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学有余力则以练字
送张灵甫去私塾的时候,张鸿恩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他只是希望,张灵甫读几年书后重新回来种地。
但年幼的张灵甫,早已经不甘心做一个农民了。虽然此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了,但读书依然还是一个农家孩子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
曾经下放过陕北的史铁生,在论述如何买牛时说:“关键是看脾气。拿起鞭子,一甩,‘嗖’的一声,好牛就会瞪圆了眼睛,左蹦右跳。这样的牛干起活来下死劲,走得欢。疲牛呢?听见鞭子响准是把腰往下一塌,闭一下眼睛,忍了。这样的牛,别要。”
少年的张灵甫就属于史铁生所说的这种“好牛”,他决不允许鞭子抽到自己身上,这不是因为他怕疼,而是因为鞭子会伤害到他的尊严。张灵甫是一个骄傲的少年,他把尊严看得比一切都重。故而,他读书非常争气。这种争气是发自内心的,是其脾性的一部分。但一个农村的小私塾里,同学之间的比试还远远达不到比拼智慧的程度。只要你肯努力,哪怕你的智慧很平庸,你也照样可以学得很好。
张灵甫不仅读书努力,而且又很聪慧。所以,当其他小孩诵读“四书”“五经”还停留在半通不懂的状态时,张灵甫已经能够过目成诵。
孔子曾经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张灵甫在读书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他成为了“学有余力”。那么读书之余,该干些什么呢?当时,农村的孩子似乎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或者回家帮老爹种地、做家务,大概也就这么多。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因为业余时间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爱好倾向、努力程度。你很爱这件事,又肯努力地花时间去做它,日积月累,定然能够有所成功。张灵甫业余时间选择了练书法。
当时,张灵甫的伯父张鸿儒有一个朋友叫王朝宾,也是一名私塾先生。王朝宾喜欢临摹王羲之的字,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为此,方圆几里的百姓都尊称其为“六先生”。
受到“六先生”的影响,张灵甫开始对毛笔字产生兴趣。按照“六先生”的指导,张灵甫开始临摹字帖。临帖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但张灵甫的表现让很多人都为之吃惊。他临帖常常能够一临就是半天,门外孩子们的嬉闹,他居然能够充耳不闻。
这位颇有些见识的“六先生”,也不能确切理解张灵甫的这个表现,到底是因为他的定力惊人,还是因为他已经领悟到练习书法所需的那种心静如水的心境。但不管属于哪种原因,不到10岁的张灵甫,都是孺子可教。
张灵甫的这个爱好,一直伴随了他的一生,更让他终生受益:因为书法出众,后来他和民国元老兼书法家于右任结成了“忘年交”,在张灵甫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于右任对其帮助甚大;因为练习书法,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的张灵甫,少了一些军人的粗暴,多了一些温文尔雅、优裕从容,让本来就英俊潇洒的张灵甫更加卓尔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