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新的导师
很快,这个国家上上下下就都知道来了一位先知,他讲授一种新奇的学说,宣扬世界上的所有人,而不仅仅是犹太人,都是一个仁慈上帝的子女,因而彼此都是兄弟姐妹。
耶稣在朋友的陪伴下,从迦拿来到了迦百农。
迦百农是不久前刚刚在加利利海北岸建立起来的一座小村庄。彼得和安德烈这两位渔民的家就住在那里。耶稣为寻找上帝的灵魂和人类的灵魂而开始他那伟大的旅行时,彼得和安德烈放弃了自己的职业,追随在耶稣左右。
他们在迦百农待了几周,然后决定前往耶路撒冷。
他们去那里有两个原因。
首先,逾越节已近在眼前。在当时,所有犹太良民都有义务在圣殿附近过节。
其次,去耶路撒冷将使耶稣有机会了解那里的人们对他的看法如何。
尽管真正的耶路撒冷人公开鄙视加利利人,嫌他们不像那些在圣殿里礼拜的人那般虔诚,但加利利人实际上很随和,愿意接受新的思想。也许他们并不总是满怀热情,但是他们可以做到彬彬有礼。
相反,由法利赛人主宰的耶路撒冷则是旧的信仰的坚固堡垒。在那里,不宽容被提升为民族的美德,对持异议者绝无任何怜悯。
耶稣平安地到达了耶路撒冷,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阐述他的思想,就被迫匆忙离开了这座城市。
很久以前,每当人们希望获得神灵的保佑时,就把抓来的俘虏杀掉,奉献给神灵。
后来,随着文明的出现,用于祭祀的人换成了牛和羊。
到耶稣诞生的时候,犹太人仍向耶和华奉献动物。
有钱人家杀一头牛,把肉和膘置于圣殿的祭坛之上焚烧,能吃的部分则送到祭司们的厨房里。
没钱人家就买一只羊羔,如果连羊羔都买不起,就买一对鸽子,割断它们的喉咙。人们这样做是因为抱着一种奇怪的信念,认为像这种无益的屠杀行为能够取悦于不久前刚刚以无限的关怀创造了这些动物的上帝。
现在,大部分犹太人都生活在国外,他们不愿意放弃亚历山大和大马士革的舒适生活,回到窄小黑暗的耶路撒冷街道。仅埃及一地,就居住着五十万犹太人。既然如此,也就需要饲养大量的家畜,以供那些无法从遥远的地方一路赶着自己的家畜前来祭祀的人之用。
很多年以前修建圣殿时,用于祭祀的牛和羊都是在圣殿大门外的街道两旁出售的。后来,为了进一步方便顾客,卖家畜的把牛羊赶进了圣殿的院子。钱商也跟着进了院子,他们坐在木桌后面,为顾客把巴比伦金币,科林斯的银币等外币换成犹太钱币。
这些商人并无不恭之意。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做什么。这个不良的习俗形成得非常缓慢,没有人觉察得出来。
耶稣刚刚从平静的加利利山谷走出来,心思还在那些远离买卖和交易的问题上。在他看来,让牛羊和钱商进入圣殿的院子,就是对神灵的亵渎,就是犯罪。上帝的房子变成了喧闹的市场——这样的事情岂能容忍!
他抄起一条鞭子,把闲杂人全都赶出了圣殿,牲畜也一并赶了出去。耶和华的房子洗清了它的耻辱。
爱凑热闹的人争先恐后跑来看热闹。
许多人认为耶稣是对的:就是不应该把圣殿当牛棚用。
然而也有人大为不满。的确,一个如此神圣的地方这么乱哄哄的,也许是有些不像话。可那也轮不上一个不知名的年轻人在这里大吵大闹。一个外省来的人怎么可以把堆着钱币的桌台掀翻,让那些可怜的钱商满地爬着捡钱呢!
