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名胜探奇博览》:诺斯迷宫——克里特文明
希腊是欧洲的文明古国,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希腊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其中克里特岛就以其独特风情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几千年来,希腊的克里特岛一直笼罩在神话传说的神秘面纱之下,长期被很多人视为希腊文化及西方文明的摇篮,但更准确地说,他更是希腊神话和传说的发源地,今天尚留下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和不解文明之谜。
美丽的神话传说
古希腊是个充满神话的国度,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仍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克里特岛面积8336平方公里,是爱琴海上最大的岛屿。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岛屿,也是一个充满了神话传说的岛屿。相传这里是众神之王宙斯的诞生地。传说岛上的迪克特山洞就是仙女们抚养宙斯的地方;这里是宙斯和欧罗巴公主伊娥相亲相爱的地方,正是在这里他们生下了岛上的第一批统治者米诺斯和他的兄弟们;这里也是传说中伟大的能工巧匠德达鲁斯创造奇迹的地方,“迷宫”为他带来了不朽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永远的悲伤,他在迷宫建成后被米诺斯王囚禁,然而在他带领爱子用羽翼飞越赫勒斯滂海峡时却痛失爱子。而这里关于牛首人身怪物米诺塔和忒修斯的故事,更是离奇。
相传克里特岛的国王米诺斯自称是宙斯的儿子,他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海神波赛冬送给他一头美丽而强壮的公牛,希望米诺斯把它献祭给他,但米诺斯却私自留下了公牛。波赛冬大为生气,暗中使计使米诺斯的妻子帕西淮疯狂地爱上了这头公牛,生下了一个牛首人身的怪物米诺塔。家丑不可外扬,米诺斯命令德达鲁斯修建了一座迷宫,把米诺塔囚禁在里面。这时,国王米诺斯的爱子安得洛勾斯又在雅典参加奥运会时意外死去。米诺斯出兵征服了雅典,并命令雅典必须每隔9年向米诺斯进贡7个童男7个童女,供米诺塔食用。时间飞逝,26年后,又到了供奉童男童女的时候了,米诺斯又派人到雅典催索第三次贡品,雅典城里有童男童女的家庭都感到惶恐不安。雅典国王爱琴的儿子忒修斯是个聪明而又具有慈悲胸怀的人,他看到百姓们这样受苦觉得很不忍心,于是决定要和童男童女们一起出发,到克里特岛将可怕的怪物米诺塔除掉以绝后患。雅典王子忒修斯临走之前,和父亲埃该斯约定,如果成功杀死米诺塔,在返航时就会在船上挂白帆以示平安归来;如果船上挂黑帆,就表示自己已经身亡了。就这样,一群人浩浩荡荡来到克里特岛。想不到米诺斯的美丽女儿——公主阿丽阿德涅对领队前来的英俊王子忒修斯一见倾心,此后便常找机会与他相见。忒修斯将此行的重要任务坦白告知,为了保护心爱的人免于受到伤害,公主偷偷地将一把魔剑和一个线球送给了忒修斯。
进入迷宫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忒修斯等一行人被送进迷宫。机智的忒修斯赶紧将线球的一端拴在入口处,然后手提魔剑,一路放开线球,走了不知多远,经过弯弯曲曲的小路之后,终于找到了怪兽米诺塔。他立即用公主给的那把魔剑砍死了米诺塔,并且带着众人沿着线球走出了迷宫。成功地走出迷宫之后,忒修斯找到了公主阿丽阿德涅双双逃离克里特岛,然后带着童男童女一起乘船准备逃回雅典。由于神告诉忒修斯阿丽阿德涅命中注定是狄俄尼索斯的妻子,他不得不单独留下她而独自回雅典。由于太悲伤,忒修斯忘了与父亲的约定,竟忘记把船上的黑帆改成白帆。爱琴国王苦苦守在海边等待儿子的归来,但当他看到归来的船竟挂着黑帆时,以为忒修斯已被米诺塔吃了,遂绝望地跳海身亡。而今人们称之为“爱琴海”的,据说就是当年爱琴国王伤心坠海的所在地。
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写下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中,也有这样一段关于克里特岛的描写:在远处暗蓝色的大海上,有一个名叫克里特的大岛屿。它富饶而秀美,四周都有海浪冲刷。那里人口稠密,有90座城镇……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克诺索斯,米诺斯国王就在那里临朝统治了9年,他享有万能的众神之长宙斯的关爱……
