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杨绛诞辰110周年纪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结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杨绛的戏剧创作,作为其早期创作的巅峰,是她在文坛产生影响的开始,也标志着其艺术风格和文学观念的成熟。作为一个在不同历史时期保持了创作风格和文学观念之连续性和统一性的作家,杨绛早期创作中的精神个性和风格因素,可视为其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的先声。因此,本章从“总体研究”的目标出发,以杨绛四十年代的戏剧创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杨绛戏剧创作的艺术特征与美学风格,将其定义为“喜智与悲智的情感辩证法”,进而发现这种情感辩证法与杨绛总体创作的本质关联。

在第一节中,我采取由外向内的视角,描述杨绛四十年代的戏剧创作与外部因素(历史语境)和内部因素(作家的思想个性)之间的关联。在“沦陷时期”的忧患体验中,杨绛以喜剧开始其戏剧创作,反映了其精神结构中的喜剧意识。通过对她的喜剧观的梳理可以发现,她的喜剧意识,源于对世俗社会中人性普遍存在的缺点的理性观照,以及情感上的悲悯。因此,在观照世态人情时,杨绛“笑”的风格与奥斯丁有共通之处,是在嘲笑与节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启人深思的微笑”,其艺术宗旨是“启人深思”,促进人的自我反思和完善。

作品研究部分,以杨绛的喜剧和悲剧作品细读为基础,对其喜剧与悲剧的艺术特征和精神内涵进行归纳阐释。喜剧研究,通过对《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的解读,我讨论了杨绛喜剧中的冲突与和解模式。二者都属于都市世态喜剧,都是讲述传统向现代转型过渡时期家庭世界的故事。《称心如意》是一个“灰姑娘”依靠美德和运气改变命运的故事,通过“外来者”的视角,揭示了家庭(家族)内部的秘密与矛盾,以及“真实”与“虚伪”的冲突。在这部喜剧中,杨绛的“隐嘲”风格已达成熟。《弄真成假》则讲述一个婚恋骗局被揭穿的故事,作为“骗子”的主人公无力改变命运的“苦笑”,使得这部喜剧作品潜伏着悲剧的因素,体现了杨绛喜剧意识与悲剧意识的冲突与调和。悲剧研究,以杨绛唯一悲剧作品《风絮》为对象。《风絮》由多重冲突构成,包括“救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爱情与道德伦理的冲突,以及隐蔽层面的性别心理的冲突。女性视角的设置,在作品对于男性“英雄幻想”的解剖与批判中起了关键作用。通过“英雄狂热”与“牺牲者”的冲突,杨绛实现了对于“五四”文学中男性视角的“英雄与牺牲”主题的改写,也提供了对于启蒙/革命主流话语逻辑的一种理性反思。

在杨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戏剧创作中,以及她的毕生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中,喜剧与悲剧意识的辩证关系贯穿始终。因此,我借用“悲智”概念,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喜智”一词,来描述杨绛“喜智与悲智”不可分割、相反相成的情感辩证法。面对同一个世界,“悲智”和“喜智”两种风格,是一体的两面。从艺术哲学的层面来看,“喜智”的基础是理性,“悲智”的基础是情感。这种将世界同时理解为具有“悲喜”双重性的视野,正是对黑格尔所批评的“精神力量的片面性”的否定与超越。


【注释】

[1] 杨绛于1933年开始创作发表散文和短篇小说,包括《收脚印》《路路》《阴》 等,数量不多,影响不大,可称为习作期: “早年的几篇散文和小说,是我在清 华上学时课堂上的作业,或在牛津进修时的读书偶得。”参见《杨绛文集·作 者自序》,《杨绛文集》第1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 柯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上海沦陷期间戏剧文学管窥》,《柯灵文集》第三 卷,上海: 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3]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创作话剧的先行者主要有濮舜卿、袁昌英、白薇 等。袁昌英《孔雀东南飞及其他独幕剧》(1929)、白薇《打出幽灵塔》(1931) 为较早的女性作家剧作集。(参见张健: 《民国喜剧主要作品编目》,《三十年 代民国喜剧论稿》下,台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357页。) 袁昌英是杨绛之前涉足喜剧的女作家,创作悲剧和喜剧,而主要以悲剧《孔雀 东南飞》等产生影响,其喜剧《结婚前的一吻》等属于独幕剧,体制较小。(参 见胡德才: 《中国现代喜剧文学史》,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杨绛 的喜剧均为多幕剧,这是她与袁昌英的喜剧在体裁结构上的区别。

[4] [古希腊]佚名: 《喜剧论纲》,《罗念生全集》第一卷,罗念生译,上海: 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7页。

