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练自主
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不受他人影响,让自己和那些胸无大志、做事平庸的人区分开来。这样的人才能够看清并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在时机到来时积聚力量,猛然出击。可以说,成功一定会被你“斩获”,而战利品中却多了一样,这种战利品必然在以后的工作中对你产生巨大影响,它就是领导能力。
摒弃依赖
“依赖”,一个听起来很温馨的词,但却毒害着很多人。在社会竞争制度下,如果一个人过分依赖别人,就有可能被淘汰,被成功所遗弃。
遇事首先想到追随别人、求助别人,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没有自持之心,不敢相信自己,不敢自行主张,不能自己决断,在家中依赖父母,在外面依赖同事、依赖上司,就是不敢自己创造,不敢表现自己,害怕独立,这些都是身体懒惰和心理懒惰双重作用的结果。归根到底,依赖源于惰性。
惰性的养成和扩张使一个人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一个人不能独立地办成任何事情,便无从谈起操纵和把握自己的命运,命运只能被别人操纵。如果你有利用的价值,人家便会利用你。如果你的利用价值消失了,或者已经被利用过了,人家就会把你抛开,让你靠边站。只因为你太软弱无能,只因为你的心目中只能相信别人,不敢相信自己,更不能自信胜于他人。
其实,脱离对别人的依赖,独立地发展和锻炼自己,扔掉拐杖,走出成长的误区,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自己并没有比别人少一条腿,别人能够做成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够做成。
因此,摒弃依赖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独自应付一片陌生的天地。只有这样,你才能摆脱懦弱、摆脱欺骗、摆脱困境、摆脱那些束缚你的一切。
我有我路
每个人都在赶自己的路,但往往由于一些原因,一些人认不清自己的路在哪,于是就看着别人走哪他就走哪,别人拐弯,他也拐弯。到头来你终究会发现,自己走错了,白走了,原因很简单——别人的路与你走的路方向不同。
把这个道理用在生活中也是一样,遇事毫无主见,分不清轻重缓急,人云亦云,这样的人处世做人难免获得个悔不当初的结果。刘伯温说过:“人之于事也,能辨识其何者为主,何者为客,而不失其权度,亦庶呼寡悔矣夫。”意思是说在做事前要考虑周全,做起来才不会后悔,如果人云亦云,那么失去主见就更不知所从了。
有这么一个动画片。祖孙两人牵着一头小毛驴走路,路人说:“好傻呀!一人骑上多好!”听了这话,爷爷就让孙子骑在驴上,自己牵着驴走。走了一段,又听人说:“老头好可怜呀!”于是祖孙交换,孙子牵驴,爷爷骑在驴上。此时,又听到经过的路人说“好一个自私的爷爷”的闲言。祖孙两人思索了一会儿,为了不再受人责难,决定两人同时骑在驴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安心赶路了。岂料又被人指责说:“真是虐待可怜的小毛驴啊!”他们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便双双下来,又恢复到原先牵驴走路的样子。
其实,祖孙两人大可不必盲从于路人的意见一直走下去,如果这样,兴许能早一些到达目的地。人云亦云,人家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到最后也是白费力。所以,你要时刻相信,我有我路,你有你路,各走各路,不必盲从。
我行我素
世俗和传统使人养成一种说话办事总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的习惯。童年时代习惯于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赞许,长大成人需要得到领导者的认可。如果自己的某个举动和主张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就会感觉出了问题,放心不下。于是你在无形之中就放弃了主宰自己、独立行事的权力,凡事都受别人的控制和摆布。
这种习惯大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①你对别人的需求大都随声附和,有时心里不满,也要依从别人的意志去办。
②你有自己的事情和计划,但难以拒绝朋友的邀请和要求,以免别人对你不满意。
③你总是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明知不对,也要忍气吞声地服从,好像领导的时钟总是准的,而你的时钟总是不准,只能和领导对表,不相信自己的手表。如果因此而窝火憋气,就只能拿比你地位低的人出气。
④不好意思和权威人士、著名人物交往,即使这类人物对你的责怪批评不公正,你也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
总之,一个人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摆布,就会经常被迫去说话、去做事。这样的生活当然很累,很乏味。其实,这样的人生只是终生劳役,不会有任何光彩和乐趣。试想,古今中外,世界上有哪一个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人是光为了面子而生活的,是放弃了独立行事的权利、接受了别人的摆布而取得成功的?拿职业选择来说,一个人应当争做自己感兴趣、有爱好的工作,因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驱动力。
舍我其谁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自己。现今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点不现实,因为现在办事大多讲求关系。其实,不是这话有毛病,而是你的理解有问题。这句话其实是告诉你,自己能解决的事先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事再求别人。这样理解起来不但符合情理,还符合客观实际。
但是,你必须有一种“做事只求自己”的决心和“做这件事舍我其谁”的信心,不是为了不求别人从而省去麻烦,而是为了把事情办得更好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对于个人来说,求助于他人也许有助于成就大事,但如果没有独立自主的个性,即使面对再好的机遇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
一个人不得志时应该怎么样呢?有一句话可以解决一切:君子当自强,而不甘自弃。只要你努力去尝试、去拼搏、不放弃信念,你就能解决那些看起来非常棘手的难题。
美国加州的一位大学生急于找一份工作,他冲进一家报馆,对经理说:“你们需要一个好编辑吗?”对方答:“不需要。”“记者呢?”“不需要。”“排字工人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那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大学生从公事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经理看了牌子,笑了,立刻打了个电话,把这件事说给老板听。随后经理笑嘻嘻地说:“如果你愿意,请到我们广告发行部来工作。”
后来这个年轻人成了这家报馆出色的经理,事实证明,只要努力自强,真正有用的人就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取悦自我
当你在饭店中点了一盘自己喜欢吃的菜,但发现其中的某些配料,比如蘑菇已经发酸时,你有什么反应?选项A:让服务员亲自尝尝,然后把菜退掉。选项B:怕服务员不愿意,将就吃几口然后付钱走人。这两个选项,你会选哪个?
