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细节看女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透过家庭看女人——家庭:温馨的港湾

国作家德莱塞说:“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欢乐,是浸透在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中。”婚前,大家轰轰烈烈、激情澎湃,可“家庭生活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总是像过节一样”,正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理想而幸福的家庭,既不遥远,也不会从天而降。它应靠自己的力量去求得,靠全家人齐心协力去建立。”

1.别让家务成了女人永远的累

作为女人,很不幸的一点就是,似乎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要面对迟早要到来的家务。而且,在世人的眼里,女人做家务是那么的天经地义,使人觉得这几乎就是女人的天性!如果做不好或不会做,这也几乎是有悖于天性与常理的。

一个男人若会补补袜子,间或还自己洗洗衣服,就会让人诧异,有时会获得赞誉;而如果女人竟然不会做家务,则要遭到不解,通常是奚落或斥责。据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男人开始同家务沾上边。可是,大多数女人心里明白,男人做家务其实只是一种“业余爱好”,或一时来了兴趣,要在爱妻面前露几手从书里学来的新烹饪技巧……

无论如何,家务都成了女人不可推卸的“本职工作”。在繁重的家务劳动之后,女人还得出去,像男人一样挣钱养家,长此以往,她们开始对这项强加于自己的天职深感苦恼和压抑。你时常可以听到女人在做不完的家务堆中牢骚满腹,而那个将家务当成分外之事的男人却能够悠闲地躺在沙发里看电视,不但对女人身体的劳累和心灵的烦躁视而不见,有时还会把女人的抱怨当做是一种令他难以忍受的折磨。

女人为此深感愤怒、失望以至于憎恨,有时会让她们对婚姻产生误解,以为结婚证书就是男人聘请自己做保姆的一纸合同,并且男人从不支付佣金。据说,许多女子对婚姻的恐惧也正源于此。婚姻对于女人而言,很像一个陷阱,陷阱里面皆是柴米油盐。可无论女人对家务多么厌烦、痛恨或是愤怒,却总是被其缠绕着,难以彻底脱身。即便女人身处高位,可回到家里却依然要臣服于家务。

20世纪以来,女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相应地,她们在家中的地位也随之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女人不管在外面做了多大的事,做到多大的官,家务仍是她们“必修的功课”。即使当年被称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她在回到家之后,也照样要为丈夫端茶送水,以示其是个合格的妻子,进而成为合格的女人。即使对于女首相,世人向来也关心这类琐事细节,因为只要是女人,这些便都不是细节。

“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实在是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女人“全面发展”的总要求与总目标。一个女人如果学问高、薪水高、办事能力强,且举止文雅、得体,但就是不谙家务,那么,世人仍然会固执地认为,她算不上一个好女人。

家务劳动是琐碎而难以体现价值的,因其无法衡量,所以从不被计入GDP中,但家务活究竟有没有社会价值呢?大家知道,现在家务劳动已经出现了社会化、市场化的趋势,一些收入颇丰的家庭已通过雇佣家庭保姆来使女主人得以摆脱家务的锁链。而相应地,另一部分女人则走出家门,进入别人的家中,将自己本无价值的劳动变为有酬劳动。但人数众多的中产女性,她们虽走上社会,扮演各类职业角色,但回到家中,家务活一样没落下。应当说,她们才是名副其实的“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的女人。

社会上,很多人以男人交工资、女人“管钱”,来证明女人家庭地位的提高。那么,女人为什么要“管钱”呢?因为,她们要操持家务,要进行经常性的家庭支出。这实际仍是服务与保姆的角色,顶多兼做了个“管家”。这便是现实中女人的家庭地位。

而更不幸的是,天长日久的家务劳作,使女人欲脱不能。因为,每逢男人良心发现或是迫于无奈干起了家务,而此时的女人却又大多存有管家婆式的挑剔。她们不是责备男人洗衣服就像只在清水里过滤了一次,就是怪罪男人洗的碗留有洗涤剂的味道,要不就是把男人推搡出厨房,把忘了放盐的菜放锅里重新翻炒……