西方考古学家公认,举世闻名的希腊神话和传说,很可能是古人根据历史事件和人物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但令人不解的是故事中提到的米诺斯王国,除荷马史诗外,在希腊历史上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和传说,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杜撰出来的童话。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国和米诺斯王是否真有其事其人?神秘的米诺斯迷宫是否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存在?一直是个难解之谜吸引着世人。考古史上的传奇人物谢里曼在成功发掘特洛伊和迈锡尼之后,对荷马史诗中多次描绘过的克里特岛很是神往,曾多次前往克里特考察,企图解开有关米诺斯和迷宫的谜团,但最终未能如愿,抱憾辞世。
发现之旅
19世纪70年代以前,《荷马史诗》中描写的克里特岛上的克诺索斯城,一直是一个传说中令人向往的地方,充满了神话色彩,人们对它的真实历史几乎一无所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叫伊文思的英国人,抱着执著的信念挖掘了克里特岛,重现了这座城市的辉煌,也由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文明——克里特文明。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在这里发掘出了米诺斯王宫,一个古老的文明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展现在世人面前。从此,神话不再是神话,传说也不再是传说。
伊文思1851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乡村,父亲是一个成功的造纸商,家境优裕。受家庭环境影响,伊文思从小对古物情有独钟,尤其喜欢收集和研究古代钱币。他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德国的哥廷根大学,毕业后去东欧旅行,写了一些有关东欧地区的著作,并在那里结婚、安家。后来伊文思在牛津大学阿西莫林博物馆担任馆长,在他的努力下,阿西莫林博物馆大为改观,从一个堆满灰尘、被人遗忘的角落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高水准的博物馆。与此同时,伊文思则利用大量的空闲时间,继续在各地旅游,并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
1882年,伊文思和爱妻玛格丽特前往希腊旅游,他们拜访了当时已名满欧洲的考古学家谢里曼。这次会晤成了伊文思人生命运的一个转折点。谁都没有想到这次原本礼节性的拜访竟会为爱琴文明又一次翻开新的篇章,欧洲考古也将再次轰动世界。谢里曼兴致勃勃地拿出许多他在迈锡尼发现的文物给伊文思夫妇看,其中有一些小小的印章引起了伊文思的注意。这些印章呈环状块状,有许多符号和图案嵌印在黏土或蜡表面,印章上雕刻的符号和图案很古怪,其中有些符号有点像埃及的象形文字,而图案则大多是一些海洋生物的形象。这些符号和图案似乎不像是迈锡尼文化或希腊文化中所能见到的那一种。伊文思以前曾听一些学者指出,迈锡尼出土文物有一些设计及其他特征与典型的“迈锡尼风格”格格不入。那些学者曾暗示,这些特征是某个未知文化的遗迹,该文化对迈锡尼人有过重大影响或彼此之间相互有过影响。面对这些神秘的印章,伊文思推测,它们可能是这个未知文化的线索。他甚至进一步推测,这些印章也许是欧洲文字的源头,爱琴地区曾存在过一种比迈锡尼文明和特洛伊文明更加古老的文明,并且是二者文明的根源。
此后数年间,伊文思在地中海东部的一些遗址中搜集了大量类似的印章。特别是1893年的一天,41岁的伊文思在雅典大街小巷的古物售货摊寻找古董时,发现了一些三边和四边形的小石头,上面雕刻着似乎属于象形文字系统的符号。人们告诉他,这些印章来自克里特岛。伊文思也听说该岛北边海岸附近的克菲那有一个大型遗址,这个遗址就是克诺索斯,即米诺斯王宫的所在地。对谢里曼挖掘的迈锡尼文明一直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伊文思敏锐地感到,克里特就是他揭示远古和史前希腊文明的地方。1894年春,伊文思第一次踏上了传说之岛克里特的土地,他走遍了岛上的山山水水,进行详细的考察。他吃惊地发现,岛上商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古代雕刻印石,甚至连当地农民脖子上挂着的装饰品也是这种印石。当地人把它们当作护身咒符,视如珍宝。伊文思还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宫廷与市镇的遗迹和遗物,他越来越坚信,克里特的地下埋藏着考古学上的重大秘密。1899年3月,伊文思带着他的具有发掘技术经验的同伴来到克里特,招募工人开始挖掘克诺索斯遗址。很快,伊文思就发现了他要寻找的东西——克诺索斯建筑物、史前象形文字和米诺斯人的壁画。而挖掘时间最长、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则是米诺斯王宫。
