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心理学基础与入门

一、神经元与心理

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具有感受刺激与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有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轴突和树突两种。

神经元结构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是由细胞体、细胞突构成的。细胞体在形态、大小上有很大差别,有圆形、垂体形、菱形和星形等,直径约在4~150毫微米。细胞体的最外层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的结构尤为复杂,包含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其中神经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细胞突是指细胞向外突出的部分,分树突和轴突两种。树突的形状如树的分支,其作用是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长度差别较大,其长度从十几微米到1米多。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其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里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其传导速度约每秒3~120米。

神经元的分类

神经元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一般将其分为三种:

1.传入神经元(afferent neuron)

传入神经元是传导感觉冲动的,胞体在脑、脊神经节内,多为假单极神经元。神经纤维终末在皮肤和肌肉等部位形成感受器。

2.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

也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 neuron),是传导运动冲动的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和植物神经节内,其突起构成传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终末,分布在肌组织和腺体,形成效应器。

3.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

也称联合神经元(association neuron)是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神经元,是多极神经元,人类神经系统中,最多的神经元,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内,其突起一般也位于灰质。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兴奋功能:神经元有接受刺激而进入活动状态的功能;

整合:细胞体把各方面传来的兴奋加强或减弱。

传导:细胞体把整合后的兴奋,作为神经冲动沿着轴突向下一个神经元传导。

一个神经元不能单独执行神经系统的机能,各神经元必须互相联系。对脊椎动物来说,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没有细胞质相连,仅仅是互相接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特化的相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之间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突触由三部分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神经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化学物质一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兴奋达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内储存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释放出来。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另一种化学物质——受体联系在一起,从而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了神经兴奋的传递。突触的这种传递,是感知活动的物质基础,使人能够感受到外界和体内发出来的各种信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分出许多突触体,并且可与多个神经元的胞体或胞突形成突触。根据接触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胞体突触、轴突—轴突突触。

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冲动是细胞内信息传递的方式,神经冲动的传递有两种:一是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二是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细胞间传导。

每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些神经细胞的树突和细胞体接触,这个接触区叫做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以及前后膜之间的间隙组成。突触按其所连接的细胞上的部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轴突一树突型突触;另一类是轴突一胞体型突触。突触间隙的宽度,从几十埃(1埃=千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埃不等。神经冲动就是从轴突通过这两类突触触一个细胞的树突或细胞体,信息因此在细胞间得以传递。前一个神经细胞的电冲动,有可能直接跨越小的间隙向下传递,这种突触叫做电突触;但在大的间隙之间,只能借助各种化学物质进行传递,这种突触就叫化学突触。高等动物特别是人的脑内,突触的主要类型是化学突触。化学突触其实起了类似电话的作用:两个人距离很近时,可以直接交谈;距离远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话,将声音转化后,最后再将信号还原为声音。不过,突触并不是起简单的还原作用,还起到了整合信息的作用。神经兴奋在突触传导时会爱到加强或减弱,外界的各种信息在突触处得到了初步的整理。

神经元不放电时,“静息”状态被称为静息电位。当受到其他神经元的激发时,神经元要么去极化(细胞内电位负性减弱),要么过极化(细胞内部电位负性增强)。当神经膜收到来自其他细胞的信号时表面电位的变化称为渐变电位。如果去极化的渐变电位累积超过一定阈限,神经元开始放电。这种动作电位导致神经递质及类似物质的释放。这些化学信使由其他神经元的细胞膜受体接收,结果导致兴奋或抑制。

二、中枢神经系统与心理

各种各样的神经元经过复杂的联系构成复杂的机能系统,就是神经系统。由于结构和机能不同,可以将神经系统分成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

脊髓

脊髓系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全长41~45厘米。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锥形,终于第一腰椎下缘(初生儿则平第三腰椎)。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为脊神经)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

脊髓主要作为中继站,将来自躯体各部分感觉神经元的信息中继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并将指令传回肌肉和器官。

