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谈特殊学生的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恋爱观、家庭观、婚姻观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前社会的离婚率也越来越高,出现了许多与传统婚姻家庭有别的“家庭”——离异家庭、再婚重组家庭、“小三”家庭等。家庭关系的变异、抚养方式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多元观念的冲击以及家庭教育的差异,使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无论是缺少父爱还是缺少母爱,都是一种先天性的心理残缺,这是一种营养不良的爱。不管已有的这一半爱有多么的深厚与真切,都无法弥补和替代失去的另一半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应该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必须重视学生特殊的心理现象,并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使每一位未成年人都能健康成长。
一、用耐心了解真实的他们
多年来的经验让我发现,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因此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情感都藏得很深。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变得敏感,特殊家庭的孩子尤为明显,他们惧怕被看作另类,很忌讳谈自己的家庭状况。而且个别学生的父母平时忽视教育,一旦出现问题就对孩子进行粗暴的训斥,这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一块阴影。
要对特殊家庭成长的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方法可以是正面观察,还可以从家长、监护人、成长档案等侧面了解。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老师用一份真实而细腻的爱尝试走进他们的心灵,用真诚感动他们,用耐心感化他们。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这些特殊家庭成长的孩子,了解到每个学生具体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人施教,帮助他们像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二、用爱心赢得他们信任
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对特殊家庭子女而言,他们更渴望老师真诚的爱。假如他生活周围的每一种现象都能向他展现出美丽、温和的色彩,他就会易于接受教育,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教师只有理解这些特殊家庭子女的苦楚,才会产生宽容心,才会去关爱他们。
心理学上有个专属词,叫“共情”,共情又译作移情、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首先提出的概念。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也即是说,共情能设身处地去体验他人的生活与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有“换位”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世界,体验到对方的内心感受,能将心比心,并就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用一颗爱心,进入特殊孩子的精神世界,想他所想,急他所急,哀其所哀,伤其所伤,才能与孩子达成思想的共鸣,进而引导孩子走出心理困境,走向阳光和未来。
三、用细心卸下他们的心理包袱
因为家庭情况的不同,对这些家庭孩子的心理疏导,也应对症下药,采取不同措施,做到大方针一致,小环节各有不同。
1.当好一个倾听者,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男生甲,父母离异。据他自己说,母亲是因为看不惯父亲的黑社会行径断然分手的。他从小看到了母亲一个人打拼的辛苦,有着正直、帮助弱小的责任感,但是他的压力也很大,他不敢让母亲失望,但又不知如何处理成长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长期以来,心理压力大,又无处宣泄,所以整个人暴躁易怒。
身为孩子的母亲,完全把孩子的父亲树为反面教材,放在孩子的敌对面。让孩子从小排斥父亲,这种做法是有失妥当的。作为一个男孩子,他需要具备的男性特有的性格、品质应该从什么渠道获得呢?他在这个年龄要承受许多比同龄人要多的道义与责任,心理有时苦闷,向谁述说呢?
针对这样情况的学生,在与他谈话时,我以平等的倾听者的身份,让他充分释放自己的苦闷。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气氛,帮他释放压力,让自己获得他更多的认同感与亲切感,让他感觉找到了知己与朋友。这样,就能慢慢走进他心灵的深处,从而达到正确引导其走出心灵误区的目的。
2.当好一个引导者,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女生乙,她来自重组家庭,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在该女生自己看来,不论家庭关系还是年龄差距,总觉得母亲爱弟弟多一些。所以,她一直对母亲颇有微词,甚至有些隐隐的记恨。
初三上学期期末考前的一个晚上,气温骤降,让人的心里也平添了几分寒意。就在那天的晚修结束后,我见该女生很晚才回宿舍,就特意问了一句:“给妈妈打电话了?”一直看起来很坚强,什么都大大咧咧的她顿时眼睛红红的:“妈妈刚才给我送汤来了,我以为她是来看弟弟,顺便来看我的。她说我要考试了,专门来看我的。我好感动啊!”听得此话,我马上就说:“你看,关键时刻,妈妈的爱更温暖啊。”一句话,引得该生痛哭失声,她以前对母亲的所有怨气、误会,甚至是怨恨,终于在这次宣泄后烟消云散。
该生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很坚强,但又充满矛盾、敏感、渴望被关怀的人。老师要理解她,尽可能不去触摸她感到伤痛的角落。最重要的是,提醒其母亲表现出更多的关爱,而老师就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她发现这些爱和温暖,从而消除她心里的坚冰。
3.当好一个分享者,帮助他们体会温暖。女生丙,母亲早逝。该生父亲的处理方法比较妥当,他不仅自己从悲痛中振作,还开始接过母亲原来的教育工作,督促孩子练琴、学习,陪她聊心事,工作再忙也推掉,给女儿买蛋糕、过生日。我想,针对该类学生,我们更多地应该给予他们一颗感恩的心,帮助他们体会温暖,珍惜温暖。
我除了做一个听众,听她诉说体会到的父爱,听她的感动,听她的怀念,还跟她交流如何在弟弟面前,坚强地为爸爸分担责任。我尽我所能,为她提供一个情感及成熟的过渡空间。我们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但类似的言语往往会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消极的情感暗示其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我们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和家庭正常的孩子一样幸福,就是对他们心理最好的辅导,也是对他们人生最正确的指南。
4.当好一个鼓励者,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男生丁,平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他的生活事宜均由母亲安排,父亲只负责给钱(家庭婚姻关系属于与传统有别的家庭关系)。
其实该生的内心是极度自卑的,他生怕同学知道他家庭的不完整,他在同学面前处处强调父母的关爱,老爱吹嘘父亲的经济实力。在处理男女生交往问题方面,他的“空虚”表现得比较明显:他喜欢看漂亮女生,他想和女生交往,他写心情日记等。这类问题症结所在就是他缺少自信,甚至有着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所以才想引起大家尤其是漂亮女生的关注。
教他去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家庭,教他正确对待情感、珍惜情感,培养一个正确的情感观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还要努力将他的注意力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到学习上,让他了解到自己成长要从自信开始。
孩子的世界千变万化,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也千差万别,这也导致了孩子不同的性格特征。其实,在我们的学生群体里,除了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外,还有许多“特别”的孩子。比如身体有异常的,包括先天性疾病或者后天意外所致的;比如有的孩子有特殊病史需要特别留意的,包括哮喘、癫痫、心律不齐等病例;比如心理有异常的,包括易怒、自卑、不善交际、孤僻、敏感,更有甚者有自伤自残自杀倾向的;比如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进而产生厌学、逃学思想或行动;比如行为乖张、习惯不良、哗众取宠、扰乱班级的“后进生”等。这些孩子都需要我们用特别的方式特别教育、特别对待、特别关爱。
我习惯性“偷偷”地给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以便能更好地帮助教育他们,特殊档案里有家庭异常、心理异常、身体异常、行为异常、睡眠异常、特殊病史等,同时我也会将这些信息私下共享给科任老师、生活老师,寻求教育的合力,形成关注的网络。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毕竟孩子的隐私需要保护,孩子的内心更需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