伊文思比谢里曼幸运得多。谢里曼在世时克里特岛处于土耳其的控制之下,谢里曼未能得到发掘许可;而到1899年克里特已摆脱土耳其的统治,归于希腊统治下,申请发掘许可相对容易。1900年3月,正是春寒料峭的季节,伊文思从雅典来到克里特岛,他在资金雄厚的“克里特考察基金会”的资助下,终于得到了期盼已久的发掘机会。此时伊文思年已48岁,爱妻去世已有多年,他无牵无挂,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克里特考古工作中。
克里特考古发掘没有让伊文思失望。第一天他就挖到了建筑物的墙和一些艺术品;第二天,发现了一堵有壁画的墙和画有图案的石膏作品,它们虽已褪色,但仍可辨认。废墟似乎埋得很浅,几乎每挖一锄都会挖出几件古物,不几天,掘出的文物就堆积如山。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形状各异的雕刻印石、精致的花瓶、真人大小的陶罐(主要用来装谷物、酒和油)以及数以百计的泥版。泥版上刻着两种由直线构成的未知文字,伊文思称之为“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其中“线形文字B”曾在迈锡尼考古发掘中发现过。伊文思清楚地意识到,这里存在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古老的文明,他在书中写道:“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现象,不像古希腊,也不像古罗马……也许,它的全盛时期可以追溯到迈锡尼时期之前。”伊文思向全世界宣告了他的发现,引起了轰动。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报》评论道:“克诺索斯的发掘,在重要性上若不能说是超过,也至少不逊于谢里曼的发现。”
克诺索斯的发掘工作,在伊文思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物出土,废墟的形状也一天天清晰起来。经过长时期的艰苦挖掘后,终于,一座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遗址出现在人们面前。整个建筑物依山而建,面积约16000平方米,拥有大小房间1700多间。其入口位于西南部,进门之后是一条宽阔的用石板铺成的通道,通道的尽头,是一个面积达1400平方米的中心庭院,庭院东西长南北短。庭院的东部,穿过一个大阶梯,就是米诺斯王室成员的居住地。整个建筑像一座小型的城镇:有街,有贮藏粮食和货物的仓库,有艺术家的工作室,有住房、礼仪厅和商店等,所有这些,都从中心庭院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另外,从发掘现场来看,王宫的建筑物也不是一次修成的,这些房屋并不是整齐地上下交叠,而是杂乱地混在一起,它们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利用原有部分建筑不断地改建、扩建,逐渐变得庞大起来的。这些数以千计的房屋,彼此之间用长廊、门厅、通道、阶梯等连通起来,千门百廊、曲巷暗堂,扑朔迷离,仿佛是一个没有出路的大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迷路,看来“迷宫”传说不无根据。
1906年,伊文思在遗址附近修建了自己的住所,从此在这里定居下来,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对克诺索斯的发掘、修复和研究工作中。1911年,由于他在考古学上的重大贡献,英国政府授予他爵士爵位。1921至1935年,《米诺斯王宫》一书陆续出版,这本书总结了他在克诺索斯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米诺斯研究的基础。在这部著作里,他写道:米诺斯历史的三个主要阶段,大体上和埃及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相当。这一科学的定年方法,确定了一个伟大文明的时代。尽管现在看来伊文思的有些结论并不正确,但后人正是在他研究的基础上,才对米诺斯文明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总之,伊文思和他的同事们还发现了许多克诺索斯君主们与周围海洋间密切联系的证据,证实了他的猜想——克里特是爱琴文明的开端,米诺斯王是第一个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
克里特文明
米诺斯王宫遗址的发掘,将欧洲文明的起源整整提前了1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克里特岛很早就有人类居住,伊文思把最早有人定居的时间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最新的研究表明,克里特最古老的居民只能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被认为是米诺斯时期的文化约在公元前2500年出现,可见古希腊文明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大文明古国相比,也丝毫都不逊色。