至此,家务真的成了女人生命中的一部分,难以解脱了。无论从感情上还是行为上,她们都永远扯不断对家务的牵挂。

2.处理好婆媳之间的分歧

可以说,婆媳关系是家庭内部最微妙、最难处理的一种关系。对已进入婚姻围城的朋友来说,“婆媳关系”是一个讳莫如深、非常敏感的词汇。在影响家庭和睦的诸多因素里,有人将婆媳关系戏称为影响婚姻质量的“恶性肿瘤”,是导致“家庭内战”的一大诱因。可见,其影响力和伤害性非同小可。

在过去,婆媳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媳妇必须听命于婆婆,没有独立而平等的人格尊严。今天,这种不平等观念已被广大的新一代女性所摈弃。现代家庭中,媳妇有独立的地位,婆媳关系已基本成了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但也应看到,即使在今天,相处融洽的婆媳关系也并不是十分普遍的。

如果追究是什么因素导致婆媳关系如此难以相处,婆婆与媳妇往往会各执一词。

儿媳妇无奈地说:“婆婆管得太多了,小到家务,大到我俩的收入都要插手。而且,对于我俩暂时不要孩子的决定也要大加干预,还说,如果我俩有了孩子,也不用送幼儿园……”

而婆婆的苦衷则是:“小两口都是独生子女,太娇气,生活能力差,不会干家务活,花钱没有计划,不管能过得好吗?至于不要孩子一类的‘糊涂话’,更是让人无法接受,这简直就是不负责任!”

调查显示,儿媳妇们的以下三大行为令婆婆们最为反感:“花大笔钱买衣服、饰品,将直接导致我儿子的生活标准下降;过分热衷于描眉画眼,预示着儿子终有一天沦为‘弃夫’;不善料理家务,儿子不得不埋没在柴米油盐之中,永无立业出头之时。”

针对这三点指责,儿媳妇们的答辩则是:

“自从我叫您妈的那天起,我就成了您的孩子。尽管我和您一样爱您的儿子,但我和他的爱需要用各种方式来维系,而您和他的爱却是与生俱来、骨肉相连的,用不着这些看似花哨的玩意儿。所以,让我和您的爱各行其道吧!”

“我和您的儿子都是成年人了,让我们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吧。如果您真的想帮忙,那就请把您认为的他的缺点告诉我,我会包容他的。”

“如果我是个勤快的媳妇,就请您别把我当做免费保姆吧;如果我是个想学家务的笨媳妇,烦请您耐心教我;如果我是个又懒又笨的媳妇,请转告我的父母亲,只是别埋怨我的丈夫看走了眼。”

针对以上冲突,心理学家分析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1)传统观念上的冲突。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总希望给予儿子越多越好,而大多数婆婆都有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老思想。婆婆认为,儿媳应该在家侍候好丈夫,在外则不必锋芒太露,故要求媳妇须承担较多的家务。而现在的媳妇大多是二三十岁的职业女性,她与丈夫一样挣钱养家,两人对家庭的责任应该是一样的。那种在家什么活都得干、连洗脚水都要打到丈夫眼前的生活,是儿媳妇们所无法想象的。

(2)消费理念上的冲突。年纪大的人多半是勤俭持家的典范,恨不得一分钱都拆成两半使。婆婆希望儿媳也同样勤俭,把余下来的钱都存起来。在家庭开销上,她们都极力节约,但这仅仅是一相情愿。现在的儿媳妇极少有不喜欢享受的,吃光花光成了许多年轻人的消费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一来,自然冲突不断。

(3)性格脾气上的冲突。由于婆媳来自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生活阅历不同,生活习惯、脾气性格也各异,所以相互间难以很好地沟通。双方又缺乏母女间的血缘之情,所以生活在一起后容易心存芥蒂。因而,这种由于脾性不和而产生的矛盾几乎在所难免。

(4)孩子教育上的冲突。中国有句老话叫“隔代亲”,爷爷奶奶对孙子的疼爱真是比对自己的亲生子女更甚。一个家庭有了第三代,年轻的爸爸妈妈一般都会请老人过来帮着照看孩子,上下两代人有着不同的养护和教育观念,于是乎碰撞就在所难免了。

