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低效率的努力换不来高质量的生活
相互矛盾的两种观点,都牢固地植根于我们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这是真正两难的选择……这是真正的困境。
拉什沃思·基德尔
Rushworth Kidder[1]
为什么那么努力,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迈克尔
她的眼泪来自多年默默忍受的痛苦,每一滴都饱含着来自尘封记忆的伤害。在我家的书房里,我坐在妻子盖尔(Gail)旁边,面对着这种突如其来的状况,我有些不知所措。我知道,再多的宽慰也抚平不了她的伤痕。
我和盖尔已经结婚40多年了,她一直是我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啦啦队队长。但是那天下午,她压抑的怨恨和遗憾终于爆发了。我想为自己辩解,但我终究还是识相地闭上了嘴。这个时候我应该保持安静,认真倾听。
几个小时前,我还和我的老板坐在托马斯·尼尔森出版社(Thomas Nelson Publishers)宽敞的C套房办公室里。墙壁书架上满满地陈列着公司出版的图书。扫视着那些直立的书脊,我感到很自豪。毕竟,我和我的团队写了很多书,其中还包括几本畅销书。与此同时,我还把这个公司曾经业绩最差的部门,转变成为眼下最赚钱的部门。
不过,老板这次叫我来,可不仅仅是为了夸奖我。他把手伸过桌子,递给我一张支票——这是一笔我从没见过的丰厚奖金。我把数字默念了两遍,这比我的年薪还要多!我用了好大力气才克制住给盖尔打电话的强烈冲动,我准备当面告诉她这件天大的好事,我知道她一定会高兴坏的。
还在很久以前,我们才刚刚开始共同生活的时候,我们之间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有五个孩子,开销很大,因此我负责努力工作,拼命赚钱,尽我所能养家糊口,而盖尔则负责家里的一摊子琐事。几十年来,虽然我们偶尔相互埋怨一下,但基本上还是一直守在自己正确的位置上。
我们各司其职,我去上班挣钱,拓展事业;盖尔料理家务,照看孩子。那时,我的事业几乎就是我的一切。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当我还要加班时,盖尔经常独自陪同孩子们。她从不在我背后抱怨我的缺席,恰恰相反,她还给孩子们解释:“爸爸肯定也想来,但他现在正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这么拼命工作,也都是为了我们。我们要为他感到骄傲才对。”
疏忽好像一种腐蚀剂,当你在一个方面产生了疏忽,其他方面的疏忽往往也会蔓延开来。那时候,我不仅忽略了我的家人,也忽略了自己的健康。我吃垃圾食品、无限期推迟锻炼,我还以为自己过得很好呢!
我每周一般要工作70~80个小时,常年穿梭在人来人往的机场,错过了太多的家庭活动。但是现在这些付出有了回报——我口袋里的巨额奖金证明,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当我再次核对这个数额时,支票上所有的“0”都像是在证明,我之前所有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正确的。
当我回到家时,我已经笑得合不拢嘴。因为我的钱包是鼓鼓的。但是,出乎我的意料,盖尔正闷闷不乐……
“亲爱的,”她终于说,“我真想为你感到高兴,但我们该谈谈了。”