[5] “悲智”原为佛教术语,指“慈悲与智慧也,此为佛菩萨所具一双之德,称曰悲 智二门。智者,上求菩提,属于自利,悲者,下化众生,属于利他”。见丁福保 编: 《佛学大辞典》下,上海: 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2143—2144页。

[6] 钱锺书: 《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页。

[7] 钱锺书: 《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58页。

[8] 熊十力: 《佛家名相通释》,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

[9] 杨绛: 《我们仨》,《杨绛文集》第3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 261页。

[10]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8年版,第643页。

[11] “我们沦陷上海,最艰苦的日子在珍珠港事变之后,抗日胜利之前”,这也正是 杨绛进行喜剧创作的时期。见杨绛: 《我们仨》,《杨绛文集》第3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12] 由于沦陷区日本殖民统治的政治高压与思想文化控制,出于生存需要,剧团 需演出一些不带政治色彩的作品作为缓冲,由此带动了商业剧和通俗喜剧的 发展。据杨绛《称心如意》原序与《〈喜剧二种〉一九八二年版后记》,1942年 冬天,在朋友、剧作家陈麟瑞(石华父)和李健吾的鼓励下,她开始“学做”剧 本,戏剧很快上演。参见杨绛: 《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5页、第192页。

[13] 杨绛: 《〈喜剧二种〉一九八二年版后记》,《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民文 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14] 杨绛: 《我们仨》,《杨绛文集》第3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 222页。

[15] 霍布斯认为,笑产生于主体在发现对象缺陷时的瞬间优越感。参见[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1—42页。

[16] [法]柏格森: 《笑》,徐继曾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17] 霍勒斯·沃尔波尔(Horace Walpole, 1717—1797),英国史学家、作家。杨绛 所引观点出自其《论喜剧》第88页,见杨绛自注。参见杨绛: 《有什么 好? ——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4年版,第336页。

[18] 杨绛: 《有什么好?——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杨绛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6页。

[19] “当时我中学母校的校长留我在‘孤岛’的上海建立‘分校’。二年后上海沦 陷,‘分校’停办,我暂当家庭教师,又在小学代课,业余创作话剧。锺书陷落 上海没有工作,我父亲把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钟点让给他,我们 就在上海艰苦度日。”见杨绛: 《记钱锺书与〈围城〉》,《杨绛文集》第2 卷,北 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20] 在散文《难忘的一天》中,杨绛记叙了1945年父亲病危之日,她从上海奔赴苏州探父途中的惊险历程,见《杨绛文集》第3卷。在《闯祸的边缘》中,她描述了自己与日本兵差点发生冲突的紧张情境;在《客气的日本人》中,她讲述了日本人上门、自己被传至日本宪兵司令部接受审问的惊险经历,以及当时常有文化界朋友被捕受刑的恐怖氛围。见《杨绛文集》第2卷。

[21] 钱锺书: 《谈艺录》序,北京: 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页。

[22] [德]黑格尔: 《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第291页。

[23] 另一部喜剧《游戏人间》(1945年上演),剧本未出版。据杨绛称,因自己不满意,剧本未存。近年出版的杨绛文集亦未收入,只收入两部喜剧《称心如意》与《弄真成假》。

[24] 杨绛: 《菲尔丁关于小说的理论》,《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4年版,第256页;另见《有什么好? ——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 同上书,第333页。

[25] 杨绛: 《菲尔丁关于小说的理论》,《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4年版,第257页。

[26] 同上,第255页。

[27] 杨绛: 《有什么好?——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杨绛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页。

[28] [法]柏格森: 《笑》,徐继曾译,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 100页。

[29] 孟度: 《关于杨绛的话》,《杂志》第15卷第2期,1945年5月。

[30] 徐: 《孤岛的狂笑》,上海:夜窗书屋,1941年版,第94页。

[31] 同上,第93页。

[32] 孟度: 《关于杨绛的话》,《杂志》第15卷第2期,1945年5月。

[33] 杨绛: 《有什么好?——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杨绛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页、第336页、第337页。

[34] “隐嘲”一词,源于古希腊喜剧美学中的“隐嘲者”概念,古希腊作者在论喜剧 时提出: “喜剧的性格分丑角的性格、隐嘲者的性格和欺骗者的性格。” (见 [古希腊]佚名: 《喜剧论纲》,《罗念生全集》第一卷,罗念生译,上海: 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8页。)在后来的喜剧与幽默美学理论中,“隐嘲” 也指作者的一种叙事态度和技巧,指作者在喜剧性作品中不直接(或借他人 之口)公开地表达嘲笑的态度,而是将其隐藏在叙事的背后,诉诸读者的 感受。