(5)中介作用的失衡。在婆媳关系中,儿子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儿子的这种中介作用如果发挥得好,则可以加强婆媳间的情感联系;反之,则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出现“两面受敌”的困境。尽管母子情深,但往往也有冲突。这源于母子间相隔一代,在心理上存在着差异,这样就容易造成儿子中介作用的失衡。如果母亲不理解这一点,就会产生“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心态,误认为儿子对自己的感情被儿媳妇夺去了,从而迁怒于儿媳妇。

其实,母亲和媳妇是男人一生中须面对的两个女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她们本应以一种理性的方式相处,相互间心存感念。然而,婆媳间却常常不知不觉地卷入一场没有结果的竞争,争夺本不属于她们的爱。就像两个各有领地的君主,本可相安无事、自享其乐,但却没缘由地嫉妒对方也有一块与自己相同的领地,于是厮杀征战,结果斗得两败俱伤。

婆媳都应该回归理性,理性产生距离,距离即是美。

3.做个豁达的聪明女人

有位年轻的女作家,她随丈夫上街时,发现丈夫的目光总是追随着街头那些漂亮的女人。她心中自然有些不快,但细一思量,觉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些面容姣好、气度不凡的女人的确像优美的风景一样,让人赏心悦目。于是,他们以后上街购物就增加了一项内容,那就是欣赏和品评那些漂亮的女性:这位小姐的衣着很合体,那位小姐的化妆很靓丽……

这样一来,她的丈夫感到妻子很理解、信任他,对妻子也更体贴、关心了。以往不会买东西的他还时常给妻子买一些时髦的服装、小饰品。这自然是他街头观察的收获,两人的日子比以前更甜美、和谐了。你看,她是多么聪明的妻子。

可是,我们在生活中却常看到另一种类型的妻子,如果她们的丈夫对别的女人多看几眼,她们便会妒火中烧;如果丈夫胆敢跟别的女人交往,那更是打翻了她们的醋坛子,轻则又哭又闹,重则以死相威胁。为了把丈夫的心牢牢地系在自己身上,她们不仅会对丈夫“约法三章”,严格禁止丈夫与别的女人接触,而且还要检查丈夫的来往书信,甚至跟踪盯梢,无端地给自己原本不轻松的生活又增添了一种压力,把自己搞得精神紧张、疲惫不堪。结果也往往适得其反。她们不明白,正是她们的“高压”,使丈夫离自己越来越远。

究其原因,这些妻子最缺乏的便是自信与自强。在封建社会,女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男人手中,出嫁前待字深闺,唯父母之命是从;出嫁后一生的幸福便全依附在丈夫身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正是这种长期封闭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旧女性的许多弱点:思想狭隘、软弱自卑。她们生恐丈夫出门做事、参与社交时,结交其他女人而抛弃自己,从而葬送自己一生的幸福。“悔教夫婿觅封侯”、“商人重利轻别离”就是她们无可奈何的哀叹。

历史已翻过那苦难的一页,女人也早已走出家庭,与男人平等地走上了社会,幸福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使离开见异思迁的丈夫,她们同样可以重新找到幸福的生活。真正具有自信、自强等现代意识的女性,是不会因丈夫与异性的正常交往而惊恐不安的。

一般来讲,新婚之初,夫妻双方大都有一个沉浸于家庭、减少社交活动的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自的社交活动又会逐渐增多起来。一个人格健全、心理成熟的人,是不会完全沉浸于小家庭而与外界隔绝的。一个男人除了忠诚于自己的妻子,还要结交一些朋友,包括异性朋友,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为人妻者对此就应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抑制丈夫与异性的正常交往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活动曾被看成是大逆不道的事,可悲的是,“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并未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而从人们的观念中根除。无端的猜疑,妨碍了人们正常的社会交往,也给许多家庭带来阴影,甚至造成悲剧。因此,消除猜疑是每对夫妻加深情感、每个家庭变得和谐的需要。