(一)脑的结构

人脑包括:大脑、间脑、(丘脑、下丘脑)、中脑、脑桥、小脑、延脑等。

1.延脑

这是与脊髓上端相连接的部分,是脑的低级部位。是调节循环、呼吸、吞咽、呕吐和分泌唾液等功能的基本生命中枢。

2.脑桥

它在延脑上方,位于延脑和中脑之间。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中脑

它位于丘脑底部,小脑、脑桥之间。主要功能是调节头部的一些反射活动,如瞳孔反射、眼肌运动、咀嚼运动等。

延脑、脑桥和中脑组成脑干。在脑干中央部的广泛区域内,神经纤维纵横穿行,交织成网状,通常将这个灰白质交织的区域称为脑干网状结构。人体感受器接受到的适宜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脑干网状结构,一是沿特异投射系统传向大脑皮层;一是沿上行激活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弥漫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因此,网状结构的非特异投射系统对维持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性,保持觉醒状态是很重要的。在此基础上,特异投射系统才能引起特定的感觉。

4.小脑

它在脑干背面,分左右两个半球。主要功能是维持肌肉紧张程度,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等。

5.间脑

位于中脑上方,大脑两半球的下部,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人体传入冲动的中继站,来自全身的各感觉器官的传入纤维(除嗅觉外)均通过这里再传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等感觉。丘脑还对睡眠和觉醒有重要作用。下丘脑是调节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还对控制情绪活动起重要作用。如用微电流刺激下丘脑的某些部位,可以产生快感;而刺激另一些部位,则产生痛苦和不愉快的情绪。

6.大脑

位于间脑之上,分左右两个半球,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大脑主要由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三部分组成。大脑皮层是指大脑两半球表面的灰色皮层,厚度平均约2.5毫米,分为六层。这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感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和运算的中枢。

(二)大脑皮层机能及分工

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作回。大脑皮层就是由这些沟、裂和回组成地,展开面积约有2200平方厘米。其中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大脑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几个区域。大脑皮层的各部分在机能上是有分工的,主要分为:

1.感觉区

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如视觉位于枕叶内,听觉区位于颞叶内,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中央后回)。

2.运动区

主要位于额叶的中央前回。

3.言语区

它由较广泛的大脑皮层区组成。在左半球颞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有一个言语运动区。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有一个言语听觉中枢。它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在顶叶交界处,有言语视觉中枢,损坏这个区域将出现理解书面语言的障碍,病人看不懂文字材料。

4.联合区

人类的大脑除了具有上述机能不同的区域外,还有范围广泛具有联合机能不同的区域,称为联合区,它是更复杂更高级的心理活动的皮层区。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两者之间通过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的束——胼胝体连结沟通,并以每秒传递40亿个神经冲动于两半球之间。这种高速高频的神经冲动的传导,保证左右半球在机能上的协调统一,使得大脑作为一个整体得以适应其内外环境的变化。但是,人的大脑两半球并不是均等地支配人的活动,大脑两半球机能存在着分工。人们进行不同的活动,大脑两个半球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科学家通过解剖脑变的患者,追踪研究“裂脑人”、“半脑人”,通过测量正常人大脑的血流量以及监视大脑葡萄糖消耗情况等,对大脑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大脑左半球主要控制与语言关的活动,包括控制与调节言语的功能、阅读理解书面语言功能、书写文字的功能等;控制数学运算的功能(右半球有低级的运算功能,只能做二十以内的加法)。思维活动的特点是:分析性、逻辑性、辐合性,与智力活动的关系密切等。大脑右半球主要有控制空间知觉的功能,包括空间定向,平面与立体图形的感知,深度知觉;辨别各种颜色;音乐感知等;能够识别一些文字,但不能以口头方式表达。思维活动的特点是:直觉性、综合性、发散性,与创造性活动关系密切。大脑两半球机能虽然存在差异,各有分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人要完成一个整体性活动,需要两者之间协同配合,密切合作。而且,在机能上每一半球都有一定的代偿另一半球的能力。先天遗传的因素为大脑半球机能分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后天环境的作用则将这种可能性转化成现实性。

(三)关于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1.定位说

脑功能的定位说(Localization theory)始于加尔(F.J.Gall,1758~1828)等人提出的颅相说(Phrenological theory)。这一学说并不是科学的,颅骨的外部特征与大脑皮层机能之问并非是严格对应的。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Paul Broca,1842~1880)解剖了一名失语症病人,发现他的左侧额叶发生病变。1874年,威尔尼克对失语症的研究发现,颞叶损伤的病人说话流畅,但所说的话没有意义;病人有听觉,但听不懂别人话的意义。二十世纪50年代,加拿大医生潘非尔德用电极刺激病人颞叶的某些部位,病人回忆起童年的一些事情。另外,科学家还发现,杏仁核和海马与记忆有关。