约在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克里特岛上就有人居住,他们可能来自西亚或地中海东部地区。在这期间,克里特人居住在山洞或小村落中,考古发现了很多这个时期的村落遗址和石斧、石刀等工具。从已有的考古资料看,克里特最早的居民来自于岛外,他们来之前,已经掌握了比较先进的磨制石器技术和制陶技术。至于他们来自何处,至今没有定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从克里特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小亚细亚西南部和叙利亚一带最有可能是克里特居民的老家。在这一带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与克里特同一时代的遗物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另一些学者指出,克里特考古发现的一些器物如双面斧、鸽子等,与北部非洲文明尤其是埃及文明惊人地相似,也许是美尼斯征服下埃及时一部分避难者来到了克里特岛。不管克里特最早的居民来自何方,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克里特人口不断增加,并开始聚居到比较大的地方。这时岛上已出现了石制工具、培育的作物、家畜、纺织、陶器、房屋和制铜业。约在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进入金石并用时代,或称早期青铜时代。
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岛上的一些地区出现城堡和阶级分化,形成国家。沿海一带建立了很多城市,其中克诺索斯是比较大的一个。由于地理上的优势,克里特人与西亚、北非的交流逐渐频繁。这个时期克里特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遗物就是呈环状块状、上面雕刻着许多古怪符号和图案的小印章。这一时期克里特文明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是宫殿建筑,这些宫殿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于距海岸不远的克诺索斯、玛里亚和法埃斯特等,其中以克诺索斯王宫的规模最大。据推算,克诺索斯王宫在其最繁荣的时期,连同附近的建筑群可容纳8万人左右。
克诺索斯王宫防御森严,围以高而厚的墙,有碉堡守住出海口,宫中有宽阔的房舍、储藏室、神坊等。在法埃斯特,王宫则耸立在陡峭的山冈之上,没有设防。在玛里亚,王宫建于海滨,也是坚固的城墙。宫殿是政治和宗教权的象征,因此宫殿的出现可能表明克里特岛这时出现了奴隶制国家。每个宫殿群体可能都代表一个独立的小城邦,这些小城邦在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700年左右为争夺霸权可能发生过战争。克诺索斯王宫可能逐渐占了上风,取得了霸权。在克诺索斯和法埃斯特之间,修筑了道路,可能是这种霸权的反映。国家的出现促进了文字的发展和演进。克里特的文字由最初的图画式文字发展为象形文字,又由象形文字演进为线形文字。这些线形文字被学者们称之为线形文字A,现在尚未释读成功。约在公元前1700年和公元前1600年,各城的宫殿曾两度被毁,原因不详,但很快就被重建。重建的宫殿在设计上并无太大的变化,但规模比以前更大。第二批宫殿时期,大体从公元前1650至公元前1450年,是克里特文明繁荣的鼎盛时期。在第二次重建的宫殿中仍以克诺索斯王宫为最大,占地面积为3英亩,如果把周围的建筑物计算在内,达5英亩。这时手工业更加发达,各种陶器的制作更加精美,有的陶器壁薄如蛋壳,其典型式是卡玛瑞斯式陶器(因其发现地而得名)。卡玛瑞斯式陶器的特点是黑色背景上绘有红、白、橙等颜色的花纹。
克诺索斯在其强大时,不仅统一了克里特岛,而且还统治过爱琴海上的若干岛屿及希腊大陆的一些地方。关于雅典向克里特敬献童男童女以及忒修斯杀死米诺斯牛的传说可能反映了这一事实。另外,据说克诺索斯国王还曾经远征过西西里,但被西西里人烫死,也反映了它在海外的扩张。这时期克里特文明的繁荣部分原因是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是羊毛和油,部分原因是其对外贸易活跃。传说中的米诺斯王朝时期的陶器不仅在埃及和叙利亚,而且在萨摩斯和米利,甚至在西西里都有发现。除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外,米诺斯还进行过许多殖民活动。