为此,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仅把丈夫视作生活上的伴侣,而且视作理想与事业追求上的同伴。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丈夫忙于工作无法抽身陪自己而闷闷不乐,也不会因丈夫为了事业上的发展与他人包括异性交往而产生妒意。

其次要做个胸怀开阔、豁达的人。法国作家大仲马曾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豁达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当夫妻间发生争执、误解,当谣言传到自己耳朵里时,你绝不能为此而唠叨个没完或纠缠不休,要学会理智地分析问题,自我排除烦恼。

要知道,一味地纠缠或胡乱猜疑,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只能给自己平添烦恼,给夫妻生活造成不幸。因此,不妨学学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位女性,做个豁达的聪明人。

4.争吵,有时更利于化解隔阂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夫妻吵架的历史几乎跟婚姻的历史一样久远。夫妻间的争吵是婚姻家庭生活中所无法回避的内容之一。当你推开友人的家门,迎接你的也许是热情的男主人,或满面笑容的女主人。可是,你也许不知道,就在你敲门之前,他们正在因孩子的升学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当你刚刚结束题为“恋爱·婚姻·家庭”的专题报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时,你的妻子已装扮妥当,要求你一定陪她去参加同学的聚会。于是,争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相敬如宾”,可以算是古人对美满婚姻最高的赞誉了。可是,随着蜜月的结束,你会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婚姻、家庭不只是有美妙、浪漫的爱情,更多的是对生活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平常琐碎的生活中,矛盾是难以避免的。显然,我们不能用“夫妻间是否吵过架”,来作为衡量家庭是否幸福、美满的尺度。

其实,夫妻间始终像客人一样客客气气,不敢表露自己真实的情感,实在是一件可悲、可怕的事情。因此,夫妻间“相敬如宾”未见得就很幸福。在现代社会里,家庭中的物质联系在减弱,已不再只是“为日常生活服务”,还要“为精神生活服务”。夫妻之间不仅仅要求荣辱与共、同甘共苦,而且企求思想上的沟通、精神上的满足。“相敬如宾”早已不是现代人追寻的家庭模式了。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博利德和唐纳德·沃尔夫,在对多对夫妻进行调查中发现,吵架现象在夫妻之间很普遍,有些生活比较美满的夫妻也会一天小吵几次,拌嘴更是频繁,而婚后不吵架的只占很小的比例。

同时,两位教授还发现,对婚后生活感到满意的夫妻中,92%的夫妻吵过架,但绝大多数并未离家出走,而对婚后生活感到不满意的夫妻中,虽有很多没大吵过,但却有64%的夫妻曾有人离家出走过。因家庭纠纷而经常找有关专家谈话的夫妻中,相当多的夫妻未曾吵过架,他们有话不愿动感情当面吵,悬而未决的问题只好请外人帮忙了。

由此可见,夫妻吵架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能使夫妻及时排除心中的隔阂,保持融洽、和睦的关系。

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夫妻吵架的原因中因钱而引起的最多,其他依次是因为子女、性格、社会关系、家庭、宗教、政治和性生活等问题。在新婚期,虽然如漆似胶、难舍难分,也免不了要拌嘴,主要是由性格上的差异造成的。到了中年,随着家庭困难和负担的增加,夫妻吵架多是为了钱的问题。只有老夫老妻相依为命,一般不容易吵起来。

综观夫妻吵架现象,其表现大致可分5种类型。

竞争型——只顾自己不顾对方:这种人争强好胜,一般是私心较重的“利己主义”者。

回避型——既不顾自己利益也不顾对方利益:这种人表面看是息事宁人,其实这样做反而加重矛盾。

妥协型——同时顾及双方利益:这种类型的人容易缓解矛盾,避免两败俱伤。

协调型——力求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这种人态度积极,不会引起矛盾激化。

让步型——为了对方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这种人姿态高,吵架的结果往往是不战自和。