迎接我的既不是鼓掌欢呼,也不是“我们开香槟庆祝吧”。我惴惴不安地跟着盖尔进了书房。当我们坐下时,我注意到她的嘴唇在颤抖,看得出,她在努力让自己保持镇静。
“你知道,迈克尔,我爱你。”她说,“我太为你骄傲了。我很感激你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但是,我现在必须要说实话,你的五个女儿需要你,你却总是不在家;即使人在家,你也是心不在焉的。”
“你的心思在别的地方。”她停顿了一会儿,斟酌了一下自己的用词,然后声泪俱下地说,“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像个单亲妈妈。”
过度工作让你无法享受生活
当我们开启新的职业生涯,或者打算跳槽的时候,总是带有良好的动机和宏伟的愿景。没有人一开始就会想到,“我今天的选择将会疏远我的家人,让我的孩子讨厌我”,或者“我现在设定的模式,会导致自己精疲力竭”,又或者“是时候开始用我的健康换取财富了”。
相反,我们所憧憬的,是有意义的工作带来的财富、情感和社会福利。我们的选择是开放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但是,随着工作带来的压力和紧张加剧,我们许多人都掉入了“忙碌谬论”的陷阱。我们寄希望于侥幸,认为如果自己再努力一点,就能扛住所有的压力。随着工作任务不断加码,我们尝试跑得更快,我们希望能够赶上,甚至想要领先。我们只知道更加努力地工作,想把个人能力发挥到极限。但无论我们怎样做,总是忙不过来。
我们工作的时间变长了,睡眠的时间却变短了;我们办公室里的问题解决了,家里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参加越来越多的会议,却错过越来越多的聚餐、游戏、和朋友在一起的夜晚;我们计划的项目越来越大,生活的圈子却越来越窄。我们认为自己总有一天会自由地暂停脚步、放松身心,以便关注我们的健康和人际关系。但旷日持久最终还是变成“绝不改变”,我们的生活变成了安·伯内特(Ann Burnett)研究员所说的“每日马拉松”。[2]
面对这种枯燥的场景,有的人选择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他们拒绝牺牲个人健康或人际关系,主动为自己的事业减速。他们没有更加努力地去忙碌,而是给雄心壮志踩了刹车。
但是,这种选择也有利弊的得失考量。应用“雄心刹车”理论也许对我们的健康和家庭关系有所保障,但是可能就浪费掉了我们在事业发展方面的潜力,使我们错过飞黄腾达的机会,使我们的收入减少,同时还会有其他各种损失。减少压力和缩短疯狂的工作时间,固然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和个人生活,但如果因此不能实现我们的职业梦想和抱负,又注定会消磨我们的灵魂。
梅根
我是迈克尔的女儿,迈克尔·海亚特公司(Michael Hyatt&Co.)的CEO(首席执行官)。在担任这个职务之前,我还做了好几年的COO(首席运营官),但几乎没有真正履行过相关职责。
在我和我丈夫乔尔结婚时,我在新希望学校(New Hope Academy)负责通联工作。这是一所位于田纳西的非营利性私立学校,以实现种族和解为使命。那个时候,乔尔还是托马斯·尼尔森公司的副总裁。
在一起几年之后,我们决定从乌干达领养两个小男孩。虽然他们还只是蹒跚学步的孩子,但已经饱受创伤。尽管这样会加重我们的生活负担,我们仍然觉得我们有能力化解这点压力。因为我们的善心会支撑我们的意志,我们可以到大众超市和商场采购生活用品以减少支出,再加上我们对孩子的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了,对吧?