克里特王宫的辉煌时刻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5世纪中期前后。在克里特文明正值顶峰时期,法埃斯特、玛里亚和扎克里的诸宫殿遭到破坏,化为碎石和废墟。这次破坏可能是亚细亚人的入侵造成的。英国学者伊文思在克诺索斯宫殿的废墟中发现了三千多块泥版,这些泥板上的文字和在其他宫殿中发现泥版上的不同,学者们称之为线形文字B。线形文字B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被考古学家迈克尔·文特里斯释读成功,证明了写的是希腊语。这一事实表明,克诺索斯已被希腊人占领,希腊人已经开始成为克诺索斯的统治者。他们以克里特人的线形文字A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米诺斯此时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克里特岛本身。由于擅长航海,米诺斯人拥有高效率的船队。“新王宫时期”的船只长达100英尺,横渡地中海轻而易举。米诺斯的经济主要靠贸易,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与希腊大陆、埃及、西亚甚至两河流域等地都建立了贸易关系,主要出口橄榄油、葡萄酒、木材、羊毛绒、陶器、珠宝、刀具等物品。米诺斯的工艺品在整个地中海东部都有所发现,而在米诺斯的遗址上也发现了许多来自西亚、北非地区的金属制品。为确保海上运输的安全,米诺斯还建立了一支所向披靡的舰队,称霸地中海地区。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提到米诺斯有一支无敌舰队,爱琴海地区纷纷向其俯首称臣,甚至连雅典也一度臣服于它。米诺斯人称霸地中海的盛况在米诺斯的绘画和雕刻上也有所反映,许多艺术品都以海洋生物为装饰,表示了米诺斯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历史上也把这时期的米诺斯称为米诺斯霸国。
约在公元前1400年前后,克诺索斯的最后一所王宫被毁,是由于克里特人发动了反希腊人统治者的起义,还是由于迈锡尼人的入侵,抑或是由于火山爆发和地震,还无法断言。但克里特文明从此衰落下去,再也没有恢复。以后又经过阿该亚人的入侵,克里特文明逐渐被人遗忘,只给希腊人留下了一些美丽的传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
米诺斯迷宫之谜
据说世界上有四大迷宫,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岛即是其中的一座。米诺斯霸国在建筑上成就卓著,对后来的希腊建筑影响巨大。米诺斯王宫有“迷宫”之称,古代的人们认为只有神话中的巧匠德达鲁斯才能设计和建造这样的杰作。王宫建筑的房屋大都很宽敞,房屋内外往往只用几根柱子隔开,这与克里特温暖的气候有关。它的采光系统安排得很巧妙,房屋之间安置了一个个采光和通风的天井,光线和空气可进入室内。每一组围着采光天井的房屋中,都有一个长方形的主要房间,称为“麦加伦”,意即“正厅”,在以后的希腊神庙建筑(如雅典卫城)中常有这种建筑形式。王宫建筑也广泛采用了圆柱,圆柱设计得上粗下细,看上去非常协调,说明当时的建筑师已充分考虑到了人的视觉差异。最令人叫绝的是王宫的供水和排水系统。水从外面引入,水管用经久耐用的陶土制成,设计成两头小中间大,可利用水的冲力充分排污。王宫中有浴室,有厕所,卫生状况好得惊人。无论从整体布局,还是细微之处,到处都闪现着米诺斯人的智慧之光。
发掘出来的王宫建筑中,最有名的是“御座之室”和“大阶梯”。“御座之室”位于中心庭院西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室面向中心庭院,内有一个长方形地穴;后室较大,里面放着一个石制的宝座。宝座高高的靠背用雪花石膏制成,放在一个正方形的基脚上,座位下有奇异的卷叶式凸雕。地板染成红色,一面墙上画着两只躺着的鹰头狮身蛇尾的怪兽。伊文思刚开始认为这是一个浴室,但没有找到排水的地方。后来他又认为这里是三千多年前米诺斯王的议事厅,最后又从其浓厚的宗教意味联想到它是“地下世界的恐怖法庭”(米诺斯是传说中的冥王)。它的真正用途是什么,恐怕无人得知也无从得知。
另一个重要的建筑是“大阶梯”,它不仅是通向东面王室居所的唯一通道,而且在建筑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附近好几堵墙相连,墙上绘有壁画。阶梯的另一面安置有低矮的栏杆,栏杆上竖着上粗下细的柱子,支撑阶梯上的数个平台。伊文思为了不让“大阶梯”塌垮,用钢筋水泥予以加固,虽然这种“复原”遭到批评,但使“大阶梯”得以保存至今。
对于这个富丽堂皇的大建筑,德国学者沃德利克却持有异议。他在1972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提出,这个建筑绝非王宫,而是王陵或贵族坟墓。在他看来,那些被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是贮粮、油、酒的大陶罐其实是盛尸体的葬具,里面注满蜜糖以防腐;壁画象征灵魂转入来世,并且把死者在幽冥世界所需物品也画在上面;王宫中精细复杂的管道也是应防腐所需而铺设。这位德国学者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理由:首先,从建筑物的位置看,此地很开敞,易于四面受敌而无从防守;其次,此地缺少泉水,要从外面引入,居民不够饮用;再次,那些所谓的御用房屋,大都潮湿、阴暗,讲究生活情趣的米诺斯王族竟会选择这样的地方做居所吗?另外,若真是王宫,为什么在王宫范围内却没有厨房、马厩之类的房舍?难道这里的居民不需要食物和交通工具吗?沃德利克的观点与伊文思的截然相反,且所描绘的画面令人毛骨悚然,但是,近百年的考古发掘又表明,这里从未发现过墓葬之类的遗迹或尸体。这一点又该做何解释呢?