很多人一定会选择A,但是在真遇到这种事情时,多半会按照B来做。因为人们都期望别人的赞许,而非贬低,其实,你的这种行为实质上是在取悦别人而贬低自己。
期望取悦于人、寻求他人的赞许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当取悦于人成为一种需要时,便令人产生一种厌恶的感觉。很显然,这等于是放弃了自己,把自己的感觉、责任和言行准则交给了别人,交给了那可能会称赞你的人。同自暴自弃一样,取悦于人的寻求赞许包含了许多自我挫败的行为。在别人的称赞之中,你已经不是你自己了。
传统的生活一再鼓励人们去取悦于人,并且把这一行为作为生活的规范。不愿意独立思考,不习惯独立思考,总以为独立思考是违背习俗的。由于别人的意见比你自己的还要重要,所以如果你得不到别人的赞许,你就会感到沮丧、无能,甚至产生一种罪恶感。
取悦于人就像是一个巧妙的操纵者,使你把自身的价值寄托在别人身上。要是他拒绝施舍赞许,你便毫无价值,显得一无是处。你需要越多的恭维,就越是受别人的操纵。因此,你要记住,要做自己的主人,宁可自己取悦自己,也不要取悦于人。
顾虑莫多
有一次摩拉在一条小道上走着,那是条偏僻的小道,这时太阳下山,黑夜降临了。忽然他感到害怕,因为对面来了一群人,他想:这些人一定是暴徒、盗贼,周围没人,就我自己。怎么办?于是他翻过附近的一道墙,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墓地。他就躲了进去,让自己冷静下来,闭上眼睛,等着那批人过去,然后再回家。但那批人也看到了他。摩拉突然越过墙头,不禁使他们害怕。这是怎么回事?有人躲在那里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吗?于是他们也都越过墙头。
现在摩拉肯定了:我是对的,我的推测是对的,他们是危险人物,现在毫无办法,只好看运气了。于是他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同时那群人因为看见有人翻墙,也十分担心。他们围在坟墓四周,他们发现了摩拉,问他:“什么意思?你在干什么?你为什么待在这里?”摩拉看看他们,然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危险,他笑了,说:“看,你们问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还想问你们为什么在这里呢,我在这里是因为你们,你们在这里又是因为我!”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你害怕别人,别人害怕你,这样下去你的生活只会乱成一团。放下这种胡思乱想,放下这种恶性循环,不要在意别人,不要有过多的顾虑,这样才能享受轻松与愉悦。否则,它们将成为你的绊脚石,成为你前进的阻力。
有选有弃
日常生活中忙碌似乎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但是你是否真正了解你自己在忙什么。有些时候,你忙是因为有很多俗事羁绊着你,让你感到充实,但是充实的后面却透露着你的无奈,对何时能够摆脱这种充实从而向前发展的无奈。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希望能悠闲一点,但却不得不整天地忙碌着,很自然地就加快了步调。譬如,家中来了访客、电话响了、收报费或出外应酬等,这些都是不便拒绝的事,若拒绝应酬,往往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于是,不得不牺牲该做的事或休息时间,而忙碌于应酬。然而,仔细想想,交际的范围越大,工作量也就越多。随着忙碌而来的是机械化的生活,一切反而显得不灵活,更得不到好的成绩。对于这种结果,除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自己也有责任。
即使日常的生活再忙碌,也不要受工作和琐事左右,应采取主动的方法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好。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可以舍弃的,要事先规划。如果事到临头才手足无措的话,一定处理不好。
你一定要记住,时间是现在,事情就在身旁,该做的事情就要立刻去做,此时此刻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即使每天过着忙碌的生活,也不可失去原则。对自己的事要仔细选择,然后放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