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寻找盟友苦撑待变
全面抗战以来,蒋介石一直寄希望于英美等国“主持公道”,出面干预和制止日本的侵华战争。
日本侵华,直接损害了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而英美等国既想维护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利益,又不想得罪日本,因而采取“中立主义”立场,不仅自“七七事变”以来未给予中国任何军事援助,反而一再敦促国民政府从速与日本“和平解决”,以利国际通商。
而从“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美国一直是日本战略物资的主要供应国。
在英美立场的影响下,1937年11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只是空泛地对中国表示同情而已。
而蒋介石一向与德国、意大利过从甚密,早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德国便派出军事专家,帮助国民党训练军队、兴建国防工事。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红军中采取的筑堡战术,便是来自德国国防之父冯·塞克特。早在1934年8月,中德便已签署贸易协定,中国可先行向德国订购军火物资和军工设备,然后用农矿产品偿还。这份协定,让蒋介石看到民族复兴的希望。
但出乎意料的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德国也放弃了中国,选择了日本,因为日本能够对德国的敌人——苏联,产生巨大牵制作用。
就在蒋介石忧心不已的时候,苏联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答应与中国恢复邦交,给中国以军火援助,并于1937年9月给中国运来了战斗机72架、轰炸机54架及大量大炮与弹药。
蒋介石将此视为对日寇的一大打击。
然而,面对共同的敌人,斯大林担心的是日军从东面攻击苏联,既要利用中国牵制日本,又不愿将自己绑在中国的战车上,因此没有与中国签订互助条约,而只是签订了一个《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如此一来,面对日寇的侵华战争,苏联就没有义务出兵参战。
事实也正是如此,尽管莫斯科清楚中国抗战对于苏联远东安全的重要性,但却坚决拒绝对日作战。
苏联的这种态度,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蒋介石刚刚对苏联燃起的热情,他甚至猜不透俄国人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会儿给你军火,一会儿又在新疆什么地方给你制造一些麻烦,他甚至认为莫斯科会利用中共推翻他,取而代之。1938年1月1日,他在日记中不无忧虑地写下:
“倭祸亟而易防,俄患隐而叵测。”
中国依然孤立无援。
日本为了避免陷入持久战的泥沼,在中国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利用其军事上的优势,请其欧洲盟国——德国出面“调停”,企图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与逼降。
面对日本的“议和条件”:默认满洲国和在内蒙古建立一个与外蒙古类似的自治政府,蒋介石不仅不能同意这种事实上的分疆裂土,而且针锋相对地提出:
“假如日本不愿意恢复战前状态,中国将不会接受日本的任何要求!”
而日本人的“议和”不过是灭亡中国的一种手段,其野心岂止是占领东北与华北,而是独占整个中国!因此,在“议和”的同时,侵略步伐不仅没有放缓,反而以此给蒋介石施加压力,逼迫蒋介石投降。
蒋介石愤然宣称:
“日军不先退出中国,就无和平可谈!”
但国民党内部在战与和的抉择上,一直存在很大分歧,外交部的态度比较悲观,汪精卫等人更是大肆散布“再战必亡”的消极论调。
在对日问题上,蒋介石与汪精卫矛盾甚深。但接下来汪精卫的出走,给蒋介石带来了更大的苦恼与麻烦。
1938年12月18日,一个不宜飞行的日子里,一架飞机从重庆珊瑚坝机场仓促起飞,飞机里坐着的,正是汪精卫和他的妻子陈璧君。
汪精卫私自出走河内,下一站显然是京沪,投靠日本人!
消息传来,蒋介石面无表情,然后在日记中写下“希望汪精卫能够回头”的痛惜之词。
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日本为拔出深陷中国战场的泥足,为进一步南进作准备,决定与国民政府和谈,并以汪伪政权相要挟,称若和谈失败,便承认汪伪政权。
为此,蒋介石于1940年7月,在重庆黄山官邸云岫楼中约见了《大公报》主笔张季鸾。早在1938年1月起,张季鸾便开始接受蒋介石派遣,参与蒋介石的外交谋划、国际宣传和对日和谈,成为蒋的高级智囊。蒋介石首先想听听张季鸾的看法:
“你认为,日方是否有求和诚意?”
“敌阀野心如昔,毫未改变。”
蒋介石点点头说:
“但仍要尽力一试。否则,一旦日本承认汪伪政权,不仅会在国际上产生连锁反应,中国的军心、民心也会受到影响。”
随后,蒋介石向张季鸾提出与日和谈的条件,大体分为两条:一是要日军撤出中国,二是撤销所有伪政权。
8月31日,张季鸾携带蒋介石亲自提拟的和谈条件,乘飞机由重庆前往香港。
然而日本的和谈条件与蒋介石的条件南辕北辙,根本无法达成统一,谈判最终破裂。
11月30日,日本宣布承认汪伪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