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2:员工核心价值的认知升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专精到不可替代

在跳槽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很多人转战于各行各业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表面上看是“什么都会”,可真把一个要紧的职位交给他,却未必能做得好。这样的“全才”在工作中并不受青睐,含金量也不高,因为它的“全”涉及的都是一些工作内容简单、没有太高技术含量的岗位。

惠普公司前CEO奥菲丽娜说:“人生是一就是做什么都不到位。

某公司对外招聘行政主管,然而应聘者的简历非常雷同,大致内容就是:英语基础好,计算机操作熟练,有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有四年办公室、人事、行政工作经验。人力主管看到这些简历后,直接舍弃,原因很简单:这些工作经验里没有个不断剔除枝叶、走向主干的过程。”

过多的枝叶会影响我们成为参天大树的进程。朝三暮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耐不住性子进行专业能力积累,抱着投机侥幸心理,到头来都只是“只开花不结果”。况且,现代社会的分工愈发明确,岗位也愈发细化,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很难成为一个什么都懂的全才。倘若各方面涉猎,就缺乏了专注力,其结果是没有一项可以称之为专长,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工作一直处于不稳定、不专业的状态。

企业真正需要和欢迎的人,应当是具备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人。这就好比一位技术领域的工程师,他在游戏软件开发方面堪称“大匠”,与此同时,他的英语也很好,写作表达很强,可以将自己的工作经验转化为文字,作为经验给同事培训,那么这样的人才绝对是受企业欢迎的,他可以在技术领域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样也具备担任中层管理者的资质。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专才呢?

在这里,大家先要规避一个误区,那就是别把资格证“太当回事”。有一个男生从读大学开始就迈进了考证的队列,英语口语证、导游证、会计证……到毕业的时候全拿到了手,本以为这样就能增加求职成功的概率,结果却跟其他同学一样,兜兜转转没寻觅到合适的岗位。

把所有的资格证囊括在手,并不是优秀的“专家”,顶多是一个“博士”。常识不代表卓越,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不代表研究能力;知识不是摆设,不是徽标,而是行动的工具。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一个超凡脱俗的“工匠”,就得有一些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强项。

拿破仑·希尔说过:“专业知识是这个社会帮助我们将愿望化成黄金的重要渠道。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财富,就要不断学习和掌握与你所从事的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论如何,你都要在你的行业里成为一等一的专才,只有这样,你才能鹤立鸡群,高高在上。”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准一个方向,专注地做下去,达到精通的状态。

巴黎一家五星级大酒店里有个小厨师,长相憨厚老实,谁说什么,他都照单全收。小厨师没有什么特长,做不出那些能上大场面的菜,所以一直都给主厨打下手。不过,他会做一道非常特别的甜点——把两个苹果的果肉放进一个苹果中,那个苹果就显得特别丰满,但从外表上看,完全看不出来是两只苹果拼起来的,就好像天生长成的一样,且果核也被巧妙地去掉了,吃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一位长期包住酒店的贵妇人无意间发现了这道甜点,尝过后非常喜欢,就特意约见了这个小厨师。贵妇人长期包了一套最贵的套房,一年里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这儿度过,可她每次来都会点那个小厨师做的甜点。

酒店里每年都会裁员,经济低迷的时候,裁员的力度就更大。然而,那个憨厚的小厨师却每次都能幸免,外人总觉得他是有背景的。后来,酒店的总裁告诉小厨师,贵妇人是酒店的VIP客户,而小厨师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酒店里不可或缺的人。

何谓不可取代的人才?并非取决于他所在的岗位,而是取决于他本身是否有精湛的技能。这份技能的锤炼,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日复一日地打磨。这也是为什么要提倡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精通一行,像海绵一样广泛摄取这一行业的各种知识,在所在的行业中深度发展,在光阴岁月中塑造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