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一部《西游记》,带给人们无数的回忆与欢乐。
直到现在,每逢寒暑假,“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的歌声还经常在各大电视频道响起,小朋友们更是津津乐道,看了一遍又一遍。
不过,这里所说的“一部”,是指那部1986年上映的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多数人并没有读过原著,他们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情节,更多的只是觉得好玩——“大王叫我来巡山哩”,“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一边模仿,一边哈哈大笑。
现在也有不少人对《西游记》进行“大话”“水煮”“戏说”,貌似挺有趣,也只是“好玩”而已。
吴承恩当年写作《西游记》,只是为了好玩吗?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归结起来,大概有下面这些:参禅说、证道说、释儒说、劝学说、修心说、志怪说、讽刺说、游戏说……
我比较赞同“修心说”。
虽然其他成分也有,但“修心”是最重要的主线。
猴王为拜师学艺,历经十几年漂泊,终于来到一座仙山。山中的樵子告诉他,此山叫作“灵台方寸山”,山上有一个“斜月三星洞”,洞中有一位老神仙。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寓意都是“心”;也有人说是“意”,其实跟“心”是一个意思。
孙悟空在这里跟菩提祖师学艺,就是在“修心”。
而且,原著中多次出现“心猿”“意马”的字样。《西游记》共一百回,仅回标题中带有“心猿”或“意马”字样的,就有十九回之多。
第九十八回,历经十万八千里,唐僧师徒到达灵山。这一回的标题是《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始于“修心”,而又终于“修心”。
唐僧一路上念诵的,也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每遇高山、森林、河流,他都心神不定,他需要修持,要让“心猿归正,意马收缰”。
还有,唐僧也念紧箍咒,而紧箍咒的正式名称是:定心真言。
另外,类似“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慎莫峥嵘”“乖猿牢锁绳休解,劣马勤兜鞭莫加”这样的语句,原著中比比皆是。
正如明代作家谢肇淛所言:“《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入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当然,《西游记》原著中所谓的“修心”对于普通人来说过于深奥,也未必适用。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中领悟许多人生的哲理。
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本书忠实于《西游记》原著,不对超出原著的东西作过多的想象。
第二,电视剧不等于原著,有的情节甚至还有非常大的差别,所以不要用电视剧的思维来要求本书。
第三,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自我”“人生”“智慧”几个角度展开。但这只是大致的分类,因为既然是谈人生哲学,其实几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所以在目录上只用“壹”“贰”“叁”进行区分。
第四,本书引用了一些《西游记》原文,这些原文均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的《西游记》。在引用这些原文的时候,如果前文已经提到来自第几回,原文后不再另外说明;如果没有前文提及,便在原文后注明出自第几回。
第五,《西游记》原文中,有一些文字的用法和现在不尽相同。比如,原文中没有“她”,而一律写作“他”;“哪里”在原文中写作“那里”等。这些用法可能会引起现在一些读者的误解,但为了保持原著的风貌,本书在引用时一律遵从原文,不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