[35] “隐嘲”一词,源于古希腊喜剧美学中的“隐嘲者”概念,古希腊作者在论喜剧 时提出: “喜剧的性格分丑角的性格、隐嘲者的性格和欺骗者的性格。” (见 [古希腊]佚名: 《喜剧论纲》,《罗念生全集》第一卷,罗念生译,上海: 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8页。)在后来的喜剧与幽默美学理论中,“隐嘲” 也指作者的一种叙事态度和技巧,指作者在喜剧性作品中不直接(或借他人 之口)公开地表达嘲笑的态度,而是将其隐藏在叙事的背后,诉诸读者的 感受。

[36] 柯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上海沦陷期间戏剧文学管窥》,《柯灵文集》第三 卷,上海: 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324页。

[37] 杨绛: 《称心如意》,《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7—8页。

[38] 同上,第16页。

[39] 商人赵祖荫对李君玉“穷画家”父亲的评价颇具代表性: “你爹就是喜欢画这 种东西,所以卖不出钱!”见杨绛: 《称心如意》,《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 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40] [加]诺思罗普·弗莱: 《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第62页。

[41] 同上,第65页。

[4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诗学》第二章,《罗念生全集》第一卷,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4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诗学》第五章,《罗念生全集》第一卷,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44] 在戏剧和小说作品中,杨绛描绘最多的是传统与现代女性之间过渡形态的“太太”(中上层家庭主妇)世界,以及她们的畸形心理。最典型的是短篇小说《“大笑话”》(写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其中集中刻画了中上层知识分子家庭“太太”们的庸俗空虚、钩心斗角、播弄是非,以及她们的阴暗心理对人造成的精神伤害。

[45] 杨绛: 《称心如意》,《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34页。

[46] 《弄真成假》里,商人张祥甫讽刺妻子: “像你这样自由平等的女人,不过坐在 客厅里当太太罢了。”“谁像你们这些客厅里的新式太太……”见《杨绛文集》 第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47] 杨绛: 《称心如意》,《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53页。

[48] 杨绛: 《称心如意》,《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63页。

[49] 杨绛: 《事业》,《杨绛文集》第1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页。

[50] 德国喜剧理论家里普斯将幽默分为三种类型: “和解幽默”“挑衅幽默”“再和 解幽默”。第一种“和解幽默” 是狭义上的幽默,即“幽默性幽默”。第二种 “挑衅幽默”即“讽刺性幽默”,其特点是与讽刺对象的对立性。第三种“再和 解幽默”又称“隐嘲性幽默”,是指: “假如我不仅认识到可笑、愚蠢、荒谬的事 物,而且同时还意识到这些事物本身已经归结为不合理,或者终将归结为不 合理,意识到一切‘不合理’归根到底不过‘聊博宙斯一笑’,那么,我这时借 以观照世界的幽默,是隐嘲性幽默。这里,应有的前提是,‘隐嘲’ 以‘不合 理’的自我否定为特征。”参见[德]里普斯: 《喜剧性与幽默》,刘半九译,《古 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七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92—93页。

[51] 对于作为流行时尚的“自由恋爱”的滑稽模仿,在二人对话中充分表现了出 来,当周大璋说“来了又不能见你,躲躲闪闪的”,张婉如回答: “那才好玩儿 呀!”“像电影里那样,偷偷儿一溜,私奔!” 见《弄真成假》,《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131页。

[52] 孟度: 《关于杨绛的话》,《杂志》第15卷第2期,1945年5月。

[53] [德]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页。

[54] 杨绛: 《弄真成假》,《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119页、第121页。

[55] [德]里普斯: 《喜剧性与幽默》,刘半九译,《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七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82页。

[56] 杨绛: 《听话的艺术》,《观察》周刊1948年4 月第4 卷第8 期,收入《杨绛文 集》第2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5页。

[57] 杨绛: 《弄真成假》,《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191页。

[58] 张健: 《论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世态化》,《喜剧的守望》,济南:山东文艺出 版社,2006年版,第254页。

[59] [加]诺思罗普·弗莱: 《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第424页。

[60] 杨绛: 《弄真成假》,《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145页。

[61] 杨绛: 《有什么好?——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杨绛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

[62] 杨绛: 《有什么好? ——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杨绛文集》第4 卷,北 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