2.整体说(Wholistic theory)

19世纪中叶,弗罗伦斯(P.Flourens,1974~1867)切除鸡和鸽子的小块皮层后,动物开始很少运动,不吃不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能康复到正常。20世纪中叶,拉什利(K.S.Lashley,1890~1958)对白鼠进行的走迷宫实验发现,对白鼠大脑损伤后,其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损伤部位无关,而与损伤面积关系密切(相关为0.75)。由此,他认为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3.机能系统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1902~1977)对大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发现,脑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一系列活动过程的障碍。由此,提出大脑活动的三机能系统说。

第一机能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组成。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第三机能系统是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4.模块说

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Fodor,1983)。该学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的并相对独立的模块(module)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三、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周围神经系统分布在人的全身。分布在头部的12对脑神经,控制人的视、听、嗅、说、吞咽等活动;分布在四肢和躯干部的31对脊神经,主要是控制四肢和躯干的运动;植物神经主要是起传递信号和神经冲动的作用。它一方面把感觉器官得到的信息通过传入神经向效应器官传递;另一方面,把来自中枢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向效应器官传递。

周围神经系统的构成

(一)脊神经

脊神经有31对,其中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每条脊神经的开始部分都有两根:后根(也叫背根)和前根(也叫腹根)。后根是由传入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冲动由这些纤维从各个有关器官传入脊髓。所以后根是感觉神经(即传入神经)。后根上有一个膨大处,叫做脊神经节,就是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聚集的部位。感觉神经元所伸出的轴突与脊髓后角的中间神经元相联系。

前根是由传出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冲动由这些神经纤维从脊髓传到各个有关器官,所以前根是运动神经(即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聚集在脊髓的前角。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成为一条脊神经。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到,每条脊神经都是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合成的,所以脊神经是混合神经。

脊神经出了椎间孔以后,立即分为前支和后支,每一支内都含有传入和传出两种神经纤维。后支较细,支配背部肌肉的运动和背部皮肤的感觉。在前支当中,只有胸神经是一根根地在肋骨下缘行走,形成肋间神经,支配胸壁和腹壁的皮肤和肌肉。其余脊神经的前支,都是与邻近的几根神经结合起来,形成为神经丛,如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等。从各个神经丛再分出许多神经,分别分布到颈部、上胸、上肢、下肢和会阴部的皮肤和肌肉等处。这些神经受到损伤,会引起它们所支配的肌肉瘫痪、感觉麻木或者疼痛,如坐骨神经痛就是常见的神经丛受损伤的症状。

(二)脑神经

脑神经也称“颅神经”,从脑发出左右成对的神经,共12对,依次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12对脑神经连接着脑的不同部位,并由颅底的孔裂出入颅腔。这些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其中迷走神经还分布到胸腹腔内脏器官。各脑神经所含的纤维成分不同。

按所含主要纤维的成分和功能的不同,可把脑神经分为三类:一类是感觉神经,包括嗅、视和位听神经;另一类是运动神经,包括动眼、滑车、展、副和舌下神经;第三类是混合神经,包括三叉、面、舌咽和迷走神经。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在一些感觉性神经内,含有传出纤维。许多运动性神经内,含有传入纤维。脑神经的运动纤维,由脑于内运动神经核发出的轴突构成;感觉纤维是由脑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构成,其中枢突与脑干内的感觉神经元形成突触。1894年以来,先后在除圆口类及鸟类以外的脊椎动物中发现第“0”对脑神经(端神经)。在人类由1~7条神经纤维束组成神经丛,自此发出神经纤维,经筛板的网孔进入鼻腔,主要分布于嗅区上皮的血管和腺体。

(三)植物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是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组织的传出神经的总称。心肌、平滑肌和腺组织的活动与身体的营养、生殖等机能有关,这类机能常被称为身体的“植物性”机能,因此,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组织的传出神经也就被称之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虽能起调节作用,但这种调节作用一般可以不受意志的影响,而“自主地”发生作用,因此也可称之为自主神经系统。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活动不能影响心肌、平滑肌或腺体的机能。害羞引起的脸红,害怕引起脸色发白,紧张引起发汗等,都是心理活动通过“自主”神经影响血管、汗腺等器官所产生的结果。

