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内战中一路溃败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在断断续续进行了11场正式会谈后,眼见无法再谈下去,协商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作为谈判阶段性成果公开发表。
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国共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并于13日午夜正式生效。
借着停战之机,蒋介石加紧向东北调运军队,于2月上旬,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新6军运抵秦皇岛,随即经北宁路开抵锦州。
此时,中共已在苏军帮助下,占据四平以北的大半个东北地区,使得国民党无法按原计划接收东北。于是,武力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2月上旬,国共两军在秀水河子、勿欢池、沙岭子几乎同时进行了三场战斗,结果一胜一负一平,不分高下。
3月中旬,运抵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已有近6个军约24万人,其大部主力在沈阳完成集结,于19日开始从南、东、北三路展开扇形攻势,准备攻取辽阳、鞍山、营口、抚顺、铁岭、开原、昌图、四平街。
国民党军一路势如破竹,4月7日,开始向四平外围进攻。
四平地处吉林省西南部,松辽平原中部,位于沈阳与长春之间,辽、吉、蒙交界处,中长、平(四平)齐(齐齐哈尔)、四(四平)梅(梅河口)三条铁路在此交会,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没有四平,难以得到东北。”蒋介石如是说。
“要控制东北,必须控制四平。”毛泽东如是说。
于是,这场战争成为国共双方谁能控制东北的焦点。
4月15日,四平外围的战斗打响。
4月18日,四平城区争夺战打响。
战役一开始,国民党军锐气旺盛,尤其素有“天下第一军”之称的国民党新1军,在印缅战场上战功赫赫,军长孙立人享有“东方隆美尔”之誉,战斗一开始便摆出一副锐不可当之势,借助猛烈的炮火掩护,向四平近郊中共军队发起猛烈进攻。
到26日,双方激战9天,均伤亡惨重。
因对四平久攻不下,国民党军只得转攻为守,双方陷入对峙、僵持局面。
此时,蒋介石派到东北的最高军事长官——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经过近10天侦查,发现共产党在四平与本溪两个战场部署兵力10万,而四平的兵力远远优于本溪。这一发现,让杜聿明兴奋不已。本溪乃沈阳的门户,先拿下本溪,给共产党沉重一击,然后集中兵力攻打四平,必然事半功倍。
5月3日,本溪战斗打响。由于本溪守军兵力薄弱,杜聿明轻取本溪。
5月15日,杜聿明将所有军队分为3个兵团,向四平展开全面进攻。3天后,中共军队悄悄撤离四平,历时32天的四平战役悄然结束。
此后,共产党放弃本欲立为首都的长春,率20万部队越过松花江,撤至江北。
但这并不代表蒋介石能够控制东北,由于国民党北进兵力不足,加上共产党在南满作战的牵制,蒋介石眼睁睁看着共产党在北满建立牢固的根据地,却无力过江。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对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然而仅仅8个月后,南京政府损失总兵力达71万人。从1947年3月起,蒋介石被迫转入重点进攻,将重点置于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
3月,胡宗南率23万大军,向延安发起攻击。
4月,顾祝同指挥45万大军,猛攻山东解放区。
但到年底,重点进攻也遭到粉碎。蒋介石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又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
而此时,共产党已在积极准备战略大反攻。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共产党发起三大战役,同国民党展开战略大决战。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在历时52天后,以国民党失败而告终。这次战役中,国民党损失兵力达47.2万人。
1949年1月10日,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落败,损失兵力55.5万人。
1949年1月31日,国民党在平津战役中战败,损失兵力52万人。
历经了这三大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