[63] 孟度: 《关于杨绛的话》,《杂志》第15卷第2期,1945年5月。

[64] 对比《弄真成假》初版(1945年,上海: 世界书局)与收入杨绛文集(2004年) 的版本,可以发现,杨绛在后一个版本中,对结尾部分的对话进行了较大改 动。删去了原版中张燕华对周大璋的激烈指责(“你骗子,你哄得我好!”), 及其悲观宿命的感叹(“天也像后娘似的待我,费劲天机,到头来总是一场 空!”“从此以后,我也随分安命了!”)。重点改动之处,是对原版中周大璋充 满“精神胜利法”色彩的辩解与自我安慰进行了压缩。原版如下: “嗳,燕华, 好看不开,天下事岂能尽如人意! 你要称心,只有一个法子。事实如此,好 哇! 我不承认这事实! 我说它不是! 我改造它! 称着心要怎么改就怎么改! 你说这是吹,这是骗,随你说。这是处世的艺术,这是内心战胜外界的唯一方 法! 精神克制物质的唯一方法! 这世界不就变成咱们的世界了么! 不都称 了咱们的心么!”改动后的版本为: “啊呀,燕华,你这个绝顶聪明人,怎么怪 起我来了! 我要做了老天爷,你要什么,我还有不叫你称心的? 可是由不得 我呀!”这些改动,显示了杨绛希望减弱人物命运及心理“悲剧”感的意图。

[65] [法]柏格森: 《笑》,徐继曾译,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 132—133页。

[66] [加]诺斯罗普·弗莱: 《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第235页。

[67] 参见麦耶: 《十月影剧综评》,《杂志》第12 卷第2 期,1943年11 月,第172— 173页;《七夕谈剧》,《杂志》第13 卷第6 期,1944年9 月,第164—165页。

[68] 柯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上海沦陷期间戏剧文学管窥》,《柯灵文集》第三 卷,上海: 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324页。

[69] [古希腊]佚名: 《喜剧论纲》,《罗念生全集》第一卷,罗念生译,上海: 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7页。

[70] 孟度: 《关于杨绛的话》,《杂志》第15卷第2期,1945年5月。

[71] 杨绛: 《弄真成假》,《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113页。

[72] 杨绛: 《弄真成假》,《杨绛文集》第4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173页。

[73] [俄]巴赫金: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本对话与人文》,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8—279页。

[74] 孟度: 《关于杨绛的话》,《杂志》第15卷第2期,1945年5月,第111页。

[75] 转引自孟度: 《关于杨绛的话》,《杂志》第15 卷第2 期,1945年5 月,第111页。原文未注明李健吾说法的来源,现李健吾原文已不可查考。

[76] 李健吾: 《以身作则》,上海: 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第1页。

[77] 《风絮》剧本完成于1945年,发表于《文艺复兴》月刊1946年卷1第3、4期, 1947年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1987年重新发表于《华人世界》第1期。

[78] 李健吾: 《写在〈编余〉里》,《文艺复兴》月刊卷1第3期,1946年。

[79] 柯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上海沦陷期间戏剧文学管窥》,《柯灵文集》第三 卷,上海: 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324页。

[80] 吴学昭: 《听杨绛谈往事》,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 202页。《风絮》未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杨绛文集》(8 卷本),但 已收入该社2014年版《杨绛全集》之中。

[81] “本事”(фабула)是俄罗斯形式主义理论家分析叙事作品时所使用的基本概 念之一。“在整个一部作品里,我们获知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全部事件,就称为 本事。”“本事”与“情节”的区别在于: “简单地说,本事就是实际发生过的事 情,情节是读者了解这些事情的方式。”见[俄]鲍·托马舍夫斯基: 《主题》, 《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238—239页。有人将“фабула”译为“情节”(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方珊等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1页)。

[82] [美]耿德华: 《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张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228页、第276—277页。

[83] 杨绛: 《风絮》,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47年版,第42页。

[84] 杨绛: 《风絮》,上海: 上海出版公司,1947年版,第14页、第18页。页

[85]杨绛: 《风絮》,上海: 上海出版公司,1947年版,第111页。

[86] 同上,第66页。

[87] 杨绛: 《风絮》,上海: 上海出版公司,1947年版,第36—37页。

[88] 鲁迅: 《伤逝》,《彷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89] 杨绛: 《风絮》,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47年版,第38页、第53页、第80页、第102页。

[90] 李欧梵: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个人主义》,《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 讲》,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91] 杨绛: 《风絮》,上海: 上海出版公司,1947年版,第110页。

[9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诗学》,《罗念生全集》第一卷,罗念生译,上海: 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93] 鲁迅: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59页。

[9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诗学》,《罗念生全集》第一卷,罗念生译,上海: 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95] [德]黑格尔: 《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48页。

[96] 杨绛: 《〈傅译传记五种〉代序》,《读书》杂志1982年第4 期,《杨绛文集》第2 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页。

[97] 张爱玲: 《自己的文章》,《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