在上述5种类型中,妥协型、协调型和让步型以及三种类型兼而有之的混合型对解决夫妻矛盾最为有利,值得提倡,而竞争型和回避型显然不利于解决问题,应该避免。我想,谈到这里,许多朋友都会同意这一观点:不吵架的夫妻未必是和睦的夫妻,而经常吵架拌嘴的夫妻未必不幸福。

当然,毋庸讳言,吵架也会损害夫妻间的感情,经常性的争吵,尤其是伤害对方自尊心的谩骂是婚姻的大敌。我们在明确吵架在婚姻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更应该认识到吵架对婚姻的危害性。

社会学专家们提出了夫妻吵架时应遵守的原则:

第一,吵架时须只限于所争吵的问题,切忌动手,侮辱对方或翻旧账。

第二,不要过于激动,要冷静地探讨问题,弄清黑白。

第三,多倾听对方的意见,使两人的争论不仅不伤害对方,而且能起到促进夫妻关系的作用。

第四,争吵时避免声音过大,防止火气太盛或影响别人。

第五,当着子女的面最好不要吵。

希望这些对你和你的家庭能有所帮助。

5.理解是家庭和睦的基石

理解是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的基石,而能不能够相互理解,关键就在于家庭成员之间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从大的方面讲,就是要有人生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从小的方面讲,就是要有建立和谐家庭的共同愿景。这样,就能使家庭成员心往一处想,做到息息相通、甘苦与共,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化解压力。

有了相互理解的思想基础,就有了培养和建立感情的前提,就有了加深情谊的可靠保障。在一个家庭当中,最需要相互理解的莫过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事实证明,在许多家庭中,两代人能否和睦相处,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相互理解和不断地调整关系。当子女幼小时,父母子女的关系主要决定于父母,这时,父母承担着教养子女的责任。当子女长大成人以后,这时,子女应尽孝道,赡养父母,让父母安享晚年,父母子女的关系就主要决定于子女了。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经常自以为是绝对的权威,要子女“一切行动听指挥”。父母经常以老经验、老眼光来看待新事物,有时即使他们的意见已经不合时代潮流、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也要固执己见,并用训斥别人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每一个子女认真地去对待。

首先,子女要从情感上理解父母。父母的经验和教导,有时候是值得子女认真听取和学习的,但有时父母的观点与现实显得格格不入。此时,做子女的就要多一些忍让和耐心,让父母得到充分的理解。这样,就比较容易化解父母以为是子女“不听话”所造成的内心压力。

其次,当父母日渐衰老时,其内心世界往往有些悲观,不时会充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滋味。心理上的空虚,常使老人脾气暴躁或沉闷抑郁,处处感到力不从心,致使内心压力逐渐增大。这时候,子女就要利用多种方式,让老人从内心感觉到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规律,不要总把自己现在的情况和过去年轻时比较,更不要失去生活的信心。

同时,还要理解父母那种浓郁的怀旧情结,喜欢谈惬意的往事,而且特别喜欢小孩子。也许老人年轻时并不很关心自己的子女,但年老以后却很关心他的孙子孙女,甚至对不认识的小孩也大都如此。这是一种交织着复杂感情的心理状态,有人称之为“童心复现”。

如果理解了以上这些,就不会感到父母“古怪”、“难相处”、有“代沟”了。父母的许多心理变化,本来是一种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可奇怪的,父母子女之间并不天然地存在什么“代沟”。如果相互间不理解,这个沟壑也就出现了;如果能够互相理解,这个沟壑是可以填平的,大家的情谊就会日益加深,就会共同生活在一个没有压力的和谐家庭环境当中。

生活中,许多婆媳间常存有戒备之心,面和心不和,相互猜疑,为点小事而争吵不休,把人搞得焦头烂额,从而给双方和整个家庭都带来痛苦、烦恼和压力。

婆媳情感的建立,还得靠长期共同生活中的互相关爱与理解。作为婆婆,要从各方面关爱媳妇,使儿媳时时处处感到母亲般的温暖。作为儿媳,要像对待生母一样孝敬婆婆,使婆婆时时处处感到和自己闺女一样的贴心。特别是在遇到病痛或出现意外时,更需要相互体贴关心,为对方减轻痛苦,为对方化解压力,与对方同甘共苦。

