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本书将联结主义模型的研究与符号加工的明确表述结合起来,特别关注不同联结主义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特定模型与符号加工的特定假设之间的关系。本书的表述与其他书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区分消除型联结主义和实现型联结主义,重点关注一类特定的模型——多层感知器;另一方面,本书的辩论不是关于符号而是关于符号加工的。庆幸的是,本书脉络清晰,包含大量的实验和模型,可读性很高。
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介绍本书的写作意图和主要观点。第2章介绍多层感知器的工作原理,并引入了两个模型:家谱模型和句子预测模型。接下来,第3~5章分别讨论符号加工的三个核心原则,即大脑表示变量之间的抽象关系,大脑具有递归结构化表示的系统,大脑区分个体的心理表征和种类的心理表征,并且将它们与多层感知器认知方法中隐含的假设进行比较。第3章重点阐述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多层感知器模型和规则、变量操作之间的关系,讨论变量和实例之间绑定的替代方法,并且通过两个具体案例对变量操作进行研究和分析。第4章重点介绍结构化表示,辩护了一种观点,即大脑具有内在的表示结构化知识的方式,并说明在多层感知器中使用最广泛的表示方案不支持这样的结构化知识,但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来说明如何在神经基质中实现这样的知识。第5章主张大脑能够表示种类和个体之间的区别,并对多层感知器、客体永久性等方面进行讨论。第6章讨论如何在儿童的大脑中构建符号加工机制,以及这种机制是如何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第7章对全书进行总结。
本书由多位译者合作完成,具体分工如下:前言至2.2.1节由罗昂翻译,2.2.2节至3.3.4节由何树浩、刘欣翻译,3.3.5节至4.1.1节由陶雯轩、于栖洋翻译,4.1.2节至4.5节由韩建雨、刘欣翻译,5.1节至6.2.3节由伊同亮、于栖洋翻译,6.2.4节至第7章以及注释由王赛涵翻译。牛博、王小凤、武钰、金潇阳、马佳文负责校对,刘伟、刘欣、于栖洋对全书进行了统筹校对和统稿。
本书翻译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其内容涵盖从句法到几何学再到社会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并且涉及从初始期到成熟期的所有发展阶段。一些专业术语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名称与用法,译者对此进行了讨论,并根据语义与上下文来确定译法。由于本书的专业性很强,译文难免存在纰漏,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吝赐教。
在此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得本书中文版在最短的时间里与读者见面。
译者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