不过,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我们从一开始就没能搞定。回家后不久,我辞掉了工作,全职照顾孩子们。但是看病和请专家的费用并不便宜,单靠乔尔的工资,我们根本付不起这个钱。所以,我还得找个兼职的工作。
正在这个时候,我父亲创办了迈克尔·海亚特公司。很快,他就需要一个兼职经理协助打理一些事务。我和父亲商量,我一周可以挤出十个小时来做这项工作。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似乎是最合适的方案了,所以,我接受了这个职位。
迈克尔·海亚特公司像火箭一样起飞了,业务蒸蒸日上。随着公司的发展,我的十个小时变成了二十个小时,然后是三十个小时、四十个小时……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我的工作范围在不断扩大,我的薪水也在不断增加。事实上,两年以来,我的收入增长已经超过了乔尔。于是,他辞去了在尼尔森的工作,开始做自由职业者,同时打理家里的事务。
那时,由于公司的业务增长迅速,我和爸爸终于意识到,单靠一个经理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的需求,公司需要一位COO。父亲和我都相信,我能够胜任这个职位。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个职位的任务会比我以前做过的任何工作都要繁重。我开始犹豫:如果接受这个职位,我将无法安稳地抚养我的孩子;如果不接受,我将无法实现自己的事业梦想。这让我进退两难。
我面前有两个选择:成为一位COO,或者安稳地抚养我的孩子。当时我就是这样想的:这恐怕只能是“或者”,而非“和”,难以两者兼顾。我可以发挥我的事业潜力,作为一位公司高管,大展宏图,但我的孩子们会为此做出牺牲;或者,我也可以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家里,但是我必须在我参与建立起来的公司里退居二线。我要么在工作上成为赢家,要么尽情享受生活。我面前有两条金光大道,但鱼和熊掌似乎无法兼得。
你正在错失更多更好的机会
迈克尔
多年前,我在职场上成为赢家,我运筹帷幄,逐个达成了自己的商业目标。我团队里的成员们希望取得并且理应取得更好、更高的成就。我的老板也是这样做的,他也是完全依赖于业绩才能在事业上立足。
当然,盖尔和孩子们也需要我。我也知道,“人生赢家”还包括其他值得我关注的领域:健康、朋友、爱好,以及其他的生活追求。这些都能使一个人全面发展。工作和生活之间,不可能只存在像撞车、刹车这样的选择,一定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当面临两难的选择时,聪明的做法是寻找第三种方案。
书房里的对峙已不是第一次了,对工作的狂热使我的婚姻出现了问题。我将在下一章分享另一个故事。但是,盖尔含泪的抗议,是迄今为止最令我震撼的。我不单要找到问题的所在,还要找出解决的方案。
我开始问自己:还有没有别的不会让我的事业或者家庭前功尽弃的办法?一个不至于给我留下一生潦倒、健康堪忧、财务危机以及家庭破碎的办法。要是我能在工作上成为赢家,又能够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呢?通过好几年的研究、实验和自我探索,我终于发现了第三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选择,我称之为“双赢”。这就是目前我们公司的宗旨,也是这本书所要阐明的主题。
我们不会因为跑得更快或更慢而改变人生轨道。正如安迪·斯坦利(Andy Stanley)所说:“把你带往目的地的是方向,而非意图。”[3]我们必须想象一个不同的目的地,然后改变我们的路线,最终到达那里。
梅根
幸运的是,就在我考虑接受COO的职位时,我参加了一个会议。其中一位发言人也是CEO,执掌着一家非常成功的企业。和我一样,她也是几个孩子的母亲。她替我描绘了一幅不同的画面。她说:“在我的工作中,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是不能在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三点半之间处理完的,这样我就可以回家和孩子们在一起,而且不会影响到我的工作业绩。”
这是我第一次从一位女高管那里听到这样的观点。她揭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我不必每周工作50多个小时,也不必忽视我的孩子,照样可以当好一个COO。我豁然开朗,这正是我在寻找的第三条路。
我对父亲说,我可以接受这份工作,但是有一个条件:我必须在每天下午3点钟就放下工作,离开办公室去学校接孩子。我想要成为那个在学校门口跟他们打招呼的人,想要有个时间段完全专注于孩子们的生活,不受电子邮件、商务短信的打扰,也不要被公务电话所纠缠。他同意了。于是,我接受了这份工作。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按照这个时间表上下班。
双赢就是,让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成为互补,而非互斥。
它们互相补充,互相赋能。在工作中成为赢家,可以给我们带来信心、快乐和经济上的支持,这些都是支撑我们个人优先事项所必需的;在生活上成功,可以让我们保持头脑清晰、身体活力四射,可以培养我们的创造力,这样我们才能专注于那些最重要的工作。
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愿景,而是一个具体的、日常的现实。我们在生活中已经做到了,我们的员工、我们培训的客户也已经做到了。当然,对你来说,这也是有可能做到的,但这中间还有一个障碍。