米诺斯的建筑令人惊叹迷惑,而米诺斯的壁画则令人心旷神怡。那些生气勃勃、充满现代情趣的壁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裕、安闲、友善、文雅的米诺斯社会。米诺斯壁画的颜料是未干时涂抹上去的,色彩渗入墙壁,所以至今依然鲜艳如初。壁画题材多样,其中有一些是装饰性壁画,多以花草、海洋生物为内容,风格妩媚。在一间被称作“王后寝宫”的墙壁上,画了蓝色的海豚和五颜六色的鱼和珊瑚,色彩鲜艳,姿态生动,极为精彩。伊文思发掘出来的克诺索斯青铜时期壁画,描绘运动员在牛背上跳跃之情景。
另外有许多壁画表现了米诺斯人的生活情景。中心庭院南侧宫墙上有一幅名为《戴百合花的王子》的壁画,画中的王子如真人大小,头戴百合花和孔雀羽毛的王冠,过肩的头发向外飘拂,脖挂金色百合串成的项链,身着短裙,腰束皮带,风度翩翩地向前走去。一幅名为《纤细壁画》的壁画,则在画中央画了几个坐着的宫女,她们神态从容,穿着各色服装,头发迷人地披在肩上,佩戴着项链和头饰,华丽妩媚。最动人心弦的是被称作《斗牛》的壁画,图上的那头牛正向前猛冲,牛的前方站有一个少年,正用力按住牛角;牛身后的少年则双脚离地,双手扬起,把一名红装少女弹向空中,少女则稳稳倒立在牛背之上。这是杂技表演还是一种宗教仪式?其中的含义至今不明。
另外,米诺斯人的宗教问题也是米诺斯社会令人费解的地方之一。许多考古学家认为,米诺斯许多壁画和雕塑表现的是女神或女祭司,他们相信,米诺斯人心中的上帝是女神,女人在米诺斯的宗教礼仪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米诺斯的女神或女祭司,常常手握毒蛇或双叶斧,这种双叶斧在米诺斯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另外,米诺斯的宗教似乎与牛也有不解之缘。米诺斯王宫出土了许多有关牛的图画和物品,如前面提到的《斗牛》图,牛头形的酒杯、公牛塑像、牛角装饰的大门和坛罐等。牛与米诺斯的宗教有什么联系?米诺斯人为什么要供奉手握毒蛇的女神?他们信仰、畏惧的是什么?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米诺斯的宗教也可能有其阴暗的一面。米诺斯人原来一直被看成是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最近的考古发现却使这种形象蒙上了淡淡的阴影。1979年,考古学家在一座小建筑物里发现了四具尸体,其中三具在地震中被震得粉碎,剩下的一具是一个18岁的男子,像是被捆绑着做献祭仪式,礼仪刀具横放在他身上。4年后,考古学家在克诺索斯西北的一个地窖里又发现了两具儿童骷髅,一个8岁,一个11岁。这两个儿童是在祭礼上被杀的,而且肉还用刀子从骨上剔下。这些新的发现,迫使人们对米诺斯文化重新进行审视。
文明衰亡之谜
正当米诺斯帝国如日中天之际,公元前1470年左右,破坏和毁灭突然降临,克里特岛上的城市几乎同时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久,这个称雄一时的海上霸国消失在海涛和风声中,只留下一些悠远神秘的传奇故事。三千多年前在地中海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克里特文明最后突然神秘消失,是谁毁灭了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古代文明的蒸发?这一切具体又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困扰考古学界多年的难解之谜。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米诺斯霸国的毁灭与米诺斯远征西西里有关。传说米诺斯为寻找德达鲁斯而来到西西里,被年轻美丽的西西里公主烫死在浴缸中,米诺斯霸国群龙无首,从此湮灭无闻。伊文思则认为,米诺斯文明毁于地震。1926年的一次克里特大地震,给伊文思以强烈印象,他写道:“一阵沉闷的吼声从地下迸发出来,像一头激怒的公牛被蒙住眼睛挣扎时发出的那种吼叫。”他认为此解释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克里特岛和其他爱琴海岛屿经常有地震发生,是地震使米诺斯文明走到了尽头。此外,这个原因也有助于解释地下迷宫中“牛首人身”怪物的传奇故事。