换句话说,要想搞好婆媳关系,当婆婆的就要把媳妇看成亲女儿,当儿媳的也要把婆婆视为亲妈,这样才会使婆媳之间温暖如春,才会使家庭和睦。婆媳亲如母女,不是说不会碰到一点矛盾,牙齿舌头再相亲也有咬破的时候;即使母女之间,有时也难免会闹点别扭。世界万物都处在矛盾之中,问题不在于有无矛盾和压力,而在于如何去正确对待。

一般地说,家庭里的矛盾和压力,责任往往不全在一方。因此,只要双方都能正确对待,相互理解,多从自身找原因,冲突就会迎刃而解。婆媳之间更应如此。尤其是晚辈要多体谅长辈,解决冲突时宜采用能使对方接受的方式方法,切不要自以为是,应该谦虚谨慎。对于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不必过多计较,要“求大同、存小异”。这样,才有助于家庭成员间的和睦相处,增进相互间的亲密关系。

当然,在家庭中,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等家庭成员的相互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家庭成员和睦共处的重要基础。只要我们注意处理好这些关系,我们就能有效化解来自家庭的压力。

6.家庭和睦,其乐融融

结婚以后,夫妻组建起了家庭,还面临着一个怎样处理好家庭关系的问题,尤其是尊长关系。如果能将心比心,做换位思考,大家就可以灵活地协调好各种家庭关系,也才有安宁的家庭生活。

一个欢乐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成长是十分有帮助的,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许多性格孤僻、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一般都生活在不健康的家庭中。

茶余饭后,讲讲闲话,聊聊家常,谈天说地,能增强家庭的和睦气氛。政经时事,天气变化,家常琐事,都可以成为拉家常的话题。一家人说说笑笑,乐乐呵呵,生活就显得融洽。其实,聊聊天,扯扯闲篇,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交流,是家庭和睦生活的点缀。

李先生出生在农村,其妻是城里人。一次,李先生的儿子满周岁,他母亲从百里之外的老家赶来。妻子对待婆婆的态度十分冷淡,待婆婆回去时,只给了50元钱做路费。

可孩子的外婆来访,妻子态度则大不一样,不但买了很多礼物,还给了200多元钱。李先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是,决定想个办法,婉转地劝劝妻子。

下班后,李先生带着儿子、女儿及太太一起去公园散步。他拉起8岁的女儿玩起捉迷藏来,可小儿子在一旁大哭大闹他连看都不看一眼。这时,远处的妻子走了过来,气急败坏地骂道:“你这个笨蛋,小的哭闹你不哄,偏偏去跟大的玩!”

李先生装着满不在乎的样子,接过妻子的话,说道:“我这才叫聪明呢!女孩子叫千金,以后我老了得靠她。儿子再有钱,又能给我多少呢?现在,谁不讲究经济效益?”

妻子明白他话中的话,一下子满脸通红。从此以后,她改变态度,对公婆孝顺起来了。

可见,处理家庭关系要讲究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家和才能享有天伦之乐,但家和首先必须善于交往。土耳其有句谚语:“生活在失去和睦的家庭中,等于生活在地狱里。”不可否认,社会上,这种地狱式家庭有很多。这种情况的形成,有一大堆的因素,但不善交往则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家庭关系中,心眼小的人容易走进死胡同,常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它多发生在婆媳之间,而且大都是晚辈把目标集中在长辈身上,说长辈偏心,不公平。由此,可能会弄得婆媳不和,常常结婚不久就闹分家。

但要记住一点:对于公婆等亲人,即便你有天大的意见,也要明白他们毕竟是你爱人的亲人,好好对待他们,就是在好好对待你的爱人。在家庭交往中,最忌讳的是相互计较,最可贵的是心胸宽广。

要时常警醒自己,家庭不单单是避风港,它更充满着挑战,需要不断成长与合作;需要精力集中,耐心培养。这样,你才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和谐稳定的家庭。