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所控制的一些内脏器官,在去掉它们的神经支配之后,常常可以继续表现它们的内在自动活动能力,例如,去掉了神经的心脏,可以表现明显的自动节律性。但是,没有神经的心脏,不能随身体活动的变化而调整其搏动的强弱快慢。由此可见,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经常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使器官活动能够更好地适应身体的活动情况。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是以什么方式保持机体的完整统一、如何实现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一)反射与反射弧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在1863年出版的《大脑反射》一书中指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按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什么是反射呢?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律性的应答。例如,一个饥肠辘辘的人闻到扑鼻的香味,口里唾液增多,即香味作用于鼻这个感受器,由嗅传入神经传递到脑中枢,经过分析综合后,由传出神经将冲动信号作用于唾液腺,于是唾液腺就开始分泌唾液。

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来完成的,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脑和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和腺体等)五部分组成的。近期的科学研究表明,反射弧的最后环节并不意味着反射活动的结束。在通常情况下,由效应器产生的反应活动又将成为一种新的刺激物,重新引起一定的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返回到中枢,这个过程叫“反馈”。中枢神经系统根据这种反馈信息,就能对效应器的活动进行进一步的调节,保证有机体活动的连续性、完整性与准确性。

(二)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指先天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婴儿出生时就会啼哭,东西放进嘴里就会吮吸,异物进入鼻孔就打喷嚏等,都是无条件反射活动。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联系,这类反射活动不需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是人和动物所共同具有的。这类反射在中枢的低级部位就可以实现,又被称为本能的或种族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形成的反射。例如,打过针的幼儿再见到穿白工作服的人产生惧怕情绪;被蛇咬伤的人就可能出现“十年怕井绳”的现象。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暂时接通的。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等动物,虽然也能建立初级的条件反射,但是在高等动物身上,条件反射的建立通常需要经过大脑皮层才能形成。在已建立的一级条件反射基础上,高等动物还可以建立二级、三级甚至更多级的条件反射。人还可以建立以语词为信号刺激物的条件反射。

(三)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1.经典性的条件反射

俄国近代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罗夫发展了谢切诺夫的反射说,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他的这一学说被称为经典性的条件反射说。

巴甫罗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建立在以狗为实验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的。在实验室内,狗被绑在实验台上,在狗的腮部开一个小口并安装一漏斗,以便对流出的唾液加以收集测量,待狗的伤口愈合后进行实验。

其实验过程如下:首先,给狗喂食物,狗立即分泌唾液。这是食物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射,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物。然后,让狗听见铃声或看见灯光,这时狗并不分泌唾液,这里的铃声和灯光是无关刺激物。接着,给狗喂食物的同时,给予铃声或灯光,狗分泌唾液,这一过程重复多次。最后,食物不出现,单独给予铃声或灯光,狗也同样分泌唾液。这就说明条件反射已经建立起来。这时候,原来的无关刺激物铃声或灯光,已变成食物的信号,成为条件刺激或信号刺激物了。

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是大脑内神经联系接通的过程,是无关刺激铃声或灯光在大脑皮层内引起的弱兴奋区,与无条件刺激物如食物在皮层内引起的强兴奋区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条件反射建立后,必须用无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才能巩固。如果长期不予以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消退,大脑皮层已建立的联系就会中断。

2.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实验研究而提出的另一种条件反射理论。这个实验是在他自己设计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实验以白鼠、鸽子等为对象。将白鼠或鸽子放到“斯金纳箱”中,开始它四处乱跑,偶然碰到杠杆,杠杆与进食的机械相连接,一粒食物就会掉进箱子里。经过多次反复,白鼠或鸽子从进入箱子内到碰杠杆所用时间越来越短。最后,它们终于学会了准确地操纵杠杆,主动去获取食物。这说明动物在碰压杠杆与获取食物之间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操作性条件反射已经形成。在这里,食物对于白鼠或鸽子压杠杆动作来说是强化刺激物。在人类的活动中,表扬、鼓励等都可以起到强化刺激物的作用。

3.两种条件反射之间的关系

两种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比如它们都是随强化次数的增多而巩固,随强化的消失而消退。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两种条件反射在形成的具体过程以及形成条件等方面是存在差别的。第一,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自主的、随意的行为;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不自主的、不随意的,主要是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第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是刺激物出现在前,有机体反应在后;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是有机体反应在前,强化物出现在后。