20世纪中期以后,更多的自然灾害证据被发现,一些考古学家提出,是桑托林火山爆发导致了米诺斯文明的毁灭。桑托林火山距克里特岛约130公里。1967年,美国考古学家在该岛60多米厚的火山灰下挖出了一个古代商业城市,该城市遗迹表明它与米诺斯人有密切的贸易和文化联系。经研究表明,桑托林火山曾在古代有过一次猛烈的爆发。这次火山爆发不仅给克里特岛带来了致命的尘埃雨,极大地损害了岛上的农业和畜牧业,而且火山喷发引起了巨大的海啸,滔天巨浪毁坏了海港城市,也摧毁了克里特人统治海洋的命脉——船队,克里特陷入了一片荒芜之中。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桑托林火山爆发约在公元前1645年,另外桑托林火山的爆发似乎也不可能达到毁灭克里特岛的能力。
考古学家更倾向于认为,是人为原因而不是单纯的大自然毁灭了米诺斯文明。从考古发掘来看,米诺斯文明是人类暴行的牺牲品,并且是越海而来的异族入侵毁灭了它。但谁是入侵者呢?很多考古学家认为,米诺斯文明毁于希腊大陆上的阿该亚人之手。阿该亚人是剽悍好斗的民族,他们在迈锡尼、梯伦斯修筑了坚固的城堡,统治着周围的民族,逐渐成为米诺斯人最危险的对手。约在公元前1470年到公元前1380年,阿该亚人大举入侵克里特岛,统治了克诺索斯。在此期间,迈锡尼占领者用“线形文字B”取代了“线形文字A”。而从考古发掘来看,米诺斯人似乎并不是一个好斗的民族,也许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们最终的覆亡。不过,这里仍然存在疑问:即使阿该亚人再骁勇善战,但他们要征服此时号称海上霸国的米诺斯又谈何容易?他们是如何征服米诺斯的?也许,米诺斯文明的毁灭另有隐情。
而如今,一段在地下埋藏数千年的橄榄枝有望成为解开这个谜团的钥匙。在2006年4月28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丹麦科学家的论文说,毁灭整个克里特文明的可能是1万年来最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瓦尔特·弗里德里希根据从克里特岛附近的锡拉岛上发现的一段橄榄枝,验证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克里特文明是毁于一次空前规模的火山喷发及其引发的大海啸。科学家说,大约3600多年前,锡拉岛上一座火山突然猛烈喷发,其喷出的烟柱上升到高空,火山灰甚至随风飘散到格陵兰岛、中国和北美洲。火山喷发还引发了大海啸,高达12米的巨浪席卷了距离锡拉岛100多公里的克里特岛,摧毁了沿海的港口和渔村,而且火山灰长期漂浮在空中,造成一种类似核大战之后的“核冬天”效应,造成此后几年农作物连续歉收。克里特文明可能因此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迅速走向衰亡。
弗里德里希的另一重要成果在于更加准确地确定了克里特文明消失的时间。此前,一些考古学家通过把克里特岛文物与古埃及新王朝时期文物做比较,间接推断克里特文明灭亡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此次发现的橄榄树枝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加准确地确定火山喷发的时间。经鉴定,这个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1627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间。
虽然只是把克里特文明灭亡的时间向前推了100年左右,但其给历史学界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西方文明史的起源部分可能要因此改写。此前,科学家认为,克里特文明与古埃及新王朝有着密切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受到古埃及文明的影响。然而,最新确定的时间表却否定了这种看法,因为古埃及新王朝开始于公元前16世纪,而那时克里特文明已经不复存在。
总之,米诺斯文明毁灭了,这个历史悠久、强盛一时的海上霸国消失在蔚蓝色的地中海中。但是它所创造的文明并没有终结,希腊大陆上的迈锡尼继承了它的文化传统,成为爱琴文明新的中心,欧洲文明又开始了新的进程。暮色苍茫中的米诺斯古文明的迷宫神秘莫测,相信有一天我们能真正发现打开迷宫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