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几个月的牢狱之灾
有了蒋介石的命令,胡宗南知道张灵甫保不住了。但他并没有像对待普通犯人一样,派兵把张灵甫押送到南京,而是告诉张灵甫让其自己去南京接受惩罚。
让一个杀人犯千里迢迢自己去南京受罚,这个看似奇怪的现象,背后包含的是对张灵甫的信任。了解张灵甫的王玉龄后来说:“不用派人押送,这个傻瓜不会跑!”
不用派人押送,除了给予了张灵甫一份信任与尊重之外,还给予了他一次从容与家人辞别的机会。从部队回到家,他看到第一任妻子邢勤英正在耐心地喂吴海兰所生的女儿张清芳吃饭。
张灵甫一下子被这个温馨的场面震动了。这个几岁就来到自己家的童养媳,多年来自己对她不闻不问,她却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冷落,心甘情愿地照顾公婆,甚至耐心地照顾丈夫和别的女人生下的女儿。
张灵甫,这个从浴血战场上一路走来的、以冷酷著称的军人,即便具有铁石般心肠,也不能不被这动人的一幕所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次感动,才有不久后他的长子张居礼的出生。于是,邢勤英这个可怜的农村姑娘,在张家才有了依靠。
离开邢勤英时,张灵甫充满了感动与歉疚,却又无可奈何,因为背负杀人罪名的张灵甫,自己将来的命运会如何,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来到南京投案之后,张灵甫被关押在了南京老虎桥监狱。很快消息传来,张灵甫被内定为枪决。张灵甫一生最为黑暗的时期到来了。
老虎桥监狱建立于清朝末年,历经几十年沧桑,是当时江苏三大监狱之一。监狱内不仅卫生条件差,还有很多恶习。比如监狱死囚牢里,狱监晚上常常会拿手电筒在囚犯的脸上照来照去,如果电筒光停留在某个人的脸上,那就意味着这个囚犯将要被处决了。
故而,夜晚监狱内突然亮起的电筒光,像幽灵一样令人恐惧。而光线经过之时吸引来的目光,更令张灵甫感到丧失了尊严。
偏偏祸不单行,就在张灵甫接近绝望之时,他又染上了疟疾。张灵甫的意志本已垮了,这个令人发冷、发热又多汗的疟疾,又把张灵甫的身体彻底击垮了。张灵甫放弃了申述,等待着处决时刻的到来。
然而,即使在最落魄的时候,张灵甫那高大的身躯、英俊的外表,还是那么引人注目。翻开张灵甫的履历,典狱长发现张灵甫居然曾经是一名北大生,又毕业于黄埔。和张灵甫细聊了几次之后,他被张灵甫在古典文学上的造诣深深折服了!
这样一个人才绝不能就这样被处决了!典狱长找人治好了张灵甫的疟疾,并鼓励张灵甫:“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
在典狱长的鼓励下,张灵甫写了申辩书。不久之后,张灵甫就获释出狱了。关于张灵甫的出狱时间,史料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据张灵甫的侄子张居正说,当时南京派人到西安调查张灵甫的情况,来人一走就爆发了西安事变,之后张灵甫就获释回到了西安。
可以推算出,张灵甫获释的时间应该是1937年初。从1935年冬天杀妻,到1936年入狱,到1937年出狱,张灵甫杀妻只蹲了不到一年的监狱就得到获释,这似乎太违反常理了。
针对这个奇怪现象,后人推测是胡宗南、王耀武在蒋介石面前大力赞扬张灵甫作战如何了得,并联名保举其出狱。蒋介石爱惜人才,这才同意释放张灵甫,令其到抗日战场上戴罪立功。
这个说法不太可信,因为张灵甫出狱是在西安事变之后,而蒋介石本人则在西安事变中受了伤,事变之后,曾经到老家溪口、上海疗养。而且西安事变之后,紧接着就开始了紧张的国共谈判,蒋介石似乎还不太可能对张灵甫这个团长产生兴趣,更不太可能为了一个团长而破坏法纪。
所以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张灵甫在申辩书中,写出了吴海兰有通共之嫌,竟然大胆偷取国民党军官情报。这样一来,张灵甫杀妻就变成了大义灭亲之举,故而得以从宽处理,获释出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