥,全长4.4公里。南滨路三期工程从弹子石延伸到大佛寺长江大桥,全长2.84公里。南滨路全长18公里。它北临长江,背依南山,可观赏最美的渝中半岛夜景;历史悠久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开埠文化、大禹文化、码头文化、抗战遗址文化如珍珠般遍布南滨路沿线,使南滨路获得了“重庆外滩”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