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
工作崇拜是大多数工作狂对自己最完美的催眠,那是他们的信仰。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都是如此,它们有一大批员工受其操纵。不管你是否知情,在某种程度上,数百万人已经接受了这样的观点:
◎ 工作是人生的主战场;
◎ 对工作的约束扼杀了生产力;
◎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一个神话;
◎ 你应该总是很忙;
◎ 休息浪费了本可以用来工作的时间。
这些想法有些是危言耸听的,但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有意识地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如果它们被如此直白地说出来,那么肯定还会有很多人予以否认。但是,它们却像看不见的病毒一样弥漫在空气中,并且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信仰体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惊人的。从健康方面考虑,在美国,80%的员工因为工作压力而患有种种疾病。[4]当我们有压力时,我们习惯性地倾向于放弃对身体的自我保健,这就更加放大了问题的严重性。[5]每周工作超过55个小时的人,和那些只工作35~40个小时的人相比,患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会增加13%~33%。[6]更不用说紧张性头痛、消化不良、高血压、胆固醇高、性欲减退、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升高——所有这些都是由过度工作造成的。
至于人际关系呢?四分之三的美国职场人士表示,压力会破坏他们的人际关系。[7] 而企业家的离婚率似乎比其他人高得多,[8] CEO们也一样。
压力极大的工作,足以使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变得紧张,但主要还是长时间的工作和对工作的过分关注导致了婚姻的破裂。“这些CEO们婚姻失败的首要原因是没有时间陪伴家人。”CNN在一篇报道中称,“他们几乎一直在工作,即使没有在工作,也是在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一位律师在报道中说:“你只能结束这段关系,因为丈夫和妻子几乎过着两种不同的生活。”[9]
过度工作也会降低工作的质量、效能,并影响其他更多东西。耶鲁大学情绪智力中心(Yale Center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调查了一千多名美国员工的敬业程度和职业倦怠程度,有20%的员工说,他们在工作中投入程度很高时对工作也很倦怠。他们对工作充满了激情,但也在为此苦恼。[10]
持续的压力和焦虑,削弱了我们清晰思考和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我们的判断力会受到影响,甚至消失,导致我们犯的错误要比平时更多。[11]这不仅仅降低了效能,还形成了一个负反馈循环系统。过度工作崇拜是一种自我强化的信仰体系,当工作过度时,我们往往会认为,只有加倍工作才能结束这一切!这就是经济学家布莱恩·卡普兰(Bryan Caplan)所说的“思路陷阱”(idea trap)[12]的经典例子。
好的思路往往会产生好的结果,而好的结果又会强化好的思路。正如卡普兰解释的那样。反过来,不好的思路往往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并且强化糟糕的思路。“一旦你落入这个陷阱,”他说,“通常只需要常识就能脱身。但是,在人们绝望时,常识往往会缺席。”[13]
要想从过度工作崇拜中解脱出来,需要用更好的新思路来打破负反馈。这就是笔者写下《高效能人生:平衡的法则》的目的。笔者希望通过这本书,向那些已经成就斐然的成功人士提供一些难以获得的经验。接下来的篇章,不仅对过度工作提出了否定意见,而且还给出了一条经过验证的途径,我们可以遵循它来体验工作和生活的双赢。
让我们看看具体该如何做吧。
你其实可以不这么累
为什么我们不得不过度工作?成功人士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解释——有些好,有些坏,有些是工作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
接下来,笔者将对过度工作崇拜提出有理有据的反驳,并且提供能帮助大家走出困境的实用工具:双赢的五项原则。下面是它们的概述。
1.多面定义人生的成就
人生除工作之外还有其他领域。但是几乎所有人在追求职业抱负时,都很容易把家人、朋友、社会活动、身心健康等这些领域边缘化。过度工作崇拜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当生活的这些领域大多数共同繁荣时,成功才是可持续的——这是一个挑战。
科技促使我们的工作时间延长,很多人在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都仍在工作。这让其他提升生活品质的追求黯然失色,从而也降低了我们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的质量。员工把工作做好的精神支柱,在于他们完成工作以后可以轻松享受生活。鼓励007工作制的企业文化必然会破坏这个支柱——既然工作旷日持久,为何不慢慢来呢?
