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二
常言道:人生在世,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信手拈来的幸福。成功,需要付出艰难困苦去拼搏;幸福,需要付出辛勤汗水去追求。也就是说,既没有一味的成功和幸福,也没有一味的挫折和失败。从书中得知,清河先生幼年丧父,历经坎坷,仅仅是“文革”中农村小学附设初中班的一名学生,由于当时推荐政策未被录用上高中,所以从此失去上学机会,曾外出打工,甚至颠沛流离达两年之久。然后到大山里教书,并很快由一个小学教师被选拔为初中教师,整整16年教龄。他在教中学、学中教,从而增长了很多知识和才能。不但历任初中语文教师,而且也在中小学教师进修学校任课,尤其在古典文学和语法修辞教学上有一定的造诣,曾辑有《古代典语释译》《古今汉语语法比较》等语法专著。而后,他从教育工作到法律工作,可谓人生复复杂杂,道路曲曲折折,苦辣酸甜都尝过。可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都能够孜孜不倦,刻苦读书。清河尤其爱好写作,不管是上学、打工、教学或从事法律工作,从无懈怠,几乎每个时期或所到之处都有自己的作品。其中,本书收入诗歌近400首,杂文、散文50篇。从内容上,表现出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对不同事物的记述和描写,皆是人生经历中的一个个缩影。从体裁上,诗的表现形式有旧体诗和新体诗,其中写旧体诗往往不拘一格,甚至打破框框去抒发情感,但始终遵循古代的格局和韵律,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古往今来之感。诗虽短小精悍,但立意新颖,言近旨远,回味无穷。就新诗而言,尤其自由诗,有时感情奔放、热情洋溢、无拘无束、动人心弦,有时如拉家常、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余韵悠长,但始终保持主题鲜明、脉络清楚、结构严谨。其词风文韵、表达方式均有独到之处。就杂文而言,语言精湛,隽永含蓄,有时一针见血、笔锋犀利,有时劝善黜恶、语气委婉,富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发性。就散文而言,有时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有时写物摹状、淋漓尽致,甚至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在往事回忆中,有时如泣如诉、婉转悲哀,有时如行云流水,词曲悠扬、娓娓动听。尤其写家乡人文,生动贴切,刻画入微。其中,散文多达万余字,既有文学色彩,又有史学价值。
总之,通过本书可以看到清河先生从学生时代的仿写到青中年时期以至进入老年时期的作品,既可以看到他几十年所走过的路,又可以看到他在文学方面的成长,可谓“岁月如歌”。
史锡平(河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教授、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