4.两种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依刺激物的性质不同可将条件反射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条件反射系统,例如,狗见到食物分泌唾液、受过训练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学生听到铃声走进课堂,等等,这都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在这种反射系统的基础上,只能形成对现实的直接反映,如感觉等。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中的词汇(第二信号)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系统。如“谈虎色变”,尽管老虎这一具体形象没在眼前,但如果有人以前受到老虎伤害或者看到、听到过老虎伤害他人,在听到“老虎”这一词时也可能大惊失色。动物没有也不可能掌握人类语言,所以它们也不可能建立以语言为信号刺激的反射系统。人的心理活动是第一信号、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第二信号系统形成的基础;反过来,第二信号系统又对第一信号系统起支配和调节作用。

四、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是由许多内分泌腺体所组成的。它包括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内分泌腺不同于外部腺体(如泪腺和汗腺),它们是无管腺体,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并带到全身。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有密切的联系,它们作为体内组织的一部分,和其他内脏器官一样,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同时有些腺体则形成统一的自行维持的系统,它们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内分泌系统对人体生长,生理平衡维持和某些心理活动有重要的作用。在个体发育、性别形成、性和母性行为以及在情绪和应激状态中,是重要的调节机制。这一节主要阐述与心理活动关系密切的几种腺体。

垂体腺

垂体腺也称脑垂体。这是因为在脑结构中,它的名称是脑垂体,后来发现它本身也是一种内分泌腺体,它分泌的激素参与到其他腺体的活动中去,因此又被称为垂体腺。垂体腺位于丘脑下部,是两个分开而又紧密靠着的腺体,称为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垂体后叶完全为下丘脑所控制,它所产生的抗利尿激素控制尿的分泌速度和分泌量;它还间接控制血压,并影响分娩和乳汁分泌。由于下丘脑的作用,在一定的情绪影响下,排尿、血压均可引起变化。

事实上,分娩和排乳也受情绪的影响。垂体前叶产生多种激素,也由下丘脑控制。垂体前叶释放的一种激素有直接效应,它直接影响身体生长的速度和持续时间,如果分泌过少会引起侏儒症,分泌过多则引起巨人症。垂体前叶释放的另一些激素则通过触发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影响与那些腺体有关的生理活动。例如,触发肾上腺分泌会引起在情绪性变化方面的垂体—肾上腺相互作用。

肾上腺

肾上腺位于肾脏的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的两个腺体组成。肾上腺对有机体的应激状态,行为和情绪有重要的影响。

(一)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与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系统的活动紧密联系,它能激活有机体使之处于准备应急的状态,引起出汗,心率加速,外周血管舒张,胃肠血管收缩等与交感系统活动类似的现象。肾上腺素还作用于网状结构的某些部位,从而激活交感系统,再次激活肾上腺分泌,由此形成一个维持生理激活的循环,这就是为什么在刺激因素消失后,情绪激动状态会持续存在一段时间而不能立刻消失的原因。去甲肾上腺素具有与肾上腺素类似的作用。特别由于去甲肾上腺素是交感系统中的神经递质,它直接促进交感系统的活动。

肾上腺髓质的活动是受交感系统控制的,在交感系统与肾上腺髓质之间有着互相协调的相互作用。例如在情绪性刺激作用下,交感系统同时刺激内脏器官和肾上腺髓质。神经刺激激起内脏器官立刻进入紧张活动,而激素起动较慢,但维持较长时间的效果,以保持肌体活动处于维持需要的状况。

(二)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它直接受垂体腺的调节。垂体腺前叶分泌的激素之一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在环境刺激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控制肾上腺皮质活动;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类固醇在血液中的含量又能反馈到神经中枢和垂体,从而调节垂体腺的ACTH分泌。肾上腺类固醇的分泌影响有机体生理效应,又通过中枢神经影响有机体的行为和情绪行为。然而通过“垂体腺—肾上腺”这一循环系统的自动调节,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维持恒定。

特别由于肾上腺类固醇的分泌水平有每日周期,可见有机体生物钟也在发挥着维持生理平衡的作用。至于肾上腺的功能对心理—情绪的影响,一般来说,情绪影响生理过程,其中包括对内分泌的影响;反过来,生理变化,特别是内分泌的变化又影响情绪。因此,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也是情绪控制的机制,人在一定的情绪起伏之后会恢复平静。但是必须注意到,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可以超过神经—内分泌自动调节的限度。在这种场合下,人所体验的情绪纷扰就会比较持久而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