生活是多维度的,成功也是。
我们相信那是真的,只是苦于没有找到摆脱过度工作、保护其他生活领域的适当途径。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具体该怎么做。
2.用自我约束提高创造力
在我们职业生涯的早期,没人教我们要懂得感激约束的力量。但我们的时间、财富、精力、思维宽度和创造力都有限,既然我们不能面面俱到,约束就迫使我们做出选择。我们必须决定把钱花在什么地方,怎样支配时间、金钱,等等。
通过对工作时间进行有效的约束,我们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我们的生产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同步的提升。我们也自由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而不是终日与我们的电脑或手机相伴。特别讽刺的是,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生活的约束,自我约束才会让我们不爽,成为我们的桎梏。反过来,如果我们接受约束,就可以把它转变为成功的推动力。
3.随时校正自己的期望和重心
许多人认为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一个神话,因为他们把这种平衡看作是一种禅宗式的平衡,试图让一切都达到完美的比例,进行完美的融合,一旦成功,就万事大吉。正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认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是不可能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而且这样的平衡也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体操运动员走平衡木,或者杂技演员走钢丝的情形,他们都在不停地对自己当前的姿态进行调整。
平衡要求我们有效地预测和处理各种变量,也要求我们有意识地权衡生活的不同领域,并着眼于让它们都得到适当的关注。这与我们的努力、兴趣、时间、才能的完美分配无关,也不是什么需要精确定量的问题,只是要求我们不要因为疏于关注且忘了时刻自省而耽误了大事。
鉴于文化传统和工作的压力,这个话题对职业女性来说更加沉重。我们也会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
4.不要把一切变得有目的性
成功人士很不愿意听到这句话。但是,我们生活中许多非常有益、休闲的活动,其实并不带有目的,或者其本身就是目的,如艺术、教育、社交、音乐、游戏等。
这个观念很难被接受,因为成功人士想要用指标衡量一切。他们认为一切都要可以量化,否则就没有意义。固然,我们天生就要追求投资回报,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须要达成目标,也不是每件事最终都要表现为一个可以计算的投资回报率(ROI)——至少在短期内不是。
更大的问题是,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有所作为总是好的,而无为而为是不靠谱的。正如我们后面将要看到的,如果我们一开始没有那么强的功利心,而是顺其自然、无为而为,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5.重塑睡眠习惯
过度工作崇拜贬低了休息的价值。睡眠没有商业价值,对不对?事实上,甚至还有些人把它视为敌人。如果说得更直接一些,简直是把休息视为一件邪恶的事,一种为了继续工作和消费而不得不接受的生理需求。
其实,大量的证据显示,睡眠能让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恢复活力,让我们保持敏锐,并且提升我们的办事效率。睡眠不仅是提高生产力的秘密武器,也是它的坚实基础。
当我们和我们的团队睡眠不足时,会产生消极后果。对此我们感到无法理解,这是因为我们低估了睡眠的价值。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休息是一种很棒的技能;我们也会重新认识到,刻意休息是一件工具,它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激发和维持创造力。
这些年来,我们都为事业做出了很多牺牲。我们确信这种交易是不合算的——这还只是从我们个人生活的损失来看,更何况我们的职业表现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么多年,我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工作和生活的抱负、目标必须同步实现,而很多人现在可能还在犯错。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如果我们试图以牺牲一方为代价,来换取另一方的发展,最终的结局很可能会都不顺利。
为了帮助大家实现上述五项原则,同时摆脱对过度工作的崇拜,笔者把这些原则与一个相应的练习配套,逐一向大家阐述。
当我们开始实践这些原则时,我们会看到自己的人际关系、健康,还有幸福感都得到了改善与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业绩也可以随之提高。事实上,我们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比以前更足智多谋。
在过去的八年中,迈克尔·海亚特公司的团队已经接触了数千名觉察到自己面临着两难选择的企业老板、公司高管以及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他们也不想为了在工作中成为赢家而放弃在生活中的成功,反之亦然。事实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双赢原则,并且从中获得了好处。
最明显的变化是,这些领导者的收入在增加,同时工作时间有所减少;他们在事业发展和个人生活中同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他们在工作中变得更加有效率,在家的时候成为称职的父母。这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种新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双赢究竟能带来多么惊人的回报吧!
