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法维王朝如何走向灭亡?纳迪尔沙为何影响深远?
1709年,阿富汗人在坎大哈起义。一小股由阿富汗人和俾路支冒险分子组成的部队向西进军,并在古尔纳巴德(Golnabad)大败萨法维大军,并包围了萨法维首都伊斯法罕。1722年10月,伊斯法罕陷落,萨法维王朝末代君主退位,阿富汗领袖马赫穆德·吉尔扎伊(Mahmud Ghilzai)取而代之。至此,萨法维王朝灭亡。但是,阿富汗却没有足够的军队占领整个萨法维帝国。借此契机,奥斯曼帝国占领了萨法维西部一些省份,俄国人则开进里海南岸地区。在呼罗珊和法尔斯省,当地军阀自立为王。大规模的混乱和外族大肆瓜分盛行,伊朗似乎就要烟消云散,仿佛即将重蹈18世纪波兰被周边国家瓜分的覆辙。
阿富汗人将萨法维王室成员几乎屠戮殆尽,只有塔赫马斯普王子从包围中逃脱。他在波斯北部地区不断逃亡以躲避奥斯曼人和阿富汗人的追捕,这种逃亡持续了几年,直到1726年,他带领几支小规模军队出现在呼罗珊。在那里,他与拥有更多军队的当地军阀纳迪尔·库里(Nader Qoli)会合,二人合力拿下当地首府、素有“圣城”之称的马什哈德。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和招兵买马,他们浩浩荡荡开向阿富汗,通过三次战斗,大败其军,并于1729年末夺回了伊斯法罕。塔赫马斯普重回王位,登基称“沙”。但是很短一段时间后,纳迪尔就明显成为这片土地上真正掌握权力的人。1732年,纳迪尔罢黜塔赫马斯普。当了一段时间的摄政王之后,纳迪尔在1736年自立为“沙”。一系列针对阿富汗人和奥斯曼人的战斗胜利使纳迪尔的篡位成为可能。在战斗中,他使波斯疆域重回1722年之前的疆界。自立为“沙”后,他又继续东进。占领坎大哈后,纳迪尔带领军队在1739年进入莫卧儿帝国领土,打败莫卧儿国王并攻占德里。这场胜利使纳迪尔名声大噪,甚至震动了欧洲。纳迪尔在德里大开杀戒,屠戮了大约3万人(德里发生暴动后,一些纳迪尔的人被杀),同时他还把大量珍宝运回了呼罗珊,尽管经历了一些波折。
纳迪尔在军事领域的成功部分源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同样也与他精心准备、合理计划和军事创新有关。他的军队在阿拔斯大帝所做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首次将火器配发全军,使火器成为决定战斗胜利的主要武器。他建立了一支常备军,并且在训练和演习中全部使用火枪,他还(特别是在18世纪40年代)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炮兵部队。军队规模在18世纪20年代只有2万人,至40年代初期发展到最多37.5万人。这些发展耗资甚巨,有证据显示他为了供养军队在行政和财政方面进行改革。结合纳迪尔统治期间的其他特点,这些现象不免令人联想起当代欧洲早期编年史中的“军事革命”[尽管纳迪尔沙(1736—1747年在位)短暂的统治限制了这种所谓的革命]。从理论上讲,这一系列的发展措施在欧洲最终促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纳迪尔沙针对部族的改革政策可谓严苛无情,目的在于削弱各个部族的独立性,使其依附于他的意志并强化中央的管控,这也是发展措施的一部分,并且为20世纪礼萨沙的统治提供了一些预示(尽管礼萨沙的方法与之不尽相同)。
直到18世纪30年代末期,很多伊朗人都支持纳迪尔沙上位,因为他在阿富汗人起义和萨法维王朝崩溃的混乱之中重建秩序。当国家面对强敌和急需强有力的规则之际,纳迪尔沙以严苛的统治者和残酷却有能力的君王面目示人。他的许多政策,特别是宗教政策,都刻意区别于萨法维时期的混乱和失效的政策。他的政策甚至可以被解读成对于萨法维王朝晚期政府组织形式的一种批判。但是,他却是一个残酷的人。从印度凯旋开始,尽管他的威望和权势已经达到顶点,他的统治却呈现衰败之势。纳迪尔沙疑似患有肝病。1742年秋天,他弄瞎了儿子礼萨·库里·米尔扎(Reza Qoli Mirza)的双眼(因为他怀疑礼萨设计谋杀他)。自那之后,无尽的懊悔和无穷的恼怒,以及过量的酒精和恶化的肝病的双重刺激,导致他好似一个下行的螺旋体,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他向子民们征收重税,即使是最亲近的下属也不例外。一旦下属抗议或无力偿付,他便施以酷刑。不少民众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每况愈下。18世纪40年代中期,在接连不断的起义叛乱中,纳迪尔沙的统治土崩瓦解。1747年6月,纳迪尔沙被自己的贴身护卫杀害。
将纳迪尔沙的作为与欧洲的“军事革命”相提并论并不被所有的伊朗历史学家接受。他们通过一些事实证明纳迪尔沙的统治在当时令人厌恶。如果我们透过巴洛克时期的表象看其中的深刻内涵就不难发现,欧洲16世纪、17世纪、18世纪的战争史也许并不十分残忍和令人厌恶。纳迪尔沙的统治往往被史学家们所忽略。而这样做就有可能曲解那个时期历史发展的种种可能性,从而曲解那个时期和后续的现实。欧洲列强在19世纪对伊朗作威作福这一史实并非不可避免,历史中也存在着其他可能性。
纳迪尔沙死后,伊朗接连发生内战,经济崩溃,人民陷入贫困,生活悲惨不堪,人口大量移居他乡。据统计,伊朗人口从18世纪初的900万骤降到世纪末的600万。纳迪尔沙手下的一位军官卡里姆汗·赞德(Karim Khan Zand)统治了以设拉子为中心的伊朗南部和西部省份(他从未自称“沙”),并于18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稳定了局面。其他纳迪尔沙手下的军官们也纷纷在格鲁吉亚和阿富汗地区建立小国。18世纪80年代,位于南方的卡里姆汗的继任者们为了争夺霸权地位而与来自北方的恺加(Qajar)部落发生内战。最终,恺加部落在首领阿迦·穆罕默德汗(Agha Mohammad Khan)的领导下赢得胜利。阿迦1796年登基称“沙”。在某些方面,阿迦模仿了纳迪尔,不幸的是,阿迦像纳迪尔一样,也是通过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残忍手段上位的,其下场也类似纳迪尔,被自己人在1797年杀害。但是他的家族却牢牢占据王位。阿迦的侄子法特赫·阿里沙(Fath Ali Shah)继承王位并一直统治到18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