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如何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兼谈家校沟通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因此,建立全方位的家校沟通,寻求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支持与配合尤为重要。一般来讲,与家长的沟通途径有电话沟通、网络聊天沟通、家长会集体沟通、家委会中介沟通、单独约见(家访)沟通、家校联系本文字沟通、邂逅碰面随机沟通、给家长的一封信、相关教育咨询的文章分享等。
本文着重谈班主任约谈家长时的几个关键点。
一、充分了解,全面评价学生
作为一名班主任,平时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既要了解学生在校的纪律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变化,学生在校与老师、与同学的交往情况,与家长的相处是否融洽。甚至还要关心学生在校的饮食情况、睡眠情况以及情绪等诸多问题,也就是说,要全面了解学生在校的各个方面。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娓娓道来,谈及孩子的问题才有说服力,才能让家长信服。
二、换位思考,树立家长的教育信心
教育信心是培养孩子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对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表现达不到预期的学生家长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有的学生家长,由于经常从班主任、学科老师那里听到对自己孩子在学校表现的负面反馈和消极评价,逐渐对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甚至觉得孩子无可救药,长吁短叹,进而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甚至“破罐子破摔”消极应对,负气不管了。那么教师在学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所有教育,即使不算是完全失败,其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远远低于预期。
因此,告状式的家校联系是教育工作者要尽力避免的。老师不能一味地在家长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甚至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贬低孩子。如果确实因为孩子犯了特别的错误需要与家长联系,也应该以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与家长坐下来,共同分析孩子犯错误的根源,探讨改正错误的途径,积极与家长达成共识,互相配合,形成默契,研究出适合孩子的教育办法。
三、态度诚恳,讲究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诚相待,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才能打动家长的心,愉快而坦诚地进行家校合作,才是教育的良好基础。有些家长在与老师交谈时,会感到拘束、紧张、不自在,特别是孩子犯了错后更是如此。因此,班主任要特别注意营造轻松的谈话气氛,不以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姿态或审判者说一不二的语气和家长交谈,不用“必须”“应该”“立即”等词语要求家长去怎样做,而是以尊重为前提,积极悦纳每一位家长,把家长当作朋友,多倾听家长的话,多站在家长的角度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共情同心,引导家长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在与家长一起提出促进孩子成长的措施时,尽量采用协商的语气,征求家长的意见和看法,常用的句式是“您看这样行不行”“您觉得这样好不好”“您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等。这样,既从感情上拉近了家长与老师的距离,又让家长感觉到得到老师的尊重,如此和谐的教育“同盟军”,肯定能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四、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变换沟通方式
1.对“护短型”的家长要重说服。“舐犊之私”“爱犊之情”这是人之常情,但个别家长溺爱、护短超出了理性和正常范围,就会成为教育的巨大阻力。与这类家长交往,首先要注意的是不轻易揭学生的“短”,要从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入手,从表扬开始,以“但是”作为转折,引导家长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足。从期望入手引导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指出需要努力和改进的方向。从未来成才入手引导家长多看到子女的缺点,力争成为一个完美或追求完美的人。对“护短”的家长,可从其子女存在的缺点所造成的危害入手,引导家长认识到造成孩子当前缺点的原因,以及“溺爱”“偏爱”“护短”对子女成长的危害,进而说服家长改变教育方式,不偏私、不偏爱、不护短。
2.对“放纵型”的家长要重引导。放任不管型的家长还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教育方式大多是由于失望或无能为力造成的。对这种类型的家长要讲事实、摆证据、举例子,可用其子女所存在的缺点、错误所带来的对其个人成长、对班集体乃至对社会的影响与危害的事实,使其幡然醒悟。懂得此时的放纵或者消极应对是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但这种引导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感情应该是关怀的、诚恳的,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建议上。
3.对“打骂型”的家长要重劝告。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割裂了亲情,更加重了教育转化的难度。与这种类型的家长交往,要注重用其错误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反面教育效果的事实,劝告他们改变打骂教育。当然,这类家长本身对教育的理解是肤浅的,班主任应该多举极端的个案,“以案说教”,当头棒喝。班主任要从他们的教育方式入手,深刻分析该方式的危害,帮助他们提高对教育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以此帮助他们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家庭,成就孩子更加精彩的人生。
4.对“隔代型”的家长要重尊重。隔代教育,是指一些年轻家长因为工作、家庭、婚姻等原因,将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交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隔代”家长对子女溺爱更深,对其缺点视而不见或见而不以为然。与“隔代”家长交往,首先是尊重,尊重他们的付出和投入,肯定他们对孩子的爱与期待。第二,以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契机,以期待入手渗透对孩子的正确要求,不能直言不讳地在他们面前批评学生,避免他们由于心疼孩子而产生对班主任老师的逆反心理。
教师与家长联系的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学校、班级近期的教育内容和孩子成长的教育氛围。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孩子在校外的情况,以便正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共同教育好孩子。在教师和家长思想的沟通过程中,可以尽力克服家长的依赖、应付心理,做到彼此了解,相互支持、互相信任,共同研究教育措施。同时,也可以增进和培养相互间的情感,把师生之爱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同心协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