调转船头、拨正航向永远都不会晚。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或我们的公司是在盲目地满负荷运作,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过度忙碌的生活不是因为经济上的迫不得已,而是因为我们的思路出现了混乱,我们找不到摆脱困境的方式。
全盘认同“忙碌谬论”,或者踩下“雄心刹车”,都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法。其实,我们还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开阔一点:如果我们真的能在发展事业、处理妥当人际关系的同时,还有时间照顾好自己,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形?这听起来很吸引人吧?赶紧来亲身体验一下!
[1] Rushworth M.Kidder, How Good People Make Tough Choices, rev. ed.(New York: Harper, 2009), 6.
[2] Ann Burnett, as quoted in Brigid Schulte, Overwhelmed (New York: Picador, 2015), 45.
[3] Andy Stanley, The Principle of the Path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2008), 15.
[4] Milja Milenkovic, “42 Worrying Workplace Stress Statistics,”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 September 23, 2019, https://www.stress.org/42-worrying-workplace-stress-statistics.
[5] Patrick J. Sherrett, “Don’t Overwork Your Brai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ctober 27, 2009, https://hbr.org/2009/10/dont-overwork-your-brain.
[6] John Ross, “Only the Overworked Die Young,”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December 14, 2015,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blog/only-the-overworked-die-young-201512148815.
[7] “Workplace Stress Continues to Mount,” kornferry.com, n.d., https://www.kornferry.com/insights/articles/workplace-stress-motivation.
[8] Meg Cadaoux Hirshber, “Why So Many Entrepreneurs Get Divorced,” Inc., November 1, 2010, https://www.inc.com/magazine/20101101/why-so-many-entrepreneurs-get-divorced.html;Sylvia Smith, “Should Entrepreneur Divorce Rate Scare You,” Marriage.com, September 12, 2017, https://www.marriage.com/blog/marriage-and-entrepreneurs/should-entrepreneur-divorcerate-scare-you;Chirag Kulkarni, “The Toughest Job an Entrepreneur Has Is to Keep Their Marriage Together,” HuffPost.com, September 13, 2017,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the-toughest-job-an-entrepreneur-has-is-to-keep-their_b_59b97a37e4b02c642e4a1352.
[9] Jeanne Sahadi, “Being CEO Can Kill a Marriage. Here’s How to Prevent That,” CNN Business, July 25, 2018, https://www.cnn.com/2018/09/30/success/ceo-marriage/index.html.
[10] Emma Seppala and Julia Moeller, “1 in 5 Employees Is Highly Engaged and At Risk of Burnou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February 2, 2018, https://hbr.org/2018/02/1-in-5-highlyengaged-employees-is-at-risk-of-burnout.
[11] Ron Carucci, “Stress Leads to Bad Decisions. Here’s How to Avoid Th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ugust 29, 2017, https://hbr.org/2017/08/stress-leads-to-bad-decisions-heres-how-to-avoid-them.
[12] Bryan Caplan, “The Idea Trap,” EconLog, November 1, 2004, https://www.econlib.org/library/Columns/y2004/Caplanidea.html.
[13] Bryan Caplan, “The Idea T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