还有的人不知如何处理。尼哥底母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个坚定的老法利赛人是大公会的成员。他不愿让人看见他与一个在神圣的地方表现失态的人在一起,但他又想知道这个胆敢如此鲁莽行事的人究竟是谁。
所以天一黑,他就派人去找耶稣,让耶稣到他家里来。
耶稣接受了邀请。尼哥底母与耶稣交谈后相信,虽然耶稣的行为有些过激,但却是出于至诚。了解到耶稣在加利利的所作所为,尼哥底母对这个年轻的拿撒勒人产生了好感。
王宫对任何打破安宁的事件都十分敏感。家畜商和钱商们则肯定会挑唆人们反对这个精力旺盛,不尚空谈的先知。因此尼哥底母劝耶稣赶紧离开耶路撒冷。
耶稣就这样走了。他和朋友们一起经撒玛利亚返回加利利。
正如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撒玛利亚有邪恶的温床之称。其实撒玛利亚得此名声实在冤枉。
多少个世纪以前,撒玛利亚是古老的以色列王国的一部分。以色列亡国后,居民被驱赶到亚述,他们遗弃的土地交给了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和小亚细亚的移民。这些移民与少数留下来的犹太人组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就是撒玛利亚人。
在真正的犹太人眼里,居住在撒玛利亚的人都是卑鄙的小人。一个冷酷的法利赛人称呼来自示剑或示罗的移民所用的“撒玛利亚人”一词,其轻蔑和侮辱的意味远远超过美国俚语里面用于称呼外来人的贬义词,如“意大利佬”、“匈牙利佬”、“犹太佬”等。
因此,每当犹太人不得不去大马士革和腓力恺撒城时,都是匆匆而过,尽量不与当地人接触。
耶稣的朋友们都是严密的摩西律法的忠实信徒,他们也对“卑鄙的撒玛利亚人”怀有同样的偏见。
他们必须上一课。
耶稣经过撒玛利亚时不仅在路旁停留,而且还态度和蔼地同几个撒玛利亚人交谈。有一次,他甚至坐在一口井旁边向一个撒玛利亚妇女讲解他的思想。
当耶稣的门徒来到跟前听他们谈话时,他们发现这个撒玛利亚妇女竟比那些自诩对律法最虔诚、最热忱的犹太人更能理解老师的话。
这是他们第一次昕老师讲授博爱的原则。耶稣作为先知的生涯由此开始。他是一种新的信仰的先知。
他使用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的时候,他给门徒们讲故事。
但是他很少说教,往往一个词,一个暗示,就足以让人明白他的内心思想。
耶稣天生就有教师的才能。他是个出色的教师,所以他能理解人的心思,他能帮助许多无力自助的人。
自古以来就有人能够对患病的人发生影响。他们并不能治愈受伤的骨头,也不能一抄脑袋就把瘟疫制止住。但是世人都知道,想像对于疾病能够产生巨大的作用。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有什么病,我们就会感觉到难受。但只要有人能够说服我们相信,我们的自我诊断是错的,难受的感觉立刻就会消失。
这种说服的才能常常赋予单纯和蔼的人。他们可以获得患者的信任。因此尽管他们对医术一窍不通,也能治好患者的病。
耶稣那诚恳的面容和纯真的气质能够使人产生信任感,因此他当然能够帮助那些自认为有病而前来向他求医的人。
当人们听说那个年轻的拿撒勒人是先知,是弥赛亚,可以让人暂时解除病痛的时候,男女老少便从四面八方赶来,请求耶稣恢复他们的健康。
但凡传说都免不了锦上添花。有关耶稣返回加利利的传说把这次旅行描绘成一名神医的凯旋。
先是在回迦百农的路上,一个富人的孩子被当地医生宣布患了不治之症,结果让耶稣治好了。
接着是彼得患有严重热病的丈母娘,转眼之间就好了许多,能够起床为客人做饭,还把饭端到客人的桌前。
再往后,患者源源不断。有的自认为是残废,让人用担架抬来;有的患怪病多年;还有各种各样的病人,他们只需要一句能够打消疑虑的话,便踏上了康复之路。
类似这种起死回生的故事,不论是真是假,无疑在加利利引起了极大的兴奋和好奇,并且很快就传到了耶路撒冷。
然而法利赛人却不能完全信服。他们当然感谢耶稣为他们的同胞解除病痛,但是他们又觉得耶稣有些事情做得太过分了。耶稣不分内外,曾为一个罗马军官的仆人和一希腊妇人的女儿治过病;耶稣曾为一位偏要在安息日患病的老妇人解除了病痛;耶稣还允许绝望的麻风病患者摸他的衣服,以缓解他们的痛苦。
此外,耶稣还接受一名受罗马人聘用,上大迦百农做税吏的人做自己的学生,这就犯了大忌。几位好心人告诉耶稣,这简直就是对受难祖国的背叛。
然而尽管耶稣感谢他们好心相劝,却不承认自己做了什么错事。
在耶稣看来,不论男人还是女人,税吏还是官员,圣人还是罪人,都是平等的。耶稣对他们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